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奇特習俗話你知,吃湯圓嚼餃子,還有習俗好吃更好玩!

2020-12-23 珠珠搵食

冬至,現代的人們大抵都明白過來是源於地球的公轉造成的時節變化,只是很少人知曉,在數千年前的古代,人們是怎麼摸索出時歷的變化,周期的輪轉。冬至的劃分要從遠在數千年前的周朝說起,為了管理天下,劃分時間,當時的統治者周公便以陽城為"天下之中"澆築石座,立起碩大的石柱,製成"圭表"以影子為依據,測量影子的變化結合溫度和作物的變化製成時歷表,以影子變化的長短劃分了"一年"的概念,其中石柱影子最長的時候便是冬至。

冬至黑夜為一年最長的時間,也是溫度開始進一步下降的時間,是為"陰盛"。但是古人相信時節的輪轉,生命的輪迴。"陰極之至,陽氣始生,冬天來了春天還會晚嗎?"這樣的心思紮根於人們的心中,冬至是輪迴的開始,是下一個春天到來的開端,大吉之日。

即便時間流轉,文化依然悠悠傳承。冬至已然不復以往的興盛,但它依然是人們心中最為喜歡的節日,廣東人裡更是一直堅持著"冬至大過年"的理念,團聚相守,享受美味,長存不滅。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傷耳朵沒人管。

在冬至的時候,人們最為熱衷的大抵是餃子。瑩白色的餃子,熱騰騰的熱氣緩緩浮起,輕蘸醋汁,咬開半口,或許是翠綠點綴肉料,又或許是鮮蝦紅裡透白炸裂口腔,好吃又給人莫大的視覺享受。

餃子一直都是冬至時最為廣為人知首選,事到如今也只有湯圓能與它並駕齊驅,引起一大堆北方"餃子派"和南方"湯圓派"的撕逼大賽了。如今的餃子種類繁多,牛肉,鮮蝦,鮮貝,三鮮,蟹黃……多種多樣,端的是各種口味,鮮而不膩,餘味悠長綿遠。但人們吃的還是羊肉居多,箇中原因主要是"冬至一陽生"。

只有冬至那天體內催生出的第一縷陽氣方為真陽,往後日子裡的陽氣皆為不純。也只有這縷真陽才能擋住冬日裡漫漫長夜下的極寒。所以,為了讓陽氣體內興盛(女孩子也有陽氣),人們都會以羊肉為餡,滿懷"陽生"之意,提高體內的熱量,暖和自身。

如今看來,這樣的食物歷史未免太過迷信,頗為令人好笑。但在那個年代裡,科技並不發達,寒冷為什麼會奪走人命,應該如何熬過冬天的酷寒成為老百姓性命攸關的問題。羊肉是最有效提供熱量的廉價肉類,食雄黃酒,吃羊肉餃子以這樣的思考和"迷信說法"流傳下來,庇護著人們抵抗寒冷,走過一代又一代。這未嘗不是一種"科學",一種感動。

至於我是湯圓派還是餃子派,那得看我附近有啥我吃啥,我可好養活了。(笑)

湯圓唔食天無光,食了湯圓大一歲。

在潮汕和汕尾地帶,冬至可是小年來著,某種程度上比肩過年也說不定。在這一天前,吃完晚飯後,家裡的老一輩就會張羅著讓大家坐在桌子前,把一個大笸籮擺在一角,然後將搓好的糯米糰放在中間,男女老少大家一起齊動手,各自揪下一團按壓填充揉成球狀。

冬至搓湯圓也是有講究的,必須要搓的大小參差不齊,小有小的玲瓏,大有大的飽滿圓滾滾的在檯面上才行,這就叫做 "公孫圓",寓意著一家老少圓圓滿滿,團團圓圓,如此才能使稱得上好的湯圓。至冬至早上的時候,媽媽和婆婆還會特意熬一大鍋紅糖水來下湯圓,紅湖瑩丸,熱浪疊玉,撒是好看。

然後主婦就會捧著一大缽的湯圓呈到紅桌上祭祖,而家裡的地主爺,財神爺等神明則是疊滿好幾碗,一碗對應一位神明,恭敬祭祀對待。然後再喚醒大人小孩和老爺爺,讓他們都吃上滿滿一碗湯圓,起個好兆頭,端的是"湯圓唔食天無光,食了湯圓大一歲。"的習俗,分外令人開心。

個別地方則是不拘泥於形狀,甚至會做成金元寶形狀的湯圓售賣,開門迎財氣,吃福氣,而達濠這樣的地方更是搓成魚形,祭神祭祖,年年有餘,非常神奇。湯圓在這個時候已然不僅僅是一份美味,更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期許和願景,帶著觸手可及的溫暖。

冬至"掛冬紙",圍桌共餐好意頭。

在潮汕和汕尾地區的人們,在冬至這天還會一起掃墓祭祖。每年上墳掃墓的時候,一般為清明和冬至,前者為"掛春紙",後者則是"掛冬紙"。而再冬至,祭祖的多為豬雞魚等三牲和果品,鮮蚶,柑橘,果品……其中鮮蚶是必要的,不能省略的,是吉利之物。

在拜墓的時候,當地的人們還得祭拜墓旁的土地爺,尊其為"厚土之神"。祭拜結束後,還會再墓前聚餐,將祭品中的鮮蚶吃完,取出蚶殼撒在墓堆上,此為撒蚶殼錢,保護後輩子孫財源廣進,順順利利過大年,個別地方還會進行佔卜祈願,求緣呢。

雖然現在很多都消散了,但那份祝福和祈願卻始終流傳下來,我記得以前還看過求姻緣的呢,看來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難處呢。(笑)

在以前,潮汕人和汕尾人出去回來的華僑們,漂泊在外的人們都會在冬天回鄉,直到第二年春天才會出洋,因此,人們都會為他們準備冬至的糯米粉,等待著他們的回來。一碗湯圓,宛如細長深遠的線,將分隔兩地的人們,家人彼此聯繫著。

思念不管是在哪個年代都聯繫著彼此,或許是彼此靠近,或者是相隔甚遠,但在冬至這天,彼此的心都渴望著彼此團圓,以餃子,以湯圓,以美味構築橋梁,讓心再一次靠近。

明天的冬至,大家要開開心心地享受起來啊,無論何地,無論何種處境,至少讓自己笑一笑,享受美食,讓心停一停,休息一下。

相關焦點

  • 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 冬至節氣南北方各地的飲食習俗盤點
    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  北方吃餃子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每年一到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要追溯到東漢末年。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  傳說冬至吃餃子緣起於東漢醫聖張仲景,據說在冬天張仲景看到百姓因寒冷凍壞了耳朵,故把禦寒的藥物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的物體,起名「嬌耳」,在冬至那天煮熟讓人們連湯吃下,保護耳朵。  時至今日,人們把包餃子的習俗沿襲了下來。
  • 明日冬至,吃餃子還是湯圓?看看客家人的習俗,原來還有這樣吃的
    明日冬至,吃餃子還是湯圓?看看客家人的習俗,原來還有這樣吃的明日冬至了,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湯圓,南北的習俗不同,但是對冬至都非常重視,民間素有「冬至大於年」的說法。在我媳婦老家,冬至這一天非常隆重和熱鬧,人們都放假回家,沒有放假的也請假回家,和家人團聚,甚至比春節還熱鬧。最重要的是有一種食物,它既不是餃子也不是湯圓,但很像餃子和湯圓的結合體,我叫它肉餡湯圓。常見的湯圓都是糯米加這甜餡的,但是肉餡的湯圓很少吃多,而餃子一般都是肉餡。
  • 「冬至」除了吃餃子,不同省份還有這些冬至習俗?
    也有人對冬至習俗一無所知,什麼好吃吃什麼 今天小new就帶大家盤一盤 冬至的英語表達&各地習俗 01 冬至節氣知多少
  • 今日冬至,南吃湯圓北吃餃子,冬至還有哪些你所知道的傳統習俗
    今日冬至,南吃湯圓北吃餃子,冬至還有哪些你所知道的傳統習俗轉眼間就到了冬至,明明還記得前些日子還是小雪,但是不得不說,在二十四節氣中冬至是最特別的那個。很多人可能不會記得立冬,大雪和小雪,但總會記得冬至,而且關於冬至的飲食的討論,也是經久不衰。一般來說大差不差,就是南方吃湯圓,北方吃餃子,很多人的家裡都是將冬至當成傳統節日。因為冬至本身就屬於,既可以算得上是節氣,也可以能算成節日,而且在古時候,冬至也是應該很熱鬧的日子。
  • 冬至話習俗 南方祭祖北方吃餃子
    中國天氣網訊 冬至,是24節氣中第22個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又存在差異,比如在我國南方地區有祭祖的習俗,北方地區則有吃餃子的習俗。具體習俗有哪些,一起繼續往下看。1、南方地區偏愛糯米製品。
  • 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冬至南方為什麼要湯圓由來介紹
    12月22日是2019年的冬至節氣,俗話說「冬至大如年」,冬至吃什麼?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冬至吃餃子是北方的習俗,冬至吃湯圓是南方習俗。當然也有些地方還有其他的飲食習俗。冬至節氣你家吃什麼?冬至吃什麼?北方人吃餛飩和餃子  在北京,有句諺語叫「冬至餛飩夏至面」。
  • 今日冬至,有關冬至的習俗美食有哪些?習俗不一樣吃的也不一樣
    冬至作為冬天比較重要的一個節氣,它自然也會有一些特有的習俗美食,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冬至的習俗美食,各地習俗不一樣吃的也不一樣。餃子冬至吃餃子來源於東漢張仲景冬至施捨「驅寒嬌耳湯」,據說這個「嬌耳」也就是最早的餃子。餃子的種類有很多,不同的餡料包出來的餃子也不一樣,適合冬至的餃子有很多,比如白菜豬肉,蘿蔔豬肉,胡蘿蔔羊肉,小瓜雞蛋,白菜粉條等,這些都是不錯的餃子餡。湯圓
  • 冬至吃貨地圖來了!除了北方餃子南方湯圓,還有這些習俗
    中華民族,泱泱美食大國,過節絕不會少了一個「吃」字。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在冬至準備的美食也不盡相同。「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在北方,餃子佔據了絕對霸主地位,從東北到中原都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在寒冷的冬日,來一份熱氣騰騰剛出鍋的餃子,蘸點香醋,輕輕咬破,汁水四溢,吃完再來一口原湯,渾身都舒坦了。你覺得只有餃子很單一,那就錯了,餃子也可以變換多種形態。
  • 冬至為何要吃湯圓,閩南有什麼習俗,你造嗎?
    冬至又稱為冬節、亞歲,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有著北方吃餛飩和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那麼,你知道冬至為什麼吃湯圓?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 冬至:日短夜長,北吃餃子,南吃湯圓,您還有哪些想知道習俗嗎?
    南方人吃湯圓之說:「是指每逢冬至外出打工或做生意的人,都在這一日回家與家人團聚,南方人有吃了湯圓之後,全家團團圓圓,表示合家團圓祥和;又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所以吃湯圓一直盛行至今,湯圓又叫『冬至團』」。
  • 冬至習俗你知多少?細數冬至的傳統習俗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冬至習俗你知多少?細數冬至的傳統習俗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中秋、春節可能是國人最重視的節日,但在兩廣人的眼裡,冬至卻也是一樣重要的節日,甚至比春節還重要得多,兩廣人有句話叫冬大過年,從此可見冬至在兩廣人心目中的地位.
  • 冬至的習俗與美食有哪些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
    冬至的習俗與美食有哪些1、祭祖:在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都有祭祖的習俗,在日也不例外,在南方地區冬至日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準備好香爐和貢品祭祀祖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家庭和睦。2、補冬:冬至日的時候除了祭祖,還有補冬的習俗,補冬顧名思義就是進補,冬至日後人們開始吃一些食物,有益於人們的身體健康,可以避免冬天生病。
  • 冬至|冬至節日習俗|冬至節日吃什麼過節
    冬至節日吃什麼過節的習俗南方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南方地區有在冬至酬神祭祖的傳統。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酬神祭祖後通常還有宴飲活動。北方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我國北方地區在這天要吃餃子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今日冬至日-冬至日該吃什麼?我國南北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經過歷史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
  • 冬至吃什麼吃餃子還是吃湯圓 為什麼要吃餃子由來
    冬至美食,你知多少  北方 餃子  餃子,相傳是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叫其弟子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
  • 冬至節氣與習俗
    餃子1、餃子。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流傳著「冬至吃餃子」的說法,而且還有來歷。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做官,他告老還鄉的時候正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因為做餛飩最初是在冬至這一天,於是就流行冬至吃餛飩。3、湯圓和麻松。江浙一帶在冬至喜歡吃湯圓和麻松。冬至的湯圓又稱「冬至團」,有粉團和粉圓兩種,裡面要包上精肉、蘋果、豆沙、蘿蔔絲等,《清嘉錄》記載道:「有餡而大者為粉團,冬至夜祭先品也;無餡而小者為粉圓,冬至朝供神品也。」民間還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
  • 「冬至吃餃子,南方吃湯圓」餃子的來歷與湯圓的寓意又是什麼呢?
    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還有冬至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還有我們的傳統諺語也有「冬至到,吃水餃」的說法。民間甚至流傳「冬至不吃餃子會凍掉耳朵」的說法。那餃子又是怎麼來的呢?之後每年的冬至,鄉親們也學著做各種餡的「嬌耳」,並把他們叫做「餃子」。漸漸地便有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了。那南方吃湯圓的習俗又是怎麼來的呢?大概從明清時期開始,南方人在冬至吃湯圓的習俗便固定了下來,在冬至這天,人們會用糯米粉和面,包上豆沙等餡料搓成丸子狀。
  • 冬至沒吃餃子被媽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什麼習俗
    在某些個地方肯定會特別重視冬至這個節日。在小編生活的北方到了冬至就會有吃餃子的習俗,在南方冬至這天會有哪些習俗?在我的印象中南方都是吃大米飯的。那雲南難道是吃米線?雲南過橋米線是比較出名的。那他們是不是過冬至也吃雲南過橋米線?我們這冬至那天都是吃餃子的。
  • 冬至到吃什麼:帶你領略全國各地冬至習俗!
    俗話說,「冬至大如年」,冬至吃什麼?很多地方都有吃餃子的習俗,並說冬至吃了餃子,耳朵就不會凍掉了。
  • 冬至的相關習俗
    即樹尖杆一,置天井之東南隅,杆底安一石座,杆中插一錫盂。《滿洲源流考》記載說:「我朝自發祥肇始,即恭設堂子,立杆以祀天,又於寢宮正殿,設位以祀神。」可見,滿族立杆祀天,是從其始祖開始的。冬至吃餛飩,是過去冬至節的食俗之一。傳說中華民族始祖之一的盤古是生於混沌的,所以冬至節食餛飩有紀念始祖盤古誕生之意。這可能是冬至節吃餛飩的真正起因。
  • 中國冬至習俗各不同,南吃湯圓北吃餃,廣東人:冬至大過年……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於每年公曆12月21、22或23日交節,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而關於冬至的習俗,素有南吃湯圓北吃餃子的說法,除了南北差異外,各個省份也大有不同,快跟著豬豬一起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