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近幾年來城區農貿市場的發展較快,但隨著城市框架的拉大、城區人口的日益增多,農貿市場的問題也日漸突出。記者在調查走訪中了解到,除了最直觀的環境髒亂差、硬體設備陳舊之外,農貿市場規劃建設與社會發展、城市建設不相協調,與市民的期望值存有較大的差距,在農貿市場建設工作中缺乏規劃、無序建設、硬體設施差、設施不配套、市場要件不足、以路為市、佔道經營等問題依然突出,嚴重製約了區域經濟發展和城市品位的提升。
星級市場引領發展
農貿市場是專門用來銷售蔬菜、鮮蛋、家禽、肉製品、水產品、豆製品、調味品、熟食滷味、醃臘製品、水果、糧食製品等各類農副產品的經營場所。市場內銷售的這些東西對居民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雖然有很多人選擇在超市的生鮮區購買這些必需品,或者直接下館子而不是買了菜自己在家做,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一天的生活就是從菜市場開始的。早上逛逛菜市場,買點菜,準備一家人一天所需的夥食,一天的鍋碗瓢盆交響曲就這樣開始了。可見,菜市場的方便與否,能否滿足百姓需要,是關係到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件大事。
我市城區農貿市場通過近年來的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目前,城區比較上規模的農貿市場共有8個,包括東湖菜場、南門菜場、城東菜場、新世紀菜場、朱公湖菜場、茅渚埠菜場、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等7個菜市場和1個水果批發市場,基本形成了專業與綜合、批發與零售相配套的農貿市場體系。在促進城市的商貿流通發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發展、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安置勞動力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加快農貿市場建設、提升農貿市場整體質量,使農貿市場符合城市發展要求,也為了使百姓能夠買得放心、吃得安心,我市早在幾年前就按照《浙江省星級文明規範市場認定辦法》等標準,對農貿市場進行星級改造、評審。目前,城區農貿市場中,有3家一星級、3家二星級和1家三星級市場。
目前,這些市場已經脫離了原先由工商統一管辦的管辦合一狀態,實行管辦分離,或由街道主辦,或由企業主辦,使農貿市場的經營管理完全市場化。其中像南門、東湖、新世紀等農貿市場已進入法人治理。
另外,市場內的經營方式也趨於多樣化。在傳統販賣的基礎上,不僅出現了現炒現賣等形式,有些經營者還引進超市的形式,在自己承租的店面內以小型超市的形式銷售農副產品,使市民選購起來更加方便。
市民:
品種豐富了環境待改造
金山新村的楊大媽每天早上都要到朱公湖菜場買菜。楊大媽總是習慣先在菜場逛一圈,看哪些菜攤上的菜新鮮才下手。楊大媽說:「現在菜場的攤位很多,挑選的餘地很大,要是擱在十幾年以前,攤位少,也就不太有的挑了。」
但是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農貿市場也表現出了一些缺點和弊端。一些農貿市場的環境髒亂差,像水產品銷售區,一般都是地上淌著水的,很多人到這裡都要踮著腳走路,怕髒了鞋褲,有些市場活殺家禽的攤位附近臭氣燻人,用來清洗的水不知已經多久沒換,已經發黑髮臭。
有些市民還感到買菜不方便。家住宏嘉山莊的樓女士是其中之一。宏嘉山莊位於望雲路,附近只有一個小型的菜場,平時還可以應付,但是一旦家裡多來幾個客人,就只能跑到朱公湖菜場去買菜。
政府:
統籌規劃改造農貿市場
市商貿辦有關負責人認為,對城區農貿市場進行提升改造,是完善城市功能、構建和諧社會、提高城市品位的需要。
近年來,廣州、深圳等一些大中城市已經對城市農貿市場進行了提升改造,杭州市從去年開始也著手對農貿市場進行升級改造。目前,我市正向著現代化中等城市邁進,建設現代化的市場體系,建設與經濟發展相適應、與消費需求相適應、與城市化進程相適應的農貿市場,已顯得十分必要。而老百姓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食品安全、購物環境等也會產生更高的需求。從這層意義上說,對農貿市場提升改造,確保食品安全、方便居民生活、構建舒適的購物環境,也是廣大居民提高生活質量,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
我市農貿市場的提升改造,關鍵是要政府加強領導,強化政策引導,統籌規劃。首先要使農貿市場改造與城市規劃建設相結合,符合城市總體建設規劃,符合市場設置的總體要求,立足實際,著眼發展,設施配套,與城市化建設水平相適應。另外,還可以鼓勵社會力量投資建設、改造市場,堅持「誰投資、誰受益,誰開辦、誰服務」的原則,政府在市場用地、稅費、獎勵補助等方面予以扶持。在規模數量上,要以方便群眾生活、有利於市容市貌為原則。在管理上也要借鑑先進管理模式,節省管理成本、人力成本,提高效率和市場贏利水平。
布點有待更合理
受城市建設、拆遷等因素影響,近年來我市城區呈規模的農貿市場數量呈下降趨勢,如擂鼓山、城市廣場原有農貿市場都易作他用。農貿市場數量減少的同時,人口卻越來越多,導致農貿市場布點出現真空地帶,部分社區居民感到買菜不方便。目前,正規經營的菜市場主要分布在老城區,而市區其它區域菜場數量不足。以城東為例,整個城東片比較上規模的菜市場只有位於下坊門和祥生新世紀的城東菜場和新世紀菜場,兩個市場距離較遠,像濱江中路、濱江南路、薴蘿東路、艮塔東路幾條路所圍成的城市廣場附近一帶區域的居民買菜,要麼就過江到南門菜場,要麼到城東菜場或新世紀,路程都比較遠,不太方便。而圍繞迎賓路新建的住宅樓群區塊,尚未見有農貿市場的建設規劃。
布點不盡合理導致的另外一個結果就是促使馬路市場的誕生。據有關部門調查統計,城區(環線以內)共有20個社區,51000多戶住戶,135000多人口(不包括城中村及外來人員),有大小不一的零售批發農貿市場24個,其中比較上規模的農貿市場7個,其餘17個均為不規範的菜場。這些菜場大多是居民圖便利,由小商販自發設攤形成的,以架空層房子和露天營業為主,分布在比較偏離主要農貿市場的社區內,包括陶朱路、薴蘿三村等馬路市場。這些菜場經營規模都較小,有的只有10多個攤位,經營時間集中在早晨、中午、傍晚三個時段。更令人擔憂的是,像老鷹山、薴蘿三村等馬路市場,由於時段性人流量大,秩序往往比較混亂,工商部門管理起來也頗為頭疼。
產業延伸力不足
市民買菜量少、求新鮮,喜歡挑挑揀揀,去農貿市場買菜已是多少年來養成的習慣。前兩年超市、賣場生鮮區的出現,雖然分流了部分市民,但從目前情況看,大部分市民還是習慣到農貿市場買菜,在短期內超市、大賣場取代農貿市場的可能性不大。我市原本曾計劃實施「農改超」,逐步取代農貿市場現有的經營業態,但有關部門經調研分析後發現,用超市統一進貨的模式,並不符合農副產品品種多樣,快進快出的特點。
然而,不能否認的是,雖然傳統農貿市場在與超市賣場的對決中佔了上風,但這並不是說農貿市場經營方式就沒有了改進的必要。目前,我市農貿市場內的經營主要還是自產自銷和販銷,但這樣的「各自為政」缺乏管理標準和統一把關,容易出現衛生、質量等多方面的問題。現有管理較好的菜市場對蔬菜農藥殘留進行檢測外,其他商品準入方面存在的漏洞比較多,特別是一些飲料、副食品、醃製品等,進貨渠道比較混亂。給不法分子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留下了空子。隨著百姓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城市環境的提升,對商品質量、市場環境的要求將日益提高,這種傳統、單一的業態形式很有改進的必要。
與此同時,市民對蔬菜、肉類的需求雖然龐大,但發展上遊的種植業、養殖業、屠宰產業的延伸力還不足。雖然江藻、牌頭等地也出現了一些種植業基地,一些農戶也以養殖雞鴨等家禽作為主業,但總體來看,尚未真正形成規模產業。
環境亟待改善
部分菜市場,由於內部設施、內部結構不合理,造成菜市場內部積水、排汙不暢,加上攤位分類、分隔等方面的不合理,管理規範上的不足等等,使得市場內環境髒亂差現象較為嚴重。特別是一些不規範的菜市場,髒亂差現象更為突出。
同時,隨著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開車購物已經成為平常事,但大部分菜場建成時間較早,其後,雖不乏改造擴建等措施加以改善,但鑑於場地所限,在外部環境的配套問題上並不能跟上市民的需求。目前城區菜市場的外部都沒有相配套的停車場地,停車難問題日益突出。這一問題在鬧市區幾家菜市場外造成的矛盾更為明顯。因停車難而造成亂停車,在菜場附近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價格戰制約市場提升
菜場環境、距離遠近等雖然也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但最為關鍵的還是菜價問題。零售菜場與批發市場之間存在的價格差,正規菜場與馬路市場間也存在價格差,給農貿市場提升改造帶來一定困難。
據了解,城區農貿市場目前的批零差平均在50%左右,攤位費、管理費、稅費等構成了主要的價格上升因素。位於梁家埠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本是批發市場,但一些會過日子的人們會自行「捨近求遠」去那裡拎回蔬菜,為的就是價格便宜。
一些馬路市場、露天市場,經過與管理部門的多年「博弈」,還是顯示著其頑強的生命力。究其原因,一是沒了攤位費、管理費,菜價水平低;二是本地菜農多,肉菜新鮮;三是個別區域未設農貿市場,居民大多選擇就近臨時馬路攤點選購。其中,價格是一個重要原因。
謹防改造成本惡性循環
據了解,目前,我市農貿市場主要由三方面掌控:市工商局下屬的一家經濟發展公司、街道和社會力量,各佔三分天下。受到政府文明創建工作要求和市場經濟環境發展的驅使,大多數農貿市場近年來都不同程度的進行了改造。
但是由於缺乏有力的引導,有的農貿市場資產所有者急功近利,投入巨資改造後,為了緩解資金壓力,就提升攤位費,導致菜價有所上揚。同時,因為改造而引起攤位費提高後,原有市場攤位數會有所下降,原來那些攤位人就想方設法在場外經營,形成了馬路市場,造成管理上的混亂。這些都是我們在進行農貿市場提升改造時應該引起注意的問題。
(文章來源:諸暨網)
【農博網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農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