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史視域下的大洋洲研究-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25 光明數字報

    在這個星球上,沒有哪個地區比大洋洲更契合海洋史研究的旨趣。浩瀚的太平洋佔地球海洋總面積近一半,大洋洲則是其空間之主體。20世紀80年代初,澳大利亞知名民族主義史學家傑弗裡·布萊尼提出一個經典論斷,叫「距離的暴虐」。他認為,包括澳大利亞在內,大洋洲每個國家其實都是島嶼,這裡的歷史進程因為地理上的汪洋孤絕而與眾不同。布萊尼的判斷具有洞見性的一面,因為他意識到,地球上許多人群的歷史更多受到遠洋而非內陸因素影響。然而這個論斷也失於偏頗,因為他忽略了從馬林諾夫斯基、薩林斯到豪歐法等人類學家的反覆提示,即大洋洲的航海民族並不視汪洋為天塹而恰恰是通途。自有人類活動開始,大洋洲內部就逐步形成了跨海交流的網絡,而在近代「太平洋世界」的成長過程中,大洋洲亦通過海洋與更廣闊的外部世界連為整體。毋庸置疑,大洋洲史研究離不開對海洋環境與文化的重視,反之它也為海洋史研究提供了新穎豐富的議題,成為太平洋史研究跨越有形地理邊界、文化藩籬以及學科門戶的試驗區。

    從西方航海家闖入大洋洲起,及至太平洋戰爭結束,基於陸地視角的取向一直主導著大洋洲史的撰述:以羅塞爾·瓦德的《澳大利亞的傳奇》為代表,澳大利亞學界熱衷於從荒野邊疆的拓殖中尋找和建構國族認同,而大洋洲島民則普遍被視為沒有歷史的人群,不足為道。與之對應的現實是,從殖民瓜分到一戰後所謂的「委任統治」,再到二戰後的「託管制」,大洋洲島嶼社會的歷史自主性與整體聯繫性從未得到尊重。20世紀60年代,有意將澳大利亞與周圍群島納入同一單元加以考察的大洋洲史研究寥寥無幾,值得一提的僅有美國權威澳大利亞史專家格拉坦的部分政治史論著。

    至20世紀80年代以後,新文化史、環境史及全球史的興起為大洋洲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新的研究不僅嘗試超越傳統民族國家史的研究理論與方法,也激勵學界對歷史參與主體多樣化的認識,更增進了學者對作為一個自然地理而非行政地理單元的大洋洲的思考。原住民、少數族裔移民乃至自然環境都成為學界關注的新對象,海洋要素與向海而生的人群開始受到重視。有關大洋洲的定義甚至出現了廣義與狹義之分,如保羅·達希等本土學者提出,狹義的大洋洲主要是指完全受海洋環境主導的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及玻里尼西亞(含紐西蘭)等群島,以此強調大洋洲的海洋文明特性。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變化並不意味著學界可以擯棄傳統的國別與區域史研究範式。只是它提醒新一代學人,若要深入理解包括大洋洲在內的世界史傳統敘事的邊緣地帶,尤其需要採用海洋史等研究新視角。對此,湯加學者豪歐法的觀點犀利,引發共鳴。首先,他強調大洋洲不是「海洋中的島嶼」,而應是「島嶼的海洋」。西方列強將大洋洲群島劃分為十數塊殖民地並以此建立現代民族國家,根本是強行臆造。國際社會再以領土與人口為標準去衡量島國,必然導致島民的自卑與絕望。其次,他揭示了海洋文化具有包容性與敬畏自然的價值觀。大洋洲島民之間的聯繫,不僅具有天然的去邊界化特性,而且依賴於海洋知識與海洋文化之積澱。神秘的汪洋對人類行為的限制是所有自然力都難以比擬的,但人們也可以利用流動的海水抵達無垠的新世界。總之,研究大洋洲史應該圍繞海洋元素展開,再細緻的案例考察,都需要胸懷宏大的世界觀與整體的歷史觀。

    大洋洲海洋史研究的發展總體呈現出兩大引人關注的特點。首先是引領全球海洋史研究的制度化建設。1979年,受訓於萊頓大學的澳大利亞史學家布魯澤與同仁,發起成立了澳大利亞海洋史學會並創辦會刊《大洋圈》。布魯澤明確提出海洋史研究的主題應該是人與海洋的關係,具體包括海洋及海地資源開發、航海、海權、海上科學探索、海洋休閒、海洋文化及意識形態,贏得廣泛認同。以此為基礎,大洋洲學者積極推動國際學術共同體建設,爭取國際話語權,比如澳大利亞海洋史學會開放接納國際會員,《大洋圈》也從不將徵稿主題局限於大洋洲區域內。1989年,國際海洋經濟史學會就以《大洋圈》為樣板,創辦了當今業內最權威的專業期刊之一《國際海洋史》。此外,與北美學者吉利斯等重視沿海海洋史不同,大洋洲海洋史學家強調與遠洋相關的海洋史,尤其是太平洋沿岸與大洋深處的歷史聯繫。不過從總體上看,專門史意義上的大洋洲海洋史研究,依然深受大西洋世界海洋史研究傳統的規訓,關注的具體議題多為海上探險、貿易、海軍史、船舶史、捕鯨與漁業、海盜、海洋法、港口等,主流敘事線索依然是西方勢力如何發現並開發澳大利亞與大洋洲島嶼。這固然有跨國史與整體史的自覺,但缺乏對西方中心的超越。

    其次,以前述研究為基礎,大洋洲海洋史研究開始積極整合全球環境史研究成果。在20世紀70年代以降勃興的環境史研究中,海洋是公認的短板。但環境史研究與生俱來的跨國性與跨學科性要求,促使這一短板被不斷補齊,大洋洲研究「一馬當先」。受到「哥倫布大交換」理論的啟發,麥克尼爾等學者提出了「庫克大交換」的概念,即認為跨太平洋的物種交流同樣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而以格羅夫為代表的大洋洲本土學者提出「綠色帝國主義」與「全球南方」的議題,強調南半球不同區域間跨海的有機聯繫,通過發掘近代熱帶海島的殖民開發史,提出環境史的非西方起源及海洋環境的歷史影響等問題。美國學者庫什曼與大洋洲學者格裡菲斯則通過把「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等海洋氣候科學問題引入通史與專題史研究,不僅強化了對大洋洲不同區域歷史性聯繫的認識,甚至將海洋史研究的空間推向極地。

    上述成果的積累又催生兩個變化:其一,《劍橋太平洋島民史》《牛津英帝國環境史》等新問世的權威地區史研究,開始自覺重視海洋環境要素,包括從島民與海洋的互動中發掘其歷史特色。而在有關鳥糞石與鯨魚等海洋資源開發的新全球環境史專題研究中,大洋洲及太平洋都不再是邊緣而是居於核心地位。其二,畢以迪與摩根等大洋洲的新生代學者以近代大洋洲海上網絡的發展為線索,提出了「生態-文化」網絡的概念。畢以迪等認為,近代太平洋世界得以形成的關鍵,在於生態與文化要素的自由流通。此處的生態交流,不僅包含各種具體的自然環境要素流動,更包括移民群體在內的生態體系整體的遷移與再造;此處的文化交流,也不只包括意識形態等思想性與知識性要素的傳播,更包括政治、經濟與環境改造活動。這些交流都依託海上交通進行,不僅將大洋洲各地納入一個有機聯繫的整體,還將它與包括印度洋在內的整個海洋世界相聯繫。

    相較於印度洋與大西洋世界,作為一個整體存在的太平洋世界的歷史還非常短暫,而作為太平洋地區一體化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洋洲歷史的研究已經表明,即便看似孤立的、破碎的陸地之間其實一直存在著聯繫。它肇始於航海民族與汪洋環境的相得益彰,加速發展於近現代太平洋沿岸文明與域外勢力的碰撞與交融。發掘海洋因素在該地區整體歷史進程中的影響,是深入發掘大洋洲歷史特色並理解該地居民複雜命運的重要途徑。而海洋史研究在浩瀚的大洋洲也找到了發展壯大的理論與現實基礎,越來越多的有志學人開始探問人類與海洋尤其是深藍水域的歷史淵源。

    (作者:費晟,系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相關焦點

  • 「太平洋世界」——太平洋史研究的新路徑
    藉助全球史視角的深度介入,「太平洋世界」研究得以在一個更開放、更寬廣的時空視野和語境中重新審視並建構。  「太平洋世界」路徑下的史學研究  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太平洋史研究基本上被兩種路徑主宰:以坎培拉學派為代表的「局內人」的大洋洲史學,以及仍將太平洋歷史依附於大國歷史的「局外人」的帝國史學。
  • 「在地中海」與「屬於地中海」:兩種不同的治史路徑-光明日報-光明網
    英國歷史學家佩裡格林·霍登和尼古拉斯·珀塞爾在2000年出版的《墮落之海:地中海史研究》一書中區分了兩種類型的地中海史研究,分別為「在地中海的歷史」與「屬於地中海的歷史」。
  • 在全球視野下拓展海洋史研究
    創新中國海洋史學體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郭躍文提出,廣東是中國海洋文明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海洋門戶。此次會議將極大地推進「海洋廣東」、海洋生活史乃至中國海洋史的研究。廣東在南海史地、中西交通、華僑華人等諸多海洋史研究領域擁有傳統的先發優勢、紮實的學術基礎和雄厚的研究實力。近年來,各研究機構與高等院校大力推進海洋史研究學術創新,致力於中國海洋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在海洋社會經濟史、海上絲綢之路史、東西方海域交流史、海洋信仰與海洋文化、海洋考古與海洋文化遺產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
  • 大洋洲環境史研究的三重意義
    地理意義上的大洋洲究竟有多大?不同視角下的答案可能有天壤之差。僅就陸地面積來說,它是各大洲中最小的一個:澳大利亞、紐西蘭連帶附近星羅棋布的群島僅佔地球陸地面積的6%,供養的人口則只佔人類總數的0.4%。然而如果算上承載著這些陸地的海洋,尤其是群島間的海域,大洋洲顯然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洲。汪洋相隔使得大洋洲文明一度成為最孤立的人類文明,也是迄今為止學界了解最少的人類文明。
  • 海洋垃圾能否變廢為寶-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人們的觀念中,海洋有著世界上最博大的「胸懷」,對人類丟給它的那點物品完全可以「笑納」,於是海洋被當成了天然的大垃圾場。時間證明人類會因為這個錯誤的觀念和行為而付出巨大的代價。隨著海洋垃圾的與日俱增,海洋生態景觀受到破壞,對航行安全、海上作業、海上搜救也造成了極大的幹擾。
  • 徵文啟事-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在連續兩年成功舉辦系列徵文活動的基礎上,貴州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與光明日報社決定聯合舉辦第三屆「孔學堂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徵文活動
  • 歷史合力論視域下的全面深化改革-光明日報-光明網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不能削弱,更不能動搖,而應該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進一步凸顯經濟基礎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作用。這既是恩格斯社會歷史合力論的內在要求,也是現代化建設的必然抉擇。
  • 史學學人日記視域下的近代史學研究
    內容提要:史學學人日記猶如個人的「百科全書」,以生動細膩的筆觸記錄下近代史學轉型視域下史學的新變。學人日記所揭示的近代學派之間的派別分合、學派之間的衝突和融合,對於疏解中國近代學術發展的內在理路和總結近代學術的特質具有重要價值。
  • 香港:報紙閱讀呈「三足鼎立」之勢-光明日報-光明網
    從本期開始,光明日報新傳媒版將通過《環球新媒體使用掠影》欄目刊發一系列文章,向廣大讀者展示世界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國家(地區)民眾對於新媒體的選擇與偏好、理性與情感、堅守與創新——請記住,在新媒體時代,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和產品,更有責任、素養和價值。     一直以來,香港人都有著深厚的讀報傳統。
  • 浙東學派研究之「近承」與「遠紹」-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裡我想就開展「浙東學派編年史及相關文獻整理與研究」這個項目4年來的一些研究心得和體會,與同行請教、交流。    第一,學術定位的高遠目標。根據重大項目的立項宗旨,本課題所確立的目標定位是:站在21世紀浙東學派研究新的學術制高點上,力圖通過文獻集成與學術創新的相互交融與雙重支撐,編纂一部貫通曆代、融合中外,具有集成性與創新性意義的《浙東學派編年史》,從歷史與邏輯辯證統一的高度,系統梳理與總結浙東學派的學脈傳承、譜系建構與演變規律,以此推進浙東學派以及中國學術史研究的學術創新,並為當代文化精神的重建提供豐厚的學術思想資源。
  • 跨國史視閾下絲綢之路城市史的研究和書寫
    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跨國史研究,其研究對象是跨國關係和跨國事務,包括人員、思想、信息、資本、物質、制度的流動和聯繫。絲綢之路是穿越整個亞歐大陸最長的道路,是聯繫多個民族和國家最重要的紐帶,與跨國史研究的內涵相一致。
  • 光明網啟用新域名全新改版
    本報北京4月13日電14日,光明網正式啟用我國國家頂級域名www.gmw.cn,與此同時,網站原來的www.gmw.com.cn、www.gmd.com.cn、www.gmdaily.com.cn 繼續保留,並能正常使用。
  • 「戮」「勠」不可再通用-光明日報-光明網
    【求疵】       2018年4月23日《解放日報》上一篇題為《從長江走向海洋》的文章中,第一個小標題是「他們賡續血脈戮力前行」,這裡的「戮力前行」應改為「勠力前行」。    「戮」「勠」兩字都讀。《說文解字》解釋:「戮,殺也。
  • 光明日報文史哲周刊:愛斯基摩起源之謎及其考古學研究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愛斯基摩考古學不再僅僅聚焦於起源問題和文化序列研究,開始轉向多學科、跨學科研究及理論探索,如環境與人類生存、古代人類的食物營養學、古人類基因、薩滿教與宇宙觀、人與動物關係的本體論研究均為當前熱點課題。為了與以往的研究方向相區分,愛斯基摩學被改稱為「因紐特研究」。
  • ...中醫藥大學、北部灣大學、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高校招生服務光明大直播】        7月15日,「2020高校招生服務光明大直播」全媒體團隊走進南京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10所高校。北部灣大學:多學院開辦涉海類學科    北部灣大學地處北部灣濱海城市廣西欽州市,是一所海洋特色鮮明的綜合性大學,海洋學院、海運學院、機械與船舶海洋工程學院等都開辦有涉海類學科專業。
  • 絲路研究從翻譯學術名篇開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書話】     在一帶一路大形勢下,國內幾乎每個學科都深感需要和國際學界接軌,急需翻譯學術名篇。只有如此,視野遠了,絲路大業才能振興。 三     南京大學元史研究中心的劉迎勝教授曾考證在元明時期,中國對西方交往的外交語言lingua franca是波斯語,馬可波羅來中國的旅途中一路所使用的也是波斯語,——正因為他對波斯語的嫻熟應用,才使得忽必烈大汗派給他護送闊闊真公主遠嫁波斯伊利汗國王子的美差
  • 媒介融合時代 藝術學研究如何打開新視域
    伴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新媒體等的興起,人類社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革,作為藝術教育和藝術實踐的重要支撐,藝術學理論研究及教學模式也面臨著全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適應智能發展的大趨勢,打開藝術學理論研究、教學的新視域,是藝術教育界面臨的新考驗。
  • 《桂苑筆耕集》略說-光明日報-光明網
    《桂苑筆耕集》是晚唐時來華的新羅文人崔致遠自編的詩文別集,收錄了他宦遊淮南幕府四年期間所撰寫的公私文牘及詩文作品,以體裁多樣和風格贍麗著稱於世,在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文學史、思想史、交流史、歷史學及版本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文化價值。筆者曾整理此集,於此再重申其文化價值。
  • 捕捉史家與時代的多重記憶-光明日報-光明網
    不幸得很,這班老輩朋友雖然都答應了,終不肯下筆……」     其中讓胡適最為後悔的是,林徽因之父林長民就因橫死於兵變,滿肚子曲折搖曳的故事隨風而逝。先生對此書極為看重,其中修改不下百數十處,補充了大量口述時沒有談及的信息。     當然,這些修改僅僅是將內容變得更加完善,也體現了章先生對此書的高度重視。
  • 水生態治理的傳奇-光明日報-光明網
    武漢大學梁子湖湖泊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研究觀測站站長於丹,堅守孤島23年,探索出一套栽植水草、生態治汙的「梁子湖模式」。他說:「如果因為我的一點兒努力,把梁子湖治理好了,為國家提供一個湖泊治理的樣本,對中國水生植物研究有所貢獻,我這一生就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