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人來說,陰陽五行一般都知道:金木水火土嘛,至於五德終始說呢?可能對歷史不了解的不太熟悉,其實在中國古代,這個五德終始說一度是個很重要的學說,尤其是改朝換代的時候,帝王特別喜歡用這個五德終始說為自己的王朝塗上一層天命色彩。
那麼五德終始說是什麼呢?其實也簡單,所謂五行就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而五德終始說就是把王朝也列成五行的一種,比如說一般認為秦朝是水德,而漢朝取代秦朝,土克水,應該是土德。
但是且慢,其實漢朝初期劉邦認為自己是水德,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因為那時大家認為秦朝短命,漢朝取代的是周朝,所以應該是水德,等到了漢武帝時期,覺得秦朝繞不過去啊,結果加了秦朝進去,而漢朝就變成土德了,這還沒完。
到了東漢,漢朝又變成火德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因為除了相剋說之外,五德終始說還有相生說,什麼是相生呢?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然後按這個說法,之前的朝代也變了,比如當初按五行相剋說,周朝是火德,可是五行相生說,周朝就變成木德了,而秦朝忽略不計,漢朝繼承周朝,變成火德了,所以東漢也被稱為炎漢。
其實從漢朝這德變了三次就知道這所謂五德真的靠不住,但是各朝各代總要給自己加上一點天命色彩,所以流傳也比較廣,而這個五德終始說又是怎麼起源的呢?這就是要說到戰國時期的一樁公案了。
陰陽五行和五德循環說其實都歸咎到戰國的一個學者,陰陽家鄒衍,而鄒衍是稷下學宮的頭號學者,那麼稷下學宮又是誰建立的呢?齊國齊威王。
說到稷下學宮,確實,這是中國學術界的一大盛事,這是中國官方建立的一個高級學府,齊國投入了大量物力財力,甚至不惜高官厚爵,其他不說,單就學宮的學者可以做大夫這點就是極高的待遇,所以吸引了當時諸多知名學者投入稷下學宮。
齊國齊王花了這麼多財力,不惜高位吸引學者肯定是有原因的,絕對不是什麼齊王喜歡學問,愛好文化。那麼齊王有何目的呢?這就牽涉到當時著名的一樁公案,田氏代齊。
我們知道齊國是姜太公的封國,所以國君是姜姓,可是到了戰國,齊國的國君都姓田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是因為田氏篡奪了齊國的政權,取姜姓而代之,將姜齊變成田齊。其實田家人這做的有點不地道,雖然說當時滅國篡國的也不少,但是要麼本來就是一家人,要麼乾脆分家,比如趙韓魏三家分晉,其實就是從晉國中獨立出來。可是呢,田家居然連國號都要繼承,而且田家又不是姜氏的分家。所以當時田氏代齊是被世人非議的。
面對非議,田家自然有辦法,所謂評論的都是那些學者對吧,那我就花大價錢建立學宮請他們來,選擇他們中的學者作為士大夫,這樣一來可以獲得禮賢下士的美名,二來呢,選擇誰做官都是田家訂的,他們自然會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說和學者。
其中鄒衍成為學宮的第一人自然是有原因的,鄒衍提出的五德終始說看上去是陰陽五行,本質上卻是為田氏代齊找到了一個好藉口,原本周朝的制度是諸侯是諸侯,大夫是大夫,諸侯的爵位只能由同姓繼承,不能由他姓繼承,而五德終始說一出,從天命的角度壓倒了制度,也讓田氏代齊找到了藉口,我取代姜氏不是因為我不按制度來,而是因為我田氏的德取代了姜氏的德啊。
陰陽五行最適合田氏,所以鄒衍被尊為學宮第一人,而之後秦朝代周,漢朝代秦,歷朝歷代改朝換代的時候都覺得這玩意好用,就借用一下,當然,實際上誰也不會真當回事,從漢朝三度更換屬性就可以知道皇帝也知道這就是個假大空的玩意了,到了後世,就越來越不把這個五德當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