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名:沙烏地阿拉伯王國(Kingdom of Saudi Arabia)
獨立日:9月23日(1932年)
國慶日:9月23日(1932年)
開齋節:回曆10月第一天
宰牲節:回曆12月10日
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綠色的旗地上用白色的阿拉伯文寫著伊斯蘭教的一句名言:「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下方繪有寶刀,象徵聖戰和自衛。綠色象徵和平,是伊斯蘭國家所喜愛的一種吉祥顏色。國旗的顏色和圖案突出地表明了該國的宗教信仰,沙烏地阿拉伯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
國徽:呈綠色。由兩把交叉著的寶刀和一顆棗椰樹組成。綠色是伊斯蘭國家的喜愛的顏色。寶刀象徵聖戰和武力,象徵捍衛宗教信仰和保衛祖國的決心和意志;棗椰樹代表農業,象徵沙漠中的綠洲。另外,沙特人民最喜愛棗椰樹,並把它作為捍衛宗教信念的象徵。
國家元首:國王兼首相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齊茲(Fahd Ibn Abdul-Aziz),1982年6月即位。
自然地理:225萬平方公裡。位於阿拉伯半島,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同約旦、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葉門共和國為鄰。海岸線長2437公裡。地勢西高東低。西部是希賈茲-阿西爾高原,其南段的希賈茲山脈,海拔3000米以上。中部為納季德高原。東部為平原。紅海沿岸地區是寬約70公裡的紅海低地。沙漠約佔全國面積的一半。無常年流水的河流、湖泊。西部高原屬地中海式氣侯;其他廣大地區屬亞熱帶沙漠氣侯,炎熱乾燥。
人口:2276萬(2001年),其中外籍人口約佔30%,絕大部分為阿拉伯人。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伊斯蘭教為國教、遜尼派約佔85%,什葉派約佔15%。
首都:利雅得(Riyadh)。人口約400萬(2001年)。年均氣溫25℃。
簡史:沙烏地阿拉伯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的一些繼承者建立阿拉伯帝國,8世紀為鼎盛期,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11世紀開始衰落,16世紀為奧斯曼帝國所統治。19世紀英國侵入,當時分漢志和內志兩部分。1924年內志酋長阿卜杜勒·阿齊茲·伊本·沙特統一了內志和漢志兩部分,並於次年自立為國王。1932年9月18日定國名為沙烏地阿拉伯王國。
麥加哈拉姆清真寺 |
麥加朝覲——天房是伊斯蘭教朝拜的 |
新聞出版:《烏姆·古拉》周刊是官方刊物。此外,全國還發行13種報紙、23種雜誌。阿拉伯文報紙主要有:《國家報》、《歐卡茲報》、《座談報》、《利雅得報》、《半島報》、《中東報》(在倫敦出版)等,英文報刊主要有:《阿拉伯新聞》、《沙特報》、《沙特商業》、《沙特經濟概覽》等。沙特通訊社簡稱沙通社,1971年1月成立。用阿、英、法文發稿。在華盛頓、倫敦、突尼西亞、貝魯特、開羅等地設有分社。利雅得廣播電臺1965年建成,1962年在麥加建成《伊斯蘭召喚》電臺,1972年建成《古蘭經》廣播電臺。以上電臺除用阿拉伯語廣播外,每天還用英、法、烏爾都、斯瓦希裡、波斯和班加利語對外廣播。沙特1964年建立電視網,現有五個電視臺。1965年開始播放黑白節目,1976年開始彩色播映。1983年開始播放英、法語節目。電視網已覆蓋全國98%的地區。
外交:奉行中立、不結盟的對外政策,主張國與國之間互相尊重、眭鄰友好、互不幹涉內政。提倡各國為實現和平、穩定與繁榮進行合作。致力於加強阿拉伯和伊斯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近年來逐步調整對外政策,實行多方位外交方針,積極發展與西歐、日本的關係,重視發展同中國的關係。沙特是阿拉伯國家聯盟、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石油輸出國組織和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