2020-12-02 16: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際網路、雲計算和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成果也正在被廣泛運用到農業領域,中國農業正在大跨步的邁入智慧農業時代。呼倫貝爾農墾蘇沁農牧場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以全面發展智慧農業,驅動農牧場轉型升級,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
現任職於蘇沁農牧場生產部副部長的董世虎,在農牧場已經工作20多年。身為一名農墾人,從參加工作之初的一名生產一線的農機手到如今的農業生產管理者,他目睹和經歷了農牧場生產技術從傳統農業向高度機械化耕作的現代農業轉變全過程。如今,他作為一名全能型的農業生產技術管理人員,正在參與著農牧場智慧農業發展項目的研究和應用工作。在見證著不斷更迭換代日新月異的生產技術為農業發展注入的強大動能後,董世虎對農牧場早日實現智慧農業充滿期待,這也讓他對正在著手研究和建設的項目工作更加專注和執著。
(蘇沁農牧場生產部副部長:董世虎)
智慧農業是農業生產的高級階段,是集新興的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和物聯網技術為一體,依託部署在農業生產現場的各種傳感節點和無線通信網絡,實現農業生產環境的智能感知、預警、決策、分析、專家在線指導等農業生產行為,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使傳統農業更具有「智慧」。而發展智慧農業的基礎,便是要具有高度集團化、組織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的條件。
(蘇沁農牧場副場長:張金慧)
蘇沁農牧場正是依託這樣的優勢,從2019年開始與內蒙古生物技術研究院合作,針對自身農業生產和發展實際需求,讓內蒙古生物技術研究院通過量身定作的方式,為蘇沁農牧場提供定製化研究方案,打造建設領先國內的現代化農場智慧大數據平臺,並且於今年5月開始正式實施,歷時4個月時間搭建起了一個涵蓋GIS模式的土地資源、人員、物資、農機管理、農產品溯源、自動化灌溉的全套現代化農場智慧農業平臺,並在今年農業生產中進行了實際應用,技術人員通過在部分地塊土壤中埋入傳感器,就可通過手機終端或電腦,實時或定時獲取到物聯網設備傳感器採集到的土壤水分、溫度、營養狀況等信息數據,再通過密切跟蹤土壤含水率,動態分析所測土壤的最大蓄水潛力和作物耗水規律,來指導或修正現有灌溉方案,最終通過各作物各階段需水需肥規律動態調整並建立適合的需水、需肥模式,實現有效精準灌溉。
在參與今年智慧農業平臺建設過程中,農牧場生產技術人員們切實感受到了智慧農業所具有的強大能量,無論是地塊的管理、標準化種植規程的落地,還是對生產人員的考核和每個地塊的效益核算,都可以通過一個小程序便得以實現,而其他諸如生產監督、田間管理等動態行為,都可以通過大數據中心實時進行展現。
智慧農業,可以實現農業生產管理從田間到麥場再到糧食倉儲分級管理的智能化,大幅提高了管理效能,讓生產過程「節本提質、增量增效」常態化,企業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常態化的願景變為現實,實現農業生產從數量到質量、從穩產到增產的質的轉變。蘇沁農牧場智慧農業發展建設的過程,也是探索和嘗試現代農業新發展模式的過程,必將為額爾古納市農業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發揮積極的示範帶動和引領作用。
來源:《呼倫貝爾日報》官方微信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網際網路+農業」助力傳統農業轉型升級》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