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終始說一直為帝王所用,但實際上它是有目的性的製造出來的

2020-12-18 雜菜齋

對於中國人來說,陰陽五行一般都知道:金木水火土嘛,至於五德終始說呢?可能對歷史不了解的不太熟悉,其實在中國古代,這個五德終始說一度是個很重要的學說,尤其是改朝換代的時候,帝王特別喜歡用這個五德終始說為自己的王朝塗上一層天命色彩。

陰陽五行

那麼五德終始說是什麼呢?其實也簡單,所謂五行就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而五德終始說就是把王朝也列成五行的一種,比如說一般認為秦朝是水德,而漢朝取代秦朝,土克水,應該是土德。

但是且慢,其實漢朝初期劉邦認為自己是水德,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因為那時大家認為秦朝短命,漢朝取代的是周朝,所以應該是水德,等到了漢武帝時期,覺得秦朝繞不過去啊,結果加了秦朝進去,而漢朝就變成土德了,這還沒完。

到了東漢,漢朝又變成火德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因為除了相剋說之外,五德終始說還有相生說,什麼是相生呢?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然後按這個說法,之前的朝代也變了,比如當初按五行相剋說,周朝是火德,可是五行相生說,周朝就變成木德了,而秦朝忽略不計,漢朝繼承周朝,變成火德了,所以東漢也被稱為炎漢。

其實從漢朝這德變了三次就知道這所謂五德真的靠不住,但是各朝各代總要給自己加上一點天命色彩,所以流傳也比較廣,而這個五德終始說又是怎麼起源的呢?這就是要說到戰國時期的一樁公案了。

鄒衍

陰陽五行和五德循環說其實都歸咎到戰國的一個學者,陰陽家鄒衍,而鄒衍是稷下學宮的頭號學者,那麼稷下學宮又是誰建立的呢?齊國齊威王。

說到稷下學宮,確實,這是中國學術界的一大盛事,這是中國官方建立的一個高級學府,齊國投入了大量物力財力,甚至不惜高官厚爵,其他不說,單就學宮的學者可以做大夫這點就是極高的待遇,所以吸引了當時諸多知名學者投入稷下學宮。

齊國齊王花了這麼多財力,不惜高位吸引學者肯定是有原因的,絕對不是什麼齊王喜歡學問,愛好文化。那麼齊王有何目的呢?這就牽涉到當時著名的一樁公案,田氏代齊。

我們知道齊國是姜太公的封國,所以國君是姜姓,可是到了戰國,齊國的國君都姓田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是因為田氏篡奪了齊國的政權,取姜姓而代之,將姜齊變成田齊。其實田家人這做的有點不地道,雖然說當時滅國篡國的也不少,但是要麼本來就是一家人,要麼乾脆分家,比如趙韓魏三家分晉,其實就是從晉國中獨立出來。可是呢,田家居然連國號都要繼承,而且田家又不是姜氏的分家。所以當時田氏代齊是被世人非議的。

面對非議,田家自然有辦法,所謂評論的都是那些學者對吧,那我就花大價錢建立學宮請他們來,選擇他們中的學者作為士大夫,這樣一來可以獲得禮賢下士的美名,二來呢,選擇誰做官都是田家訂的,他們自然會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說和學者。

稷下學宮

其中鄒衍成為學宮的第一人自然是有原因的,鄒衍提出的五德終始說看上去是陰陽五行,本質上卻是為田氏代齊找到了一個好藉口,原本周朝的制度是諸侯是諸侯,大夫是大夫,諸侯的爵位只能由同姓繼承,不能由他姓繼承,而五德終始說一出,從天命的角度壓倒了制度,也讓田氏代齊找到了藉口,我取代姜氏不是因為我不按制度來,而是因為我田氏的德取代了姜氏的德啊。

陰陽五行最適合田氏,所以鄒衍被尊為學宮第一人,而之後秦朝代周,漢朝代秦,歷朝歷代改朝換代的時候都覺得這玩意好用,就借用一下,當然,實際上誰也不會真當回事,從漢朝三度更換屬性就可以知道皇帝也知道這就是個假大空的玩意了,到了後世,就越來越不把這個五德當回事了。

相關焦點

  • 秦始皇焚百家書,為何卻接受鄒衍的「五德終始」說
    現實中有一種非法家的政治理論,被秦始皇採納實踐了。這種理論,便是戰國末期齊國陰陽學派思想家鄒衍創造的「五德終始」論。 相較而言,「五德終始」論展現出它的優勢。它不但對有史以來所有王朝的更迭替代做了全面解釋,而且不需用「革命」、「誅殺」、「獨夫」等激烈語言進行論證,刺激不到統治者的敏感神經。「五德終始」承認了改朝換代是符合天命的,是必須的。而且確認了,每個新生王朝都有不可置疑的合法性。這對於統治者而言,具有莫大的誘惑性。
  • 「五德終始說」如何影響了中國古代王朝的更替?
    文/王凱迪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家們以土、木、金、火、水相剋的原理來闡釋社會運動規律, 其終始循環表現出命定論的特徵。經學思維模式以先王政典為邏輯起點, 通過崇聖推演內聖與外王的關係, 在其理念中把先王的言行視為不可動搖的權威。
  • 天道運行,五行相應:威麒拉杆箱書香裡鄒衍的五德終始說
    五德終始是指土、木、金、火、水五種德性從始到終、終而復始的循環運動。鄒衍把「五德終始」作為歷史變遷、王朝更替的根據,認為,每一朝代都有一德主運,歷史是按照五行(或五德)相勝的規律更替的。每一朝代都有五德中的一種與其相配合,每一德都有德運盛衰,德運便決定這個朝代的命運,朝代的更迭是按照五行相剋的順序進行的。
  • 五方正色系統與五德終始說緊結合 在唐朝開始崩潰
    從北大博士陳彥青所著的這本《觀念之色》中,可以看到,這些色彩與紅、白曾經是地位相當的。  五方正色循環系統在唐朝開始崩潰  書名為《觀念之色》,意為從觀念中形成的色彩體系。書中所說的觀念主要是指起於秦漢時期的「五德終始說」。五德即五行之德: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每一種德對應於一種正色白、青、黑、赤、黃。
  • 從「秦王掃六合」到明清大一統,五德終始說的起起落落
    在這樣一個帝制運動的時代裡,急需一種為其服務的思想。齊人鄒衍的五德終始說應運而生。五德終始說的核心「五德終始」源於我國歷史早期的「五行」觀念。 二、從「五德相剋」到「五德相生」 秦始皇是第一個採納五德終始說的君主。周王朝死而不僵,雖早已失去權威,但是撐過了春秋戰國才被秦滅國。秦統一天下之後,為營造代周的合法性,秦始皇便利用了五德終始說。他承襲鄒衍的說法,既然周為火德,秦代周,則秦為水德。水對應的顏色為黑色,所以大秦帝國尚黑,宮殿服章以黑為主。
  • 「五德終始學說」與秦朝政治,有何關係?
    「五德終始學說」,亦稱五德轉移,是在陰陽和五行的思想基礎上演變而成的。這一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人的思維習慣、社會生活、王朝政治都產生過重要影響。正如梁啓超先生所言:「陰陽五行說為中國兩千年來迷信的大本營,直至今日在社會上猶有莫大勢力。」
  • 「五德終始」說之終結——兼論宋代以降傳統政治文化的嬗變
    關鍵詞:宋代 五德終始說 正統觀 政治文化 讖緯 封禪 傳國璽  自秦漢直至宋遼金時代,五德終始說一直是歷代王朝闡釋其政權合法性的基本理論框架。「故自秦推五勝,以水德自名,由漢以來,有國者未始不由於此說」。
  • 《五德終始》-有機宇宙哲學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先秦諸子哲學中有一部璀璨著作卻沒能流傳下來,那就是鄒衍的《五德終始》學說、被英國學者李約瑟稱為有機宇宙哲學,《呂氏春秋-應同》曾以社會演變的形式把該學說的理論精髓記錄下來:遠古黃帝(土德)-夏朝(木德)-商朝(金德)-周朝
  • 鄒衍創造「五德終始」
    紹興十八年(1148年),又將祭火神的「小祀」升為「大祀」。高宗趙構又在太一宮專闢一「火德神殿」……在宋朝,任何一點違背火神象徵和辱慢火神的做法都是不允許的。然而,火神似乎並未領宋朝廷的虔誠情意,反而較之其他朝代更為肆虐。兩宋三百多年內,全國發生的大型火災有兩百多次,平均不到兩年就有一次,而且主要是發生在首都及各州縣城鎮上,其中以京城這樣的大城市最為嚴重。
  • 秦始皇雖然信奉五德終始學說,卻拒不承認其中的這一點
    所謂「五德終始」學說,是戰國時期齊國人鄒衍首創的一種天命循環學說,它的基本理論依據是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五行學說。而五德者,指的是水德王朝、火德王朝、木德王朝、金德王朝、土德王朝,五德相生相剋,相互接替,相互替代,這個理論在當時很流行。
  • 戰國時代陰陽家重要代表,大九州說與五德終始說創立者——鄒衍
    五行學說的成說要陰陽學說晚,如果荀子所言不虛,那麼它大概建立於戰國中期。《易經》一書未論及五行,也可以證明五行學說要晚於陰陽學說出現。五行學說建立以後,又與陰陽學說發生了合流,鄒衍出世,這一合流過程已經完成。鄒衍思想與儒家關係密切,於史有徵。
  • 如何看待,五德終始說與朝代的更替?
    從炎黃開始,到清朝覆滅,兩千多年的歷史與朝代更替其實與五德始終說是聯繫在一起的。今天筆者為分階段為您闡述五德始終說與朝代更替的關係。2.而後堯受禪代表金德,據傳此時黃河流域洪水開始暴發,是因為金生水,金為水源,故而得此結論。3.堯禪讓給舜,是堯的金德生舜的水德,舜時水力更旺,洪水更為猛烈,無力解救。4.後大禹治水,採用洩水之法終成功解除大水之禍,是大禹為木德,木德能洩水德。
  • 六法新解之二:六法與「五德終始論」有關
    六法的成立,一是同數理有關,二是同「五德終始論」有關,它們都被五行學統攝。劉宋時期擅長詩畫的謝莊,作詩的思想框架就是五行。謝靈運的孫子謝超宗為皇帝撰寫禮儀詩歌,也是改編謝莊的詩歌。從數理的角度看,六對應人道。【唐】孫位 高逸圖《管子·五行》:天道以九制,地道以八制,人道以六制。
  • 「五德終始論」是誰首創?曾讓六月飛雪,鄒子的律呂調陽又是什麼
    「五德終始論」是誰首創?曾讓六月飛雪,鄒子的律呂調陽又是什麼在中國的易學聖賢人物中,戰國時期的鄒衍是一位著名的代表人物,因其獨創「五德始終論」和「天下九州」等觀點,被人們尊為「鄒子」。「一畫開天,文明肇啟」。上古時期,伏羲聖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發明出了先天八卦,被尊為「人皇」。
  • 古代的五行、五德、五帝
    按照《荀子·非十二子》的說法,這一學說的最早創立者是子思及其後學孟子,然而實際上是由比孟子稍後的齊國鄒衍完成的。鄒衍講的「五德」,即《尚書·洪範》中講的水、火、木、金、土五種元素,也稱「五行」。鄒衍利用天人感應和天道循環論的觀點,對《洪範》的五行說進行改造,創立了「五德終始」說。
  • 三國殺不同勢力不同顏色,含中國古代五德之說,曹魏為何為藍色?
    有喜歡的可以點點關注,相互交流。不定期更新資訊、攻略、皮膚壁紙、實戰視頻、免費激活碼。五行五德戰國晚期陰陽家主要代表鄒衍提出五德終始說,以五行相生相剋,周而復始的循環變化觀念說明歷代王朝的更替和制度的變化。
  • 柯萊五德機械快速發酵法、麵包製造最快的方法
    柯萊五德機械快速發酵法-麵包製造最快的方法柯萊五德機械快速發酵法,背景溯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是為了量化工業麵包、所發明的一種超級快速麵包的工業量化方法。柯萊五德機械快速發酵法原理:①:高速攪拌機在加壓情況下進行麵團攪拌,當壓力釋放時候,麵團在突然減壓情況下瞬間膨脹而完成發酵。因此、這種方法是利用強烈的機械攪拌,把攪拌與發酵兩個工序結合在一起,在攪拌中完成發酵的。②:使用大量氧化劑:在麵團中使用溴酸鉀、抗壞血酸、碘酸鉀等氧化劑。
  • 古代史學理論,五德始終,循環論歷史觀
    如此,經過夏、商、周、秦、漢等五個朝代之更迭,便完成了歷史上第一次的「五德終始」循環。然後,把歷史又拉回到循環的起點上,再開始第二次的歷史循環。他們主張歷史的運動,就是這樣的循環往復,周而復始,以到無窮。根本不會有什麼革命和變異。《漢書》的《五行志》、《律曆志》專門以「五德生克」之道解釋歷史發展,在這方面表現最為突出。
  • 古代朝廷的「五行德運」之說是個偽概念?
    到戰國末期,陰陽家的代表人物鄒衍先生橫空出世,他把在西周末期已經出現的五行觀念與陰陽概念聯繫起來,提出「五德終始說」,試圖說明事物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他認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五行相生的轉化形式,把社會的變革歸結為一種神秘的天意,這就有點「機械」的傾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