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知青廣場,在雕塑前把知青如歌的歲月追憶

2020-12-13 攝影師於兵

塔河固奇谷國家溼地公園位於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塔河縣,由森林、沼澤、林甸、河流、灘涂、湖泊等溼地景觀組成,總面積3974公頃,其中溼地面積3891公頃,溼地率97.91%。

知青廣場的《歲月無痕》主題雕塑就坐落在固奇谷國家溼地公園的核心區-滴翠園內。

2009年8月,為了紀念知識青年上山下鄉40周年,在滴翠園舉行了主題雕塑《歲月無痕》知青紀念碑揭幕暨知青林認養儀式。

《歲月無痕》上部雕塑主題造型像火炬,雕塑高3.6米,材質為鑄銅,中部三根立柱象徵著巨大臂膀擎起歷史責任,寓意上海,浙江知青和塔河人民同甘苦共命運,心連心肩並肩的深厚情誼。底部八級臺階象徵知青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寓意知青在塔河工作和生活的八載春秋。

主雕塑由廣闊天地,開山築路,木材生產,教書育人四組雕塑組成,展現了當年知青把火熱的青春,辛勤的汗水和無盡的智慧奉獻給大興安嶺開發建設的的歷史畫面。

今年,是上海知青赴大興安嶺上山下鄉50周年,五十年前,廣大風華正茂的男女知青響應黨的號召,來到人跡軍至的「高寒禁區」,為大興安嶺地區的開發建設、為塔河縣的發展進步做出了突出了貢獻。

為了大興安嶺的騰飛,他(她)們把最好的年華留在了第二故鄉-塔河。

如今,這些年紀花甲的老人,只能夠在塔河知青廣場,在雕塑前把知青如歌的歲月追憶。

相關焦點

  • 半個世紀後相聚建林村 老知青共同追憶青春歲月
    2014年7月,這群老知青在半個世紀後相聚故地,共同追憶屬於他們的青春歲月。雖然歲月改變了他們的容貌,但那段同甘共苦的情誼依然深刻,在回憶中被娓娓道來。故地重遊,老知青王月明現場作詩一首:風雨沐浴五十載,重回故地情滿懷,青春獻黨永無悔,喜看新貌換舊顏。  「當年我才17歲,她18歲,另外幾個都是20多歲,我們感情特別好,總有說不完的話,像親姐妹親兄妹一樣。雖然年紀小,但也不覺得苦。」
  • 重溫如火的激情歲月!走進知青博物館去聽聽當年北大荒的故事
    重溫如火的激情歲月  今天的行程特別輕鬆,也重溫一段如火的激情歲月,走進知青博物館去聽聽當年北大荒的故事。今天,「中國創舉、邊境穿越」車隊從黑龍江的黑河出發,穿越璦琿的知青博物館,經過410公裡,抵達黑龍江省的又一個邊境小城嘉蔭。走進知青博物館,讓人走進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重溫如火的激情歲月。
  • 王國斌|知青系列作品
    所幸10餘年來,賴得寥寥幾個老知青的良知,這浩劫的傷痛與醜惡,才漸被我們認識。在這個方面,作家是先醒者,如老鬼,徐曉,葉辛等;藝術的反思,似遲鈍於文字。但王國斌近年的一組以知青為題材的油畫,則於藝術淪為瑣屑的逸事、與形式的遊戲多年之後,又使人看到了其作為良知之載體的歸來。
  • 知青往事:林場的歌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林場的歌最多,林場的歌最美,林場的歌樸實無華而極富韻致,無論什麼時候只要我的耳邊、我的心中響起那些熟悉的曲調,我都會激動不已,那些難忘的歲月也就隨之在腦海中聯翩掠過……汽車從中渡口馳過河,大家腮邊還掛著淚花,歌聲就從車篷裡飛出,飄落鴛鴦、茨竹,飄在鄰水、大竹,飄向達縣、大巴山。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臨近春節前的山區應該是充滿歡快的。雪雨封山, 不用出工;食宿有人管, 自有支配時間多。初來乍到, 一切都新鮮。聽山泉淙淙, 清澈見底;看翠竹搖拽, 婆娑舞姿。大多農家圍著炭盤侃大山, 雖多為戲謔打趣, 也夾雜男女之事的葷話, 在喜慶氛圍籠罩下, 知青們也忘卻了離家的愁緒, 放鬆了對山活艱難的恐慌。這時候, 唯一要出力的便是打年糕。
  • 「知青歲月」一個農場子弟對知青的回憶
    當時的農場到處都是如火如茶,鶯歌燕舞激情燃燒的年代的景象。來自省內外的知識青年與農友,他們帶來時尚的城市文化與青春的革命氣息,融匯貫通在這古老蠻荒的大地,曾吸引著多少人嚮往令多少人神馳。我們這個班有十多位員工,男女知青佔大多數。當時我是最小的一位。但不至於弱不禁風的那類。比起個別女知青來,幹農活我還是可以佔有一定優勢的那個。有一天開荒砍岜,隊長先是察看地形,發現我們所要砍岜的山梁左側的灌木叢與大芒不甚茂密,因此班長決定將這塊交給女同胞與新來的我去完成,男知青們當然啃的是硬骨頭大而濃密的灌木與荊棘。
  • 專訪馮同慶:敕勒川的知青歲月
    堅持原則的知青們主張應當把糧食如數上繳,一些地區還為此出現了知青告發存蓄私糧的農民,鄉親與知青關係一度緊張。今年,適逢插隊50周年,現任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副院長的馮同慶根據親身經歷,以小說體例創作《敕勒川年華》,記述京城遊子、敕勒少年的青春故事。鄉親與知青,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文革」結束後的知青返城潮釀成的各種悲劇是否是一種普遍現象?
  • 「知青歲月」遙望北山
    也正是這廣袤無垠的沃野賦予了我們黑龍江知青獨到的特質,豪放、大氣、豁達!「北山」,給村裡的父老鄉親、和我們知青帶來過無數的歡樂和喜悅。每年年底,分了紅,老鄉們歡天喜地往北山去,趕著馬車和坐拖拉機去黑河置辦年貨。知青們,提著裝著豆油,瓜子的旅行袋興高採烈,往北山坐長途去黑河轉車或直接截長途去北安返滬探家。
  • 老照片老物件勾起知青難忘回憶
    昨日上午,南寧市檔案局、南寧市國家檔案館聯合舉辦脫貧攻堅成就展專題展覽、南寧市知青檔案專題展、檔案專題講座、檔案館開放日、贈送檔案宣傳資料等系列宣傳活動。   老照片老物件記錄歷史   在南寧市國家檔案館裡,「難忘歲月——南寧市知青檔案專題展」正式開展,不少知青代表參加並參觀專題展。
  • 凌萬春:黃建強是講知青故事的人
    為了了解黃建強 必須從十年前他寫的一本書即《黑土地插隊生涯》說起:  書要給誰看?,但很多作家都難以完成的工作,如最近同插友又完成了《雪痕泥印——遜克上海知青的青春記憶》編纂工作,很快就要正式出版了 。
  • 傾聽歲月芳華,來寶雞知青小鎮憶當年知青生活。
    累了,就到寶雞知青小鎮歇歇吧!這裡依山傍水,綠樹成蔭,自然風光絢麗多彩。玉池村精心打造「知青小鎮」「知青窯洞」「知青牧場」「知青大院」「知青舊居」「公社大食堂」等一系列紅色經典特色設施。「紅色」的記憶在今天的玉池村都化成了美麗難忘的詩篇,那已逝去的青春也成為生命中最美好的回憶。
  • 知青電影《火熱的青春》在石門縣東山峰封鏡
    據知青代表郭誠介紹,1972年3月12日,他作為首批500名知青之一來到東山峰,直到1981年6月下放知青們陸續返城完畢,最美好的青春年華裡留下了太多的「青蔥回憶」。1976年10月19號,在招工回城的前一天,年僅22歲的公路班知青沈是為排除公路啞炮,壯烈犧牲……先後有9名知青,犧牲在了東山峰上。
  • 「知青歲月」飛不回來的乳燕
    最主要的是,當其他的知青在熱火朝天地談戀愛的時候,她們倆則按兵不動。也有一些男知青向她們射來丘比特之箭,但是她倆就是不為動容。有人說,這是一對尼姑。其實,他們各自在為自己的出路想盡辦法。雲南農場絕對是不可能再待下的地方。眼看著身邊的知青一個個回去了,誰都會動心的。調動?
  • 感受閩侯白沙慢時光:泡溫泉、採楊梅、訪古居、尋知青歲月……
    前有北宋文學家曾鞏,後又南宋愛國名相李綱,都曾到此洗浴,並留下題詠和題刻,文人騷客更是慕名而至。如今,湯院村有大大小小十多家精品農家溫泉,是休閒泡澡的好去處。品一壺香茗,泡著溫泉、這日子過得跟神仙般愜意。
  • 知青人物│一份穿越歷史的特殊鄉情
    他是1998年發動所在集團駐京單位向遭受洪災的阿榮旗捐助10萬元及大批賑災物資的領頭人;他是2002年王傑廣場落成前夕阿榮旗懇請軍委遲浩田副主席題詞的牽線人;他是2018年北京知青下鄉50周年460餘知青及友人在阿榮旗建知青石植知青林的發起組織人。他是北京知青林小仲。    站在北京知青石前的林小仲
  • 土樓前的廈門老知青
    小芳抑或老芳,現實沒有歌裡那麼浪漫,我呼喚永定的遊春豐,我的一位雙十中學老三屆的同學,1969年插隊落戶永定山鄉,至今還一直生活在歷史的陰雲裡,「永定」是他的宿命,被永遠定在那裡了!四十度的高溫來去匆匆,叫他老兄來不過握握手,敘敘舊,知名老知青攝影家吳子牛先生抓拍了我們見面的瞬間,照片的基色仿佛是鹹汗和著紅土攪拌出的油泥,鏡頭跟著感情走,油畫也滄桑!
  • 北疆知青第一村丨感受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被譽為「中國北疆知青第一村」的愛輝區外三道溝村,為了給全省第三屆旅發大會助力添彩,外三道溝村建設了知青文化體驗園和知青民宿,記者走進這裡,感受知青當年的芳華歲月。知青體驗園設立了旅遊接待、戶外演繹、民兵訓練、農事體驗等功能區,還原當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生產生活場景,銘記激情燃燒、艱苦奮鬥的崢嶸歲月,弘揚擔當奉獻的知青精神。
  • 我是知青 我是角馬
    我是角馬作者:陳渝明我是知青 我是角馬廣闊天地一身泥巴 一身汗水一間小屋 一床破毯像角馬擁擠著 我們排著長長的隊破舊的衣服很髒很亂我是知青蜿蜒如巨龍的狂奔 驚天動地鮮血攪拌著灰塵 震撼著林莽荒原我們用生命的終結 詮釋著生命的起源一切為了生存
  • 水門蘆陽,一位退休領導的知青歲月!
    我的知青歲月之回顧劉斌2017年10月回顧自己在農村3年多的知青生活經歷,感觸頗深,回顧40多年前自己在福建霞浦農村上山下鄉當知青期間,是如何過好「勞動關、生活關蒼基茶場為一個獨立的經濟體,場內員工為附近蘆陽村抽調的農民群眾和上山下鄉知青共同組成,共有80多人,其中包括1972—1976年由霞浦一中、三中的上山下鄉知青30多人組成,由這些人共同經營和管理這些茶園和耕地,並過著經濟自給自足的生產與生活。下面,簡要回顧介紹一下自己在蒼基茶場3年半的時間裡是如何過好「勞動關、生活關、學習關、政治關」的親身經歷。
  • 「知青歲月」知青四季
    那張我們十多個人在烈士墓前的合影,每個人手裡還拿著一捧山花,看得出,尼爾基的人們,崇敬英雄,就那麼內訌地「鬧革命」,也沒人敢把烈士墓給掘了,年輕人還會到那裡獻花照相,那真是讓人引以為自豪的地方!其實,那時候全國都一樣,大中小學的學生們都無書可讀、無學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