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生活頻道《1919創財經》戳 ↓↓
銀行理財產品降溫 為留「金主」銀行各出奇招
保本銀行理財逐步退場新型投資產品「替代」保本理財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句理財名言大家可以說都耳熟能詳了,但是對於保守型理財——銀行理財產品,卻有消息指出,其規模正在在逐步萎縮,甚至一些上市公司也開始將閒置資金轉投到其他產品。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8年,A股上市公司累計購買理財產品的金額從25.3億元升到1.77萬億元,購買熱情持續高漲,認購金額逐年攀升。
不過進入2019年,上市企業對銀行理財產品的熱情卻有降溫的跡象,為了解各大銀行對於大額理財產品的實際情況,記者進行了隨機走訪。
某銀行理財經理介紹,如果客戶的理財金額超過50萬,那麼就可以申請成為白金用戶,而超過300萬則可以申請財富卡,銀行會有一些優惠服務,其中包括生日賀禮、免費體檢、候機貴賓服務等。
「超過5000萬可以做定製理財產品也就是比平常的高,別人是4.4,你就4.5、4.6」,理財經理介紹。
有銀行理財經理向記者坦言,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更看重的是產品風險以及流動性,所以即便額度相對較大,利率也不會很高。
目前針對大額的理財客戶,各家銀行之間的利率差異不會很大,但是在與之相比,北京銀行在服務的配套上,能夠達到市場領先的水平。
「候機貴賓服務每家銀行都有,我們超過200萬,就可以每天打高爾夫一年,12次洗車,三次騎馬,投入越多,服務越多」,銀行理財經理介紹。
實際上,除了提升服務質量,豐富服務內容之外,不少銀行也開始開發新型投資理財方案,不過即便如此,似乎也難以挽回當前理財產品降溫的現狀,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上市企業降低對理財產品的購買意願呢?
一直以來,利用閒置資金或自有資金購買理財產品,被諸多上市公司視為既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又帶來穩定收益的重要投資手段。而在產品的選擇上,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會偏向兼具高安全性和保本特點的銀行短期理財產品。
根據萬德統計,2019年一季度,滬深兩市共有805家上市公司持有4865隻理財產品,累計認購金額3190.42億元。
而去年同期,兩市共有989家上市公司持有5796隻理財產品,累計認購金額4604.84億元。即使截至今年4月末,兩市上市公司累計認購理財產品的金額也未達到4000億元。
恆泰證券分析師黃翊指出,在當前實體經濟下行的趨勢下,上市企業的資金壓力增大,也會減少企業在理財方面的需求。另外,根據普益標準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銀行理財整體收益連續下滑,從1月份的4.07%下滑至3月末的4.00%,跌至近兩年的低點。
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與現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餘凌曲表示,在保本理財產品逐步退場的大趨勢下,如何留住上市公司這批穩定而優質的客戶,是當下及未來一段時間各家銀行努力的目標。而尋找適當理財「替代品」,是不少銀行眼下主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