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博物館迎來開館60周年 逾18萬件/套藏品,粵博60年珍藏璀璨...

2020-12-14 金羊網

廣東省博物館迎來開館60周年 逾18萬件/套藏品,粵博60年珍藏璀璨嶺南文明

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鄧勃  2019-09-23

9月23日,廣東省博物館(以下簡稱「粵博」)舉行建成開放60周年館慶活動。

文/金羊網記者 黃宙輝

圖/金羊網記者 鄧勃、廣東省博物館

通訊員凌浩翔

9月23日,廣東省博物館(以下簡稱「粵博」)舉行建成開放60周年館慶活動。六十年一甲子,粵博為南粵大地珍藏了璀璨的嶺南文明。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粵博全館藏品總數達到180985件/套,其中一級藏品421件/套,二級藏品6624件/套。

廣東省博物館迎國慶七十周年和館慶六十周年特別獻禮的「臻於至美——廣琺瑯特展」

廣東省博物館迎國慶七十周年和館慶六十周年特別獻禮的「臻於至美——廣琺瑯特展」

成為廣東文化強省建設閃亮名片

「六十年來,廣東省博物館積澱數代粵博人的探索耕耘,經歷了跌宕起伏的創業跋涉,完成三次館舍建設和一次館址變遷,收穫了滄桑碩果。」廣東省博物館館長肖海明在館慶活動致辭時說,如今,粵博成為廣東文化強省建設的一張閃亮名片,成為華南地區的文博大館,成為全國文博界的一支重要力量。

1959年建成的廣東省博物館陳列大樓

1959年10月1日,粵博及原所轄的廣州魯迅紀念館在廣州市文明路6號(現文明路215號)正式對外開放。那裡曾是明清兩代廣州的廣東貢院,考試舉人的科考重地,更是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

1992年廣東省博物館建成新館

改革開放後,廣東省政府在粵館原址興建新的博物館大樓。1992年9月21日,新陳列大樓落成,總建築面積18700平方米,其中新建大樓12300平方米,陳列面積達6000平方米,為原樓的4倍。

2003年,廣東省委省政府又決定在廣州珠江新城建設粵博新館,並作為廣東省重點文化建設項目和建設文化大省三大文化設施之一。粵博新館於2004年12月12日舉行開工典禮,於2010年5月18日建成開館。

廣東省博物館迎國慶七十周年和館慶六十周年特別獻禮的「臻於至美——廣琺瑯特展」

展示傳播璀璨嶺南文化

作為廣東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60年來,粵博為大批觀眾展示廣東的歷史、自然、文化瑰寶,傳播嶺南文化。

1959年—1992年,粵博先後舉辦《廣東考古十年展覽》等立足廣東本地、具有廣東文化地域特色的展覽;還緊跟時代,舉辦諸如《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展覽》等能夠反映時代脈搏的展覽;更配合國家戰略需要,舉辦《南海諸島之一——西沙群島出土文物展覽》等。

1992年落成的粵博新陳列大樓,設有《廣東歷史大觀》《廣東省改革開放成就展覽》等六個基本陳列。1992年—2009年,粵博又先後舉辦了《廣東省社會發展成就展覽》等展覽。立足館藏、反映時代、關注全國、放眼世界,成為這一時期粵博展覽的顯著特點,精品展覽「引進來」「傳出去」步伐在加快。

2004年12月12日,廣東省博物館新館舉行開工典禮

而位於珠江新城的粵博新館以廣東歷史文化、藝術、自然為主要陳列內容,設有《廣東歷史文化陳列》等五大常設展覽。2010-2019年,粵博還舉辦臨時展覽超過100個。

2010年5月18日,廣東博物館新館開館儀式舉行

2010年至2019年的9年時間裡,該館實現了藏品徵集與研究、文物保護、展覽展陳、教育推廣等方面的創新,並在博物館相關領域獲得「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等大量獎項。

位於珠江新城的廣東省博物館新館夜景

肖海明表示,未來將繼續努力,打造「平安粵博、優美粵博、學術粵博、品質粵博、創新粵博」。

【粵博故事】老同志吳振華三次赴西沙考古勘察

9月23日晚的館慶活動中,在粵博工作了36年、今年已85歲高齡的吳振華老師分享了他與粵博的故事。1974年,吳振華老師曾參加過知名的水下考古項目——西沙考古勘察。

廣東省博物館迎國慶七十周年和館慶六十周年特別獻禮的「臻於至美——廣琺瑯特展」

吳振華老師一共去了三次西沙,其中第二次是他帶隊去。「當時水下考古還沒起步,我們主要是有政治任務。但是,實際的工作中我們在業務方面有很多收穫。」吳振華老師回憶,整個西沙考古過程中,瓷器是最常見的文物,無論是島上還是海底礁盤,所到之處幾乎都有發現,還有銅錢。所採集的標本從唐、宋、元、明、清直至近代,每個時代都有。

廣東省博物館迎國慶七十周年和館慶六十周年特別獻禮的「臻於至美——廣琺瑯特展」

「其實,我們西沙考古除了考古本身發現的文物,更多、更重要的意義是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自唐代以來的千餘年間,我國人民在西沙群島上航行、生產和居住的歷史事實,充分證明西沙、南沙、中沙和東沙群島都是屬於我們中國的疆土。」吳振華老師說,廣東省博物館後來出版的《西沙文物——中國南海諸島之一西沙群島文物調查》這本書,正是根據實際考古調查發現並結合考古的重要歷史意義編寫出來的。

編輯:空明

相關焦點

  • 資訊 | 「廣東省博物館60周年館慶暨第三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博物館高峰論壇」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幕
    ▲廣東省博物館9月23日,由廣東省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天津博物館共同主辦的「廣東省博物館60周年館慶暨第三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博物館高峰論壇」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幕。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龍家有、廣東省博物館館長肖海明、中國博物館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安來順先後致辭。徐州聖旨博物館副館長徐樂眉、文史顧問於盛庭受邀參加本次論壇。
  • 8年向南海博物館 捐贈藏品逾千件
    ■李冠春的藏品馬家窯蛙紋陶瓶。 今年「5·18世界博物館日」當天,藏家李冠春再次向南海博物館捐贈了10套古代琉璃器,藏品年代跨度大、品種多樣,填補了南海博物館藏品類別的空白。 自2013年開始,來自廣州的李冠春每年都向南海博物館無償捐贈藏品,包括古陶瓷、木雕、錢幣、石器、銅器、金銀器等類別,8年捐贈的藏品數量已達225套超1000件。 出生文博家庭從小迷戀舊物 李冠春每次捐獻文物,都優先給予區級博物館。
  • 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開館 藏品數量120餘萬件
    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開館 藏品數量120餘萬件     (記者張庶卓) 作為世界上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經過一年試運行,3月1日正式開館。
  • 新中國成立60周年紅色藏品專題
    新中國成立60周年紅色藏品專題   為隆重慶祝新中國60周年,國家權威部門首次推出惟一一套表類藏品  近日,為隆重紀念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60華誕,國家破例推出一款表類紀念藏品「建國60周年領袖金鑽國表」,首次同時將毛主席、周恩來、劉少奇、朱德四大領袖形象完整鑄造在國表上,以此紀念——用黃金、鑽石品質體現中國現階段的輝煌成就和領袖們永放光芒的不朽精神
  • 廣東省博物館副館長阮華端:以創新的方式講好嶺南故事
    廣東省博物館作為代言嶺南文化的地標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簡稱「粵博」)為南粵大地珍藏了璀璨的嶺南文明。從1959年正式開放至今,現有藏品18萬餘件(套),其中館藏書畫、陶瓷的數量和質量在全國博物館中均名列前茅,擁有端硯、潮州木雕、外銷藝術品、出土、出水文物等優勢特色館藏。
  • 香港蘇富比40周年 博物館級藏品登場
    原標題:香港蘇富比40周年 博物館級藏品登場 唐夾紵乾漆佛頭像預計成交價逾2000萬港元。(蘇富比供圖)   今年是蘇富比在亞洲成立40年,2013年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將推出一系列重量級拍賣專場,期間將推出「香港蘇富比40周年晚間拍賣」,推出逾50件二十世紀中國藝術、亞洲當代藝術及東南亞藝術之頂級珍品,是亞洲歷年來估價最高之同類型晚間拍賣會,總估價逾2.11億港元。
  •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開館十周年:見證兩岸緣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開館十周年:見證兩岸緣 2016-05-18 17:14:30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館長林建春18日向記者回顧臺灣青少年參觀博物館的情形時說,這些青少年返回時,大都表示「刷新」了認識,而且希望多介紹臺灣朋友來大陸走走。  5月18日恰逢國際博物館日,位於福建泉州西湖畔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迎來十周年紀念日。十年來,該館已接待觀眾近千萬人次,其中臺胞近70萬人次,成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促進兩岸文化交流互動的新平臺。
  • 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迎來60周年紀念
    東京2019年4月4日 /美通社/ -- 東京的國立西洋美術館(The National Museum of Western Art)有兩個主要特色。首先,該館擁有亞洲頂級的西方藝術藏品,讓遊客可以追溯從中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的西方藝術歷史。
  • 十三行博物館獲贈1199件藏品
    原標題:十三行博物館獲贈1199件藏品    記者從荔灣區獲悉,收藏家王恆、馮傑近日將其收藏的1199件藏品捐獻給了籌建中的十三行博物館,這些藏品包括廣彩、廣繡、通草畫、象牙扇等,保守估價近2000萬元,對於促進十三行博物館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市民王恆、馮傑多年來耗巨資到世界各地收藏十三行的歷史文物。
  • 三峽博物館60大壽 首次展出部分鎮館之寶(圖)
    長3米的長號華龍網訊 昨日,三峽博物館迎來60大壽,隆重舉辦藏族文物展。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60周年慶典暨國際化背景下的博物館免費開放學術研討會同時進行。「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唐卡。」昨日,三峽博物館副研究員湯紿波介紹,展出的這幅唐卡名叫《阿彌陀佛淨土》,成畫於清代,寬1.86米,高2.46米,畫工精美,色澤鮮豔,保存完好,充分展現藏傳佛教文化。三峽博物館珍藏的這幅大型唐卡是室內懸掛「最大的、國寶級文物」,系首度公開展出。首度展出的還有15世紀西藏鑄紅銅嵌玉石彌勒菩薩像、長達3米的巨型長號等藏族珍貴文物388件,展覽將持續3個月。
  • 致力兩岸一家親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開館十周年
    (本網記者 謝玉妹)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也是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開館十周年的日子。今日上午,「5·18國際博物館日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開館十周年」系列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舉辦。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作為中國唯一一個以「閩臺」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自2006年5月開館至今已接待觀眾近千萬人次,其中臺胞近70萬人次;文物藏品新增3146件(套),其中從臺灣島內徵集和接受臺灣同胞捐贈文物1038件(套);館藏族譜達到2191種5486冊,涵蓋兩岸115個姓氏,先後接受兩岸民眾捐贈譜牒資料635種959冊,其中臺灣同胞捐贈183種210冊。
  • 瀘州老窖藏品珍藏60度多少錢一瓶
    瀘州老窖藏品珍藏酒,一款濃香型的高度酒,身著一席藍色,看起來簡約而不簡單。其精選優質高粱、小麥釀製而成的60度高度白酒,口感醇厚,留香更持久,讓人回味無窮。瀘州老窖藏品珍藏60度怎麼樣?瀘州老窖藏品珍藏多少錢一瓶?下面中國香菸網小編將對瀘州老窖藏品珍藏60度價格進行介紹,一起來看看吧!瀘州老窖藏品珍藏多少錢一瓶
  • 2020廣東省博物館遼代文物精品展(時間+展覽看點)
    廣東省博物館遼代文物精品展  展覽時間:2020年6月16日至10月25日  展覽地點  6月16日,《契丹印象:遼代文物精品展》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與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共同主辦,廣東省博物館和內蒙古博物院承辦,展覽共分「草原帝國」「幽幽文明」「多元兼容」三個部分,全面展示了在今內蒙古境內發現出土的遼代精品文物共128件/套,其中一級文物76件/套,諸如陳國公主金面具、雲紋鎏金銅馬具、乳釘紋玻璃盤、遼白釉人首摩羯形提梁注壺、貼銀花鳥紋漆盒
  • 百餘件文物亮相廣東省博物館 講述唐蕃古道故事
    觀眾觀看展品 羊城晚報記者 梁喻 攝「彩繪泥塑打馬球俑」再現唐代「打馬球」風姿;「慕容威墓誌」佐證唐朝與其他部族友好通婚史實;「青釉人首雞身俑」展示唐代藝術品的超現實主義……今天上午,「唐蕃古道——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在廣東省博物館(以下簡稱
  • 回歸佛像、3D佛龕、三維雕像……龍門石窟85件珍品亮相粵博
    珍貴藏品讓觀眾流連忘返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鄧勃 通訊員 惠天驕 攝   羊城晚報訊 記者黃宙輝、通訊員凌浩翔報導:舒像座菩薩像、力士像、優填王像……28日,「魏唐佛光——龍門石窟精品文物展」在廣東省博物館(以下簡稱「粵博」)開展,來自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的85件珍貴藏品向南粵觀眾展示其迷人的魅力。
  • 甘肅莊浪一農民農家院自建博物館 展出藏品逾2萬件
    人民網蘭州5月24日電(王文嘉)家住甘肅省莊浪縣水洛鎮西關村的農民王積稼,自1989年以來開始收藏圖書。如今,藏齡達30年的王積稼,收藏範圍由收藏圖書擴展到收藏檔案資料和民俗文物。日前,他拿出自己30年收藏的2.2萬件藏品,在自家庭院建辦民間博物館。
  • 展示3萬餘件不同歷史時期陶瓷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開館
    展示3萬餘件不同歷史時期陶瓷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開館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2015年10月18日21:01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開館,眾遊客參觀收藏的陶瓷精品。
  • 記錄廣州十三行的博物館,1600件藏品一人捐贈
    王恆口中的博物館,國慶節前剛剛在廣州開張。收藏的近1600件(套)文物,記錄著清代中國對歐美重要貿易口岸十三行的百年輝煌。 而這些文物中,屬於王恆捐贈的就有1500多件。
  • 上海博物館紀念建館60周年
    本報訊 (記者 諸葛漪)上海博物館建館60周年紀念大會昨天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發來賀信。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振武,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出席紀念大會並講話。
  • 世界博物館名錄!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品多達11萬件!
    【有觀點大歷史】的「觀世界」系列一直為大家所喜歡,今天,觀史君將開啟新系列——世界博物館名錄!旨在盤點世界各國知名博物館及館藏,首先咱們就從鄰居日本開啟這段歷史文化之旅。圖為東京國立博物館,這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創立於18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