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抗美戰爭中規模最大的地面戰行動——春節攻勢1968
2006年11月23日 17:08投票數: 頂一下
一場掀起美國國內反戰高潮,最終導致越戰降級的攻勢
在時間跨入1968年的時候,越南戰場出現了僵持局面。美軍雖然擁有絕對兵力和技術優勢,但是面對北越正規軍和越南南方遊擊隊的襲擾仍然感到束手無策。久拖不決的戰爭使美國國內的反戰聲浪越來越大,詹森總統面臨著當選總統以來最大的政治壓力;而另一方面,河內政府也感到壓力很大,美軍的優勢兵力和現代化武器使其武裝力量遭到了嚴重損失,士氣有些低落。如果不迅速改變這種局面,那麼抗美戰爭的結果就不堪設想。而要扭轉這種不利局面,就必須選準時機對美軍進行一次猛烈打擊。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越南民主共和國國防部長武元甲將軍腦海裡開始醞釀一個計劃……
序幕
武元甲準備放手一搏。在常規的戰鬥中,只要遇到美軍,他的部隊總是被打的七零八落。北越軍隊即使可以說不是在潰逃,但說實在的至少是被美軍逼得節節敗退。河內政府對美國國內日益高漲的反戰熱潮以及由戰爭引起的社會劇烈分化非常的清楚。武元甲將軍所需要的正是通過給美國致命一擊來瓦解華盛頓政府繼續在越南進行戰爭的意志。同時通過這樣一次行動還可以讓世人知道西貢政府的本質,從而動搖其合法性。當時在美國的扶持下,很顯然西貢政府正如日中天。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時機並不有利於武元甲。雖然河內政府相信美國人會最終變得像以前的法國殖民者那樣厭倦戰爭的,但照這樣下去,拖的時間越長,西貢政府就會變得越強大。假如美軍捲入越南的時間再持續一年半載,南越民族解放戰線(NLF)的力量將會嚴重受損。而且隨著南越軍隊(ARVN)的不斷發展,即使沒有美國幹預,北越都將不是它的對手。武元甲將軍的策略是速戰速決,剛好趕上美國1968年總統大選的時候給美國找點麻煩。
武元甲將軍準備從兩條戰線對敵人發起大膽的進攻。此時奠邊府之役的勝利仍然歷歷在目,武元甲將軍計劃襲擊美國海軍陸戰隊位於溪山的重火力點(可以向敵人發射重型炮火的軍事基地)。同時北越正規軍(NVA)和南越民族解放戰線計劃聯合進攻南越所有大城市以及省會。如果美國決定保衛溪山基地,而這時戰鬥同時在南越其他地方打響,美國人會發現他們的戰線實在是拉得太長了。如果美國和南越軍隊被迫同時全線作戰,他們會遭受大大小小的失敗,同時也會最終導致其在溪山的災難。溪山之戰進行的時候又必然會吸引美軍指揮官的注意力,以利於北越正規軍和越共(VC)對南越大城市大舉進攻進行準備。當北越對南越各城市的全面進攻進入白熱化時,戰線拉得過長的美軍就難以避免溪山基地被佔領,這樣武元甲將軍將重複他十四年前的勝利。
一個非常值得懷疑的事實就是,北越正規軍/越共期望守住他們攻下的全部或是其中一些城鎮。而南越民族解放戰線則明顯的期待著位於這些城市的大量平民揭竿而起。除了不多的幾個城市,這些預計的情況都沒有發生。南越各個城市的市民大都對南越民族解放戰線和西貢政府不感興趣,而很明顯,越共期望得到的支持比實際得到的高得多,這顯然是他們沒有想到的。北越此次行動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簡單的贏得一次戰鬥的勝利,其關鍵的目的在於使駐越美軍連續蒙受失敗的恥辱,同時還要有效地顛覆西貢政府。按照北越的想法,即使美國/南越軍隊最終把北越正規軍/越共逼退到叢林地帶,但留下的將是一片充滿瓦礫的廢墟之地,同時難民將成堆,整個社會將充滿對美國以及西貢政府的不滿。受到一系列失敗打擊的美國人將對這場戰爭徹底的喪失信心。此次攻勢發起日定在1968年1月,也就是越南的舊曆春節期間。
目標:溪山
溪山(Khe Sanh)村座落於南越西北角,剛好在非軍事區(DMZ)的南面,靠近寮國邊界。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中,溪山由法國駐守,在第二次戰爭中,溪山則成為美軍特種作戰部隊的一個重要的基地。溪山的重要性在於它臨近胡志明小道。通過溪山,美炮兵能夠對胡志明小道進行轟炸;美觀察哨也可以時刻監視到北越正規軍向南部的活動情況。如果需要,他們可以召喚空中襲擊,他們還可以向駐紮在邊界那邊位於寮國境內的CIA/Meo突襲小組提供報警。美國特種作戰部隊還經常領導當地的蒙塔格納德族人(Montagnard,指越南南部與柬埔寨交界地區的山地部落)襲擊位於該地區活動的北越正規軍車輛。這也是令河內政府寢食難安的一件事。1967年,美軍陸戰隊接管了溪山,並把該地變成了美軍一個大型的重火力點,而美特種作戰部隊則把其基地移至蒙塔格納德族一個叫老村(Lang Vei)的小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