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研究|張捷講解中國山水畫技法,山水畫歷史沿革與畫理認知!

2021-01-14 美術研究

明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生急劇變革的時期,明初社會安定,商業發達,都市繁榮,經濟發展,階級矛盾得以緩和,中外商業和文化交流十分頻繁。明代的中國畫壇更是流派紛呈、時風多變,這與當時各種文藝思想和學術思潮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政治黨爭劇烈,文藝宗派林立,畫家群集,分宗立派。明代宮廷設有畫院,但制度上卻與宋代的翰林圖畫院有很大的差別,隸屬關係也不明確,宮廷畫家也沒有固定的專業職位。

明代畫院山水畫多取法南宋馬遠、夏圭,筆墨蒼勁雄強,結體硬朗頓跌,多用「拖泥帶水」的斧劈皴,用筆疾駛,披荊斬棘。筆墨粗獷豪放,往往意態外露,少含蓄內斂和文雅書卷之氣,被晚明的董其昌稱之為「多惡習」。實際上,這種繼承南宋剛勁雄強一派的筆墨表現形式,在吳門畫派取代浙派山水畫風之後,對山水畫壇的多元發展也是一種缺失,致使以柔克剛的文人畫風從此獨領風騷,一統天下。本期我們邀請到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書畫傳習研究所所長張捷為我們講解山水畫歷史沿革與學理認知第三課。

在明代276年漫長的歷史中,中國畫壇流派紛呈,而山水畫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當數浙派、吳門四家和華亭派的董其昌了,這也是明代早中晚三個時期的代表。晚明畫壇領袖董其昌,畢其一生的畫學思想和筆墨實踐始終與文人畫「寄樂於畫」的人文精神聯繫在一起,學識淵博,集諸家之大成,無論是精深的畫學理論,以禪喻畫並提出影響廣遠的「南北宗」論;還是他行走於傳統與自然之間的人文自覺,倡導「行萬裡路,讀萬卷書」的知行合一的學術思想,都足以構成他在中國傳統文人畫領域重要的學術地位。董其昌在明代浙、吳兩派末流惡習泛濫、宗派林立之時而力糾時弊,他在師法前人的基礎上又不囿於窠臼,承古開今,清雅淡逸的畫風極具文人畫溫潤疏朗的書卷之氣。董其昌推崇「南宗」一脈,博採眾長,並精通鑑藏。其山水畫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溫敦淡蕩;設色清麗古雅,淳樸婉潤。董其昌用「脫卻造物之束縛」的「臥遊」山水圖式去面對傳統與自然的高山大壑,力求「筆墨從心」的「體無鑑周,理歸一極」的本體精神指向,使其成為明末至清初三百餘年來的「董其昌世紀」。

張捷 明代陳繼儒畫法 課徒示範

張捷 明代周臣畫法 課徒示範

張捷 明代盛茂燁畫法 課徒示範

張捷 近代·陸儼少樹石法 課徒示範

明末清初,一批具有革新精神的畫家,將山水畫的理論和實踐邁向一個嶄新的高度,清初山水畫壇盛況空前,名家輩出,風格迥異,使傳統中國畫進入一個大變革、大發展的時期。但勢力分流,並非一味地變革創新,清初形成保守派和革新派兩大趨力的對峙的格局,保守派大抵承襲了董其昌的復古思想,崇尚古意,因襲模仿,側重技法,作品題材與思想相對空泛和單調,並且脫離現實生活,如趙左、沈士充等董其昌的衛道士外,清初以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為代表的「四王」最具典型性,他們從屬「虞山」「婁東」兩派,基本接受了董其昌的藝術思想,相互影響,雖風格不盡相同,但總體面貌是「以古為榮」,「四王」加上惲壽平、吳歷,合稱「清初六大家」,又稱「四王吳惲」,他們代表了當時畫壇的正統思想佔據了主流地位。而創新派則敢於突破前人藩籬,重視生活,以「前無古人」的勇氣進行藝術探索和創新,以清初朱耷、原濟、髡殘、弘仁合稱的「四僧」,以及「金陵八家」之一的龔賢和「黃山派」的梅清等人為代表。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明代的遺民,骨子裡深藏「反清復明」的思想,不服滿清政府的統治,當「復明」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再進行無益的現實反抗,而用「冷眼向陽看世界」的出離塵世的態度,自甘寂寞,與世無爭。他們不拘一格的畫風猶如異軍突起,衝破了「四王」摹古風氣的包圍,筆墨之中包含了精神到行為的覺醒,以揮寫心象的方式來撫平胸中壘塊,並突顯他們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不受陳陳相因傳統筆墨約束的人格氣質。

張捷 近代·陸儼少樹石法 課徒示範

如果說石濤的山水畫始終是其「心源」與自然造化的完美結合、合而為一的結果,是他發之肺腑地從前人基礎上「我用我法」並「承古開今」的大膽創造,那麼20世紀以來的近現代中國畫壇可謂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民國時期「海上四家」的吳昌碩、任伯年、蒲華、虛谷,他們主攻花鳥或人物的同時涉及寫意山水畫領域,筆墨揮灑自如,開創了文人畫的一代新風。

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並稱為近代中國畫壇「四大家」,包括浙江的林風眠、黃賓虹、潘天壽、陸儼少、顧坤伯,「京津畫派」的蕭俊賢、溥儒、金城、陳師曾、陳少梅、梁樹年、李可染、白雪石,新「嶺南畫派」的高劍父、陳樹人、黃君璧、關山月、黎雄才,新「金陵畫派」的傅抱石、錢松嵒、魏紫熙、宋文治、亞明,新「長安畫派」的石魯、趙望雲、何海霞、方濟眾,「海上畫派」的張石園、吳湖帆、鄭午昌、謝稚柳、賀天健、劉海粟,四川的張大千、陳子莊,江西的黃秋園等等,一時群星璀璨,山水畫名家輩出。近百年來中國畫多元發展呈現出的「百家樣」,如果進行歸類,基本形成四大類別:一是承古開今的傳承派,如黃賓虹、潘天壽、陸儼少等人,二是中西融合的兼融派,如徐悲鴻、林風眠、李可染等人,三是以古為榮的懷舊派,如張大千、溥儒、吳湖帆等人,四是以吳冠中為代表的求新求異的革新派。

張捷 近代·陸儼少樹石法 課徒示範

縱觀歷史文脈傳承,從東晉的王羲之、唐代的白居易、鄭虔,北宋的文同、蘇軾,南宋的「四大家」,元代的趙孟、柯九思、王冕、楊維楨和「元四家」的黃公望、吳鎮、王蒙,再到明初「浙派」的戴進、晚明「武林派」的藍瑛,明末清初的陳洪綬、徐渭,清代的金農、戴熙,清末民初的趙之謙、吳昌碩、蒲華、仼伯年,浙江的杭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雲集了眾多的文人墨客。

張捷 近代·陸儼少樹石法 課徒示範

作者;張捷,中國美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焦點

  • 山水畫技法講解——披麻皴
    山水畫是國畫創作的一個門類,也是最常見的繪畫技法。
  • 天地有大美——《最美山水畫100幅》自序
    山水畫絕不簡單,不但有筆墨色線、勾皴擦點染的技法支撐,更有畫史、畫理、批評的武裝。其形式面貌多樣,從材料技法看,有青綠、金碧、水墨、淺絳、沒骨等形式;從創作手法看,有寫生、臨摹、創作之別;從畫家身份看,有文人、匠人之分;從創作目的看,有為人生、為藝術之別。
  • 美術研究|談山水畫創作:論中國畫的審美理想與形態表現!
    關於玄學歷史上多有研究,學者看法也不盡相同,有人說,玄即道,有人說,外道內儒,有人說,亦儒亦道,其實玄學有不同時期還有不同流派還有不同特點。「竹林七賢」始聚終散,就說明具體問題。從西晉到東晉,又有不同變化。但總的說來,中國傳統哲學以儒家為本,此時道家思想佔了上風,人們把現實生存上升到生命意識來思考,這體現了哲學思維的深度。藝術也從綱常的禁錮下解放出來,表現人性的本質與自然的溝通。
  • 著名山水畫畫家、西安美術學院教授陳國勇突發心梗逝世
    據西安美術學院官網消息,中國著名山水畫畫家、美術教育家,西安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道士陳國勇先生於2020年12月10日4時31分突發心梗,在重慶新橋醫院搶救無效與世長辭,享年73歲。西安美術學院 圖西安美術學院介紹,陳國勇,男,號清瘦客,1948年生,重慶豐都人。1977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1978年考入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攻讀山水畫專業碩士研究生,1980年畢業後留校任教。曾任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美協會員,陝西省文史館館員,第十二屆西安政協委員,陝西省收藏家協會副會長、藝術鑑定委員會主任委員,陝西省美術博物館藝術鑑定顧問。
  • 景·色——牛克誠山水畫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2020年12月27日,由全國政協書畫室、中國美術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美術家協會共同主辦的「景·色——牛克誠山水畫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是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自主選題資助項目,也是中國美術館學術邀請系列展之一。
  • 入之愈深,出之愈遠——侯春季的山水畫求索之路
    中國繪畫傳承千年,博大精深。一點一划、一招一式都連接著幽邃的歷史,承載著文化基因。打進去不僅需要時間和功力,更需要機緣和勇氣。所以真能打進去的人是罕見的。侯春季先生因為特有的稟賦和經歷,成為山水畫壇這種罕見的人物之一。侯春季先生師範院校畢業後,任教於山水畫課程,並一直堅持了30餘年。
  • 山水畫臨摹技法
    臨摹是學習中國山水畫的方法之一,一些國畫名家開始學習都是入手。古人講臨畫不如讀畫,臨摹只能掌握表面的筆墨效果,讀畫乃真研究作品的涵義、通體構圖處理手法等等。
  • 大興安嶺與冰雪山水畫(組圖)
    因大興安嶺有高緯寒冷,雪期長,雪質好,雪量足的特點,是中國冰雪資源的重要地區,對冰雪山水畫的形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1975年在大興安嶺的於志學從1960年到1979年冰雪山水畫問世,大、小興安嶺對於志學探索冰雪山水畫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資源。從1960年於志學立志要為北國風光立傳那天起,就承受著很大的壓力。
  • 華億珍寶山水畫技法積墨法、破墨法和潑墨法全面講解
    早期的中國繪畫,多是以重彩來表現,如唐宋的大批人物畫和山水畫。元明以來,隨著紙的出現帶來了水墨技法的演變。同時文人畫形式的出現,使繪畫逐步發展成了以水墨為主,以色為輔的面貌。墨在中國畫色彩中不只是一種「黑」顏色,而是作為一種調理畫面關係的「色彩」存在。中國傳統畫論中有「墨分無色」的理論,就是一種典型的以墨為色的觀念。
  • 淺談:中國古典文人園林的山水畫印記
    中國古典園林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她集自然之美、繪畫之美、建築之美、藝術之美和文學之美的精華於一身,是中國文化藝術中的一朵奇葩。中國古典文人園林和山水畫一脈相承,在歷史的進程中她們並行發展,相互滲透,互為影響。
  • 畫家史國富——當代山水畫的意境表達
    出版個人作品集、主編大學美術教材多部作品被國內外多家博物館、美術館珍藏其代表作有《夢裡水鄉》、《寒江霜色》等作品題材多樣、意蘊雋永、風格鮮明、特具藝術價值中國文聯授予「當代山水畫傑出成就獎」1000多年來,經過歷代畫家的不斷實踐和創造,山水畫藝術已經發展成為以筆墨為造型要素,融詩、書、畫、印為一體的具有時代性的藝術形式,也是世界美術史上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學習、研究和傳承傳統山水畫傳統技法,創作具有時代性的山水畫作品,是當代山水畫畫家的歷史使命。傳承傳統文化,不僅要在形式語言和筆墨技法上下工夫,更要學習和傳承世代相傳的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精神。
  • 美術研究|書法使山水畫的書寫性、意象性更加發達,並產生寫意畫
    香港畫家劉國松水拓和剝紙筋的山水畫卻在國際上享有盛譽,表明外國人不懂書寫性的奧妙和價值,還只能欣賞與西洋畫接近的藝術。中國書畫在國際市場上售價大大低於西方繪畫,我認為原因也在這裡。將來,隨著國際交流的擴大和深化,中國書畫必將逐步得到理解和歡迎、我們的中國畫書家大可不必自慚形穢。(二)山水畫的另一特性裝飾性,既是意象性的夥伴,也是理想性的搭檔。
  • 中國山水畫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夢湖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友聯畫院畫家、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山水畫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榮寶齋特聘畫家、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中華慈善總會「中華慈善美術家」、《美術家》雜誌顧問。2006年被評為「21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畫家」,2007年入選「中國畫20家」。近年來,多次在中國美術館、當代美術館、歷史博物館及國外舉辦畫展。
  • 山水畫意境深遠,技法精妙豐富,學山水畫該從何處入手?
    山水畫意境深遠,技法精妙豐富,學山水畫該從何處入手?文/華勇山水畫作為國畫的一種傳統形式,在其表現力上往往凸顯自然景致外,還在意境上反映出畫家心境,是集中意境、意象、技法為一體的藝術。其意境深遠,加之技法精妙豐富,也因此學習山水畫並非易事,該從何處入手?三方面分析可作參考。
  • 張際才:為什麼現代人要畫現代山水畫?
    以下文字由子語根據錄音整理自張際才中國寫意山水畫訓練營導師教學語錄。(張際才中國寫意山水畫訓練營第三期現場)一、為什麼現代人要畫現代山水畫?中國山水畫技法繁複多樣,對山水畫初學者來說,入什麼門、學什麼樣非常重要,同樣的「皴、擦、點、染」,同樣的筆墨技法,為什麼有的人畫出來的是古典山水,有的人畫出來的是現代山水?就是因為創作理念不同,審美觀不同,路徑不同,技法的運用不同。正如石濤所言「筆墨當隨時代」,我想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 黃廷海:我創立新南派山水畫的幾點思考
    2001年中國美術研究所《美術觀察》推出我的新南派山水畫專題,發表了由我撰寫的《開拓南派山水畫新天地》一文和作品8幅,自此我們新南派山水畫正式亮相當代畫壇,我的研究成果,逐漸被熟知和認可。1969年我退伍回南京後,一面追隨亞明、宋文治、黃純堯研習山水畫,同時深入美術史論的研究,特別是南北兩大山水畫派,歷代山水畫大師的風格、技法、師承、作品都作了系統的梳理研究,並作了大量的心得筆記。1984年在我40歲那年,我的第一部研究成果《歷代名家山水畫要析》,由天津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13萬字,百餘幅圖片,陸儼少題封。
  • 美術研究|山水畫意義:作山水畫,觀山水畫,意味著觀道,體道!
    如同陶淵明的《歸去來辭》被視為文人士夫處世心態發生重大轉折的宣言一樣,宗炳的《畫山水序》可以看成山水畫獨立的宣言以及文人畫意識的先聲。這篇比西方國家產生正式的風景畫要早十幾個世紀的山水畫論,從登臨修養的神聖傳統出發,將山水畫的價值意義提到與真山水相齊等的高度上,作山水畫,觀山水畫,都意味著觀道、體道,都服務於「暢神」的目的。「聖賢映於絕代,萬趣融其神思。
  • 發揚光大外公李可染的山水畫藝術是俞雨華歷史使命
    這不,著名女畫家俞雨華已經在全國各地連續舉辦了五場個人山水畫作品展,還是無法滿足收藏家的需求。有人又找理由了,說俞雨華擁有山水畫大師李可染這樣的外公,屬於近水樓臺先得月,只能是個例外,沒有普遍性。這話其實又錯了,即使是李可染本人,也得靠作品說話,並非張張都是精品。而作為俞雨華本人,反而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 著名畫家高波論山水畫的意境
    四、山水畫創造意境要「當隨時代」意境是意與象、情(情感和思想)與景、物與我的統一關係在作品中的整體呈現,高度融合,意是隨情、景、境而發的,歷史在發展,時代在進步,社會結構、文化基礎在變化,自然環境也在發生微妙變化,人們的認識、思想、審美、觀念也在隨著改變,如何創作出符合時代精神、時代審美的山水畫作品,是每位山水畫家要解決的課題。
  • 德藝雙馨的典範:王文芳山水畫史冊留芳名
    王文芳身為北京畫院的元老畫家,在當代中國畫壇有著重要地位和影響,直到離去他也沒有買過車,生前一直住在北京畫院1985年分配給他的不足四十平方米的老舊宿舍裡,這在京城的著名藝術家中是極為罕見的。王文芳在做人上恪守「不可有我」的高尚品德,在藝術上牢記「不可無我」的古訓。他雖師出名門,但不為師名所囿,不但注重研究古代先賢和師輩的理論、技法,更加注重繼承史上大家和導師們的創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