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首批24處歷史建築精彩亮相

2020-12-15 濟南市政府網

5月的倒數第三天,一個由濟南市政府發布的消息,讓喜歡老濟南的泉城市民感到興奮——《關於公布濟南市首批歷史建築名單的通知》正式發布,濟南首批24處歷史建築名單入選,濟南將對這24處歷史建築實施掛牌保護,並建立歷史建築保護聯動機制。

幾乎在同一時間,還有兩個消息和歷史建築有關,一個是在此消息發布前,著名的歷史建築學家、山東建築大學教授張潤武去世,這個消息讓喜歡濟南老建築的人感到吃驚和悲痛。因為,對於濟南的歷史建築,張潤武先生做出過特別大的貢獻,其所編撰的《圖說濟南老建築(古代卷)》《圖說濟南老建築(近代卷)》《圖說濟南老建築(民居卷)》《中國古建築文化之旅(山東)》等專著,幾乎是喜歡老濟南建築市民的必備書。

另外一個消息則是,6月1日,北京市文物局透露,為配合北京中軸線申遺,今年北京中軸線遺產區將騰退11處文物、修繕7處文物,並開展8項風貌整治和1項文化設施整治。《北京中軸線申遺綜合整治規劃實施計劃》,將對中軸線遺產點和遺產環境內的文保單位保護、道路景觀塑造、歷史水系恢復、視廊對景保護、天際線控制、色彩體量和屋頂形式控制、歷史街區風貌提升與民生改善、文化展示、遺產管理等方面按照近、中、遠期提出不同階段的整治和實施要求。

3件和歷史建築有關的消息,幾乎同時傳來,不由讓人對於濟南的歷史建築產生了更大的興趣。

濟南已經消失和現存的歷史建築星羅棋布

濟南市剛剛公布的24處歷史建築中,最老的已超過400歲(大廟屯觀音堂年齡);有15座建築超過100歲,如張夏火車站、平陰孝直鎮柳灘村董家祠堂、曲水亭街15號院等等;「年齡」最小的也超過了60歲(紅場1952文化創意產業園)。這些建築分布於濟南各區縣,風格各異,特色不同,既有傳統的中國古典建築,也有近現代中西合璧的新式建築;既有政府機構、學校等辦公公用建築,也有普通的民居,可以說涵蓋了目前濟南市歷史建築的代表性建築,能代表濟南市現存歷史建築的最廣泛、最典型的特點,堪稱濟南歷史建築的「寶貝」。

濟南歷史上,曾擁有數不清的歷史建築,下屬縣內的不說,只說市區內就可謂星羅棋布,如古城區內的泉城路周圍的街巷內,南側的上新街、南新街,北側的大明湖周圍等地就有非常多的歷史建築。已經消失的有濟南宏濟堂老店、準題庵、辛家公館、高都司巷,還有芙蓉街裡的衛生鑲牙館、蘭亭照相館、國貨商場、濟南百貨大樓等等,太多了。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因為城建的需要,大量的歷史建築消失在歷史長河裡。

不過仍然保留下來的也不少:奎虛書藏藏書樓、遐園、洪家樓大教堂、齊魯大學舊址建築群、紅十字會濟南道院舊址,以及散布於老街巷中的多座名人故居,如老舍故居、鞠思敏故居、陳冕狀元府、路大荒故居、舒同與晁哲甫及李予昂故居、張志故居、朱桂山故居、張東木故居等等。

而在濟南的商埠區,現存的歷史建築就更多了,經二路近代建築群、經四路的眾多歷史建築、張採丞故居、緯七路9號院、經二路373號院、大生裡片區、經三路48號小廣寒電影院舊址、津浦鐵路濟南站辦公樓舊址、日本濟南的領事館舊址、鐵路大廠歷史建築群、德華銀行舊址等等,令人眼花繚亂。這些建築大多數是西式建築,也有不少中西合璧和中式傳統建築,風格多樣,而濟南的商埠區也堪稱濟南近現代建築博物館。

古城區、商埠區現存的這些歷史建築,大多數已經掛上了文物單位、歷史建築等牌子,被保護起來了。有的被開發、改造,具有了博物館等新功能,發揮著新的作用。

濟南對歷史建築將建立聯動保護機制

濟南既然有這麼多歷史建築,如何被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就是一個最大的問題了。

清華大學教授張杰是濟南人,他對濟南有著深厚的感情,也曾參與過很多次濟南市的城市規劃,對於濟南的城市建築也非常熟悉。他認為,將歷史建築明確並掛牌,納入國家保護範圍,這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有了被保護的身份,一方面擴大了歷史建築保護的實質載體,另一方面也擴大了時空內涵,這對於我們國家文化的傳承和遺產的整體保護,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補充。

「濟南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我們對這座名城的關注不僅是局限於今天認為的生態或者環境的角度,而它更多是一種文化的設計,北京、濟南都有類似的東西。濟南做風貌帶的時候也提出了山、泉、湖、河、城的幾個要素,也是對濟南的人文和歷史大的環境高度概括。而在這個風貌帶中,歷史建築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只有保存好歷史建築,才能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個細胞,才能保護好整座城市的歷史格局,而這在現代這樣一個快速城市化的過程中,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張杰表示,

在此次公布《關於公布濟南市首批歷史建築名單的通知》的同時,濟南市政府也提出了保護方案。規劃部門透露,今後,濟南對歷史建築將建立聯動保護機制。由濟南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市城市更新局)負責歷史建築保護和利用的組織、推進、監督和管理等工作;由市規劃局負責歷史建築保護利用的規劃管理工作;由市城管執法局負責對主管部門認定的歷史建築破壞行為的行政處罰;由區縣政府承擔歷史建築的屬地化巡查責任,街道辦事處、鎮政府作為日常巡查、現場保護主體;歷史建築所有權人、實際使用人為保護責任人,承擔保護責任。此外,下一步還將加強財政資金支持力度。

健全歷史建築後評估機制,激勵產權人、使用人合理保護修繕、長效利用好歷史建築。

歷史建築不可再生拆了就不能重建了

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教授對歷史建築的保護也有著深層次的研究和思考,他認為,「優秀歷史建築與別的東西不一樣,拆了就不能重建了,具有不可再生、不可複製的特殊屬性。所以,對於歷史建築應該保持一種慎之又慎的態度,不能輕易丟棄,而是要根據其歷史價值,進行針對性的保護,千萬不能再拆了。」

「城市要可持續發展,城市的文脈不可丟棄。」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一直對濟南的歷史建築情有獨鍾,他告訴記者,濟南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除了要遵守國家有關法規外,針對歷史建築還是應當出臺地方法規,進行立法保護。濟南是否可以專門制訂一個關於歷史建築的保護方法,列出修繕、開發等保護細則,這樣一來,讓歷史建築的所有者或主管單位能有所依據,也使濟南的歷史建築保護更規範化和權威化。

對於歷史建築下一步的保護與利用,李銘也有自己的想法:「濟南近現代歷史建築非常豐富,涵蓋銀行金融、領事館、宗教、交通郵電、商業、娛樂文化和住宅等等類型。本次公布的24處歷史建築就涵蓋了多種建築類型,把這些歷史建築對外開放,是讓全社會都來保護的最好方式。比如,可以先利用政府資源對這些歷史建築進行整體保護,鼓勵社會各行業利用歷史優秀建築辦行業博物館,像現在的老舍故居改建的濟南老舍紀念館、解放閣的濟南解放紀念館、經四路的蔡公時紀念館和濟南商埠文化博物館等等,都是很好的保護、利用例子。同時,也希望這些歷史建築都能在新時代發揮出新的作用,成為展現濟南歷史文化風貌的最好平臺!」


濟南市首批24處歷史建築

歷下區:

王府池子街9號張家大院

年齡:340餘年

曲水亭街15號院

年齡:100餘年

後宰門街41號院

年齡:100餘年

市中區:

經七路小緯二路71號近現代建築

年齡:80餘年

紅場1952文化創意產業園

年齡:66年

大廟屯觀音堂

年齡:400餘年

天橋區:

何家花園

年齡:100餘年

山東造紙總廠東廠(原濼源造紙廠)

年齡:100餘年

槐蔭區:

濟南市經七路第一小學圖書室、榮譽室

年齡:80餘年

濟南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年齡:60餘年

山東錦和棉麻有限公司辦公樓

年齡:80餘年

緯七路127號近現代建築

年齡:80餘年

五七車站

樓齡:66年

經十路27466號某社區內近代建築

年齡:80餘年

歷城區:

山東工會幹院與銀行學校辦公樓

年齡:63年

長清區:

張夏火車站

年齡:107年

章丘區:

李氏保和堂

年齡:100餘年

楊家五大門

年齡:100餘年

韓家莊二進院民居

年齡:100餘年

舊北村孟家寨街8號院

年齡:100餘年

龍華村致遠堂

年齡:100餘年

龍華村致中堂

年齡:100餘年

平陰縣:

平陰孝直鎮柳灘村董家祠堂

年齡:100餘年

濟陽縣:

小安村回民清真寺

年齡:400餘年


相關焦點

  • 濟南首批24處歷史建築將掛「護身符」
    時報8月29日訊 (記者羅曉飛)29日,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向歷下、市中、槐蔭等10個區縣首批24處歷史建築授牌,此次對歷史建築施行掛牌保護,在濟南市歷史上是第一次,標誌著歷史建築保護有了「護身符」。9月底前,首批24處歷史建築和342處普查歷史建築銘牌將懸掛到位。
  • 濟南首批24處歷史建築有"護身符" 保護圖則公布
    今年5月底,全市首批24處歷史建築名單公布。歷史建築如何進行掛牌保護?市規劃局日前公布的首批歷史建築保護圖則,為它們量身定做了「護身符」。  目前,全市已公布的普查名單中,共有366處歷史建築,其中Ⅰ級39處、Ⅱ級181處、Ⅲ級146處。在首批名單公布後,如何對歷史建築實施掛牌保護,成為不少市民關心的問題。
  • 濟南首批24處歷史建築分布圖來啦!探秘藏在大山裡的百年老火車站
    齊魯網6月5日訊 2018年1月25日,濟南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關於公布濟南市第一次歷史建築普查名單的通知》,公布366處歷史建築普查名單(Ⅰ級歷史建築39處、Ⅱ級歷史建築181處、Ⅲ級歷史建築按照國家關於歷史建築相關規定要求:「在普查工作的基礎上,及時確定符合標準的歷史建築」「歷史建築須經城市(縣)人民政府確定公布」,市規劃局在歷史建築普查名單基礎上,組織專家論證確定了首批24處歷史建築,並編制完成了保護圖則。
  • 首批歷史建築保護圖則出爐 看濟南歷史建築保護正確打開方式
    近年來,住建部連續發文,要求各地加強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工作。2018年1月25日,濟南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關於公布濟南市第一次歷史建築普查名單的通知》(濟政辦字〔2018〕9號),公布366處歷史建築普查名單,濟南市歷史建築保護工作進入新裡程。  2016年3月,濟南市規劃局全面啟動歷史建築普查、測繪建檔、保護圖則編制等工作,現已形成濟南市第一次歷史建築普查名單,並制定了首批歷史建築保護圖則,有助於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留存城市記憶。
  • 濟南24個歷史建築有了保護圖則,建築精華禁擅拆移位
    6月13日,濟南市規劃局公布濟南市首批歷史建築保護圖則,24個首批歷史建築詳細信息公布,其中歷史最悠久建築為明代建築,最大建築五七車站保護面積達7966.8平方米。根據保護要求,這些建築的核心價值要素不能拆除、移位,也不能用作批發市場、加油加氣站以及對公共環境有幹擾和汙染的企業、物流倉儲設施等。何家花園方亭。
  • 濟南首批歷史建築!始建於清代的曲水亭街15號將修繕
    5月21日,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對濟南曲水亭街15號北屋屋頂修繕進行了批前公示。據了解,該項目位於濟南市歷下區曲水亭街15號院內,始建於清代,現由於年久失修,前簷位置屋面及簷口坍塌,嚴重影響建築和居民的安全,本次修繕僅針對其屋面維修,大木架、木裝修、牆體、地面均不做處理。
  • 淮安市公布首批20處歷史建築
    本報訊 記者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了解到,去年底,我市公布的中心城區首批歷史建築共有20處,其中一半以上建築年代在清末時期,距今已有上百年歷史。有的雖然建築年代不長,但有著非同尋常的歷史故事和榮譽。
  • 濟南市歷史建築和文保單位地圖編制及萊蕪區、鋼城區歷史建築摸底...
    、鋼城區歷史建築摸底普查測繪建檔工作。濟南市歷史建築和文物保護單位地圖編制按照工作計劃,編制團隊將對萊蕪區、鋼城區的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現狀普查,堅持實地踏勘與現場訪談相結合,收集建築的基本信息、保存信息、使用信息、保護管理與修繕、價值特色與人文歷史等資料,拍攝建築的照片和視頻,後期將進行全市歷史建築和文物保護單位地圖編制,實現數據矢量化。
  • 六安10處歷史建築被列入市首批歷史建築保護名錄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從六安市住建局獲悉,根據國家和省工作要求,六安市組織對歷史建築進行了排查,並邀請市自然資源局、市文物管理局、歷史建築等專家,按照《安徽省歷史建築普查與認定技術導則》,於2020年6月4日對歷史建築潛在對象進行評審,最終確定將人民醫院榮軍學校、張店茶行門樓等
  • 餘杭首批歷史建築保護圖則獲批
    日前,記者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了解到:《杭州市歷史建築保護圖則——餘杭區第一批》目前已得到杭州市人民政府批覆,這也是杭州主城區之外獲批的首個區縣(市)歷史建築保護圖則。同時,面向蕭山、臨安、富陽、淳安、建德等地的首批歷史建築保護圖則也正在加緊編制或報批中。
  • 濟南市公布第二批38處歷史建築保護圖則,曲水亭街31號院等將受Ⅰ類...
    齊魯晚報訊(記者 呂琳)日前,濟南市政府發文公布我市第二批38處歷史建築名單。根據濟南市政府授權,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於11月5日公布我市第二批歷史建築保護圖則(下簡稱《保護圖則》)。《保護圖則》按照「一幢一策」要求,遵循「發掘歷史建築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應保盡保」、「減少對所有權人正當權利的限制、促進活化利用」、「明晰權責、方便管理」的原則編制,對每一處歷史建築的保護區劃、保護措施、禁止限定建設行為等進行了明確,並對核心價值要素提出具體保護要求。
  • 濟南將分三級保護歷史建築建築 禁止拆真建假、拆舊建新
    去年,規劃局在全市範圍內開展了濟南市歷史建築普查和名錄編制工作,最終形成濟南市建議歷史建築名錄380處,同時進行價值評估和評定分類,將380處歷史建築劃分為3級分級名單。8日,市規劃局公布普查成果分類及評級標準。
  • 武漢房管局出爐首批20處優秀歷史建築保護圖則
    原標題:武漢房管局出爐首批20處優秀歷史建築保護圖則   武漢市民用建築設計研究院為保護優秀歷史建築而量身定做的保護圖則,畫冊上的照片為修繕前的車站路聖母無原罪堂,其背後為已修繕完成的聖母無原罪堂 見習記者任勇 攝
  • 淮安市首批18處歷史建築均已完成掛牌保護
    1日上午,天氣晴朗,在淮安區河下古鎮估衣街128號,曾經的王氏紡織鋪門前牆上,掛上了黑底金字的「淮安市歷史建築」牌匾。截至目前,我市首批公布的18處歷史建築均已完成掛牌保護。百年老宅保存完好,房主是家族後人估衣街王氏紡織鋪建築於清末年間,距今已有上百年歷史。
  • 淮安市公布首批歷史建築名錄
    20日,淮報融媒體記者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我市中心城區首批歷史建築名錄公布,周恩來紀念館、淮安工人電影院、河下古鎮花巷沈氏宅等20處建築榜上有名。這些歷史建築中,一半以上建築物的建築年代在清末時期,距今已有上百年歷史。距今百年以上的建築共有11處首批歷史建築的建築類型各異,地理分布不同,距今百年以上的建築共有11處,最早的建於清朝末年。
  • 429處建築物擬列為北京首批歷史建築
    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人民大會堂等429處建築物擬公布為北京首批歷史建築。北京規劃自然資源委6月21日發布消息稱,北京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名單正在其官方網站公示。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官網發布的公示。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不同的建築類型,主要體現北京多元的歷史文化遺存。北京首批歷史建築以具有一定時代特徵和保護價值、承載真實和相對完整歷史信息的建築為主,主要集中在西城、海澱、東城三區,體現了北京作為國家首都豐富的歷史遺存和建築物類型。
  • 石家莊首批「歷史建築」授牌
    石家莊老火車站、石家莊解放紀念碑等11處歷史建築被評為石市首批歷史建築,日前正式掛牌。記者從石家莊市住建局獲悉,這對進一步加強石市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延續城市文脈,推進新型城鎮化具有重要意義。
  • 「百年老院」曲水亭街31號院入選濟南市第二批歷史建築名單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6日訊11月5日,濟南市自然資源與規劃局公布濟南市第二批歷史建築保護圖則,第二批38處歷史建築詳細信息公布。根據歷史建築保護圖則,閃電新聞記者了解到其中最年長的建築為清代建築,主要有曲水亭街31號院、德鄰裡19號傳統民居、長清方峪村縮壁廳;而作為最年輕的建築經四路445號近代建築也有30多歲了。在這38處歷史建築名單中,章丘市普集鎮博平村古官道傳統民樓為面積最大建築,保護面積達108300平方米,相當於四分之一的泉城公園那麼大。
  • ...入選深圳首批歷史風貌區 南山炮樓等31處建築入選第二批歷史建築
    原標題:26處古村墟入選深圳首批歷史風貌區南山炮樓等31處建築入選第二批歷史建築深圳商報2020年3月15日訊 記者12日從最新一期《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報》獲悉,市政府日前公布深圳市歷史風貌區
  • 鄭州公布首批212處歷史建築保護名錄 明代祠堂、雙子塔同時入選
    發布鄭州首批歷史建築保護名錄列入212處歷史建築12月14日,鄭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築保護名錄發布,212處歷史建築在列。河南商報記者了解到,所謂歷史建築是不同歷史時期城市發展的重要物質載體,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為更好地保護鄭州市歷史文化遺產,挖掘文化內涵,延續歷史文脈,根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國務院令第524號)等有關規定,經市政府研究,確定這212處建築為鄭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