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智者不言,言者不知

2020-12-21 祁華勝

大家好,我是祁華勝,看世間人生百態,悟天道了妄唯真。

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很多人不明白,豆豆什麼都沒講,為何敢起名《天道》。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老子是沒有我這個概念,為什麼,老子的立場和角色並不是一個「人」老子是一個智者,但老子和光同塵,出淤泥而不染,不是不染,而是老子是並不排斥語言和文字的,但是他講述的道理,並不在於天,而在於天外天,道外道。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文字和語言的功能不能承載智慧和規律,所以老子說,人法天,天法道錢、道法自然,意思不是人要效法天道,而是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動物,人並不是生態鏈頂端的人,天地是生養人的,也是生養萬物的,對於天地而言,人和畜生,甚至死人時時札的草人沒什麼兩樣。

順為凡,逆為仙,不是讓你違背原則和規律,而是很多東西需要你順轉,有些事情需要倒打,順勢而為,因勢利導,能做到的人很了不起,逆是指,萬事萬物是矛盾的,對立的、陰陽的、變化的、運動的。

就丁元英口中的文化屬性而言,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就是天道。大概率是這樣,因為窮人的圈子和人脈,思想和境界超不過這個群體的最大智慧,況且很少人能夠通過合作,放大這種智慧。

有一點非常清楚,想要和過去告別,一定要承認自己無知和愚昧,容易受到本能、思維模式、以及環境觀念的影響,從而做出違背規律,或者並不是太實事求是的決策。

所以道德經裡講,一陰一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說明了一個道理,事物有對立面,就有聯繫和發展,除了事物之間的關係,還有事物內部的關係,以及一個外界因素,人,以及人和人,甚至人本身的關係。

我們重新理順關係,王廟村窮的原因,沒有錢,也無法適應社會。那麼相對於村子來說,一定有比王廟村窮或者富的村子,對於村民來說,馮世傑的日子比一般人要好一點,但是馮世傑顯然解決不了窮的這個現象。

鄉村發展規律,就是有歷史遺留問題,文化屬性問題,生產力問題,思維意識問題,丁元英作為一個外來者,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丁元英本身不是騙子。在豆豆另外一個小說《背叛》中,有人用調料球事件,讓貧困村代理加工,繳納代理費用,卷錢跑路。明顯的龐氏騙局,然後割窮人「韭菜」。

丁元英需要遵循的鄉村發展規律就是要承認王廟村村的客觀實際,勞動力水平,以及生產力和生產結構,以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東西,小農意識,等靠要思想,以及吃大戶,和傍大腿的思想,不是不讓靠,而是靠無用,也靠不住(講道理層面是講不通的,生存方式和思維方式已經固化)。

扶貧,如果通過發錢能解決,那麼芮小丹有500萬一定能給200戶村民一家兩萬,至少也過個肥年,可現實就是發現去,不僅不會富,而且立馬有人說不均,甚至是不公,還有就是自己家窮,根本遠水救不了近火。

如果扶貧可以這樣搞,產業扶貧,精準扶貧,是扶文化、扶生產力、扶傳統文化觀念,這個層面比發錢靠譜一點,也僅僅是靠譜一點,但解決方案還是不成熟,丁元英古城呆兩年,而不是一直待下去,況且,時間周期長,扶貧的意義就不大了。

完美解決方案就是,最普通話的辦法,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只要人人如龍,登堂入室,那麼窮根本不存在,因為他們都在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拼命適應這個社會,而不被落後的觀念束縛,以及周圍環境態度的影響。

到這個時候,我們忽略了一個最大的變量,那就是人心和人性,每個人都是自私的,窮富成為比較和鬥爭的手段,地位和影響力成為爾虞我詐的商品,局面更加複雜。

時間軸拉回去,丁元英的扶貧分為三步走。

第一、格律詩和王廟村聯手,前店後廠,把剩餘的勞動力利用起來,然後賺取貼牌加工費用(比一般的貼牌加工而言)格律詩可以不賺錢,都給到王廟村。

第二、殺羊要找肥的宰,他們把刀子捅到樂聖哪裡;希望和樂聖的市場份額競爭來一部分(如果給王廟村人說殺富濟貧,他們的道德和人性接受不了這樣的生存方式和競爭方式)。

第三、通過做局和操盤,讓林雨峰相信三點,1、格律詩一群烏合之眾(群龍無首)

2、格律詩品牌和技術過硬,在國外都有分銷渠道。

3、格律詩一號音響的做工,一定是行業龍頭的水準,比流水線品質和產品都好硬。

那麼重新在從微觀和宏觀來說「扶貧」

第一、丁元英對於弱勢文化和弱勢群體,信仰得救之道和高人、貴人、命運、天道的這些人,說世界沒有神、救世主,自己精神上的貧窮,只有自己有辦法,別人都是呵呵。

第二、丁元英對於強勢文化和強者而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別老想著割別人韭菜,當有這個想法和念頭的時候,韭菜身份落地,而且很容易被割。

第三、對於天道本身來說,存在不存在,每個人都有桿秤,存在和不存在重要嗎?甚至信豐什麼重要嗎?都是夾縫中生存,求生存,而不是神刀在手,天下我有,神功蓋世,一統江湖。

丁元英說言語道斷一說即錯,內心強大能講出來嗎?不昧因果,心無掛礙,那是境界,頭腦清醒、睿智、理性,思維嚴謹,布局得當,能講出來嗎?別人以為你是傻子,甚至連規律如來,不可思議都有人反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見路不走,都有人覺得是唬人的。

很多東西,你信不信無所謂,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道德經》《易經》流傳千年,還有人說無用,甚至是玄學、神學之類的,可以說社會科學實踐,中國有絕對的優勢,再給西方500年,它還是不明白什麼是道,什麼是先天地生,負陰抱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甚至是規律如來不可思議。

固定思維很害人,西方人用邏輯證明生命,東方人用自己思維觀念框人家,天朝上國,自欺欺人。不過東西方文化和文明,碰撞和交流,我不懂,但不介意我研究、傳播、分享。

所以,生活不講道理,沒有道理可講,懂得自然懂,不懂說破大天,人家以為你騙人,佛渡有緣人和一切唯心造讓我感覺驚為天人,原來佛法道法不如自己有辦法,修仙修道修佛都是修自己。

相關焦點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真正含義,千年前就已彰顯的大智慧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五十六章:知(zhì)者不言,言者不知(zhì)。塞(sè)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 《天道》:識大道,辨真偽,復忠孝
    學習《道德經》,結合電視劇《天道》,一起解讀「道」,以期給家人們啟示、支持和幫助。《道德經》是老子一生經驗、經歷、感悟的總結。老子先是「為學日益」,然後是「為道日損」。《天道》有人物、有故事、有情節,而且對當下的財富創造、情感、人際關係、商業邏輯都有非常大的現實意義。大道,是自然而然呈現的,如果大道廢弛了,仁義就出現了,到處說自己是仁義的,恰恰說明自己已經失道了。秉道而行,是本來的狀態,不需要標榜。
  • 《天道》從丁元英的角度看《道德經》他認為什麼是「天道」
    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講述了丁元英在研習傳統文化過程中,找到了一個改變自己命運的鑰匙,那就是天道,他認為順應天道的規律辦事,才能夠成為最好的自己。其實對於天道是什麼,從有天地之後,人們都產生了不同的答案,不同階層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認知是不一樣的。
  • 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永不言棄2》動次大次 節奏也虐心
    只不過《永不言棄2》的遊戲主角是一滴墨點兒。歡迎登錄AppStore下載——《探遊圈》-獲取更多遊戲資訊和福利!雖然《永不言棄2》是一款節奏類遊戲,但是和普通的節奏遊戲又有所不同。它不需要彈奏出音樂,而是根據背景音樂的律動來進行跳躍躲避障礙。遊戲的操作也可以就用三個字來總結:點屏幕。
  • 不入愛河真的是智者嗎?
    前段時間看到朋友圈動態,智者不入愛河。智者,簡單從字面意思是智慧的人。不如愛河,表示的則是不碰愛情。不入愛河的人,不一定是智者,或許被情所傷,感覺看透愛情。大教育家孔子,也是有結過婚的,難道這樣的智慧的人,是因為不入愛河結的婚,有妻子的嗎?
  • 智者:遇事不亂,處變不驚
    智者的應對,就是儘快冷靜下來,想想接下來的事怎麼去做才是最重要的。遇事不亂,處變不驚,是智者所為,也是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的處世之道。遇事不埋怨,發牢騷早已於事無補,不如冷靜下來考慮下一步怎麼做。很多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會發牢騷,都怨你,如果當初你怎麼做,那就不會這樣了。也有人對自己發牢騷,如果當初我不這樣做,就怎麼怎麼樣。
  • 《天道》何為天道?天道是什麼?
    毫無疑問,天道在或不在都不影響我們自我追求,實際上我們老用天道來安慰自己,自嘲嘲笑的主體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我時常也是論到囊中羞澀,怒指乾坤錯,這是人性的傲慢和偏見,不是真理真相,這是我們自欺欺人的鬼把戲,不是如實觀照。
  •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道德經》第47章中有言:「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意思是,不出門外,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能夠了解自然的法則。在這個世界上,其實所了解的事情大致有幾類,首先就是哪兒發生了新鮮事,也就是新聞,有身邊的也有遠方剛發生的事。尤其是當今社會,每天能了解到的新鮮事太多了,多到什麼程度?
  • 南哲思享|于洋洋:天台智者三諦說的思想依據
    法華菩薩即不如此,一心一學眾果普備,一時具足,非次第入。亦如蓮華一華成眾果,一時具足,是名一乘眾生之義。是故《涅槃經》言:或有菩薩善知從一地至一地。《思益經》言:或有菩薩不從一地至一地。從一地至一地者,是二乘聲聞及鈍根菩薩,方便道中,次第修學;不從一地至一地者,是利根菩薩,正直舍方便,不修次第行,若證法華三昧,眾果悉具足。
  • 《天道》簡述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及其當代價值,批判性繼承
    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豆豆的紅塵三部曲,通過文化、歷史、哲學這三個角度分析社會現象背後的規律,以及造成這種現象背後的本質。《背叛》介紹生存階段的殘酷和現實,人在面對生存競爭中,道德、法律、甚至是人性,都是無間煉獄中的惡鬼,十八層地獄不在地府,而在人間,人心鬼蜮,只要不死,總會生一些魑魅魍魎,發一些歪風邪念。也告訴一個真相,很多東西在生存面前,根本沒有一點實踐意義,成王敗寇,優勝劣汰。
  • 《天道》:丁元英為何要上五臺山?是真的求安心?還是另有隱情?
    很顯然,丁元英不去普陀山,是因為他並不是一個心懷慈悲的人,他一直想自己獨處,不太願意和世人打交道。他去五臺山,是求智慧的證悟,是讓無上智慧評判他做法的對錯,是看自己的證得跟覺性的距離。於做法,他不違天道朝綱。天道是規律,朝綱是法律,二律為基,他有了底氣。於證得,他與佛的只差一個門檻。進不得,退不得,只好站在門檻上。這種求得,只有五臺山的機率大一些。
  • 高山不語,自是巍峨;藍天不語,自是廣博;智者無言,自是淵博
    現實生活中,窮人怕別人知道自己窮,富人怕人知道自己富;有本事的人怕別人高估自己,沒本事的人怕別人低估自己。真正厲害的人,知道守好自己的嘴,不抱怨,不多言,深藏不露。海不解釋自己的深度,並不影響它容納百川。天空不解釋自己的寬度,並不影響它的博大胸懷。
  • 一部禁片的影評-《天道》
    電視劇《天道》《天道》豆瓣評分9.1,由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作者豆豆,主人公丁元英是一個諳熟商道的奇才,用他的話來說,他只不過是一個略懂投機之道的混子, 一個將德國募集的資金投進中國股市瘋狂掠財的商業謀士
  • 真正的智者,不炫耀,不張揚!
    真正的智者,不炫耀,不張揚,因為炫耀和張揚,表面上是在彰顯自己,看上去很有面子,其實,這是在給自己拉仇恨,是一種非常不明智的行為。做人,不要炫耀,沒啥好炫耀的,不要張揚,沒什麼好張揚的,炫耀來,炫耀去,反而過不好生活,張揚來,張揚去,反而容易自大,迷失自己。
  • 《天道》:丁元英為什麼要去五臺山求心安?難到其中有什麼隱情?
    很顯然,丁元英不去普陀山,是因為他並不是一個心懷慈悲的人,他一直想自己獨處,不太願意和世人打交道。他去五臺山,是求智慧的證悟,是讓無上智慧評判他做法的對錯,是看自己的證得跟覺性的距離。於做法,他不違天道朝綱。天道是規律,朝綱是法律,二律為基,他有了底氣。
  • 天道中的「極品混混」丁元英的天道論
    已經看了三遍,我還是會問,什麼是天道?是啊,天道是什麼?什麼是天道?其實,道這個話題實在是太大,老子一句「道可道,非常道」,我們迷惑了兩千年,現在想一兩句說清,那是不可能的,我也自認為達不到這個高度。按劇中的說法,我理解為人的文化屬性與客觀規律的碰撞。
  • 讖語:智者不入愛河
    有一位朋友,她從畢業開始就想得很清楚,不談感情一心工作,把心思全部花在工作上。加班是她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終於混上了項目經理。但是這個時候,她遇到了一份愛情,對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小白領還比她小三歲。不管從資歷還是能力上,她都遠超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