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了一下中芯國際和華為,發現一些驚人的相似和差異

2020-12-25 騰訊網

當今的中國企業界,除了那幾家網際網路企業,最受關注的明星企業要算中芯國際和華為了。

中芯國際和華為,都肩負著民族科技振興的重任。中芯國際擁有先進的集成電路製造技術,在他國對我國集成電路相關產業封鎖、打壓之際,被大眾寄予厚望;華為是我國通信及信息產業的領軍企業,是最有希望引領中國科技進入世界前列的企業。

中芯國際和華為,都遭受到境外大國史無前例的打壓,都被列入「實體清單」,對華為打壓甚至更殘酷!

中芯國際和華為,都離不開上海,上海對兩家企業尤為重要。中芯國際成立於上海,總部在上海,上海對中芯國際的重要性不用多說。對於華為,最核心的無線通信業務的主要研發團隊在上海,華為的3G/4G/5G從上海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華為手機的高端Mate系列和P系列的主要研發團隊在上海;華為海思晶片的核心研發團隊在上海;華為在上海即將擁有兩個研發中心,青浦在建的研發中心,將是全球最大的、最先進的研發中心,也將是華為海思半導體的總部所在地,所以說,上海對華為很重要!

然而,中芯國際和華為,有很多不同,分析一下,能給人不少啟發。

首先,中芯國際與華為的體量不是一個量級,中芯國際2019年營收31.16億美元,華為2019年營收8588億元,折算後超過1200億美元。還有,員工人數、產品種類、全球影響力等等,這些都不具可比性,不是重點。

其次,中芯國際與華為的管理團隊穩定性的差距,這是要重點分析的。

中芯國際自2000年成立起,管理團隊除了創始人張汝京至2009年辭職,其他成員來自各利益相關方或空降,因股權相對分散,內部的團結和穩定性一直都有問題。中芯國際的發展史上,曾有多次因內部不和而產生重要的人事變動,這必然會影響管理團隊的戰鬥力,影響公司的當前業績及未來發展。

而華為,華為自1987年成立至今,創始人任正非自始至終是公司的靈魂人物。即使近些年公司的日常事務由董事長及輪值CEO們處理,任正非仍然參與重大事項決策,關鍵時候接受媒體採訪,走訪基層鼓舞士氣等。

華為的高管團隊,要麼來自創始團隊,要麼是從華為基層一步步提拔上來,華為沒有空降。華為的高管,基本都是華為內部土生土長,對華為文化高度認同,上下齊心,這樣的管理團隊就很穩定。這樣的管理團隊帶領的企業所向披靡,令對手十分害怕,就不足為怪了!

再看,中芯國際和華為面對危機的態度的差異。中芯國際面對境外大國的打壓,以往一有相關傳聞,總會第一時間發表聲明,表明絕不涉及國防。其實,根本沒用的,對方本就是要扳倒你,打擊你的先進的集成電路製造技術,根本不會聽你任何解釋。這不,還是被列入清單了。

而,華為面對三輪極限打壓,面對5G在全球範圍遭遇阻擊,面對孟女士至今還被扣楓葉國,華為絕不妥協!任老闆說,他已做好了今生見不到女兒的思想準備。華為人說,寧可向前一步死,絕不退後半步生!

我們完全可以相信,有這樣的掌舵人,有這樣團隊,華為定能戰勝任何困難!

綜上,企業如何保持管理團隊的穩定?在當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及組織被打壓,甚至被列入實體清單後,如何處理危機?中芯國際和華為的案例給我們一些啟發。

相關焦點

  • 面對美國的技術封鎖,保護中芯國際和華為的市場和利潤是破局關鍵
    美國打壓華為和中興之後,顯然還不想放棄對我國晶片領域的打壓,最近又傳出消息想要對中芯國際進行制裁。中芯國際作為全球第五的晶片製造廠,也是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晶片製造企業,在國內晶片領域的重要不言而喻。
  • 晶片戰爭:中芯國際救不了華為,但這場仗不得不打
    從生活中處處可見的手機、電腦,到AI、智能穿戴設備這些未來的科技賽道,中國都在戴著鐐銬賽跑。 鐐銬的名字,叫做晶片。 華為因晶片被捏住了咽喉,被看作華為救星的中芯國際,A股上市以來榮光在短短一周內消散,然後,人們發現,只憑一個中芯國際,救不了華為,也救不了中國的晶片產業。
  • 中芯國際:無奈的內訌
    為此,有必要分析一下同為高科技企業,同樣遭受國外技術、市場封鎖的華為。 華為的解決方案 華為自其成立開始,就面臨國外的技術封鎖和市場封鎖,2003年與思科的智慧財產權訴訟、2007年收購3COM失敗、2011年200萬美元收購美國3Leaf公司部分資產被拒等與中芯國際的趕超過程非常相似
  • 中國五大晶片廠排行,華為摘得榜首,中芯國際卻無緣前五!
    中國五大晶片廠排行,華為摘得榜首,中芯國際卻無緣前五!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已經意識到了晶片對於我們生活的重要性了,所以雖然我們是有短板的,但是我們也是在儘快的擺脫這樣的困境,面對美國對於中國的大呀,我們增強了自主研發的意識,現在我國的晶片水平也能夠達到一定的水平了,今天就給大家說一下我國五大晶片廠的排名情況,華為摘得榜首,中芯國際無緣前五。
  • 上海微電子、中芯國際接連宣布,華為迎來希望
    這一年多來,華為在美國各方面遭受重創,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華為不斷地將其「秘密武器」——海思麒麟晶片、手機服務生態以及手機系統拿出來。在華為遭受重創的這一年多時間裡,不但很好地化解了危機,更給我們國人帶來了一個又一個驚喜。
  • 華為之後是中芯國際,任正非:拋棄幻想,中國企業的道路已經明朗!
    華為之後是中芯國際,任正非:拋棄幻想,中國企業的道路已經明朗!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to delete it): 華為2020年的國際市場銷售份額被小米趕上,兩者差距微乎其微,雖然也有小米自己給力的因素,不得不提這其中美國的限制也幫了小米很大的忙,而且華為的市場份額計算是加上了榮耀的,去掉榮耀,華為大概已經被小米和蘋果超過了,與OPPO
  • 晶片巨頭【中芯國際】,到底是屬於臺灣省控制,還是大陸控制?
    中芯國際到底屬於臺灣省控制還是大陸?其實,這個問題不難回答,只要我們了解了中芯國際的股權結構,就基本上知道中芯國際的最終歸屬。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中芯國際是一家股份制企業,股權結構比較複雜,但最大的兩大股東都是中國企業,它們分別是:大唐電信、鑫芯香港。截至2019年底,第一大股東大唐香港(大唐電信100%持股),在中芯國際的持股權比例達到17%左右;第二大股東鑫芯香港(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100%持股),持股比例也高達15.76%。可見,中國大陸對中芯國際有絕對的話語權。
  • 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網與星系網絡驚人相似
    據《流行力學》網17日報導,天體物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合作,比較了宇宙和大腦神經元網絡之間的相似性。儘管在規模上存在很大差異,但這兩者複雜的系統卻驚人地相似。大腦神經網與星系網絡的比較據報導,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Bologna)的天體物理學教授Franco Vazza和維羅納大學(University of Verona)的神經外科醫生Alberto Feletti研究了自然界中最具挑戰性也是最複雜的兩個系統之間的相似性:宇宙的星系網絡以及人腦中神經元細胞的網絡
  • 中芯國際有遠見!趕在美國之前,做出了戰略調整!
    歷史不會重複,但又何其相似?近期中國半導體產業圈傳出了一個重磅消息,那就是主導技術為先的梁孟松要離開中芯國際,而擅長管理的蔣尚義則出任中芯國際的副董事長。為此很多網友表示,梁孟松在中芯國際做出的戰績是「有目共睹」的,中芯國際在這個時候選擇從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守,我們且不說此舉是否明智,但我們不妨看一下26年前聯想公司的例子!柳倪之爭?
  • 中芯國際到底是不是國企?還是臺企?
    有的人可能會詫異,中芯國際的創始人是張茹京。了解他的人應該知道他是中國臺灣省人,那是不是說中芯國際實際上是臺灣企業呢。其實這種說法是完全沒有根據的,而且我們可以看一下中芯國際目前的股份情況,這樣你就能夠了解,到底它是哪類企業?
  • 受出口管制限制,接不了華為訂單,中芯國際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
    在招股書中,中芯國際披露了自己要爭取的市場機會。最近,隨著出口管制的加緊,華為高端晶片「被」斷供,中美在半導體製造領域的博弈升級,所有人都將目光聚焦在了國內晶圓代工廠,尤其是中芯國際身上。有期許,也有疑問:以中芯國際為代表的國內晶圓代工廠,是不是有可能吃下華為的「需求」?中芯國際火速申請上市科創板,是不是為了維持資金需求、加緊產能,以滿足未來市場需求?
  • 假如臺積電被禁供貨華為,華為能依靠中芯國際造晶片嗎
    所以,臺積電假若被美國人要求停止和華為的合作,其實臺積電根本沒有說「NO」的力量,如果真到了這步,能依賴中芯國際嗎?中芯國際是我們國內最牛的晶片製造廠,也是華為目前的重要合作工廠!但是,他們只是個代工廠!他們用的半導體設備來自哪裡?他們用的半導體原材料來自哪裡?
  • 中芯國際的面子和裡子
    註:中芯國際上市後的股份總數為A股16. 8 億股+港股57. 4 億股=74. 2 億股。以中芯國際 7 月 16 日科創板收盤價82. 92 元人民幣和港股收盤價28. 75 港元分別乘以股份總數,就得到了 6152 億元與 2128 億港元兩個市值。
  • 中芯國際內訌真相
    但AI財經社發現,這封辭職信有兩個看點:一是梁孟松對自己在中芯國際的研發業績,給予的自我肯定。「我盡心竭力完成了從28nm到7nm,共五個世代的技術開發。這是一般公司需要花十年以上的時間才能達成的任務......目前看來,我的短期目標,似乎已經超預期、圓滿地達成了。」但如果對照中芯國際的財報,這些單方說法有待商榷。
  • 「芯觀點」美國國防部「軍工企業」黑名單,對中芯國際影響幾何?
    那麼,美國國防部黑名單和商務部的「實體名單」有什麼區別?今年九月份,「中芯或被美國實施出口管制」、「美國認為中芯有『涉軍』嫌疑,可能要加以制裁」等消息就已引起了業內震動。事實上,9月份BIS給中芯國際發函並不代表其被列入美國商務部的實體名單,與此次進入國防部的名單,兩者並不相同。
  • 中芯國際的至暗時刻
    但誰也沒想到,2020年12月15日,中芯國際召開臨時董事會,就邀請蔣尚義回歸擔任副董事長、執行董事一職進行投票表決時,梁孟松對蔣尚義的入職無理由投下棄權票,並且向董事會遞交了一封書面辭呈。事後中芯國際A股跌超8%、港股暫停交易,和上次辭職風波不同,這一次沒有迎來中芯國際的闢謠。
  • 華為手機業務有救了,中芯國際可生產7nm晶片,性能等效蘋果A11
    近日,芯動科技宣布:已完成全球首個基於中芯國際FinFET N 1先進工藝的晶片流片和測試,所有IP全自主國產,功能一次測試通過。中芯國際是我國最先進的晶片製造廠商,其「N 1」工藝是第二代先進工藝的代號,對標的是臺積電7nm製程工藝。
  • 硬科技投向標|國務院:大力培育集成電路和軟體領域企業 中芯國際二...
    《科創板日報》(上海,王夢雅)訊, 本周,硬科技領域周報包括:國務院:制定出臺財稅等政策措施大力培育集成電路和軟體領域企業;燦芯半導體完成3.5億元D輪融資;中芯國際二季度淨利潤同比增長644%。據悉,本輪融資資金將用於進一步推動燦芯半導體在中芯國際先進工藝上的ASIC一站式設計方案及SoC平臺技術和產品的研發。「中科聞歌」完成新一輪2億元人民幣融資 深創投領投「中科聞歌」完成新一輪2億元人民幣融資,由深創投領投,中科院資本、國科嘉和、金科君創、中自智能創投和豐厚資本聯合投資,老股東中科創星、友邦投資跟投。
  • 國產半導體雙雄——中芯國際與華力微
    說起國內的晶片代工大廠,大家肯定會想到的是國內排名第一的中芯國際。中芯國際由臺灣著名的半導體業者張汝京一手創辦。經過20年的發展中芯國際,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義大利都有自己的晶圓廠,可以覆蓋0.35um—14nm晶片的生產。可以說中芯國際是國內半導體生產環節的王者。
  • 華為突然宣布,川普計劃落空?中國芯贏了!
    華為正式宣布「純國產芯」面世在中芯國際籤下ASML光刻機合同、中微公司售出5nm蝕刻機後,華為也正式宣布「純國產芯」面世!近日,HUAWEI 榮耀play4手機正式採用kirin 710A晶片。這款晶片是華為真正意義上的一顆「純國產芯」。麒麟710A晶片設計是由華為海思設計的,製造則是由中芯完成的。但遺憾的是該晶片僅為14nm工藝製作,也就是說,這顆晶片還是一個試水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