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真正含義,千年前就已彰顯的大智慧

2020-12-17 蜜蜂文學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五十六章:

知(zhì)者不言,言者不知(zhì)。塞(sè)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知(zhi治):同「智」。

一、三種解釋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這句話普遍有三種解釋值得分析——

01、明智的人不隨便說話,隨便說話的人沒有智慧。

02、智者是不向人民發號施令的,發號施令的人就不是智者。

03、真正知『道』的人,不會到處說。到處說的人,其實不是真的知『道』。

我們看哪句分析的對呢?個人認為都對!

二、一一論證

首先01解釋,我們結合現實生活可以看出,是給普通百姓看的,也就是給我們看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真正的聰明是不需要誇耀來表現的,真正的智者也懂得「口食禍之門」、「多言多敗」的道理,所以他們不會成天喋喋不休,道長論短。而那些四處誇口,好說閒話,好扯舌頭的人,只能算是愚昧無知之人。

說話,其實是一種需要被約束的自由。

思想層次越高,心智越是成熟的人,越會明白,適時沉默,是能夠體察人心、懂得換位思考的溫柔,也是一種由心而發最高級的自律。

真正的智者是不會去追求形式上的理解和尊重的,他們對任何事都表現得無爭無搶;他們個個都是深藏不露的高能人士。他們是不會在言語和行動上表現自己,以求譁眾取寵。所以,這樣的人才是順應自然大道的人,才是天下最可貴的人才,才是我們應該學習和尊敬的人。

聰明的人如果鋒芒畢露就會招致別人的猜忌,清高的人傲慢無禮,只能使別人疏遠。以退為進,能屈能伸是生活中的一大智慧。

其次02解釋,結合當時『老子』周朝的時代背景可以看出是讓君主看的,讓其無為而治。

對於統治者來說,真正得道的統治者一定是能了解百姓的心性,能順應自然規律,採取無為而治的方針,不會經常發布政令,使人們不知所從。申不害就曾說過:「君之所以尊者,令也,令之不行,是無君也,故明君慎之。」君主之所以受到尊崇,是因為他們能夠下達政令,政令頻仍而不能實行,君主就會失去威勢,所以聖明的君主對政令下達十分慎重。所以古人說「君無戲言」。『老子』主要想告訴君主不要太幹預百姓,更不能一言出而人頭落地,要『無為而治』。

最後03的解釋,是說給執『道』、懂『道』的人看的,如「道可道非常道」是不是很像呢。就是想說『道』難言。

有智之者知「道」的妙用,勤而行之,從不敢多言。而整天喋喋不休的人,自以為了解了「道」的精微妙處,其實他不懂、不知。

《莊子知北遊》就說:「辯不若默,道不可聞」;「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至言去言,至為無為」。《莊子》中提出「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莊子曰:「知道易,勿言難。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古之至人,天而不人。」

知『道』者,凡事法天、法地、法道;居無為之事。如此,則萬物將自賓、自化,天地將自正,即無不為也。故無需言教,此謂「知者不言」。反之,強行言教者,有以為也,執者失之,為者敗之。因其不懂無為也,不知『道』、天、地之所為也,即不知道也,是謂「言者不知」!

所以說,真正懂得大道的人,是不會總將道掛在嘴邊的。「道」只能去體悟,而不能來言說,我們所言說的只不過是「道」的一些細枝末節。正如古人所言,所謂的經典都是聖人留下的糟粕,而真正的聖人之道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可悟而不可聞的,更不是通過學習書本、文字,效仿賢人言行可以得到的。與其成天論道,不如靜心修道。

佛家的思想認為『法』難言,說出來的都是不對的。和『老子』的『道』難言意思很像。

佛家認為人的意識總是妄動。真正涅槃的佛,只剩下真如,如不動,沒有了意識,所以就沒有了妄動,所以當然不會說法。而常人有意識,有六根,有妄動,總是忍不住說話。

佛家有「拈花一笑」的故事很是經典:

這一天,眾弟子來到靈山準備聆聽釋迦牟尼的教誨,但釋迦牟尼就是不開金口。大家都很納悶。釋迦牟尼信手拈來一朵花展示給大家,大家都不知其意,只好默然。只有迦葉尊者露出會心的微笑。釋迦牟尼說,我有超越眾生的法眼和妙心,能夠「看到」你們看不到的世界本體實相,這是很微妙的意識狀態,不需要用文字,迦葉有悟,就傳給他吧。

要達到佛的層次,就要開啟我們的更高級意識、開啟我們的「超級感官」,直接體驗更深層的存在,要超越語言。

佛教中對這一點也不厭其煩的做過說明:佛陀所說的法,不可執著於語言,只能心悟。佛陀所說的法,不過是借語言開悟眾生,姑且取名為「佛法」,真正開悟了,也就是超越語言之時。

老子所說的「有道者」也是一樣,已經超越了我們現有的思維模式,也超越了我們現有語言的表達。

知道「道」的人不執著於語言,也就是不再執著於我們基於語言的思維方式。執著於語言的人還沒體驗到「道」。

所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話體現了『老子』得道後的高明與智慧,也側面反應了他憂國憂民的偉大思想。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也是一種治國策略,更是一種『得道』的境界!

相關焦點

  • 《天道》智者不言,言者不知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老子是沒有我這個概念,為什麼,老子的立場和角色並不是一個「人」老子是一個智者,但老子和光同塵,出淤泥而不染,不是不染,而是老子是並不排斥語言和文字的,但是他講述的道理,並不在於天,而在於天外天,道外道。
  • 全球真正有含義且大眾所知的幾款車標,最後一款是國人驕傲
    車標其實也可以說成是一個品牌的文化縮影或者是發展含義等等。全球那麼多有名的車標,但是真正有含義又比較為大眾所知的也就那麼幾款,這些車標的含義你都知道了嗎?不要再當小白了。第一款是奧迪的車標,我們都知道是四個圈組成的。那麼這四個圈背後的含義又是什麼呢?據說是因為上個世紀20年代的時候,德國的四家汽車公司因為惡性競爭而導致德國的汽車企業備受打擊。
  • 真正的飲者——鴿子
    我一直在想,既然大美不言大音希氣大象無形,那麼好酒也是無法言說,只能用心去品味的。試想,天下之大,飲酒者何其之多:有達官顯貴,有山野村夫,有九五至尊的皇帝,也有引車賣漿的老者……並不是所有的飲者都是真正的飲者。我想,真正的飲者,就是那些能品出酒中之味的人了。愛酒之人,倘能達到真正飲者的境界,那也無愧於這一愛好了。
  • 你知道成語「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含義嗎?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成語,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說的,但以前一直不解其意,按字面意思,「知者樂水」就是聰明的人喜歡水;「仁者樂山」就是仁慈的人喜歡山。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按原來的理解,水裡的魚、烏龜、泥鰍應該都算是智者了;山上的老虎、獅子、猴子都應該算是仁者了,這顯然是大錯特錯了。原來這個水和山,比喻的是智者和仁者的思想境界,而不是他們真的喜歡山和水。
  • 從偏旁部首,到字母發音,處處都彰顯著策劃...
    伴隨時間的發展,《英雄聯盟》截止到目前,總共發布了151位英雄,可是關於他們的名字,大家卻知之甚少。同時「雯」字的含義,更是點睛之筆,字面意思是雲彩,給人一種柔和唯美的感覺。
  • 讓我真正領略到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句話的含義
    記得那是我六歲的那年,由於我還是一個不太懂事的小孩兒,仿佛就像春天剛發芽的小草探出頭來張望這個陌生的世界一樣,對任何事情都充滿著一種強烈的好奇心,每當遇到新鮮的東西就東瞧瞧,西望望的,還會用小手來摸一摸呢!而我正因為這個原因,不但使我出洋相,而且還白白送錢給別人,更厲害的是被媽媽臭罵了一頓。
  • 鬼谷子:真正見過大世面的人,大多不顯山露水,卻藏著大智慧
    鬼谷子:真正見過大世面的人,大多不顯山露水,卻藏著大智慧在王家衛的一代宗師裡面,我對一句話始終記憶猶新。章子怡飾演的宮二說:「習武之人,要經過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那麼,真正見過大世面的人,到底是怎麼樣的呢?其實,鬼谷子早在千年之前回答這個問題了,而且還對此做了分類!!鬼谷子說:上等人裝糊塗,中等人裝實在,下等人裝聰明!
  • 老人言:送食不送碗,空碗不還人
    「不聽老人言 ,吃虧在眼前。」一代一代傳下來的老人言,蘊含著人生的大哲理大智慧。我們聽之,不明所以然,即是不知,明之所以然,即是知之。老人言:「送食不送碗,空碗不還人。」是何意?奶奶撫摸著小玉的頭說:「人家送你一碗八寶飯,你不還人家的碗,豈不是人家的『飯碗』也被你拿了去?」小玉問:「那還同事的碗為什麼還要捎帶食物呢?」奶奶淺淺一笑問:「什麼人習慣拿著空碗遞給別人呢?」小玉聽後恍然大悟。不還給別人飯碗,對別人而言就是丟了飯碗;只有乞丐才會拿著空碗向別人乞討。「送食不送碗,空碗不還人。」此乃真意。
  • 心理學:真正的自由,是一種大智慧
    02什麼才是自由的樣子首先,真正的自由是有選擇,但同時也受限制的。其次,真正的自由是對欲望的不順從權。喜歡的包包、衣服、飾品立刻能買到,這不是自由;想要說的話能夠立刻表達,這也不是自由。這些,都只是最欲望的一種滿足,恰恰是我們不自由的表現。而自由是有權利同時也有能力「說不」。
  • 老人言:真正的聰明人,三不管,四不說,五不幫,你能做到幾個?
    對於聰明人來說,最大的智慧就是有些事不管,有些話不說,有些忙不幫,所以今天就想和大家聊一聊老人言:真正的聰明人,三不管,四不說,五不幫,看看你能做到幾個?2、不說空話夫人不言,言必有忠, 一個人要麼不說,要說話就說重點,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池塘裡的青蛙整天叫個不停,但誰又會理它們呢?但是公雞不同,公雞是按時打鳴,叫大家起床。
  • 生死之間有大恐怖,不知者不畏,知者不言
    人類既沒有出生時的記憶,又不知道死亡什麼時候會來到自己身邊。哪怕是或者也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世人多怕死,因不知死後的世界是否虛幻,是否存在。畏懼於死的到來,是人的本性。古有秦始皇求仙,上山入海皆不可得,終暴斃於途。追其根本,亦是畏懼死也,堂堂始皇帝,亦畏死,況且我們這些凡人俗子。
  • 「父在不留須,母在不慶生」真正的含義是什麼?
    「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傳統的俗語,也是對傳統禮儀中「孝」的引申內容。行「孝」不是口頭說說,要付之行動,這兩句就是民間所倡導的行動之一。但含義不全是字面意思。這兩句俗語,有更深的含義:●「母在不慶生」是對母親在這一日所受的苦難的敬重。不是說要忘記自己的生日。而是要時刻提醒自己,生日這一天,母親是經過巨大的磨難 才生下自己。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 反者道之動真正的含義是這樣的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章反 者 道 之 動 ﹔ 弱 者 道 之 用 。天 下 萬 物 生 於 有 , 有 生 於 無 。道德經講周行而不殆,獨立而不改。道之動,無有他法。周行不息而已。易經言乾道一個字,健。四個字元亨利貞。但這四個字是無限循環的,永遠是元亨利貞元亨利貞。。。。元亨,,,,利貞。和這裡的反著道之動意思一樣。
  • 被我們誤解了多少年的聖人關於「父母在,不遠遊」的真正含義?
    我們經常聽到:「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而且應該說受這句話毒害了好多年,好多人,致命我們的一些經濟行為選擇左右失度,前後兩難,以至於使很多人錯失了很多發展的機會和賺錢的可能。但是,我們經常忽略了這句話實際上是三句話而不是兩句話,整個文字表述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我們知道,「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出自孔子的《論語·裡仁》。大概的意思是說:當父母健在的時候,為人子者應該在父母跟前侍奉和陪伴,不要去遠的地方;如果由於各種原因一定要去遠方,必須及時告知父母自己要去的地方,以及去的原因和理由。
  • 四五十歲,不喝三杯酒,便是大智慧
    酒,是傳承千年的中華文化,正所謂,無酒不成席,在人生的路上,你也一定要喝很多的酒。年輕的時候,喜歡一群朋友就著小酒談天說地,到了一定年紀,更適合三五好友愜意小酌。到了四五十歲,如果還是熱衷於和一大群裡在大排檔裡喝到半夜,並不能彰顯你年輕,反而會影射你不要命。
  • 佛教:天天念「阿彌陀佛」,它的真正含義,你知道嗎?
    古人有這樣幾句話傳世,「行也阿彌陀佛,住也阿彌陀;縱使忙似箭,不離阿彌陀」。在很多人的觀念當中,釋迦牟尼才是佛教的創始人,為何我們不念他,反而要時時處處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呢?這就要從「阿彌陀佛」的真正含義講起了。
  • 「知見詩社&遵化青龍寺」|《不敢言茶》
    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敢言茶作者:釋慧峰茶有根,水也有根,茶水的根在哪兒?愛有根,恨也有根,愛恨的根在哪兒?茶是隱世的高人,藏於青秀的山頂;茶是仗義的俠客,撫助弱小的靈魂;茶是孤獨的行者,寂寞的古今穿行;茶是證道的禪人,感受著世間冷暖。
  • 抖音進口藥是什麼梗 真正的含義卻也是難以琢磨
    抖音進口藥是什麼梗 真正的含義卻也是難以琢磨時間:2019-10-15 15:48   來源:安軟市場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抖音進口藥是什麼梗 真正的含義卻也是難以琢磨 抖音評論進口藥是什麼梗?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 王風 黍離》賞讀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