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節令,是中國古代日常生活重要的時間節點,百姓不僅在節日中充分表達自己的信仰與情感,也以節日為時間點安排日常生活、生產,就像人們常說歲末年初、清明前後、仲夏端午、接近中秋等這些短語,隨著時間流逝,普通百姓回憶過去時通常不會記住事件具體發生在幾月幾號,但他們會記得是在端午節前或是重陽前後。
《金瓶梅》這樣一部以展現日復一日的生活瑣事為主要內容的長篇世情小說,歲時節令,於書中形形色色人物而言是重要的時間坐標,是生活事件的提示,據統計近35回安排了歲時節令描寫,多則用幾回筆墨表現一個節日,少則一回中出現兩個節日,作為背景捎帶一提。
還有些在回目中,就明確提到了節日內容,如十五回「佳人笑賞玩月樓」,二十四回「經濟元夜戲嬌姿」,四十二回「豪家攔門玩煙火貴客高樓醉賞燈」,四十六回「元夜遊行遇雪雨」,六十一回「李瓶兒苦痛宴重陽」,八十九回「清明節寡婦上新墳」。
這些歲時節令穿插在平淡的日常生活描寫中,或詳或略,不僅是作為小說表現日常生活的寫實筆觸出現;也提供了豐富綿密的明朝人過節的民俗資料,具有重要的民俗參考價值;更重要的在於歲時節令作為民俗內容與小說主題、情節、人物安排結合在一起碰撞出的耀眼火花,綻放出真實、親切、生動的生活色彩和精彩的文學表現力。
以元宵節為例。
元宵節描寫於顯現西門慶家庭的榮衰之勢起到了「加倍」的效果,在放大其家之繁盛時,最明顯的是第三次元宵節描寫,作者於第三次元宵節中極盡烘託西門家之盛,如烈火烹油之狀。
這一次元宵節作者描寫了自十二日起就為元宵節「預熱」的西門慶家男女,之後用6回的篇幅去描寫絡繹不絕的筵席往來,以及人物們貴氣逼人的穿戴,「插金帶銀,披紅垂綠」「似粉妝玉琢,錦繡耀目」,西門慶家裡面銅鑼銅鼓敲的聲震雲霄,家門首煙火放得擠滿街人看,「都說西門大官府在此放煙火,誰人不來觀看?」
放煙花描寫就很有典型性,此時的放煙火與看煙火合為一體的身份成為了西門慶大大的炫耀「資本」。相比於第15回的看燈活動和第24回的走百病活動,從人們的閒談中讀者也可以敏銳捕捉西門慶此時與往日的不同,人們關注「重心」從他有多少穿著華美衣飾、容貌驚人的妻妾(於15回燈市上和24回走百病途中),到「西門大官府在此放煙火,誰人不來看」氣派的節日活動上。
煙火,也稱焰火、煙花,始於漢代,到宋代形成了元宵放煙火的風俗。南宋杭州每當元宵燈節,上自宮廷豪門,下至市井百姓,都要施放煙火,耀目奪眼的花燈與流光溢彩的煙火共同組成了「火樹銀花」的燈火世界。
在南宋,施放煙火還是貴族豪商擺闊氣的娛樂消遣品,商家富戶以施放煙火為一種時髦。據《武林舊事》卷二「元夕」載,「清河(今天的清河坊)張府、蔣御藥家,間設雅戲煙火,花邊水際,燈燭燦然,遊人士女縱觀,則迎門酌酒而去」。
明代時煙火發展和花樣翻新的重要時代,張岱在《陶庵夢憶》卷二「魯藩煙火」中記述當時燃放煙火的美妙景象:「及放煙火,燈中景物又收為煙火中景物。天下之看燈者,看燈燈外;看煙火者,看煙火煙火外,未有身入燈中、光中、影中、煙中、火中,閃爍變幻,不知其為王宮內之煙火,亦不知其為煙火內之王宮也。」而在《金瓶梅》第42回中描寫了多達二十餘種的煙火,色彩、聲響、品種,圖飾都令人嘆為觀止。
這一回西門慶將早讓賁四紮好了的四架煙火,三架府門前放,一架獅子街街心放,這是放煙火之前的精心準備。作者僅寫了獅子街這一架煙火,燃放處為市民觀賞花燈、煙火的熱鬧地段,僅這一架的燃放規模,也是相當宏大了,且看這煙火的盛大:
「一丈五高花樁,四周下山棚熱鬧。最高處一隻仙鶴,口裡銜著一封丹書,乃是一枝起火,一道寒光,直鑽透鬥牛邊。然後,正當中一個西瓜炮進開,四下裡人物皆著,剝剝萬個轟雷皆燎徹。彩蓮舫,賽月明,一個趕一個,猶如金燈衝散碧天星;紫葡萄,萬架千株,好似驪珠倒掛水晶簾。霸玉鞭,到處響亮;地老鼠,串繞人衣。瓊盞玉臺,端的旋轉得好看;銀蛾金彈,施逞巧妙難移。八仙捧壽,名顯中通;七聖降妖,通身是火。黃煙兒,綠煙兒,氤氳籠罩萬堆霞;緊吐蓮,慢吐蓮,燦爛爭開十段錦」
另外三架煙火的盛況作者通過西門慶的「得意」一問,側面寫出,「(家門首放的煙火)有人看沒有?」小廝答道「擠滿街人看」,西門慶道「我吩咐下平安兒,留下四名青衣排軍,拿杆在大門首攔人伺候,休放閒雜人挨擠」。此處是月娘派小廝來給獅子街的西門慶送食盒,西門慶與小廝的對話。作者並未描三架煙火之盛,也未實寫府前人群之擠,僅以一段對話,輕描淡寫的透露出西門慶對於自己財富和地位較昔日不同的驕矜和炫耀之意。
放煙火本意是為了熱鬧,為了給家人、賓客看,但對於有身份地位的西門慶而言,在盛大的節日裡,放盛大的煙火,被眾人擁擠圍繞著觀看,便成為了一種炫耀的資本,是清河縣的人們見識西門大官人氣派的好方式;而排軍的圍欄不僅是為安全著想,也是為了在平民面前擺擺一官半職的架子。以一架煙火旁敲側擊出三架未描畫的煙火,兩相對照,都回歸到渲染西門家之盛的主題。
作者半是寫煙火,半是寫人,煙火固然絢爛漂亮,也不及放煙火人的得意。對於這一回煙火描寫張竹坡點評道「侈言西門之盛」。於西門慶此時官宦人家的地位而言,想要驕矜炫耀自己的地位和財氣,「女人」和「衣裝」並不是唯一證明,而節日裡大放盛大的煙火確為一種最好的炫耀。42回的「煙火」描寫比第24回陳經濟於走百病路上燃放的花炮煙火,規模和場面要盛大、熱烈許多,煙火的熱烈氣氛渲染出西門慶的全盛時期。
再看飲食上的「世上稀奇,寰中少有」;有不拘時令的蔬果供應「黃烘烘金橙、紅馥馥石榴、甜餾餾橄欖、青翠翠蘋婆、香噴噴水梨」;多樣的節日小食「純蜜蓋柿透糖大棗、酥油鬆餅、芝麻象眼、骨牌減蝶、蜜潤絛環」;稀有昂貴的餚饌「吃的是龍肝鳳髓,熊掌駝峰」。
節日服飾上則是從主子到丫鬢,從孩子到大人們,無不插金帶銀、披紅垂綠,盡顯「大戶人家」之氣派,相比第一次和第二次元宵節之時,婦女們穿戴都更為講究,尤其是妻妾們的衣服在圖案、花樣上都更為精細,宛如一派服裝的盛宴:
「每人做件妝花通袖袍兒,一套遍地錦衣服,一套妝花衣服。惟月娘是兩套大紅通袖遍地錦袍兒,四套妝花衣服……先裁月娘的:一件大紅遍地錦五彩妝花通袖襖,獸朝麒麟補子緞袍兒;一件玄色五彩金遍邊葫蘆樣鶯鳳穿花羅袍;一套大紅緞子遍地金通麒麟補子襖兒,翠藍寬拖遍地金裙;一套沉香色妝花補子遍地錦羅襖兒,大紅金枝綠葉百花拖泥裙。其餘李嬌兒、孟玉樓、潘金蓮、李瓶兒四個都裁了一件大紅五彩通袖妝花錦雞緞子袍兒,兩套妝花羅緞衣服,孫雪娥只是兩套,就沒與他袍兒。須臾共裁剪三十件衣服。兌了五兩銀子,與趙裁做工錢。一面叫了十來個裁縫在家攢造。」
作為男主人公,西門慶此時的穿戴與全書剛登場時「頭上戴著纓子帽兒,金玲瓏答兒,金井玉欄杆圈兒;長腰身穿綠羅褶兒;腳下細結底陳橋鞋兒,清水布襪,腿上勒著兩扇玄色挑絲護膝兒;手裡搖著灑金川扇兒」的博浪子弟形象相比,儼然是官紳的樣貌,越發貴氣成熟,「帶忠靖冠,絲絨鶴氅,白綾襖子」。
總之,回顧第三次元宵節描寫,從吃穿用度,到出行交際,再到娛樂活動都足以讓讀者看的眼花繚亂,體現出西門慶對於大富大貴崇尚奢華和享樂的淫佚生活的追求,恰是反映出此時「正當好」的家庭旺勢。
撰稿/婷婷【讀史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