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博物館迎來開館60周年 逾18萬件/套藏品,粵博60年珍藏璀璨嶺南文明
金羊網 2019-09-23
9月23日,廣東省博物館(以下簡稱「粵博」)舉行建成開放60周年館慶活動。
文/金羊網記者 黃宙輝
圖/金羊網記者 鄧勃、廣東省博物館
通訊員凌浩翔
9月23日,廣東省博物館(以下簡稱「粵博」)舉行建成開放60周年館慶活動。六十年一甲子,粵博為南粵大地珍藏了璀璨的嶺南文明。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粵博全館藏品總數達到180985件/套,其中一級藏品421件/套,二級藏品6624件/套。
廣東省博物館迎國慶七十周年和館慶六十周年特別獻禮的「臻於至美——廣琺瑯特展」
廣東省博物館迎國慶七十周年和館慶六十周年特別獻禮的「臻於至美——廣琺瑯特展」
成為廣東文化強省建設閃亮名片
「六十年來,廣東省博物館積澱數代粵博人的探索耕耘,經歷了跌宕起伏的創業跋涉,完成三次館舍建設和一次館址變遷,收穫了滄桑碩果。」廣東省博物館館長肖海明在館慶活動致辭時說,如今,粵博成為廣東文化強省建設的一張閃亮名片,成為華南地區的文博大館,成為全國文博界的一支重要力量。
1959年建成的廣東省博物館陳列大樓
1959年10月1日,粵博及原所轄的廣州魯迅紀念館在廣州市文明路6號(現文明路215號)正式對外開放。那裡曾是明清兩代廣州的廣東貢院,考試舉人的科考重地,更是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
1992年廣東省博物館建成新館
改革開放後,廣東省政府在粵館原址興建新的博物館大樓。1992年9月21日,新陳列大樓落成,總建築面積18700平方米,其中新建大樓12300平方米,陳列面積達6000平方米,為原樓的4倍。
2003年,廣東省委省政府又決定在廣州珠江新城建設粵博新館,並作為廣東省重點文化建設項目和建設文化大省三大文化設施之一。粵博新館於2004年12月12日舉行開工典禮,於2010年5月18日建成開館。
廣東省博物館迎國慶七十周年和館慶六十周年特別獻禮的「臻於至美——廣琺瑯特展」
展示傳播璀璨嶺南文化
作為廣東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60年來,粵博為大批觀眾展示廣東的歷史、自然、文化瑰寶,傳播嶺南文化。
1959年—1992年,粵博先後舉辦《廣東考古十年展覽》等立足廣東本地、具有廣東文化地域特色的展覽;還緊跟時代,舉辦諸如《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展覽》等能夠反映時代脈搏的展覽;更配合國家戰略需要,舉辦《南海諸島之一——西沙群島出土文物展覽》等。
1992年落成的粵博新陳列大樓,設有《廣東歷史大觀》《廣東省改革開放成就展覽》等六個基本陳列。1992年—2009年,粵博又先後舉辦了《廣東省社會發展成就展覽》等展覽。立足館藏、反映時代、關注全國、放眼世界,成為這一時期粵博展覽的顯著特點,精品展覽「引進來」「傳出去」步伐在加快。
2004年12月12日,廣東省博物館新館舉行開工典禮
而位於珠江新城的粵博新館以廣東歷史文化、藝術、自然為主要陳列內容,設有《廣東歷史文化陳列》等五大常設展覽。2010-2019年,粵博還舉辦臨時展覽超過100個。
2010年5月18日,廣東博物館新館開館儀式舉行
2010年至2019年的9年時間裡,該館實現了藏品徵集與研究、文物保護、展覽展陳、教育推廣等方面的創新,並在博物館相關領域獲得「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等大量獎項。
位於珠江新城的廣東省博物館新館夜景
肖海明表示,未來將繼續努力,打造「平安粵博、優美粵博、學術粵博、品質粵博、創新粵博」。
【粵博故事】老同志吳振華三次赴西沙考古勘察
9月23日晚的館慶活動中,在粵博工作了36年、今年已85歲高齡的吳振華老師分享了他與粵博的故事。1974年,吳振華老師曾參加過知名的水下考古項目——西沙考古勘察。
廣東省博物館迎國慶七十周年和館慶六十周年特別獻禮的「臻於至美——廣琺瑯特展」
吳振華老師一共去了三次西沙,其中第二次是他帶隊去。「當時水下考古還沒起步,我們主要是有政治任務。但是,實際的工作中我們在業務方面有很多收穫。」吳振華老師回憶,整個西沙考古過程中,瓷器是最常見的文物,無論是島上還是海底礁盤,所到之處幾乎都有發現,還有銅錢。所採集的標本從唐、宋、元、明、清直至近代,每個時代都有。
廣東省博物館迎國慶七十周年和館慶六十周年特別獻禮的「臻於至美——廣琺瑯特展」
「其實,我們西沙考古除了考古本身發現的文物,更多、更重要的意義是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自唐代以來的千餘年間,我國人民在西沙群島上航行、生產和居住的歷史事實,充分證明西沙、南沙、中沙和東沙群島都是屬於我們中國的疆土。」吳振華老師說,廣東省博物館後來出版的《西沙文物——中國南海諸島之一西沙群島文物調查》這本書,正是根據實際考古調查發現並結合考古的重要歷史意義編寫出來的。
編輯: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