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要讓孩子去香港上學:給孩子一個自己的世界

2021-01-21 騰訊大申網

站在深圳關口,深港之間的S型大橋橫跨海面,如巨龍俯臥,兩地相接。

十年前,海的南面,是望洋興嘆的東方明珠。

十年後,海的北面,是敬畏三分的深圳速度。

晨曦初現,光影迷離間,香港一側,白鷺飛起,綠意盎然,一片田園景象。

若你剛到深圳,立於岸邊,定會分不清海的哪邊才是國際化大都市。

歷史,早已在停滯的香港神話中,悄然翻頁。面對海對岸的那個資本主義城市,很多人心裡,它,已然是一段城南舊事。

只是,每天7點的太陽下,口岸依舊會不斷增多跨境學童,不辭辛苦,來回奔波,赴港上學。這時你才會感覺到,對於文明的嚮往,不能僅僅局限在GDP上面。

為什麼給孩子選擇香港

有不少人看不起我送孩子去香港上學,認為這是庸人自擾。

過幾年,深圳就要超越香港了,到時候,你孩子會責怪你的,有些人這樣說。

其實我也承認經濟層面上深圳很快將超過香港,在未來城市競爭力上面,深圳可能會讓全世界側目。

香港不過是一個700萬人口的本土城市,而深圳在汲納全中國最優秀的人才。未來香港可能沒有辦法在綜合實力上與深圳競爭。

然而,這與選擇小孩在香港上學沒有邏輯聯繫,在我看來,只是給孩子找一個真正的學校而已。在那裡,他可以安靜地讀書,可以無憂無慮地享受童年,不擔心自己的父親沒有豪車來接送,不擔心老師有不公平對待,不擔心路上有太多人販子,不擔心又要繳納莫名其妙的費用。

每天出入境的深港跨境學童,目前已達到3萬餘人,人數仍然繼續攀升。不管大家怎麼看,每一個父母都有自己的選擇。身體上的辛苦,總好過於心理上的擔驚受怕。

近段時間,國內的幼教事件層出不窮,我們不對個案譴責,但這樣的事情,絕不是一人一事,也並非事出偶然,而是多年以來的教育「結晶」,還是需要進行反思的。

紅包,沒有一個家長逃得掉

2011年,我家小孩剛開始是在深圳上的幼稚園,3歲上的低班,每個月2000元左右。

在自家小區上學,這樣的費用談不上高也談不上低。

有一天,幼稚園的3個老師登門家訪,當時一家急得團團轉,商量著到底該給多少紅包,怎麼給。我們好像天生就知道有這樣一個規矩,老師來了,必須給紅包。

也不能全怪家長過於複雜,只要有一個家長給過,你敢不給?你怎麼保證別人沒有給?就算你再明鏡如水,你總得給自己孩子考慮一下。

這只是個小例子,但實際上是教育腐敗的標準案例,家裡一個小孩剛上幼稚園,你就會面對這樣的問題,這難道不是整個體系的失敗?內地哪個家長不為這事兒操心?現在教育最大問題之一是社會關係影響到師生關係,讓人喘不過氣來。

但孩子去香港上學後,作為家長再也沒有操心這些事。這裡舉個例子:一個大陸陪護孩子每日過關的阿姨,因為收了家長100元紅包,後來學校查到後,立即就將這阿姨開除。也有不少孩子家長把內地習慣帶到香港,不過,每次送禮總被嚴正警告不可以,因為對於一個香港老師來說,這就是受賄,如果被舉報那可是要掉公職的,而且是一生抹不去的汙點。

這是香港教育體系的側影,但正是這種嚴苛的監管制度約束,使得香港老師與學生、家長的關係純粹而簡單。老師也會回歸到教育本身,更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公平地對待每個學生。《論語》中,孔子言:「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成人的世界裡尚且最忌憚不平等,更何況尚未懂事的孩子呢?儘量予以每個孩子以公平的教育環境,就是這個社會最好的教育,與最健康的發展模式。

香港,東方的教育之都

若有人問:香港是什麼?

也許每個人都會有他的答案:自由港,中國人心目中的外國城市、外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城市,東西文化交融的地方,著名的國際金融中心,購物天堂,衰落的東方之珠、鬧獨立的南方之城……

雖然有太多爭議,特別是這幾年。但在港寶父母的眼裡,香港,是一個接受正常教育的地方,有一群值得託付的老師。至於那些政治風波,那些陸港相爭,我也看不明白,不明白族群撕裂到底對誰有好處,更不明白那些從未去過香港的人為何抱有那麼大的仇恨。

媒體各方面的負面報導層出不窮,但家裡卻從未擔心過,小孩會不會在幼稚園裡吃不好,還有被餵芥末、被辱罵、被毆打、被歧視、被扎針這樣的事情。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迷信呢?

記得小孩第一天去香港上學,我們把他送到深圳口岸坐校巴,熾熱的太陽底下,一個50多歲的香港女老師,正把孩子一個個地搬上校車,汗水浸溼頭髮。後來我才知道她是幼稚園的校長。當時,內心就震撼了,校長不是坐在辦公室裡審批文件的嗎?有這樣的校長,我還擔心什麼呢?

後來,發現這還不是個例,校長每次開家長會什麼的都親自接待,帶領老師在門口迎接家長和小孩,並親自主持室內ppt演講,語氣和藹可親,沒有半點官僚氣派。因此,把孩子放在這樣的學校裡,我實在不知道該擔心什麼。

與敬業工作態度相照應的,是香港在教育上雄厚的優質師資力量,與高薪收入報酬,幼教老師平均月薪三四萬港幣,整個中小學教師薪資領跑亞洲。

見微知著,香港,對孩子全方位的素質教育名列全球前茅,是除倫敦以外,唯一一座有5所大學進入了國際排名前200名的城市。

此岸盛世繁華彼岸淳樸自然

如今的香港,過了經濟騰飛的黃金期後,服務業與金融業遲緩地發展著,成為依託房地產的單一經濟結構體,這個曾經的中國經濟引擎,已經被海對面的深圳光芒所掩蓋。

此岸,實在盛世繁華,目及之處,隨處可感深圳這個城市的快速變化。人們騎著共享單車穿梭在大街小巷;站在路口,滴滴打車就可以搞定一切;辦公樓裡,無人售貨自助便利店正在新零售市場殺出一條血路……新興產業在深圳遍地開花。此時的深圳,早已不是昔日的小漁村,年青人都在演繹著新時代的中國夢。

而香港,則仍然保留著昔日城市的石板路,保留著它沒有開發的一片片青山綠水,保留著它教育的淳樸本質。這個700萬人口的彈丸之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其穩定健全的社會制度,成熟的公民意識,相應的醫療、司法、教育保障,尤其是對孩童教育的高度重視,仍然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

特別是它的教育,一直奉行著以學生為中心的開放式教育,有自己的一套教學制度和教育福利保障。雖然學生的學業壓力很重,升學競爭也激烈,但都建立在公平競爭的前提之下。

給孩子一個自己的世界

孤舟片葉,逃不脫時代風波。

雖然香港也有很多自己的問題,但不管現狀如何,只要有一個好的教育體系存在,它一定會是一個有希望的城市。反之,如果沒有健全的教育體系,不管現狀如何令人豔羨,未來一定也會讓人感覺灰暗。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竭盡全力給他們一個單純的世界,那是一個作為家長的義務,那時,你可視他人臉色於無物,只需仰望星空。因為,你看得到,那小小的身軀,雖然每日奔波於深港兩岸,卻一點兒也不疲憊,他孩童的天性得到最大的釋放,他會盡情忘我地在公交車上自由啞語歌唱,不擾他人,但自得其樂。

願未來的每一個學校,無論是香港的,還是大陸的,在那,爸爸是誰不重要,教育是老師唯一專注的事情。

畢竟,於孩子而言,學校應是天堂的模樣。

"本文轉自公眾號 量子學派 -- 專注於自然科學領域(數理哲)的內容平臺"

相關焦點

  • 中國孩子上學要接送,日本孩子都自己上學?他們家長不怕人販子嗎
    人生至少要有兩次衝動,一為奮不顧身的愛情,一為說走就走的旅行文章類型|旅行見聞文章字數|998字,閱讀約2分鐘中國是一個家庭觀念非常濃厚的國家。我們很關心孩子。我們都說歐美的孩子成年後獨立生活。但在中國,似乎不管孩子多大,家長都忍不住為他們擔心。尤其是孩子小的時候,家長更是緊張。尤其是現在,家長在擔心孩子身體健康的同時,也在擔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 在深圳,有20萬孩子凌晨5點去香港上學
    但最讓人擔心的,是隨著這群孩子的長大,一波又一波的社會潮流可能正將他們塑造成一個孤獨、撕裂而沒有認同感的群體。 如果時間可以倒退,那些為了節省20萬超生罰款,把孩子生在香港的「雙非媽媽」,還會堅持一樣的選擇嗎?
  • 為什麼要帶孩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他說:「別的小朋友四歲有佩琦和遊樂園,我希望你的四歲有的是詩和遠方。」「我或許沒能力給你留幾套房子,但想給你留下爸爸陪你去探索世界的回憶。」「雖然沒有上學,可我帶女兒上的是銀河補習班!」「有你,有微風,有碧波白雲,就是最幸福的樣子。」
  • 孩子不想上學了,泰國一位媽媽的舉動,立馬讓孩子回心轉意
    當孩子們到了一定的年齡,他們需要去上學,學習文化知識,學會建立自己的朋友圈,為將來的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然而,學習本身就很無聊,而且耗費腦力,所以那些從小沒有在父母保護下受苦的孩子很容易出現厭學情緒,告訴父母「我不想上學」。
  • 用生命去上學,每個孩子都該看的紀錄片,一定要給孩子看
    然而,也許你從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可能要以生命為代價,才能踏上屬於他們的上學之路。 紀錄片《翻山涉水上學路》講的就是 一群在上學路上歷經艱辛, 以命相博的孩子們......
  • 「娃上學,我一天接送8趟」,專家:接送孩子,是毀掉孩子的毒藥
    一、我一天接送孩子來回八趟,什麼事都不能做!寶媽美美在網上吐槽,自己的孩子上一年級了,每天走路去學校不過十幾分鐘的路程,可是美美還是不放心。接送一天來回八趟,自己根本沒有時間做其他的事情。給孩子做飯、接他回來吃飯,這就是美美一天的生活。
  • 新莊幼兒園要拆除 孩子該去哪裡上學
    問  市民李女士:我的孩子在萬柏林區新莊幼兒園上學,現在開學還不到一個月,園方突然通知我們,說幼兒園要進行拆遷,從19日起,孩子暫時不用去幼兒園了。好好的幼兒園為什麼要拆遷?現在各個幼兒園都已經開學了,其他地方也不接收孩子了。
  • 寶媽淚崩,孩子初三了突然不想學習,可不可讓我替你去上學
    孩子上初三已經過了半學期,突然有一天他的兒子突然給他說:「媽媽我不想上學了!」「為什麼呢?」媽媽問。「我就是感覺很累,不想學習了!」「你是不是遇到什麼難題了,還是發生了什麼讓你不開心的事情?」「沒有!」
  • 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去香港留學?我好糾結……
    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去香港留學?   送孩子出國留學好還是送去香港讀書划算?   這些讓很多家庭糾結的問題,在日常諮詢中也經常出現。今天銀河君就來給大家做一個香港教育多維度的參考,也讓大家對子女的教育選擇能有更清晰的判斷。
  • 孩子上學了,父母要「淡定」
    孩子喜歡上學嗎,喜歡自己的老師和同學嗎?上學、放學路上安全嗎?在學校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幾個小建議:    1.父母接納自己的焦慮情緒。所有的情緒都可以找到緣由,父母的擔心和焦慮主要是因為孩子年齡小,一直非常依賴自己的父母,突然之間把他們放在一個陌生環境,難免不放心,這是一種合理的情緒。
  • 香港多所中小學停課?孩子,來廈門媽媽這裡上學吧!
    香港教育局13日發出公告稱,因應13日交通及突發事故情況,學生家長可視情況,決定子女是否上學,並應儘早通知學校。內地有不少的小孩子到香港上小學的,比如深圳有20萬左右的雙非學童,他們每天往返於深港兩地,清晨過關去香港上學,下午又過關回到深圳的家,朝六晚六、一周雙休的那種。現在估計她們又要在深圳找學校上學了。
  • 孩子上學改道派出所,「投訴」媽媽太霸道,自己心裡憋得難受
    上學路上,一位小學生改道去了派出所,想讓民警送他回奶奶家,並「投訴」媽媽太過霸道,「昨天自己做錯幾道,媽媽就大發雷霆,自己覺得很委屈」。媽媽趕到派出所後,母子二人對話如下:媽媽:我為什麼要打你,你有沒有想過,就是因為你題做錯了嗎?
  • 我放棄了學區房,帶孩子去菲律賓上學了!
    放棄學區房,帶孩子去菲律賓上學了 「孩子馬上就三歲了,現在國內很多孩子孩子都是出生就開始競爭,我不想孩子那麼累,而且北京的學區房價格對我們來說,負擔真的太大了,所以我們就動了移民的念頭。」
  • 「老公,我高燒39度,你送孩子上學」「你死了嗎?沒死就自己送」
    大家都去接你了,家裡的日子還過不過。你要回來就自己回來,回不來,就在那邊自己治病。家裡的醫生還沒外邊的醫生好呢。」在這種家庭裡長大的我,僅僅因為男人在我生病期間,給了送了幾次飯,就覺得這個男人是很好很好的男人。至少他是一個管我死活的男人。我們結婚以後,剛開始的時候,也很好。
  • 去上學-孩子學英語不願意讀出聲音怎麼辦?
    把英語讀出來幾乎學習英語最高效最簡單的辦法了,孩子英語的話,一定要大聲的朗讀出來。所以英語學習的要素聽、說、讀、寫,說是放在第二位的,可見它的重要性。尤其是孩子一定不要讓他養成啞巴英語讀法,總是在心裏面默念,不讀出聲是不能夠很好的理解英文的。那麼孩子究竟是為什麼不願意朗讀英語呢?
  • 每天都要接送孩子上學 放學的家長們,你們辛苦了!
    今天孩子的母親由於工作原因無法中途請假,只能由我中途請假了,去學校接孩子,來到學校看到校門口車水馬龍的場景,很是驚訝。在城市裡很多人行道上被泛濫的車輛給塞滿了,靠孩子自己獨自上學 放學是極為不安全。必須要家長陪同才可以。
  • 孩子不想上學的時候,就給他看看這部紀錄片
    後來和當地人聊天才知道,我們看到的只是一部分,還有很多孩子上不起學,甚至吃不上飯。從馬賽馬拉返回奈洛比的路上,我們就遇到這樣一個小男孩。因為它很容易被找到,而肉和血極少能吃到。但,不管面臨什麼樣的困難和艱險,這些孩子從未放棄過上學,從未放棄過讀書。這一切都只因為,他們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所以,當孩子不想上學的時候,就給他看看這部紀錄片!
  • 日本小學生為什麼自己一個人去上學
    日本小學生為什麼一個人自己去上學原因有以下幾點:1、日本是一個非常安全的國家,日本東京更是連續多年被英國經濟學智庫評委最安全的城市。2、就近入學制度,不管你是農村的還是哪裡的,只要你在東京租過房子你就能在附近讀書所以他們的學校離住的地方都很近。
  • 育兒:媽媽,我不想上幼兒園:孩子不想上學怎麼破┃水中花
    不舒服想吐的時候連大人都控制不住,何況一個五歲的孩子,哪能做到想吐哪就吐哪? 但我還是保持了最基本的素養,心平氣和地給老師打電話詢問情況。 老師對訓孩子一事極力否認,但承認也許說話語氣不那麼溫柔讓孩子誤解了。 我讓老師打個電話給孩子解釋一下,順便哄一哄,讓孩子去上學,老師也照做了。
  • 黃秋生承認私生子 有供孩子上學,帶他飛香港探親
    黃秋生承認私生子據臺灣媒體報導,56歲港星黃秋生驚爆結婚26年,在外面有一個20歲的私生子!她表示男方每個月都有匯錢,供孩子上學,還帶孩子飛香港探親,為什麼事隔20年突然公開?她聲稱「想揭發他沒有公理的行為」,同時痛批男方不敢認私生子,還對外說遭父親遺棄。黃秋生晚間承認私生子的存在,有人問不會不承認,也不會後悔,「不想影響到那個小朋友。」他表示父子倆仍有聯絡,還帶孩子見過自己的媽媽,還有異母兄弟,被問起這是否重蹈生父覆轍,則說「所以我更要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