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炒股就這幾招》吧?其實知道一個裝備的優劣只需幾秒。。。。。。 有看客問了:衝鋒衣就衝鋒衣了,還有偽的?! 沒錯,是有偽的,外形上是看不出真偽的,而且防水性偽的還比真的強,區別主要在面料的透氣性上!
辨別優劣:
1、看面料,用時3秒
從腋下到袖口有一條縫線,把袖口處的這個縫線翻過來,如果能看到裡邊的防水壓膠條,說明這是三層壓膠的面料,是在防風、防水的基礎上透氣的面料,這種是真衝鋒衣:
如果裡邊是有另一層面料擋著讓你看不到壓膠條的,比如說一層布或是網子的,就是兩層或兩層半塗層的面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偽衝鋒衣」,這種面料的透氣性差,或者可以說不透氣。
2、看做工,用時2秒
偽衝鋒衣大部分省成本線走在外邊,容易磨損開線,看上圖。
細節決定成敗,真衝鋒衣考慮到野外的複雜情況,在縫線上大部分採用內縫,這樣有效減少了因磨損開線的可能,延長了產品的使用壽命。
現在更有不用線來縫的衝鋒衣,減少開線的可能不說,還從某種意義上減輕了重量。
3、設計
兩件套這種設計非常的坑爹,不信?你見那個國際戶外大獎裡有兩件套了?就算有也絕對不會裡邊配抓絨!至少也得是羽絨或棉服之類的才專業,而且套裡的絕對不會與衝鋒衣連到一起!
為什麼不建議衝鋒衣與裡邊的保溫層連在一起,從上圖可以看到,當你按那樣穿時,胸前至少5-10CM沒有任何保溫,手放上去試試,絕對是冰涼地!如果在5度以下的溫度中按戶外三層著裝的原則這樣穿的話,你胸前寒氣入體,會得慢性病知道吧?!
≥俺分析,兩件套是當初從雅寶路秀水街流行開的,當初設計這個的人應該從不爬山(也可能是從國外設計的產品抄來的,但任何事物當初的想法肯定是好的,可時間會證明是不是科學),否則不會出這麼功能性差的設計,要知道把抓絨衣和衝鋒衣連到一起的這種設計嚴重的影響著國人的降!但這種設計卻非常巧妙的抓住了大部分國人好沾小便宜的心態——花1份銀子,得到兩樣東西,三種穿法,合適啊!
時代在發展,中間層的保溫已經不在光是抓絨的天下了,光抓絨就有目前普通抓絨、防風抓絨、毛猴,國外的中間層目前流行防風、防水的棉服或超輕羽絨。
簡單的說,兩件套是目前在中國戶外市場上比較好賣的產品,但它不科學!
科學的穿法是保溫層和衝鋒衣分開單獨拉拉鏈,而不是象目前這樣連在一起,多出來的拉鏈參加了衣服的重量,不過懶人設計也是賣點,在這個只要賣點不要科學的時代,我們還能要求什麼?
但存在就有它的原因,兩件套可以讓你不到500元就能擁有江湖傳說中的防風、防水性能,在城市、休閒、旅遊時非常好用而且夠用,所以還是有很大的消費市場。如果你是經常進行大體力的活動,或是經常經歷短時間內大量出汗,建議還是買透氣的衝鋒衣吧!
真偽衝鋒衣知道怎麼區分了,真偽衝鋒褲也是同樣的——看褲腳。
寫這個帖子有幾個原因,一是有人從濟南的某數一數二的商場裡買了件B臉3800多元的G-TEX衝鋒衣兩件套,俺一看竟然是偽衝鋒衣,被雷得不行;二是近期某戶外雜誌說目前衝鋒衣指標不合格,呼籲儘快樹立行業標準,俺有感而發;三是見過一件國外的哥倫比亞軟殼褲,研究後覺得與之比起來國內市場上的全是假貨,直接不是一個級別!
某次戶外展有人給俺說,在他們國家,誰的工藝、面料、配色好消費者認誰,當然,品牌不是一兩天才樹立起來的,也不是光打廣告的事,但在中國,那怪是在路邊拉一坨屎,上邊打個對號,都立馬有人過來瘋搶......
今年如果有時間想多寫寫這幾年對裝備的理解,以前是《戰戰兢兢看裝備》,國為目前國內的急功近利,太多的不合諧,俺改成了「賤」,不求寫成戶外的《炒股就那幾招》,至少讓更多的新人能看懂,不要進入裝備選擇的誤區。
因個人文化水平所限,再加上平常開店接客時間少,寫的不通的地方請大家多批評。
戰戰兢兢——首發於8264,轉帖請註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