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終始,亦稱「五德轉移」,是戰國齊鄒衍的歷史學說。
坐落在濟南市章丘區的鄒衍墓
01
—
五德始終
五德終始,亦稱「五德轉移」,是戰國齊鄒衍的歷史學說。
五德指的是水、火、木、金、土五種德性或性能,是五種性質不同的動態的相互作用的力量、法則或動因。
五德終始是指土、木、金、火、水五種德性從始到終、終而復始的循環運動。
鄒衍把「五德終始」作為歷史變遷、王朝更替的根據,認為,每一朝代都有一德主運,歷史是按照五行(或五德)相勝的規律更替的。每一朝代都有五德中的一種與其相配合,每一德都有德運盛衰,德運便決定這個朝代的命運,朝代的更迭是按照五行相剋的順序進行的。
鄒衍認為,「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文選》李善注引)。自黃帝(土德)以來,已經夏(木德)、商(金德)、周(火德)三代,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並預言「代火者必將水」。
鄒衍的五德始終說受到了當時自然科學(特別是天文曆法學)和儒家思想的影響。鄒衍以陰陽、四時、五行論「天道」卻更多地賦予「天道」以自然運化。五德始終理論依據的是陰陽四時的變化和五行萬物的相生相剋,其思想旨歸則是仁、義、禮等儒家思想。「五德終始」之說同儒家的道德五行學說具有密切的淵源關係。
「五德終始」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世界變化發展的過程和順序,適應了中國走向統一的歷史大勢,對當時、後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事水尚黑。漢武帝判定漢朝以土德王……
02
—
經典文獻
《呂氏春秋》中有關於五德終始的相對完整的文獻資料:
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
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蚓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
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
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
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
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水氣至而不知數備,將徙於土。
(《呂氏春秋·應同》)
【注釋】
見(xiàn):現,顯現。祥:徵兆。
勝:過,這裡是旺盛的意思。
則:法,效法。
殺:凋零。
火赤烏:指由火幻化而成的赤色烏鴉。
集:止。社:本指土神,這裡指祭土神的地方。
數備:氣數已經具備。
【譯文】
凡是古代稱帝稱王的將要興起,上天必定先向人們顯示出徵兆來。
黃帝的時候,上天先顯現出大蚯蚓大螻蛄。黃帝說:「這表明土氣旺盛。」土氣旺盛,所以黃帝時的服色崇尚黃色,做事情取法土的顏色。
到夏禹的時候,上天先顯現出草木秋冬時節不凋零的景象。夏禹說:「這表明木氣旺盛。」木氣旺盛,所以夏朝的服色崇尚青色,做事情取法木的顏色。
到商湯的時候,上天先顯現水中出現刀劍的景象。商湯說:「這表明金氣旺盛。」金氣旺盛,所以商朝的服色崇尚白色,做事情取法金的顏色。
到周文王的時候,上天先顯現由火幻化的紅色烏鴉銜著丹書停在周的社廟上。周文王說:「這表明火氣旺盛。」火氣旺盛,所以周朝的服色崇尚紅色,做事情取法火的顏色。
代替火的必將是水,上天將先顯現水氣旺盛的景象。水氣旺盛,所以新王朝的服色應該崇尚黑色,做事情應該取法水的顏色。如果水氣到來,卻不知氣數已經具備,從而取法於水,那麼,氣數必將轉移到土上去。
【論析】
此段源自《呂氏春秋·應同》。篇名「應同」,意思是事物都因是同類而相應,應和同類。《易傳·文言》中有「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思想。
段首一開篇運用「天人感應」的思想立論:同類相應,「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凡是帝王將要興起的時候,上天必先向人們呈現出某種徵兆。例如,大蚓大螻是土氣的象徵,其在黃帝之時出現,說明黃帝之時是承運土氣的,其崇尚的顏色是黃色,其施政精神是與土德(性)相應合的。帝王政治應應合同氣,這就是因順自然的法則。
這段話與 鄒衍「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的思想一脈相承。
說的是,社會的變化和朝代的更替,都是五德轉移的自然法則在社會歷史領域中的具體體現。黃帝時,土盛,其德為土。至大禹時,木氣旺,木克土、勝土,故大禹之子啟建立的夏朝為木德。以此相推,金克木,故商為金德;火克金,故周為火德。水又克火,故代周者必為水德。這裡的五德轉移,是以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為基礎的。土木金火水,後一德克制前一德,如此循環往復,以至於無窮。歷史上每一個王朝的出現都體現一種勢力或能力。後者克前者,而又為繼。這就是五德的轉移。五德各以所勝為行,相次轉用。祥瑞等徵兆,預示著興廢的遞嬗。陰陽五行家的說法,為王朝更替尋找合法性的依據並在秦漢得以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