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了什麼?28隻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破面值

2020-12-20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發生了什麼?28隻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破面值!穩健投資還可以怎麼選,固收+了解一下

最近,一張近1月年化收益率為-4.42%的圖片,讓招銀理財發行的理財產品季季開1號,陡然升溫。截止2020年6月3日,季季開1號的累計淨值為0.997元,收益一周之內由正轉負。

來自中國理財網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6月4日,至少有28隻來自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淨值型產品跌破面值,其主投方向都是固定收益類資產。

1隻100%主投固收類資產的產品,單月怎麼會出現如此明顯虧損?今年前5月,利率債總發行量和淨融資額分別為7.29萬億元和4.19萬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加2.09和1.73萬億元。與此同時,利率債發行利率出現了比較明顯的下降。

剛性兌付破局背後,債券收益率下行,客戶的穩定收益需求依然擺在那裡。巧的是,理財子公司、券商和公募基金似乎都找到了共同新風口。

28隻理財子公司產品破面值

招商銀行APP顯示,招銀理財發行的季季開1號,最近1個月收益率為-4.42%。截至6月3日,該產品的累計淨值只剩下0.993元。季季開2號,同期也是微幅下跌。

圖片來源:招商銀行APP截圖

來自中國理財網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6月4日,由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淨值型產品中,至少有28隻跌破面值。交銀理財推出的理財產品中,有17隻跌破面值。

農銀理財推出的「農銀安心•玲瓏」2020年第1期公募淨值型人民幣理財產品,截至6月9日,產品淨值為0.9919元。而該產品自5月7日成立以來,產品淨值始終維持在1元以下。建信理財「睿鑫」最低持有60天開放理財產品第2期,6月9日的單位淨值為0.9983元。光大陽光金養老1號,成立於2020年3月,截至6月8日,單位淨值為0.9976元。

和銀行理財子公司一樣,公募基金債券產品本輪調整也同樣受傷。統計數據顯示,5月債券基金相當於把前4個月積累的收益在此1個月內就跌去了將近一半。

罪魁禍首:史上單月第三最猛調整

成立於2020年4月17日的季季開1號,是一隻100%投資與固定收益的理財產品,風險等級為R2,屬較低風險。從產品運作來看,該產品成立以來期間淨值曾摸高到1.0031元。

再看其餘20多隻破面值的理財產品,你會發現其成立日期幾乎都集中在今年4。5兩個月份,投資方向也都是固定收益類資產,風險等級R2和R3都有。比如,中銀理財—穩富(季季開)0220。建信理財「睿鑫」最低持有90天開放理財產品第2期。交銀理財穩享養老3年封閉式2號理財產品等都是5月成立,而交銀理財博享長三角價值投資一年定開2號理財產品。中銀理財—穩富(季季開)002期等部分理財產品均是成立於今年4月份。

此外,從跌破面值的理財產品成立以來的運行軌跡顯示,產品成立後幾乎都累計小幅收益,進入5月以後,產品淨值開始陸續回撤,最終跌破淨值。

那麼,近期債券市場發生了什麼?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的多位固定收益人士均表示,5月債市由牛轉熊,且出人意料地迅猛調整成為了誘因。

「本輪債市牛市在4月29日左右達到最高點,5月牛市轉熊市。如果債券基金產品建倉時機為4月30日,或者是在其附近,前期積累的不夠,後面趕上5月大幅下跌,基本上就虧沒了。」某基金公司固定收益人士指出。

光大證券固定收益團隊撰文寫道,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今年3月3日至9日快速下降(從2.75%降至2.52%),之後繼續震蕩下行,4月8日降至2.48%的低點後稍有所回升。1年期國債收益率也呈現類似走勢。5月以來,債市收益率整體向上調整較快,10Y和1Y國債收益率分別上升至2.83%和1.92%(6月4日),分別上升77.4BP和29.2BP。

事實上,5月債市的調整的速度則更是讓固收人士感嘆沒有反應的時間。

一位固收人士向記者回憶了5月債市調整的心路歷程:「4月30號是開始回調的第一天,五一節放了假回來,立刻就是巨幅調整兩天,那兩天都是單天20多個BP直接就上去了,根本沒有反應時間。然後中間又緩了幾天,過後債券收益率又接著上去了,這種現象很少見。」今年5月單月收益率上行幅度,應該可以在歷史上排進前三名。另外兩次分別發生在2009年和2016年。

在融通基金固定收益部總經理趙小強看來,4月末以來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復工潮開始啟動,國內生產和需求的恢復程度也在企穩回升,疫情對經濟影響最嚴重的階段大概率已經過去。在多重因素綜合作用下,市場判斷基本面最差狀況或已結束,預計經濟拐點已現。同時,政策重點從寬貨幣轉化到寬信用後,市場普遍預期資金會從資本市場流向實體經濟,資金中樞會逐步抬升。政策面和基本面因素疊加,市場對債市快牛結束的判斷形成了強烈的一致預期。現階段以及未來一段時間內,政策面和基本面在「預期先行」的調整之後將面臨預期修正和現實檢驗。如果沒有對於債市進一步的新增負面邏輯,那麼債市在大幅回調之後箱體內波動的概率較大,長端債券調整壓力可能比短端債券更小一些,其具備一定的利差保護,且其收益率對應的基本面基本已經回到春節前的水平,調整相對比較到位。

固收+:填補產品體系空白

「過去銀行只要拿一些高等級的債和非標就可以滿足基本需求。」一位資管機構的固定收益部人士向記者表示。

打破剛兌後,銀行現有客戶群體對現金管理產品仍然有龐大的需求。儘管現金管理產品規模易做大,但若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其依賴性高且對投研的要求低,並不能成為銀行理財子公司未來核心競爭力所在。

一位銀行理財子公司資深人士研究發現,對比中國和美國資產,美國股票和債券資產的特徵基本符合風險定價理論,股票指數屬於中等風險資產;而在中國不同評級的信用債分化不大,同時中等風險收益的資產處於空白。固收+產品即可以發揮銀行理財在固收投資領域的優勢,也可以填補產品體系的空白。

固收+產品,尤其是今年以來,成為銀行理財子公司。券商和基金布局的重點之一。在很多資管人士看來,固收+的流行主要源於產品淨值化趨勢以及收益率下降,是投資者需求驅動的。

興業證券財富管理部相關人士認為,固收+產品本質還是以追求穩健收益為目標的一類產品。從狹義上來說,傳統固收+就是以債券等低風險固收資產作為基礎,再小比例疊加其他高收益資產作為增強;其中可以疊加股票。可轉債。商品等基礎資產,也可以疊加期貨。期權等衍生品等,並根據疊加資產的風險度確定配置比例,控制產品整體風險。更進一步,可通過大類資產配置的方式創設固收+產品,通過多種低相關資產的組合,實現穩健收益。如基於風險平價或目標波動率的全天候策略就是這種方式。除此之外,像市場中性。對衝套利。打新等本身就具備低波動特徵的絕對收益策略也是一類重要的固收+產品。

而從實際操作上來看,銀行理財子公司可在固收+操作的空間層面較廣,其中固收+權益成為了其產品布局中的著力點。翻閱一些銀行理財子公司已推出的固收+產品的契約,其對權益投資的約定比例不盡相同,0-10%。0-20%都曾出現。當然,只有光大理財子公司推出了權益資產比例超過80%的理財產品。

滬上某資管機構相關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根據過去了解的情況,我們估計銀行理財固收+產品,實際操作中,投資權益資產大致比例在3%-10%。就行業普遍情況來看,他們希望這種產品的預期收益能達到5%以上。」

「權益投資比例不會超過20%,有的產品波動性比較大,配置的可能多些,有的要嚴格控制產品波動,配置比例是比較低,主要還是看相關要求。產品預期希望最低不少於4%」一家資管公司機構業務部人士表示。

除了增加權益配置,固收+的方向也顯得更為靈活多變。「除了加權益以外,實際上這些銀行理財子公司大多數還會用幾個策略:多空對衝。指數以及主動量化,然後是打新和定增上。」該資管機構業務人士進一步指出。

前述滬上資管機構人士表示,目前銀行理財子公司對黃金。美元債和主動量化策略中的投資機會都比較關注。

固收+權益VS基金

據記者了解,銀行理財子公司在如火如荼地推薦固收+產品時,也遇到了新問題:那就是如何引導客戶去接受這種產品,尤其是固收+權益類型的產品。

而近期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推出的少數固收類產品跌破面值,也讓客戶體驗了一堂風險教育課。「他們之前習慣了預期收益率,現在改成了業績比較基準。重要的是現在客戶會想,如果純固收產品都有虧損的可能,那麼固收+權益產品的風險豈不是更大?」一位銀行客戶理財經理坦言。

一位銀行理財子公司資深投資經理也發現:「現在其實勸客戶在接受這種帶有權益類資產產品時,難度確實還挺大的,因為他買基金買習慣了,他覺得買這玩意兒不如去買基金。」

「銀行想做權益,本身經驗也不是那麼豐富,投資債是銀行的優勢,所以客戶在這個階段上肯定是有這麼一個過程,現在確實還比較難。」該資深投資經理進一步表示。

眾所周知,大部分銀行客戶群體具有老齡化。線下化的特點,在產品選擇上對其波動性的容忍度比較低,對產品的收益要求比較低,很多時候要求超過一年期定存和CDS即可,其追求的就是穩穩的幸福。

脫胎於母行資產管理部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必然會形成自身的特色:比如傳承母行的文化,服務於母行的戰略轉型,服務於母行的客戶需求,服務於母行客戶投融資服務的職責。

在一位銀行理財子公司高層看來,上述現象,除了產品本身發生變化外,還折射出另外的問題:考核清晰與否的問題——各銀行分行下達銷售計劃是否納入母行對各支行分行的綜合計劃考核指標?如果納入考核,這個佔比有多大?這也是母行和理財子公司戰略協同需要重點關注的一個方面。

配置思路有差別

細品之下,儘管產品都叫固收+,不同機構在配置思路。資金穩定性的追求上仍有不少的差別。

先來看目前公募基金債券型基金中類型可以為:純債基金。一級債基(即固收+打新模式),二級債基(固收+權益投資)和指數型債券基金四種類型。不過,公募基金由於投資品種有限,固收+產品品類相對較少,目前主要集中在如一/二級債基。打新基金等疊加股票或可轉債等偏權益資產的品種,另外運用股票對衝策略的公募基金近年也有發展,但總規模仍相對較小。

相比公募基金的標準化產品,銀行理財子公司以及券商推出的固收+產品的個性化更為突出,資產配置比例的靈活度更高。現在普遍流行的固收+權益產品,也被不少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視為類公募基金中的二級債基。

「而這個『類』字的差別,在於銀行理財子公司對資金穩定性更加看重。而這也是銀行客戶群體風險偏好的差異所決定的。」某銀行理財子公司高層人士表示。

而對資金穩定性的追求,也讓銀行理財子公司固收+產品在實際投資中,絕大多數的時候呈現出不同於公募基金的配置思路。

一位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產品投資經理則是向記者坦言:「現在我們也是剛剛開始搞這個產品,基本上我了解到行業裡大家配的力度還挺大的。現在銀行剛開始配權益資產,它不是完全直接去二級市場配股票,目前做的主要是這幾種模式:第一種是所謂的優先股,第二種是打新,第三種是定增,第四種才是直接到市場去做交易,這種它比較少。目前一些商業銀行還沒有這個能力,基本上做的比較少。」

「就股票打新而言,其實風險還是比較低的,打新基本上沒有或者說很少破發。目前所謂的定增,股票價格相當於8折,鎖定期6個月之後,只要市場沒有太大波動,基本上是穩賺不賠的。優先股就跟債一樣,但是它票面還是非常高,並且能發優先股的主體本身資質就非常好。在二級市場的投資,我自己的固收+產品會選一些大盤藍籌股,比如說30。50這種,同時還會採用一些風險對衝工具,比如我們加一些股指期貨對衝,這樣風險敞口不會太大,基本就可以控制住產品的波動風險。」前述投資經理進一步表示。

「過去銀行做利率債交易,主要是以配置的思路來做,現在需要增加交易的思路。信用債方面,銀行的思路可能和券商。基金還是不太一樣。信用債至少以前大多數銀行是以信貸的思路來看,整個銀行以信貸授信的方式來走這個流程。伴隨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後,這部分人員,我覺得他們應該也會有相應的補充,畢竟他們的規模很大。以前沒有這一套體系建立起來,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另外這麼大的規模,自己也未必一定能夠完全管得過來,從他們的角度來說,肯定還是想要建立自己的體系和團隊。」某券商資管的固收人士指出。

而券商推出固收+產品,也具備充足的靈活性。興業證券財富部相關人士認為,像私募基金。專戶等私募類資管產品的投資範圍更廣,可疊加的資產種類相對更豐富,包括期權。期貨等,甚至可以參與跨市場投資。此外,可運用的投資策略更靈活,包括套利。市場中性。日內等多種絕對收益策略可作為固收+主策略。在產品創設上,可根據不同客戶的需求與風險偏好進行定製,設計更靈活。

三部走選擇固收+

尤記得,銀行理財子公司推出時,很多非銀資管機構固收人士有一種狼來了感覺,對固收業務格局流露出些許擔憂。

「衝擊肯定是有的,但比較有限。對有核心競爭力的公司和團隊來說,影響絕對不會很大,反而能夠密切銀行理財子公司和資管機構或者是大資管機構的合作。通過MOM等多種形式,會把原有的固定收益業務聯繫的更緊密,此外還會涉及到公司其他方面的業務。現在基金公司本身自己也在推出固收+的產品,只要有核心競爭力,它跟銀行理財子公司相對來說應該是有競爭空間的。實際上,如果說前期銀行理財子公司發的規模比較小,現有的團隊是可以自己覆蓋的,若規模繼續擴大後,做好預期管理難度就會明顯增大。」滬上某基金公司相關人士表示。

競爭與合作,成為資管機構之間在固定收益業務裡最為真實的寫照。當固收+產品的市場空間已打開,銀行理財子公司、券商和公募三者之間又該選誰?

某資深基金研究人士則是給出了建議,無論是基金還是理財產品最重要的是選到適合自己的產品。

首先,投資者需要做個自畫像。做自畫時先問自己幾個問題:這筆錢用來投資時間有多久?我能承擔多大的本金損失?我追求的收益是多高。如果投資時間不長,能承擔損失本金很有限,追求穩定的收益,銀行理財子公司推出的固收+產品不失為好的選擇。如果追求一定的高收益,能夠承受一定風險本金損失,公募基金公司的產品不失為更好的選擇。

其次,投資者需要了解固收+產品的投資範圍和投資比例。公募債券型基金產品屬標準化產品,其投資範圍比較清晰明了。銀行理財產品種類較多,且投資經理採用的策略也不相同,投資者需要對選擇的產品進行深入了解,比如固收+,是採用的哪種策略?各種資產配置比例有多大?投資對象是哪些?投資經理如何去控制風險?這些問題都要搞清楚,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最後,選擇有核心競爭力的公司。選擇產品一定要選擇有核心競爭力公司,固收業績優異,且具有長期和可持續的穩定性。

相關焦點

  • 銀行理財子公司時代已來
    銀行紛紛踴躍地籌備成立理財子公司。從2018年年初至今,共有至少32家銀行公告了擬成立理財子公司。起步階段銀行理財產品有四大特徵,也蘊含了未來發展趨勢:以固收為主體,積極布局權益類;權益類投資以私募股權、FOF模式居多;以複製指數起步,積極探索量化策略;部分保留了浮動管理費這一理財特色。2016年以後,銀行理財開啟了系統性監管之路。
  • 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銷售新規來了:第三方網際網路平臺不能代銷
    8、宣傳銷售文本有這些規定銀行理財子公司應當對本公司理財產品的全部宣傳推介材料內容承擔管理責任,未經銀行理財子公司授權和審核同意,代理銷售機構不得擅自設計、修改、增減任何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宣傳推介材料的文字、數據、公式、表格、示意圖等內容信息要素,不得製作分發。銀行理財子公司應當統一編制本公司理財產品投資協議書和理財產品說明書。
  • 網際網路存款下架後,銀保監會給銀行理財子產品銷售定了兩個渠道
    繼網際網路存款產品在各大網際網路平臺下架後,銀保監會出臺了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對理財產品的銷售方式進行規定。隨著理財子公司加速落地,銀行理財的產品體系也進一步豐富。但理財產品銷售適用的監管規定分散在不同的制度規則中,銀行理財子公司主要沿用商業銀行理財、代銷等監管規則,全面性和適用性存在不足。
  • 理財子公司加速擴容 股份制銀行在行動
    近日,浙商銀行發布公告稱,董事會同意全資設立浙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但相關事項尚待監管機構批覆。浙銀理財若獲批成立,將成為國內第9家獲批籌建的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今年以來,已有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陸續獲批籌建或開業。在理財子公司跑步入場的同時,母行存量理財產品也在有序遷移,但在產品遷移過程中尚存在一些問題。
  • 近400款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虧損!理財產品是否保本,該怎麼看?
    股市暴跌暴漲、原油寶一夜巨虧、餘額寶跌破1.5%……最難以想像的是,原本大家都認為「穩紮穩打」的穩健理財產品,竟然也相繼出現虧損,光是銀行理財產品,就有近400款出現虧損!據央視財經報導,截至6月28日,一共有391隻理財產品淨值跌破面值1元,虧損幅度最大的達到了40%。
  • 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代銷之困:大行接不上 小行上不了量
    來源:WEMONEY研究室作者:劉雙霞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規範下發,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渠道或面臨重建。「大行接不上,小行上不了量」,在與WEMONEY研究室的交流中,對於銀行理財子公司的代銷渠道,一家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從業者如是表示。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規範下發,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渠道或面臨重建。
  • 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徵求...
    12月25日,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辦法》)。《辦法》是《理財子公司辦法》的配套監管制度。開展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以下簡稱為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銷售業務活動需要同時遵守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理財子公司辦法》和《辦法》等制度規定。
  • 銀行理財產品怎麼分類?
    來源:經濟日報買過銀行理財產品,但您真的知道銀行理財都怎麼分類的嗎?今天,生財君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銀行理財產品的分類可按照發行管理主體、風險評級、募集方式、產品開放形態和投資性質等進行分類。」按照發行管理主體分類,可以分為銀行理財產品和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根據《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要求,商業銀行可以設立從事理財業務的理財子公司。中國銀行於2019年7月4日成立了「中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承擔我行的理財產品發行運作業務。
  • 理財產品是什麼?銀行的影子
    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作為資管行業的重要參與者,一直備受關注。在《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實施2年後,中國銀保監會發布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在延續銀行理財此前銷售要求的基礎上,對理財子公司的產品銷售做出進一步明確。
  • 當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保息,還能買什麼?
    這意味著,在此一年間,投資者將越來越少看到「保本保息」產品,將越來越多面對「非保本浮動型收益」產品。與此同時,市場上將不再有「剛性兌付」,風險將由投資者自擔。為何會發生以上重大變化?「資管新規」的核心邏輯是什麼?接下來你我將如何更加理性地選擇銀行理財產品?
  • 21資管丨青島銀行獲批籌集青銀理財 城商行理財子數量已超股份行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即使是在嚴峻疫情期間,理財子公司的批籌工作也在穩健推進。2月11日,又一家城商行公告獲批成立理財理財子公司。2月11日,青島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稱,收到《中國銀保監會關於籌建青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的批覆》(銀保監復〔2020〕77號)。
  • 銀行理財子公司「招兵買馬」日益壯大
    2019年6月,建信理財、工銀理財、交銀理財開業,銀行理財子公司開始登上舞臺。截至目前,開業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已達14家。一年有餘,銀行理財子公司產生了哪些變化,對資管行業有哪些促進?大舉招聘人才事實上,自去年銀行理財子公司籌備之初,「招兵買馬」的節奏就未停過。今年以來,隨著理財子公司數量的擴張,對於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近日,一些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布了招聘公告,涵蓋各類部門及崗位。
  • 「財商知識」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表述眼花繚亂!都什麼意思呢?
    一直通過銀行購買理財的朋友,對「預期收益率」這個詞都不陌生,但心細的朋友會發現,現在各家銀行關於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的文字表述都變了,沒有了「預期收益率」字樣,取而代之的是「年化收益率」、「最新年化收益率」、「參考年化收益率」、「業績比較基準」等。各種表示真是眼花繚亂,也知道什麼意思,好迷茫!
  • 國有六大行理財子公司聚齊權益類投資佔比有望提升
    發布會上,中郵理財高管團隊正式亮相,吳姚東任董事長,敬宗泉任監事長,步豔紅任總經理。中郵理財開業,標誌著國有六大行理財子公司聚齊。除建行與交行外,其他大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郵儲銀行)理財子公司註冊地均為北京。
  • 上市公司理財熱「退燒」銀行出奇招留「金主」
    回顧過去八年的數據來看,A股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熱情持續高漲,認購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數量和認購金額逐年攀升。據統計,2011年至2018年,A股上市公司累計購買理財產品的金額從25.3億元漲到1.77萬億元。並且絕大部分上市公司都選擇了期限較短、滿足保本要求的銀行理財產品。
  • 銀行理財產品降溫 為留「金主」銀行各出奇招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8年,A股上市公司累計購買理財產品的金額從25.3億元升到1.77萬億元,購買熱情持續高漲,認購金額逐年攀升。不過進入2019年,上市企業對銀行理財產品的熱情卻有降溫的跡象,為了解各大銀行對於大額理財產品的實際情況,記者進行了隨機走訪。
  • [公告]泰永長徵:關於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進展公告
    近日,公司在董事會授權額度範圍內購買相關產品,具體情況如下: 一、購買理財產品情況 1、2018年03月30日,公司與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高新園支行(以下簡稱「招商銀行」)籤訂了《招商銀行單位結構性存款協議》,運用部分閒置募集資金4,500萬元購買結構性存款產品,具體情況如下:
  • 銀行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走俏
    網際網路寶寶類理財產品收益率連續數月下滑銀行類貨基產品走俏一直備受投資者青睞、以餘額寶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寶寶類理財產品,最近一段時間的表現卻讓人有些失望。再加上銀行理財門檻下調,使得銀行類貨基產品競爭力提升。
  • 上市公司理財熱現降溫跡象 銀行搶「金主」新招迭出
    為留住這批穩定而優質的「金主」,各家銀行又在做哪些努力?認購金額同比減三成一直以來,利用閒置資金或自有資金購買理財產品,被諸多上市公司視為既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又帶來穩定收益的重要投資手段。並且,大部分上市公司會選擇期兼具高安全性和保本特點的銀行短期理財產品。
  • 在售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前100個為什麼交通銀行能有前三個?
    在今年9月16日在售高收益前100名銀行理財產品中,一直以來曾經國有銀行最小、股份制銀行老大、業績發展不好不壞、市場反響默默無聞的交通銀行,竟然佔據了前三個高收益的理財產品,這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二是三款理財產品投資資產的目的到底有什麼區別?如此安排的原因是什麼?三是如果同樣的等級、風險程度為什麼有人要選擇低了21%收益的理財產品?這是想告訴購買者什麼理財邏輯?四是銀行理財向淨值型理財產品轉變以後,預期收益率在多大程度上是能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