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運行,五行相應:威麒拉杆箱書香裡鄒衍的五德終始說

2020-12-18 曾凡朝

五德終始,亦稱「五德轉移」,是戰國齊鄒衍的歷史學說。

坐落在濟南市章丘區的鄒衍墓

01

五德始終

五德終始,亦稱「五德轉移」,是戰國齊鄒衍的歷史學說。

五德指的是水、火、木、金、土五種德性或性能,是五種性質不同的動態的相互作用的力量、法則或動因。

五德終始是指土、木、金、火、水五種德性從始到終、終而復始的循環運動。

鄒衍把「五德終始」作為歷史變遷、王朝更替的根據,認為,每一朝代都有一德主運,歷史是按照五行(或五德)相勝的規律更替的。每一朝代都有五德中的一種與其相配合,每一德都有德運盛衰,德運便決定這個朝代的命運,朝代的更迭是按照五行相剋的順序進行的。

鄒衍認為,「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文選》李善注引)。自黃帝(土德)以來,已經夏(木德)、商(金德)、周(火德)三代,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並預言「代火者必將水」。

鄒衍的五德始終說受到了當時自然科學(特別是天文曆法學)和儒家思想的影響。鄒衍以陰陽、四時、五行論「天道」卻更多地賦予「天道」以自然運化。五德始終理論依據的是陰陽四時的變化和五行萬物的相生相剋,其思想旨歸則是仁、義、禮等儒家思想。「五德終始」之說同儒家的道德五行學說具有密切的淵源關係。

「五德終始」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世界變化發展的過程和順序,適應了中國走向統一的歷史大勢,對當時、後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事水尚黑。漢武帝判定漢朝以土德王……

02

經典文獻

《呂氏春秋》中有關於五德終始的相對完整的文獻資料:

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

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蚓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

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

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

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

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水氣至而不知數備,將徙於土。

(《呂氏春秋·應同》)

【注釋】

(xiàn):現,顯現。:徵兆。

勝:過,這裡是旺盛的意思。

:法,效法。

:凋零。

火赤烏:指由火幻化而成的赤色烏鴉。

:止。:本指土神,這裡指祭土神的地方。

數備:氣數已經具備。

【譯文】

凡是古代稱帝稱王的將要興起,上天必定先向人們顯示出徵兆來。

黃帝的時候,上天先顯現出大蚯蚓大螻蛄。黃帝說:「這表明土氣旺盛。」土氣旺盛,所以黃帝時的服色崇尚黃色,做事情取法土的顏色。

到夏禹的時候,上天先顯現出草木秋冬時節不凋零的景象。夏禹說:「這表明木氣旺盛。」木氣旺盛,所以夏朝的服色崇尚青色,做事情取法木的顏色。

到商湯的時候,上天先顯現水中出現刀劍的景象。商湯說:「這表明金氣旺盛。」金氣旺盛,所以商朝的服色崇尚白色,做事情取法金的顏色。

到周文王的時候,上天先顯現由火幻化的紅色烏鴉銜著丹書停在周的社廟上。周文王說:「這表明火氣旺盛。」火氣旺盛,所以周朝的服色崇尚紅色,做事情取法火的顏色。

代替火的必將是水,上天將先顯現水氣旺盛的景象。水氣旺盛,所以新王朝的服色應該崇尚黑色,做事情應該取法水的顏色。如果水氣到來,卻不知氣數已經具備,從而取法於水,那麼,氣數必將轉移到土上去。

【論析】

此段源自《呂氏春秋·應同》。篇名「應同」,意思是事物都因是同類而相應,應和同類。《易傳·文言》中有「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思想。

段首一開篇運用「天人感應」的思想立論:同類相應,「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凡是帝王將要興起的時候,上天必先向人們呈現出某種徵兆。例如,大蚓大螻是土氣的象徵,其在黃帝之時出現,說明黃帝之時是承運土氣的,其崇尚的顏色是黃色,其施政精神是與土德(性)相應合的。帝王政治應應合同氣,這就是因順自然的法則。

這段話與 鄒衍「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的思想一脈相承。

說的是,社會的變化和朝代的更替,都是五德轉移的自然法則在社會歷史領域中的具體體現。黃帝時,土盛,其德為土。至大禹時,木氣旺,木克土、勝土,故大禹之子啟建立的夏朝為木德。以此相推,金克木,故商為金德;火克金,故周為火德。水又克火,故代周者必為水德。這裡的五德轉移,是以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為基礎的。土木金火水,後一德克制前一德,如此循環往復,以至於無窮。歷史上每一個王朝的出現都體現一種勢力或能力。後者克前者,而又為繼。這就是五德的轉移。五德各以所勝為行,相次轉用。祥瑞等徵兆,預示著興廢的遞嬗。陰陽五行家的說法,為王朝更替尋找合法性的依據並在秦漢得以實踐。

相關焦點

  • 鄒衍創造「五德終始」
    宋代朝廷十分尊崇「火神」,得從戰國時鄒衍提出的「五德終始」學說講起。古人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物質構成的。五行學說並非言木火土金水五種具體物質本身,而是對萬物的五種不同屬性的抽象概括。五行的「行」字,有「運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即變動運轉的觀念,也就是「相生」與「相剋」。
  • 秦始皇焚百家書,為何卻接受鄒衍的「五德終始」說
    這種理論,便是戰國末期齊國陰陽學派思想家鄒衍創造的「五德終始」論。 五德,起源五行。五行的提法,始於西周初期的《尚書·洪範》。春秋戰國時代,五行理論有了很大發展。鄒衍在原屬於自然物質的五行之上,附加上道德和政治內涵,創造出支持歷史發展、王朝更替的「五德終始」理論。 鄒衍認為,人類歷史自王朝建立起,一直按照「五德」的順序在更迭交替。虞舜時代,屬土德。夏朝,屬木德。殷朝,屬金德。
  • 戰國時代陰陽家重要代表,大九州說與五德終始說創立者——鄒衍
    荀子認為,子思與孟子是五行學說的創始者。《荀子·非十二子》中曾說:「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但是,我們現在見不到子思或孟子有關五行學說論述。
  • 從「秦王掃六合」到明清大一統,五德終始說的起起落落
    其實五行與古代政治也有密切的聯繫,五行學說應用到政治產生了五德終始說。與爛柯人君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在這樣一個帝制運動的時代裡,急需一種為其服務的思想。齊人鄒衍的五德終始說應運而生。五德終始說的核心「五德終始」源於我國歷史早期的「五行」觀念。
  • 「五德終始說」如何影響了中國古代王朝的更替?
    文/王凱迪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家們以土、木、金、火、水相剋的原理來闡釋社會運動規律, 其終始循環表現出命定論的特徵。經學思維模式以先王政典為邏輯起點, 通過崇聖推演內聖與外王的關係, 在其理念中把先王的言行視為不可動搖的權威。
  • 五德終始說一直為帝王所用,但實際上它是有目的性的製造出來的
    對於中國人來說,陰陽五行一般都知道:金木水火土嘛,至於五德終始說呢?可能對歷史不了解的不太熟悉,其實在中國古代,這個五德終始說一度是個很重要的學說,尤其是改朝換代的時候,帝王特別喜歡用這個五德終始說為自己的王朝塗上一層天命色彩。
  • 《五德終始》-有機宇宙哲學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先秦諸子哲學中有一部璀璨著作卻沒能流傳下來,那就是鄒衍的《五德終始》學說、被英國學者李約瑟稱為有機宇宙哲學,《呂氏春秋-應同》曾以社會演變的形式把該學說的理論精髓記錄下來:遠古黃帝(土德)-夏朝(木德)-商朝(金德)-周朝
  • 「五德終始學說」與秦朝政治,有何關係?
    「五德終始學說」,亦稱五德轉移,是在陰陽和五行的思想基礎上演變而成的。這一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人的思維習慣、社會生活、王朝政治都產生過重要影響。正如梁啓超先生所言:「陰陽五行說為中國兩千年來迷信的大本營,直至今日在社會上猶有莫大勢力。」
  • 「五德終始」說之終結——兼論宋代以降傳統政治文化的嬗變
    關鍵詞:宋代 五德終始說 正統觀 政治文化 讖緯 封禪 傳國璽  自秦漢直至宋遼金時代,五德終始說一直是歷代王朝闡釋其政權合法性的基本理論框架。「故自秦推五勝,以水德自名,由漢以來,有國者未始不由於此說」。
  • 「五德終始論」是誰首創?曾讓六月飛雪,鄒子的律呂調陽又是什麼
    「五德終始論」是誰首創?曾讓六月飛雪,鄒子的律呂調陽又是什麼在中國的易學聖賢人物中,戰國時期的鄒衍是一位著名的代表人物,因其獨創「五德始終論」和「天下九州」等觀點,被人們尊為「鄒子」。「一畫開天,文明肇啟」。上古時期,伏羲聖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發明出了先天八卦,被尊為「人皇」。
  • 秦始皇雖然信奉五德終始學說,卻拒不承認其中的這一點
    所謂「五德終始」學說,是戰國時期齊國人鄒衍首創的一種天命循環學說,它的基本理論依據是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五行學說。而五德者,指的是水德王朝、火德王朝、木德王朝、金德王朝、土德王朝,五德相生相剋,相互接替,相互替代,這個理論在當時很流行。
  • 古代的五行、五德、五帝
    「五帝」觀念與陰陽五行學說密切相關,在先秦已開始形成。戰國時期,全國逐漸出現統一的趨勢。各派學者提出種種哲學、政治學說,以供封建統治者採納。其中,陰陽五行學說曾對秦漢時期的宗教和哲學發生重大影響。按照《荀子·非十二子》的說法,這一學說的最早創立者是子思及其後學孟子,然而實際上是由比孟子稍後的齊國鄒衍完成的。
  • 五行學說,在朝代更替、中醫、養生等方面,都發揮了哪些作用?
    在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在文化、思想、學說等的發展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盛況,可以說是思想迸發的黃金時期。在這多種學說的湧現下,其中有一家是專門研究陰陽五行的,被稱為「陰陽家」。其代表人物叫鄒衍,是戰國時期齊國人。他也被認為是「五行」的創始人。
  • 五行觀念是如何產生的?它在中國古代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五行觀念大約誕生於戰國時代,本身是一套自然哲學理論,用於解釋事件萬事萬物的性質和相互作用,逐漸被推廣衍生至政治、文化、醫療等多個領域。作為自然哲學的五行觀念的創始者並不明確,但作為政治神學的五行學說,也就是「五德終始說」的始作俑者,通常認為是戰國時齊國的鄒衍。
  • 「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的學說,怎樣操作中國歷史發展的?
    引言:當我們提起「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總會主動聯想到道教奇妙的陰陽五行世界。其實五行與古代政治也有密切的聯繫,五行學說應用到政治產生了五德終始說。與爛柯人君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一、五行與五德終始說春秋數百年的兼併戰爭後,進入戰國時代,只剩下幾個大國爭雄。此時,諸子百家都推出了自己的學說,向各個國君兜售。到了戰國末期,由於爭霸戰爭的推進,各國認為原來「王」的稱號已經無法代表其地位,各國先後率自稱帝。在這樣一個帝制運動的時代裡,急需一種為其服務的思想。齊人鄒衍的五德終始說應運而生。
  • 五方正色系統與五德終始說緊結合 在唐朝開始崩潰
    這本《觀念之色》主要討論的是後者,討論由中國傳統的五行觀念形成的五方正色(黑、白、赤、青、黃)體系,這一套體系曾經被用來為皇權統治和王朝更替的道統合法性服務。同時也用來規範封建時代那個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這一體系首先將色彩形成系統、分出主次,然後又使之圍繞著一個隨著朝代更替而轉移的重心(某一正色)運行。
  • 六法新解之二:六法與「五德終始論」有關
    六法的成立,一是同數理有關,二是同「五德終始論」有關,它們都被五行學統攝。劉宋時期擅長詩畫的謝莊,作詩的思想框架就是五行。謝靈運的孫子謝超宗為皇帝撰寫禮儀詩歌,也是改編謝莊的詩歌。從數理的角度看,六對應人道。【唐】孫位 高逸圖《管子·五行》:天道以九制,地道以八制,人道以六制。
  • 用「五行生剋」理論,解釋王朝更替和歷史變遷,靠譜嗎?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哲學的基礎。戰國後期的陰陽家宗師鄒衍,將之發展成了「五德終始說」。「五德」,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終始」,指「五德」周而復始的循環運轉。這就與「五德終始說」的兩套系統有關:一套是上面我們講到的由鄒衍創立的系統,是以「五行相剋」來解釋自黃帝以來中國歷史王朝的更替情況。
  • 三國殺不同勢力不同顏色,含中國古代五德之說,曹魏為何為藍色?
    五行五德戰國晚期陰陽家主要代表鄒衍提出五德終始說,以五行相生相剋,周而復始的循環變化觀念說明歷代王朝的更替和制度的變化。這種說法為秦始皇所推崇,並為西漢董仲舒所繼承。說實在的,漢朝的五德很亂,西漢為土,東漢為火,中間還有個水。東漢末年,張角自稱為「黃巾」,寓意自己五德屬土(火生土),《太平經》中有提到:東漢是火德王,漢運衰,代漢而興者當為土德。所以張角號稱為「黃天」,這下明白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意思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