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熱土繪藍圖
——桑植縣產業扶貧拔「窮根」
桑植縣城。 李維躍 攝
白石蘿蔔喜獲豐收。 張明濤 攝
青錢柳葉篩選。 向韜 攝
優質生態環境中養殖的張家界大鯢。李維躍 攝
西蓮茶葉。 張明濤 攝
寧 奎 謝德才 黎治國
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命題——
桑植,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湖南省較為閉塞、貧困的地區,也是全省打贏脫貧攻堅戰比較困難的區縣之一,打贏這場戰役,意義重大。
這是一場必須勝利的決戰——
作為賀龍元帥家鄉,紅二方面軍長徵出發地,這裡的28個民族48萬人民,對幸福生活有著最為熱切的期盼。
漸入寒冬,奔走於桑植的崇山峻岭,只見幹群一心,合力向前,築起跨越山間鴻溝的致富橋梁;攤開產業畫卷,革命老區的紅色血脈、桑植白茶的農趣茶韻、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一張張令人神往的名片,訴說著生態之縣的五彩斑斕。
「啃下難啃的骨頭,修好致富的堤壩。」桑植縣委書記劉衛兵說。改革開放催生了「精準脫貧」,桑植時刻保持緊迫感、使命感、奮進感,全縣上下正全力攻堅拔寨,確保決戰決勝,完成改革開放賦予桑植的時代使命。
生態為底色 在綠色大地上邁開產業扶貧步伐
八大公山,滿目蒼翠。茅巖河邊,白鷺起舞。生態,一直是桑植縣最大的特色,同時,在某種程度上,正因為生態保護,制約了一些「短、平、快」項目的發展。
在美麗山水之中,一度有10萬貧困群眾生活在貧困線之下。
如何在保住生態底色的同時,帶動貧困群眾增收?桑植縣的答案是——旅遊融合、產業扶貧、綠色發展。
於是,在全縣3400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一場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的戰役迅速打響。桑植人在廣袤的河谷山川、平疇沃野,一步一個腳印,邁開了產業扶貧發展的堅實步伐——
實施「四個一」扶貧工程,安排獎補資金2700萬元,支持引導全縣124個貧困村發展產業。目前全縣120個貧困村均建設了產業基地,建設項目總數212個,覆蓋貧困人口48086人。
抓住縣級主導產業,按照「一縣一品」,著力打造「桑植白茶」主導產業,茶葉種植面積從3.8萬畝發展到6.1萬畝,發展茶葉企業、合作社、大戶等經營主體120餘家,產量1500噸,綜合總產值1.8億元,帶動建檔立卡戶20735人;
抓縣域特色產業,做好產業發展「四個對接」,即對接縣域支柱產業、對接市場主體、對接項目和產業基地、對接集體經濟和貧困戶,實現了蔬菜、中藥材、養蜂、大鯢、菸葉等六大產業穩中有升,從高速增長轉變為高質量增長。
如今,在桑植縣,產業發展風生水起,粽葉、青錢柳、絞股藍、莓茶、雪蓮果、獼猴桃、高山葡萄、生態有機稻、湘西黑豬、豪豬、土雞等特色種養業興起,初步形成「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一鄉一品」產業區域格局。
目前,全縣擁有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20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53家,擁有種養專業合作社474家,家庭農場373家,創建中藥材、茶葉、蔬菜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4個,打造出 「桑植蜂蜜」 「桑植白茶」 「桑植蘿蔔」 「鬱澧香米」等標誌品牌,成為產業扶貧的生力軍。
創新為核心 以「四個一」工程構建產業扶貧新格局
貧有千種、困有百樣。貧困戶的貧困原因是什麼?發展的路徑在何方?
圍繞這些問題,桑植縣有著自己的答案:抓住了農民世代耕耘的土地,抓準了產業就抓住了脫貧致富的命脈。
立足產業支撐,按照「四跟四走」產業發展思路,桑植縣探索出「一村一基地、一戶一產業、一家一就業、一人一技能」的「四個一」扶貧工程,建立「定品種、定帶頭人、定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產業發展與支柱產業、市場主體、產業基地和項目、集體經濟和貧困戶的有效對接。
目前,茶葉、菸葉、養蜂、蔬菜、大鯢、中藥材縣域六大農業主導扶貧產業,已覆蓋貧困人口達7.7萬人,有422家各類經營主體與7.3萬貧困人口建立了持續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
「不費力,好賺錢。」每次有朋友來訪,五道水鎮茶葉村貧困戶谷宏清常用這6個字來總結他為什麼選擇種植青錢柳——企業向他無償提供青錢柳苗木和肥料,並按市場價回收,他只要負責在自家土地上進行日常簡單管理,5畝地年純收入可達3萬多元。通過這種資源合作模式,怡韻茶葉公司帶動82個貧困戶發展青錢柳面積1200畝,兩年內可陸續脫貧。到2019年,桑植縣青錢柳種植面積2萬畝以上,將帶動至少5000名貧困人口脫貧。
在劉家坪白族鄉新橋村,禾佳生態農業產業園通過股份合作、土地流轉、勞務用工等多種方式,帶動周邊6個村的農民脫貧致富。
「家門口務工,很快脫貧。」67歲的谷金雲給我們算帳,去年,多項收入加起來超過兩萬元,「種了一輩子地,現在在家門口拿起了工資。」像谷金雲一樣,常年在園區務工的農戶就有30多人。
在「四個一」扶貧工程推進下,桑植縣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擴大就業作為戶脫貧的重要保障,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鄉一品」產業區域格局。如今,「產業扎在家門口,人不出村、村頭脫貧」的致富圖景,已經逐步成為現實。
融合為動力 將多要素融入引導產業扶貧立體化
產業扶貧如果只在生產環節上做文章,如果僅靠農業單打獨鬥,擺脫不了農產品價格忽高忽低的「漲跌怪圈」,實現不了長久的增產增收。
如何才能突破這個瓶頸,補上這塊短板?唯有多腿走路。
經過多年實踐,桑植引導全縣產業適應產業融合發展趨勢,重點推動「特色種養+生產加工+流通銷售」一體化發展,形成多產業疊加、多領域聯動、多環節增效的產業扶貧新格局,促進扶貧產業由價值鏈低端向價值鏈中高端轉型發展。
「網際網路+」時代,農村電子商務蓬勃興起,為「農產品進城、消費品下鄉」開啟了一條新通道,電子商務與精準扶貧的融合度越來越高,逐漸成為脫貧攻堅戰中的一支利箭。
「幸虧有鄉滋味土特產公司,今年家裡的2000多公斤獼猴桃才及時銷出去。」芙蓉橋鄉上坪村貧困果農易輝芝說。不僅僅是易輝芝,今年,桑植縣獼猴桃產量接近150萬公斤,因渠道不暢通,一度滯銷。
鄉滋味公司通過聯合多家電商平臺,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模式,有效解決果農銷售困難的問題。去年,該企業依靠電商扶貧模式,年銷售特色農產品近千萬元,直接和間接帶動貧困人口2000餘人。而「鄉滋味」只是全縣1420家電商企業的代表。
與此同時,桑植縣利用「旅遊+」、「生態+」等模式,拓展傳統農業功能,推進貧困地區農業與文化旅遊、教育科技、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讓貧困群眾分享更多產業增值收益。
目前,桑植已經摸索形成了農旅融合、茶旅融合、菜旅融合、蜜旅融合、鄉村旅遊5種「旅遊+產業扶貧」模式,藉助張家界巨大的旅遊市場,帶動了農家餐飲、住宿,進一步將土雞蛋、土蜂蜜、茶產品、葛根飲料等農產品升級為旅遊產品,把田間道變成旅遊道,多渠道實現貧困人口就業、增收。
「以國家之任為任,以百姓之心為心。」桑植縣委副書記、縣長趙雲海表示,緊靠產業扶貧這一核心,全縣幹部將同頻共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熱度、速度和高度,帶領貧困戶在「造血」中實現根本性脫貧,確保全縣如期脫貧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