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王掃六合」到明清大一統,五德終始說的起起落落

2020-12-18 騰訊網

引言:

當我們提起「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總會主動聯想到道教奇妙的陰陽五行世界。其實五行與古代政治也有密切的聯繫,五行學說應用到政治產生了五德終始說。與爛柯人君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五行與五德終始說

春秋數百年的兼併戰爭後,進入戰國時代,只剩下幾個大國爭雄。此時,諸子百家都推出了自己的學說,向各個國君兜售。到了戰國末期,由於爭霸戰爭的推進,各國認為原來「王」的稱號已經無法代表其地位,各國先後率自稱帝。在這樣一個帝制運動的時代裡,急需一種為其服務的思想。齊人鄒衍的五德終始說應運而生。五德終始說的核心「五德終始」源於我國歷史早期的「五行」觀念。

(鄒衍)

五行觀念產生的具體時間現已不可考,但它與中國先民的日常生產生活、交通出行、圖騰崇拜均有密切的聯繫。由於材料不足,導致學者對於「五行」最原始的指代爭論不休,。但《逸周書》記載,周公回答周武王問題時曾講道:「五行: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蒼,位木;四白,位金;五黃,位土。」因此西周時期,「金、木、水、火、土」被視作五行應該沒有疑問。五行被認作是構成世界的五種基礎物質,他們相互之間既可以相互克制,又可以相互衍生。

鄒衍利用五行相剋的學說,結合了傳統「陰陽」觀念與天人感應學說,建構起一套合法解釋權力更迭的思想。他首先將五行學說運用到王朝變遷上。他指出:黃帝為土德;夏代黃帝世系,所以夏為木德;商克夏,商為金德;周克商,周為火德。將來代替周王朝的,必定為克火的水德。那麼德運之間為何會轉換呢?他說是因為君主的不道德行為。如果君主有不道德行為,神龍、鳳鳥、麒麟等吉祥的生物就不會出現。同時,將會出現許多吉祥的預兆在新君誕生的地方,這種現象叫做「符應」。新的政權建立後,要根據其所屬的德運制定相應的政策。

二、從「五德相剋」到「五德相生」

秦始皇是第一個採納五德終始說的君主。周王朝死而不僵,雖早已失去權威,但是撐過了春秋戰國才被秦滅國。秦統一天下之後,為營造代周的合法性,秦始皇便利用了五德終始說。他承襲鄒衍的說法,既然周為火德,秦代周,則秦為水德。水對應的顏色為黑色,所以大秦帝國尚黑,宮殿服章以黑為主。此外,他杜撰了在西周滅亡,王室東遷之前,秦文公在打獵時曾遇黑龍,這是上天指示秦代周的徵兆。但秦始皇拋棄了鄒衍學說中關於道德的部分,反而把水性陰冷作為自己實行嚴刑酷法的藉口。

(秦始皇 影視劇形象)

秦暴虐而二世而亡。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之後,認為秦統一的15年仍是戰國的餘音,自己才真正終結亂世。所以劉邦也定漢為水德,仍尚黑,襲秦之服章制度。到漢武帝時,情況發生了改變。漢武帝是一位有雄心壯志的皇帝,他與秦始皇保持高度一致,窮兵黷武、好大喜功,除了四處徵伐、封禪求仙,在定德改制這件事上必然不甘落後。在董仲舒理論構建的協助下,他承認秦水德的存在,漢代秦,為土德,色尚黃。但董仲舒是儒家的傳人,他在鄒衍的基礎上,強化了五德終始說中的道德約束,強調天人感應現象。從而借天來警戒和約束君主,促其實行仁政。

(漢武帝雕像)

西漢中期以後,由於武帝朝國力嚴重的消耗和社會矛盾的積累,出現了嚴重的統治危機。由於同時出現了許多地震災異。這些情況讓很多人認為漢運到頭了。儒生眭弘認為漢帝應禪位於賢人,他指出「漢為堯後,有傳過之運,漢帝宜誰差天下,求索賢人,禪讓帝位,而退自百裡,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順天命。」他運用董仲舒思想中的五行相生學說,重新排定了德運順序,即堯為火德;火生土,舜為土德;土生金,夏為金德;金生水,商為水德;水生木,周為木德。因此,漢承自周,漢為火德。漢家為堯後,堯有禪讓的美德,因此應當主動讓位。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進行改制,漢家堯後說為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他讓劉歆將這一理論豐富與發展。劉歆將秦也納入體制,但將其歸入閏位,認為秦不是正常王朝傳遞中的德運。中興漢室的光武帝劉秀在起兵時,曾利用讖緯《赤伏符》中的說法:「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把自己比附為火德的繼承者。因此在東漢,劉秀正式肯定了漢為火德及五德相生的學說。漢家為堯說也被認為是至理。我們因此經常會聽到「炎漢三百年」的說法。

三、五德終始說的落幕

自東漢確立五德相生說之後,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無論是胡人建立的十六國北魏等北朝政權,還是東晉以後南朝宋、齊、梁、陳等政權,甚至到了大一統的隋唐大帝國,乃至五代趙宋,都以五德相生說作為自己政權合法性的依據。與此同時,無論是權臣篡位,還是武力奪權,在政權轉移時都要表演一場禪讓的鬧劇,來假惺惺地說明自己政權源自前朝皇帝的主動讓賢。五行相生說與禪讓制相配合,製造了中古歷史上一個個赤裸裸的謊言。

(歐陽修 畫像)

但到了宋代,這一政治理念受到挑戰。宋儒興起了一場關於「正統」問題的大討論。諸多觀點中,最有影響力的當出自歐陽修。歐陽修在其《正統論》中指出「凡為正統之論者,皆欲相承而不絕。至其斷而不屬,則猥以假人而續之,是以其論曲而不通也。夫居天下之正,合天下於一,斯正統矣。」在歐陽修的建構中,強調政權來源的正當性。在五德終始說下,強調政權來源的合法性,即政權某種關係上與前代王朝有一定聯繫。五德終始說下,各朝都在與前朝的繼承關係上做手腳。為了求得王朝德運之間的連續性,不會過分從道德層面考慮得國途徑是否正當。且宋儒尤其強調夷夏之辨,傳統政權將胡族建立的政權也納入五德的系統中,使是他們絕對無法接受的。

五德終始說最終隨著南宋的滅亡一同被埋入墳墓。儘管有儒生一直向蒙元統治者上書推演德運,但一直沒有沒受到蒙元統治者重視。蒙元統治者不接受五德學說,固然有其出自少數民族漢文化認知低下的原因。但從其大量接受吸納漢族制度的角度來看,其否認德運的原因,主因應是經歷宋代大規模關於五德的討論,人們對於五德終始說的信仰已不是那麼虔誠。

(朱元璋 畫像)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已經完全不在意德運的傳承,反而是強調自己取得政權途徑的正當。他指出「盜賊蜂起,群雄角逐,竊據州郡。朕不得已,起兵欲圖自全,及兵力日盛,乃東徵西討,削除渠魁,開拓疆域。當是時,天下已非元氏有矣……朕取天下於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清乾隆帝也指出「我朝為明復仇討賊,定鼎中原,合一海宇,為自古得天下最正。」可見到明清時期,皇帝的關注點已經從繼承前代皇權的合法性轉移到自己獲得政權的合法性上。

文史君說:

「五行」產生於我國先民的生產生活之中,戰國之際鄒衍利用其衍化出五德相勝說,為戰國爭霸戰爭服務。秦始皇第一次利用其強調自己政權的合法性。漢承秦制延續了排定德運的制度。但西漢董仲舒、劉向、劉歆父子對這一制度進行反覆演繹,創造性地提出了五德相生說。經歷王莽改制和光武中興反覆的王朝更替,五行相生說取代了相勝說的地位。從漢到宋,由於禪讓這一制度表面上的存在,五行相生說成為其最佳拍檔。但宋儒對這一制度進行質疑,強調「正統論」。到元明清時期,王朝的更替變為直接的武力奪權,這一理論與實際也無法相符,加上宋儒理論的影響,五德終始說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參考文獻:

顧頡剛:《五德終始下的政治和歷史》,出自氏著《古史辨自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劉浦江:《「五德終始」說之終結——兼論宋代以降傳統政治文化的嬗變》,期刊《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

胡克森:《從德政思想興衰看「五德終始」說的流變》,期刊《歷史研究》,2015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爛柯人)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五德終始」說之終結——兼論宋代以降傳統政治文化的嬗變
    傳統政治文化的這一變遷軌跡,向我們指引了宋元明清時代思想史的基本走向。  關鍵詞:宋代 五德終始說 正統觀 政治文化 讖緯 封禪 傳國璽  自秦漢直至宋遼金時代,五德終始說一直是歷代王朝闡釋其政權合法性的基本理論框架。「故自秦推五勝,以水德自名,由漢以來,有國者未始不由於此說」。
  • 秦始皇焚百家書,為何卻接受鄒衍的「五德終始」說
    這種理論,便是戰國末期齊國陰陽學派思想家鄒衍創造的「五德終始」論。 五德順序走完一遍之後,土又再度克水,土德王朝再度建立。這樣一個又一個循環反覆進行,就是「五德終始」了。
  • 「五德終始說」如何影響了中國古代王朝的更替?
    文/王凱迪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家們以土、木、金、火、水相剋的原理來闡釋社會運動規律, 其終始循環表現出命定論的特徵。經學思維模式以先王政典為邏輯起點, 通過崇聖推演內聖與外王的關係, 在其理念中把先王的言行視為不可動搖的權威。
  • 鄒衍創造「五德終始」
    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宣布「定國運以火德,王色尚赤」,火神也成為宋朝君臣崇拜祭祀的重要神;康定元年(1040年),朝廷又在宋朝開國之處河南商丘設壇祭祀大火之神,到了徽宗當政,還專建了「火德真君殿」,供奉更甚。
  • 天道運行,五行相應:威麒拉杆箱書香裡鄒衍的五德終始說
    五德終始,亦稱「五德轉移」,是戰國齊鄒衍的歷史學說。坐落在濟南市章丘區的鄒衍墓01—五德始終五德終始,亦稱「五德轉移」,是戰國齊鄒衍的歷史學說。五德指的是水、火、木、金、土五種德性或性能,是五種性質不同的動態的相互作用的力量、法則或動因。
  • 戰國時代陰陽家重要代表,大九州說與五德終始說創立者——鄒衍
    《荀子·非十二子》中曾說:「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但是,我們現在見不到子思或孟子有關五行學說論述。《尚書·洪範》首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 《五德終始》-有機宇宙哲學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先秦諸子哲學中有一部璀璨著作卻沒能流傳下來,那就是鄒衍的《五德終始》學說、被英國學者李約瑟稱為有機宇宙哲學,《呂氏春秋-應同》曾以社會演變的形式把該學說的理論精髓記錄下來:遠古黃帝(土德)-夏朝(木德)-商朝(金德)-周朝
  • 五德終始說一直為帝王所用,但實際上它是有目的性的製造出來的
    對於中國人來說,陰陽五行一般都知道:金木水火土嘛,至於五德終始說呢?可能對歷史不了解的不太熟悉,其實在中國古代,這個五德終始說一度是個很重要的學說,尤其是改朝換代的時候,帝王特別喜歡用這個五德終始說為自己的王朝塗上一層天命色彩。
  • 「五德終始學說」與秦朝政治,有何關係?
    「五德終始學說」,亦稱五德轉移,是在陰陽和五行的思想基礎上演變而成的。這一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人的思維習慣、社會生活、王朝政治都產生過重要影響。正如梁啓超先生所言:「陰陽五行說為中國兩千年來迷信的大本營,直至今日在社會上猶有莫大勢力。」
  • 秦始皇雖然信奉五德終始學說,卻拒不承認其中的這一點
    所謂「五德終始」學說,是戰國時期齊國人鄒衍首創的一種天命循環學說,它的基本理論依據是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五行學說。而五德者,指的是水德王朝、火德王朝、木德王朝、金德王朝、土德王朝,五德相生相剋,相互接替,相互替代,這個理論在當時很流行。
  • 五方正色系統與五德終始說緊結合 在唐朝開始崩潰
    書中所說的觀念主要是指起於秦漢時期的「五德終始說」。五德即五行之德: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每一種德對應於一種正色白、青、黑、赤、黃。每一正色又配備一種間色,即碧、綠、紫、紅、騮黃。而這五色又對應於五個方位西、東、北、南、中。「五德終始說」是說每一朝開國帝王之所以能榮登大寶都是由於承襲了五德之一,這一種德既可看作是上天賦予的,也應看作是從上一朝代因襲得來的。
  • 如何看待,五德終始說與朝代的更替?
    從炎黃開始,到清朝覆滅,兩千多年的歷史與朝代更替其實與五德始終說是聯繫在一起的。今天筆者為分階段為您闡述五德始終說與朝代更替的關係。4.後大禹治水,採用洩水之法終成功解除大水之禍,是大禹為木德,木德能洩水德。舜傳位於禹,是水生木第二階段:五行相剋代表:夏,商,周。
  • 「五德終始論」是誰首創?曾讓六月飛雪,鄒子的律呂調陽又是什麼
    「五德終始論」是誰首創?曾讓六月飛雪,鄒子的律呂調陽又是什麼在中國的易學聖賢人物中,戰國時期的鄒衍是一位著名的代表人物,因其獨創「五德始終論」和「天下九州」等觀點,被人們尊為「鄒子」。「一畫開天,文明肇啟」。上古時期,伏羲聖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發明出了先天八卦,被尊為「人皇」。
  •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秦統一六國以後,為了防止六國貴族依持宗族「死灰復燃」,強迫他們遷徒到鹹陽,要他們看護皇陵,或者遷徙於西南邊遠地區,一些平民也同時被迫遷徙,叫做「遷虜」,做開礦、開鹽井等苦役。始皇帝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將蒙恬奪九原河南,設置34縣,建立九原郡(治所在內蒙古包頭市西北)。
  • 古代的五行、五德、五帝
    鄒衍利用天人感應和天道循環論的觀點,對《洪範》的五行說進行改造,創立了「五德終始」說。《呂氏春秋·應同》有這樣一段記載: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螾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湯曰:「金氣勝。」
  • 大一統究竟是什麼意思?
    「大一統」的人文思想,早在黃帝時代就開始形成,即:應該以怎樣的形式組建國家政權。這是古代中國,國家觀念的濫觴。具體的表現形式:炎黃兩族通婚,伏羲畫卦,倉頡造字等。血脈以及文字的傳承,很容易可以看出端倪。到了夏朝,國家統治觀念逐漸成型,形成了由氏族血緣關係凝聚而成的王朝世系。
  • 起起落落的「噴泉」,才是人生!
    說到噴泉,便會不由自主地想起羅馬許願池,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噴泉,也是一個去羅馬必須打卡的網紅景點。羅馬許願池,即特雷維噴泉,別名幸福噴泉,是羅馬最後一件巴洛克傑作,被譽為世界最著名的噴泉之一,在電影《羅馬假日》風靡全球後聞名於全世界。
  • 六法新解之二:六法與「五德終始論」有關
    數字的象徵意義當然不是六朝學者的創造,其原理至少可以追溯到夏代。六法的成立,一是同數理有關,二是同「五德終始論」有關,它們都被五行學統攝。劉宋時期擅長詩畫的謝莊,作詩的思想框架就是五行。謝靈運的孫子謝超宗為皇帝撰寫禮儀詩歌,也是改編謝莊的詩歌。從數理的角度看,六對應人道。
  • 組圖:中國小說插圖的起起落落
    組圖:中國小說插圖的起起落落 發表時間:2012-06-28   來源:北京青年報 中國古代人物畫的發展其實也與此有關,到了明清時代,就出了陳洪綬、任渭長這樣了不起的插圖畫家,留下大量傑作,影響至今。五四以後,新文學興起,帶動了新插圖發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