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廷的「五行德運」之說是個偽概念?

2020-12-18 太史叨叨令

大家在讀古書的時候,經常會遇到這樣的表述:某朝,尚X,為X德,比如「大秦帝國,尚黑,為水德」,似乎是很隆重的一件大事,跟皇帝老兒的龍袍和全國勞動人民的穿著都有莫大的干係。從表面看,這種說法當從五行中來,但到底這事是怎麼定的?誰說了算?後來怎麼就又廢棄了?

至少在宋朝之前,中國的皇帝們,尤其是開國的皇帝們對於這件事還是足夠重視的,大家有統一的認識是:虞舜為土德,夏為木德,商為金德,周為火德,於是代周而有天下的秦始皇規定秦德為水,尚黑色,以後的朝廷也就有樣學樣,都把這很當回事了。

到戰國末期,陰陽家的代表人物鄒衍先生橫空出世,他把在西周末期已經出現的五行觀念與陰陽概念聯繫起來,提出「五德終始說」,試圖說明事物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他認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五行相生的轉化形式,把社會的變革歸結為一種神秘的天意,這就有點「機械」的傾向了。

鄒衍

根據他的學說,後世對於五行顏色的定位是土德尚黃,火德尚赤,金德尚白,水德尚黑,木德尚青。

《呂氏春秋有始覽應同》篇較為完整的記載了「五德終始」學說:

「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螾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

這可以算是五行德運說的緣起,從記載中可看出,哪個朝代是什麼德,取決於「天」之所見,從中選了一件事就定了,如黃帝尚黃,為土德,即制定了與土德相契合的政令制度;禹之時,其事則木,即制定了與木德相契合的政令制度。後世的秦始皇照貓畫虎,什麼東西都往水上面靠,比如他們的服飾顏色,水尚黑,於是秦國上下普遍以黑色為主色調,包括秦軍將士、武器、裝備,還有秦始皇的龍袍,都是清一色的黑色。

但個人認為,「天」之所見帶有偶然性,「德」之所屬並不是根據什麼公式推演出來的,所以,這讓後世的皇帝們有些任性甚至有些迷惑。

比如漢代就成了一個「三德子」,變來變去,一點也不嚴肅。

起初在漢高祖劉邦時,張蒼認為秦國祚太短且暴虐無道,不屬於正統朝代,那麼漢朝接替的應該是周朝的火德,所以漢朝之正朔應為水德。好吧,於是漢朝以為自己是水德,可到漢武帝時,又認為秦屬於正統朝代,那麼漢取代秦,就應了以土克水,所以正朔應該為土德。又好吧,漢朝就又土德了好多年。

直到王莽建立新朝,又採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為漢朝屬於火德。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為火德,漢家的帝王們就都穿起了紅色。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了這種說法,因此漢朝有時也被稱為「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炎劉」。漢尚火德,就是這麼曲折確定的。

五行說是一環扣一環的,漢朝變來變去,後面來的只能跟著變。東漢改為火德以後,漢運衰,大家一想,代漢而興者當為土德,於是,起義頭目張角自稱「黃天」,以示將承漢祚而王天下。很不幸,他的黃色世界沒有建立起來。倒是曹丕實現了黃色世界的夢想,他和平方式的禪讓,倒對應了五德相生的理論。220年,他不僅按照土德改制,還把年號定為黃色——「黃初」,曹魏的土德就是這麼來的。

但劉備並不以為然,他號稱自己是漢室正統,所以蜀國依然是火德的赤色。孫權剛開始也爭黃色的火德,後來要為漢報仇,按照五德相剋的理論,就採用了克土的木德,所以東吳的世界是青色。

這之後,晉金德,南朝宋水德,南齊木德,蕭梁火德,陳土德,北魏前期土德,孝文帝以後改為水德,北周木德,隋火德,唐土德,五代後梁木德,後唐土德,後晉金德,後漢水德,後周木德,宋火德,金朝前期金德,章宗以後改為土德。

五運之說到了北宋中期遭到了衝擊,歐陽修就認為這是「不經之說」、「昧者之論」,在其晚年改訂的《正統論》中對它展開了正面批判:

「自古王者之興,必有盛德以受天命,或其功澤被於生民,或累世積漸而成王業,豈偏名於一德哉?……曰五行之運有休王,一以彼衰,一以此勝,此歷官、術家之事。而謂帝王之興必乘五運者,繆妄之說也。」

故,《古今圖書集成》考述歷代德運,至金而止;清代的兩種蒙學讀物《群書紀數略》和《幼學歌》將歷代王朝德運作為文化史知識來介紹,其下限均迄於宋。

元朝不再講求德運,人們已經失去了對於五運說的信仰。

不過民間的聲音一直在擾攘不休,有人認為明朝火德,清水德,但官方始終沒有公布過。

本以為在明朝一代德運說似乎要壽終正寢,但最後時刻,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政權忽然又想起了這個事,還自稱以水德王,據趙士錦《甲申紀事》說:「賊雲以水德王,衣服尚藍,故軍中俱穿藍,官帽亦用藍。」李自成為何號稱水德?顯然是因為一般人多以明朝為火德,故取以水克火之意。不過按傳統的說法,水德理應尚黑,李自成改為尚藍,大順天子也有幾十天能說了算。

乾隆在《題大金德運圖說》中認為:

「五德之運,說本無稽。……自漢儒始言五德迭王,遂推三皇五帝各有所尚,後更流為讖緯,抑又惑之甚矣。夫一代之興,皆由積德累仁,豈遂五行之生剋?而服御所尚,自當以黃為正,餘非所宜。元、明制度尚黃,不侈陳五德之王,其義甚正。本朝因之,足破漢魏以後之陋說。」

相關焦點

  • 朝代五行之德與朝代更迭
    大家劇中常聽到的「奉天承運,皇帝昭曰」中的承運指的就是繼承五行之德,德運。五行之德終始學說起源於戰國陰陽學家鄒衍。他將五行生剋原理運用於人文社會。認為每個王朝都有其所屬的德運,當王朝德運衰弱時,就會被推翻,王朝更迭都遵循五行相剋原理。
  • 當代藝術是個偽藝術概念
    當代藝術是個偽藝術概念   文/胡天遙   宋莊自稱為中國當代藝術中心,是浪得虛名,名不符實的。儘管宋莊作為草根藝術家自發匯聚地,有著來自全國各地「自由思想」的藝術家,但由於其生發的生態環境極為相似,所創作的結果也極為相似。
  • 我們老是說「五行」 你知道什麼是五行嗎?附:五行事物對照表
    五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種系統觀,廣泛用於中醫、堪輿、命理、相術和佔卜等方面。五行的意義包涵借著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水(代表浸潤)、火(代表破滅)、金(代表斂聚)、木(代表生長)、土(代表融合)。中國古代哲學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係。
  • 「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的學說,怎樣操作中國歷史發展的?
    引言:當我們提起「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總會主動聯想到道教奇妙的陰陽五行世界。其實五行與古代政治也有密切的聯繫,五行學說應用到政治產生了五德終始說。與爛柯人君一起來了解一下吧!鄒衍利用五行相剋的學說,結合了傳統「陰陽」觀念與天人感應學說,建構起一套合法解釋權力更迭的思想。他首先將五行學說運用到王朝變遷上。他指出:黃帝為土德;夏代黃帝世系,所以夏為木德;商克夏,商為金德;周克商,周為火德。將來代替周王朝的,必定為克火的水德。那麼德運之間為何會轉換呢?他說是因為君主的不道德行為。
  • 秦漢史:秦始皇統一天下,第一次在社會中落實了陰陽五行學說
    古代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逐步從自然界中歸納出水、火、木金、土五種基本物質,並把它們視為構成天地萬物的基礎,陰、陽是人們對物質對立屬性所作的高度抽象,用來說明天地、日夜、男女、寒熱等物質性質和物象變化。它們都是具有唯物主義特色的。但在神人雜糅的思想氛圍中,人們不可避免地對它們賦予了道德和神秘屬性,並由此派生出久盛不衰的陰陽五行學說。
  • 天道運行,五行相應:威麒拉杆箱書香裡鄒衍的五德終始說
    鄒衍把「五德終始」作為歷史變遷、王朝更替的根據,認為,每一朝代都有一德主運,歷史是按照五行(或五德)相勝的規律更替的。每一朝代都有五德中的一種與其相配合,每一德都有德運盛衰,德運便決定這個朝代的命運,朝代的更迭是按照五行相剋的順序進行的。鄒衍認為,「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 中國古代的五行始終說和子午卯酉
    中國哲學的一套學問叫五行始終學說,中國古代王朝輪換運用的就是這一套學問。比如東漢末年,張角黃巾起義,口號叫「蒼天已死,黃天當立」。五德說創立於春秋戰國時候,是著名的陰陽家鄒衍所創,劉邦建立的漢朝,漢人認為秦朝尚黑色為水德,大漢就是火德和水對立,到了漢武帝時期,儒生覺得火是被水克的,不好,所以把大漢改成了了土的,來克制秦朝的水。
  • 「五德終始」說之終結——兼論宋代以降傳統政治文化的嬗變
    但五運說的殘餘影響仍長期存在,直到明代,朝野間仍在繼續講求德運。五運說在宋代所面臨的危機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而是中國傳統的一種共同境遇。宋代知識精英對五運說、讖緯、封禪、傳國璽等傳統政治文化進行了全面的清算,從學理上消解它們的價值,從思想上清除它們的影響。宋儒的政治觀念在當時是高調的、前衛的,但到元明清時代就變成了普世的價值觀。
  • 為什麼說「內捲化」在現代中國是個造詞偽概念
    「內卷」概念深深影響了我國青少年,連小學生都知道內卷。2020年12月4日,入選《咬文嚼字》2020年度十大流行語。於是乎,很多人這種「過密-內捲化」理論套用到社會各行各業:中西部縣市公務員考試,數百個人去競爭1個輔警職位,太卷了。今年專業保研名額只有3-5個,全班同學爭取,不惜晚上去學外語,太卷了。一個要求本科學歷的文員職位,居然有10個研究生跑來面試,太卷了。
  • 《唐人街探案2》的五行殺人?看看中國古代五行的來源
    山的南面是陽《易經》裡面沒有明確的「陰陽」的概念,但是用「-」和「--」兩爻代表兩種對立統一、相反相成的屬性。到了西周末年地震,《國語周語》就說「陽伏不能出,陰迫不能蒸」引發地震,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就形成了。
  • 再說一說納音:納音和納音五行是兩個概念
    納音和納音五行是兩個概念很久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嘗試通過萬物皆有「音」、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觀點去解釋納音,大家理解了當然最好,不理解的可參考這篇文章。懂不懂得大家一定都聽過五音:宮商角徵羽,簡單理解為五種音色,對應五行土金木火水。
  • 陰陽五行=騙人的伎倆?其實不然,陰陽五行學說是古代哲學的成果
    提到陰陽五行,人們很容易想到一些江湖術士或佔卜者的把戲,認為那只是騙人的伎倆。實際上,陰陽與五行的學說是我國古代哲學思維的重要成果,具有一定的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因素。鄒衍,戰國末年齊國人,曾活動於齊、趙、魏、燕各諸侯國,頗受當權者禮遇。據記載,他在天文、地理、歷史等方面有比較豐富的知識,時人稱之為「談天衍」。
  • 德運奶粉一杯放幾勺
    作者:寶寶知道 Beauty的媽媽啊德運奶粉一杯放幾勺?德運奶粉雖然是成人奶粉,但是很多人在衝泡的時候還是不知道衝泡比例是啥,衝泡一杯德運奶粉需要放幾勺奶粉呢?1 德運奶粉一杯放幾勺?可以買專門的量勺,一般一勺是35g,放一勺就可以了。
  • 從「秦王掃六合」到明清大一統,五德終始說的起起落落
    其實五行與古代政治也有密切的聯繫,五行學說應用到政治產生了五德終始說。與爛柯人君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鄒衍利用五行相剋的學說,結合了傳統「陰陽」觀念與天人感應學說,建構起一套合法解釋權力更迭的思想。他首先將五行學說運用到王朝變遷上。他指出:黃帝為土德;夏代黃帝世系,所以夏為木德;商克夏,商為金德;周克商,周為火德。將來代替周王朝的,必定為克火的水德。那麼德運之間為何會轉換呢?他說是因為君主的不道德行為。
  • 中國「五行說」與西方「四根說」的區別
    「五行說」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了解傳統文化,不能不懂五行;而了解五行,也自然能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但是,由於現代中國人的世界觀已經很大程度上被西化,實際生活場景與古代相比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理解「五行」以至傳統文化時往往會遇到不少無形的障礙。
  • 39元的德運奶粉,你知不知道?
    拿澳洲德運的名字,賣的是啥奶粉啊?我們接著來看看這個「青島德運」的配方:現在我們來看一下「青島德運」和真正的澳洲德運的區別(調製乳):又名乳精。在國外是不大可能被劃成奶粉這一陣營的,放在一起出售。國內百度上關於乳精的介紹真的是少之又少,因為國內很多所謂的乳製品都都特麼是山寨版的牛奶,都是含有大量添加劑增稠劑(也就是調製乳)。蒙牛也曾經幹過!這裡大家可以百度一下調製乳的危害
  • 天天說典故之——納音五行
    今天我們來講講「納音五行」。如果你留心那些陰陽術士和算命先生給人算命時,總會說某某人是什麼什麼命,講陰陽相剋,談命理相衝這些。其實就是納音五行,今天就讓小編跟你們諞諞這個,看看大家都是啥命。
  • 中國古代歷史:陰陽五行學說的實用化,古代典禮的意義
    原始的陰陽與五行思想,反映了古人用陰陽和金木水火土五種不同物質來解釋世界的形成和構成的尋求。戰國末,儒家出身的鄒衍,把陰陽和五行連合起來,加上神學色彩,並從世界觀進一步衍生歷史觀,從而傳承有嚴整系統的陰陽五行學說。他的歷史觀就是五德終始說,改正朔、定製度、易服色,是他在五德終始說中所提出來的。
  • 五行的奧秘
    學過中國文化的人,對『陰陽五行』並不陌生,但真正能懂的人則是少數,精通者更是非專業人士莫屬,其原因當然是太深奧。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經典的哲學概念,也是中國現代哲學的理論基礎,以及祖國中醫學的理論基礎。自古論五行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只有兩種:即相生和相剋,但筆者以為應該有四種,即相生、相剋、相洩、相耗。相生,即五行循環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 中國的陰陽五行理論創立於何時,天幹地支又從何而來!
    五行的由來陰陽五行和天幹地支是中國本土文化裡和中國漢字同時出現的,它由中國傳入東亞各國,尤其是日本、韓國、朝鮮等周邊國家產生了深遠影響,甚至一定程度是說這些古老的玄學文化在異國保存得比中國本土更純正。那麼,它們形成於何時,在當時的主要功能有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