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生急劇變革的時期,明初社會安定,商業發達,都市繁榮,經濟發展,階級矛盾得以緩和,中外商業和文化交流十分頻繁。明代的中國畫壇更是流派紛呈、時風多變,這與當時各種文藝思想和學術思潮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政治黨爭劇烈,文藝宗派林立,畫家群集,分宗立派。明代宮廷設有畫院,但制度上卻與宋代的翰林圖畫院有很大的差別,隸屬關係也不明確,宮廷畫家也沒有固定的專業職位。
明代畫院山水畫多取法南宋馬遠、夏圭,筆墨蒼勁雄強,結體硬朗頓跌,多用「拖泥帶水」的斧劈皴,用筆疾駛,披荊斬棘。筆墨粗獷豪放,往往意態外露,少含蓄內斂和文雅書卷之氣,被晚明的董其昌稱之為「多惡習」。實際上,這種繼承南宋剛勁雄強一派的筆墨表現形式,在吳門畫派取代浙派山水畫風之後,對山水畫壇的多元發展也是一種缺失,致使以柔克剛的文人畫風從此獨領風騷,一統天下。本期我們邀請到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書畫傳習研究所所長張捷為我們講解山水畫歷史沿革與學理認知第三課。
在明代276年漫長的歷史中,中國畫壇流派紛呈,而山水畫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當數浙派、吳門四家和華亭派的董其昌了,這也是明代早中晚三個時期的代表。晚明畫壇領袖董其昌,畢其一生的畫學思想和筆墨實踐始終與文人畫「寄樂於畫」的人文精神聯繫在一起,學識淵博,集諸家之大成,無論是精深的畫學理論,以禪喻畫並提出影響廣遠的「南北宗」論;還是他行走於傳統與自然之間的人文自覺,倡導「行萬裡路,讀萬卷書」的知行合一的學術思想,都足以構成他在中國傳統文人畫領域重要的學術地位。董其昌在明代浙、吳兩派末流惡習泛濫、宗派林立之時而力糾時弊,他在師法前人的基礎上又不囿於窠臼,承古開今,清雅淡逸的畫風極具文人畫溫潤疏朗的書卷之氣。董其昌推崇「南宗」一脈,博採眾長,並精通鑑藏。其山水畫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溫敦淡蕩;設色清麗古雅,淳樸婉潤。董其昌用「脫卻造物之束縛」的「臥遊」山水圖式去面對傳統與自然的高山大壑,力求「筆墨從心」的「體無鑑周,理歸一極」的本體精神指向,使其成為明末至清初三百餘年來的「董其昌世紀」。
張捷 明代陳繼儒畫法 課徒示範
張捷 明代周臣畫法 課徒示範
張捷 明代盛茂燁畫法 課徒示範
張捷 近代·陸儼少樹石法 課徒示範
明末清初,一批具有革新精神的畫家,將山水畫的理論和實踐邁向一個嶄新的高度,清初山水畫壇盛況空前,名家輩出,風格迥異,使傳統中國畫進入一個大變革、大發展的時期。但勢力分流,並非一味地變革創新,清初形成保守派和革新派兩大趨力的對峙的格局,保守派大抵承襲了董其昌的復古思想,崇尚古意,因襲模仿,側重技法,作品題材與思想相對空泛和單調,並且脫離現實生活,如趙左、沈士充等董其昌的衛道士外,清初以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為代表的「四王」最具典型性,他們從屬「虞山」「婁東」兩派,基本接受了董其昌的藝術思想,相互影響,雖風格不盡相同,但總體面貌是「以古為榮」,「四王」加上惲壽平、吳歷,合稱「清初六大家」,又稱「四王吳惲」,他們代表了當時畫壇的正統思想佔據了主流地位。而創新派則敢於突破前人藩籬,重視生活,以「前無古人」的勇氣進行藝術探索和創新,以清初朱耷、原濟、髡殘、弘仁合稱的「四僧」,以及「金陵八家」之一的龔賢和「黃山派」的梅清等人為代表。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明代的遺民,骨子裡深藏「反清復明」的思想,不服滿清政府的統治,當「復明」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再進行無益的現實反抗,而用「冷眼向陽看世界」的出離塵世的態度,自甘寂寞,與世無爭。他們不拘一格的畫風猶如異軍突起,衝破了「四王」摹古風氣的包圍,筆墨之中包含了精神到行為的覺醒,以揮寫心象的方式來撫平胸中壘塊,並突顯他們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不受陳陳相因傳統筆墨約束的人格氣質。
張捷 近代·陸儼少樹石法 課徒示範
如果說石濤的山水畫始終是其「心源」與自然造化的完美結合、合而為一的結果,是他發之肺腑地從前人基礎上「我用我法」並「承古開今」的大膽創造,那麼20世紀以來的近現代中國畫壇可謂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民國時期「海上四家」的吳昌碩、任伯年、蒲華、虛谷,他們主攻花鳥或人物的同時涉及寫意山水畫領域,筆墨揮灑自如,開創了文人畫的一代新風。
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並稱為近代中國畫壇「四大家」,包括浙江的林風眠、黃賓虹、潘天壽、陸儼少、顧坤伯,「京津畫派」的蕭俊賢、溥儒、金城、陳師曾、陳少梅、梁樹年、李可染、白雪石,新「嶺南畫派」的高劍父、陳樹人、黃君璧、關山月、黎雄才,新「金陵畫派」的傅抱石、錢松嵒、魏紫熙、宋文治、亞明,新「長安畫派」的石魯、趙望雲、何海霞、方濟眾,「海上畫派」的張石園、吳湖帆、鄭午昌、謝稚柳、賀天健、劉海粟,四川的張大千、陳子莊,江西的黃秋園等等,一時群星璀璨,山水畫名家輩出。近百年來中國畫多元發展呈現出的「百家樣」,如果進行歸類,基本形成四大類別:一是承古開今的傳承派,如黃賓虹、潘天壽、陸儼少等人,二是中西融合的兼融派,如徐悲鴻、林風眠、李可染等人,三是以古為榮的懷舊派,如張大千、溥儒、吳湖帆等人,四是以吳冠中為代表的求新求異的革新派。
張捷 近代·陸儼少樹石法 課徒示範
縱觀歷史文脈傳承,從東晉的王羲之、唐代的白居易、鄭虔,北宋的文同、蘇軾,南宋的「四大家」,元代的趙孟、柯九思、王冕、楊維楨和「元四家」的黃公望、吳鎮、王蒙,再到明初「浙派」的戴進、晚明「武林派」的藍瑛,明末清初的陳洪綬、徐渭,清代的金農、戴熙,清末民初的趙之謙、吳昌碩、蒲華、仼伯年,浙江的杭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雲集了眾多的文人墨客。
張捷 近代·陸儼少樹石法 課徒示範
作者;張捷,中國美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