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贊詩》中言:「源遠流長根又深,清白傳家素有名。山西發藉太原府,奉命平番作忠臣。文武公卿光是議,黔蜀威名震玉金。識得楊家詩八句,才是楊家後留人。」
滿門忠烈是用於形容為國家、為百姓奮鬥一生,敢於犧牲全族的忠烈之士。楊家將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們悍勇無畏、謀略過人、誓死報國。
然,卻因宋朝統治者重文輕武的風氣,使得將士報國無門。燕雲十六州收復三百年未果,遼國虎視眈眈,而楊家卻為國在金沙灘雙龍會之際,楊業身死,其七子去而一子回。如此滿門忠烈,悲壯至極,楊家將也再無往日的戰場輝煌。如今,可還有楊家後人的存在呢?
事實上,儘管楊家將的傳說止於三代,可楊家後人卻從不消失。時至今日,楊家傳人已至37代。
在歷經了數百年後,楊家僅存的一支血脈在四川一地開枝散葉,並且有了不少的後人,楊開華老人便是楊家後人中的一位。
楊家後人為何在四川繁衍生根?這與北宋末年的戰爭也是有著密切關係的。據楊開華老人所講:在靖康之恥發生後,金兵雖然在開封城中大肆屠殺,卻並沒有對楊家的府邸不敬,反而因為楊家將的滿門忠烈、報國之名而產生了崇拜,故而並沒有破壞對楊家的天波府。
在南宋末年時,蒙古人攻入中原後,剩下的楊家後人早已不再有上戰場的機會,為了保存血脈,便舉族移居到四川梓潼一地。
至此,楊家後人開始在這裡定居,為了避免無端的禍事,他們始終過著隱姓埋名的生活。
儘管沒有了保家衛國的機會,可祖先所傳的楊家槍法卻是不能遺失的。而楊開華老人便是楊家槍法的第37代傳人,他自幼便在父親的教導和督促下苦練三十六路的楊家槍法,如今也是到達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除了繼承厲害的楊家槍法之後,楊家懲惡揚善的傳統也一直一代一代地傳承了下來。楊開華老人就曾經憑藉楊家槍法擊敗了一夥來欺凌鄉裡的惡霸團夥,可謂是保得一方太平,護得村中弱小。
然而,對於楊開華老人來說,他雖然「身懷絕技」,但卻痛苦萬分,只因他自認為愧對楊家的列祖列宗。
昔日楊家的光榮已不再現,楊家槍法便成了楊家後人最大的榮光。他便是繼承了祖宗所留下的這份榮光,但他卻卻無法再將這份榮光傳下去。因為他的兒子楊鵬不願留在這個落後的村子中學習楊家槍法,而是選擇外出打工。
每每提及此,楊開華老人都是聲淚俱下,言語間可見其痛苦不已。可兒子的想法他作為父親也是能夠理解的,畢竟數十年的練功十分不易,又無法養家餬口。楊家槍法難以傳承,而他也只能在餘生中懷念昔日楊家將的輝煌。
若是提及楊家將的輝煌歷史,必然要說到一個人物,便是楊家將的領軍人物——楊業。楊家三代戍守邊疆、保家衛國的傳奇便是由他開始的。
楊業,又名為楊繼業。本是北漢的一員大將,因其在戰場上戰無不勝,從無敗績,故而又有「無敵」之稱。
然,北漢將亡,又豈是一個無敵的將領可救的。宋朝一統中原後,作為亡國將領的楊業本應該淪為階下囚。幸而楊業威名遠揚,宋太宗又是一個愛惜人才的人,故而在楊業歸降後,宋太宗不僅沒有將其視為前朝之臣,反而是立即對他委以重任。
楊業先是為左領軍大將軍,後又為北宋戍守邊疆,並多次在與遼國的戰爭中獲勝、重創遼國,後來遼軍甚至一看到楊業和楊家將的的旌旗便不戰而逃。如此英勇,北宋朝中當屬楊業和楊家將。
然,千裡馬無伯樂而非千裡馬。於楊業來說,亦是如此。儘管宋太宗對楊業予以重任,卻沒有給予完全的信任。
在雍熙三年時,宋軍兵分三路而徵遼國,其中一路宋軍便是由楊業所帶,並接連奪取了遼國四州,隨後奉令班師回朝。然,主將潘美與護軍王冼等人與楊業素來不和,更是逼迫楊業出戰。無奈之下,楊業與遼軍苦戰數日,而後方的王冼卻偏偏在關鍵時期撤走援軍,使得楊業長子楊延玉戰死,楊業被俘。
正是皇帝的不信任,再加上前線人心不合,才使得楊業的失敗。在被俘後,楊業寧死不降,最終絕食三日而死。
在眾多文學作品中,皆道楊家有七郎,事實也確實如此。楊業共有七子,次子楊延昭則是楊家二代的領軍人物。在楊業以及六位兄弟身死後,楊延昭接過了父親的兵權,並駐守邊疆。
於鹹平二年,即是公元999年的寒冬臘月,契丹突然南下,負責駐守的楊延昭急中生智,命人往城牆澆水,使得城牆結了一層冰,敵軍無法攻城而退。此役使得楊延昭升刺史;兩年後,楊延昭再次大勝南下的遼軍,擢升莫州團練使。如此來看,二代的楊延昭有不遜色父親的前途。
可好景不長,在1002年時,遼軍再次南下,楊延昭負責率軍馳援,卻被遼軍偷襲而導致損失慘重。再後來,楊延昭便一直駐守邊疆,直到1014年時,病逝邊疆。
而楊延昭膝下有四子,三子楊文廣便是楊家第三代的領軍人物,也是楊家將中最後一位著名的將領。
在父親楊延昭逝世後,楊文廣以補官的方式進入了軍中,執行鎮壓叛軍的任務。直到宋神宗時期,西夏屢屢進犯,楊文廣率軍成功追擊來敵,立下了大功,得以一路升遷,官封侍衛親軍步軍司都虞候。
眾所周知,宋朝自太祖皇帝趙匡胤起便一直收復燕雲十六州而未果,在楊文廣的心中,這也成了他的抱負。遺憾的是,楊文廣屢次上書進言收回燕雲十六州的方略,卻始終得不到肯定。最終,於1074年的十一月,楊文廣於邊境病逝。
至此,楊家三代人的年華都終於北宋的邊境之上,熱血都灑在了守衛中原的大地之上。而此後的楊家後人又是如何泯然於歷史之中的呢?
儘管楊家將的傳說不絕於耳,可真正在北宋的歷史上有突出貢獻的軍事將領便就是這三位了。
自公元979年,楊業降宋並戍守邊疆起,到1074年楊文廣於邊疆去世,共歷經了一百多年。這也就意味著,楊家三代都在為北宋守衛邊疆,最終死於邊疆,這樣的楊家將如何能不稱為滿門忠烈呢?
遺憾的是,輝煌不過三代。楊門三代之後,此後的楊家將中再無可比擬他們的人才。至此,楊家將的傳奇逐漸消失在了北宋的歷史中。
而這又不全然是楊門本身的緣故,更多的原因是在於北宋的國情。
眾所周知,北宋「重文抑武」,武將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致使北宋軍事實力日漸衰弱,這也是北宋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樣的背景下,武將心灰意冷,即便是被稱為「武將世家」的楊家將也無法例外。君不為君,則國不成國,便是北宋末年的真實寫照。
北宋末年,楊家後人也開始避禍,有的南下到了湖南、廣西等地;有的則是通過貴州進入四川;有的更是遠渡重洋到了菲律賓、泰國、新加坡等十幾個國家。
時至今日,楊家已經延續到了第三十八代人。這個歷經千餘年滄桑的古老家族還在延續,或許英雄的事跡真正並未落幕,只是換了一種方式繼續書寫。
三代楊家將的鐵骨錚錚、赤城報國之心為百姓所敬仰,縱使北宋亡國,可昔日楊家將的傳奇卻從未被遺忘。原因正是在於,無論在哪個時代,愛國之心皆是主流品質,只要是愛國、為國之士,便是值得後人們的敬仰和尊重的。
令人遺憾的是,楊家將自三代以後便再無傳奇之時,楊家後人淡薄,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物慾橫流,楊家功法後繼無人,實為可惜可嘆!無獨有偶,在如今的社會中,再少有人願意學習手藝,使得多少流傳數千年、百年的傳統文化逐漸為人們所遺忘,實在是令人悲痛。
參考資料:《楊家贊詩》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