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羅睺寺,「花開現佛」引人入勝,機關精密超越西方數百年

2020-12-25 思文的旅遊號

中國雖然不是佛教的發源地,卻幾乎是信徒最多的國家。在古代的時候,我國各地都興建起了佛教寺廟,作為著名的五大禪寺之一的山西五臺山羅睺寺,建成至今依舊保存十分完好,而其中存有一個機關精密的古代機械,如今仍可以正常使用,其技術在世界上遙遙領先!

在寺廟天王殿正門前,有一對唐朝建造的石獅子,約半面牆高,歷經數百年它的狀態依舊是氣勢磅礴、威武神歷,讓人看了就覺得深受震撼,它也是寺廟內最具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築之一。除了天王殿以外,寺廟內一共有四重佛殿,每個殿內不論是供奉的佛像也好,建築布局和風格也好,都是極其具有朝代的建築特徵的。

在大藏經閣的殿堂內,有一個高達十米的引人入勝的古代機械建築,也就是古時候人們說的機關術,名叫「花開現佛」。如同它的名字一樣,這個機械建築置於殿內的正中間,是一個類似於圓柱形的木蓮花,裡面包裹著一尊宋代的羅睺真身像。當人們按下開關,藏在佛像下暗閣裡的僧人就會收到信息,然後再按下機關,使得木製蓮花緩緩伸開,裡面的佛像漸漸顯現出來。這個機械建築在明代的時候就已經成型了,人們聽聞以後,紛紛覺得神聖無比,於是前來祈禱自己和家人的平安。

據說,明代出現這種機械建築的時候,西方國家並沒有類似的開發,一直到幾百年以後他們才陸續有了類似於這種機械建造的建築,也就是我國明代的這種技術早就超越了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但是這「花開現佛」並不是每天都能隨時開放的,只有在佛教比較盛大的節日中才會莊嚴地開啟它。說起來,這的確是羅睺寺最為神奇精彩的建築之一!

其實這裡的每一個建築,都是賦有及其豐厚的歷史文化和時代故事。除了「花開現佛」外,最吸引人的要屬山門東面的一座文殊塔。其高度為七米五,它的由來也是經過一個有趣的故事而來的!其實未蓋塔之前,原來生長著一顆非常粗壯的松樹。之後由於這棵樹幹枯而死,寺廟內的僧人把樹身雕刻成了文殊菩薩的雕像,留下了這顆松樹的樹根在原地,並在樹根之上建造了這座「松靈文塔」。

羅睺寺中富有明代建築特徵的建築,在經歷了五百多年的歲月衝刷後,仍然矗立在大地上。眾所周知的是,五臺山本身就是充滿佛教氛圍的地域之一,其中風格迥異的寺廟風格和獨特的雕刻技藝都非常值得一飽眼福。而最讓人驚奇的無疑就是這超人百年的高超機械技藝,如果有機會到來的話,一定不要錯過這難得一見「花開見佛」的神聖瞬間!

相關焦點

  • 揭開佛國五臺山,羅睺寺「花開見佛」的秘密
    羅睺寺,過去為五臺山青、黃廟中最大禪林之一,與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菩薩頂合稱為五臺山五大禪處。創建於唐代,據清涼山志載:唐、張天覺在此見燈有而建寺。相傳,文殊菩薩經常在這裡講經說法,門徒數千人。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掉進了文殊菩薩設計的「陷阱」,另一個是「花開見佛」,尤其是花開見佛。像吸鐵石一樣,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相傳,有一年蒙古境內「鬧鬼」,嚇的人們心驚肉跳,忐忑不安,特別是婦女兒童,惶惶不可終日。後來被五臺山文殊菩薩知道了,不知用的什麼法術,把鬼跑了,人們才安居樂業。
  • 羅睺寺的「花開見佛」為什麼是五臺山一絕?
    羅睺寺位於五臺山臺懷鎮內,始建於唐朝年間,是五臺山五大禪寺之一,屬於藏傳佛教寺院。清朝時期,康熙、乾隆、雍正皇帝均信奉佛法,曾多次來五臺山朝拜,對羅睺寺也進行了大規模的重修和擴建。羅睺寺後面是有名的西方殿,殿內擺放著一個大的圓形佛壇,壇上雕刻著著名的十八羅漢過江圖。佛壇的中間是一個大蓮華須彌座,裡面雕刻著方形佛龕,各佛菩薩分坐其中,並設有轉軸可以旋轉,旋轉時蓮花盛開,即可看見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等,在蓮花中若隱若現,非常壯觀,所以稱為「花開見佛」。
  • <古蹟尋蹤>又見五臺山之「羅睺寺」
    <古蹟尋蹤>【又見五臺山之「羅睺寺」】在佛教聖地五臺山臺懷鎮中,有一座獨特的寺廟,它是祀奉佛祖釋迦摩尼之子羅睺羅的寺廟,名為《羅睺寺》。五臺山的這座羅睺寺始建於唐代,是五臺山十大黃廟之一和五大禪寺之一,據說至今在寺的山門前仍然保持著一對唐代石獅,大而雄壯嚴的氣氛。(見圖二),至今的羅睺寺仍現存有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經閣、禪房、配殿、廊房等規制。寺內最有名的莫過於以接待十方客人而聞名兩幢木構小樓,至今猶存,在明清兩朝這裡香火依舊鼎盛,前來參拜的信徒經年絡絡不絕。
  • 五臺山羅睺寺古十景之開花獻佛 可遇不可求 遺憾去晚了 你看過嗎
    五臺山寺廟群說起羅睺寺可能有些人不知道,但它卻是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是為釋迦牟尼的兒子羅睺羅而建的寺廟,大家稱它為:佛太子。傳說,母親懷羅睺羅懷了6年,在釋迦牟尼成道之夜降生。因是淨飯王的王孫,佛陀的愛子,在眾僧中地位很高,經常受到稱讚。
  • 五臺山旅遊攻略,文殊菩薩的道場原來還有這麼多傳說
    現今羅睺寺是五臺山所有寺廟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十大黃廟之一,也是五臺山的五大禪寺之一。據說這裡還曾顯過聖燈,寺廟內有兩棟木質結構的小樓,因接待世界各地的遊客而出名。在清朝之前這裡原本是青廟,後來才改為黃廟的。
  • 五臺山羅睺寺東門銅獅落成揭幕
    五臺山北線諸寺及東山寺廟群僧侶去往塔院、顯通參加法會,多要途徑我寺東門。從東門進入,穿過我寺中軸建築群,走觀音殿旁甬道出西門,這是去往塔院寺、顯通寺以及靈鷲中峰最便捷的線路。我寺東門也可以說是五臺山僧信的「便民通道」。在過去,東門區域路面未做硬化,每逢下雨泥濘不堪;且東門外是無階梯的大斜坡,老人行走多有不便,雨雪天氣坡陡路滑,來往行人極易滑倒。為提升寺院的整體形象以及方便行人來往,寺管會早已規劃整修東門。
  • 羅睺寺在歷史上是喇嘛廟
    在忻州五臺山臺懷鎮顯通寺東隅有個喇嘛廟,叫羅睺寺,是五臺山五大禪院之一。創建於唐代,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重建。清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祟喇嘛教,多次來此朝拜,並下旨修飾。現存天王殿、大佛殿、文殊殿、配殿、藏經閣、廂房、廊屋、禪院以及各殿塑像、殿頂脊飾等,齊備無損,是五臺山保存完好的大型寺廟之一。每年農曆六月十四,傳為文殊菩薩誕辰,佛子羅睺羅為其祝壽,以跳鬼相娛。寺僧穿上奇裝異服,戴上鬼面具,隨鑼鼓節奏拍滿院蹦跳,自朝至暮,信徒徑相圍觀。後殿中心有一木製圓形佛壇,壇上周雕水濤和十八羅漢過江,當中河蒂上有木製大型蓮瓣,內雕方形佛龕,四方佛分坐其中。
  • 一份羅睺寺的簡介
    靈異非常,感應不思,佛地寶剎,聖眾海會。唐代賢首宗四祖清涼國師,以及入化般若寺的無著禪師,五臺山全山僧長供養主智頵大師等眾多大德,皆是出自本寺。唐末至後梁間,本寺中出現了五臺山的重要靈跡——佛子羅睺羅尊者顯聖。史籍資料記載:聖者阿羅漢佛子羅睺羅尊者在善住閣院顯聖,踏石留下腳印,還留下了如孩童模樣的肉身,作為人天瞻禮獲益的無二福田。
  • 羅睺寺、菩薩頂和顯通寺
    羅睺寺、菩薩頂和顯通寺。羅睺寺內最美的是天王殿前那一對唐代石獅。歷盡風霜,外皮滄桑,但依舊難掩霸氣。在五臺山,除了古廟龍碑以外,這是我認為最奪目的室外古蹟。雖說體量沒有乾陵那幾個大,但一千多年的歷史價值,是其他明清時期同類作品無法超越的。故宮博物院任何一對獅子,把元大都最早的那一對失竊的也算上,最古老的也只有七八百年。
  • 去五臺山不是為了看山
    五臺山 由東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組成, 東臺 名望海峰,西臺名掛月峰,南臺名錦繡峰,北臺名葉鬥峰,中臺名翠巖峰。五座主峰據說代表著文殊 菩薩 的五種智慧: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以及五方佛: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
  • 五臺山
    《清涼山志》載:「在大塔左側,有釋迦牟尼佛所遺足跡,其長一尺六寸,廣六寸,千幅輪相,十指皆現」。  相傳他二人不僅發現此足跡,而且還發現佛「舍利」,此外,營坊村這座山的山勢奇偉,氣象非凡,和印度的靈鷲山(釋迦牟尼佛修行處)相似。由於這三種原因,故決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後,以其山形命名為靈鷲寺。漢明帝劉莊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兩字,因而寺院落成後的全名是大孚靈鷲寺。
  • 五臺山國慶假期門票不免費!這5大必去景點千萬別錯過!
    日前,山西五臺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發布消息,國慶節假日期間(10月1日——10月8日),五臺山景區繼續對外開放,但在此期間,不再實行周一至周五工作日免收首道門票的優惠政策,從10月9日起再恢復上述優惠政策。
  • 山西五臺山景區主要景點介紹 青廟黃廟交相輝映
    五臺山景點介紹  五臺山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稱為「金五臺」,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並非一座山,它是坐落於「華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景區總面積達2837平方公裡,最高海拔3061米。五座山峰(東臺望海峰、南臺錦繡峰、中臺翠巖峰、西臺掛月峰、北臺葉鬥峰)環抱整片區域,頂無林木而平坦寬闊,猶如壘土之臺,故而得名。
  • 洛陽到太原旅遊——五臺山、喬家大院,平遙古城五日遊行程安排
    接團後乘旅遊大巴車赴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五臺山】,抵達五臺山風景區後參觀:黃教首領寺廟—【菩薩頂】(遊覽90分鐘) ,山西省五臺山中規模最大的黃教寺院,位於五臺山臺懷鎮顯通寺北側靈鷲峰上,據傳為文殊菩薩道場,即文殊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為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
  • 五臺山旅遊在冬季,雪中五臺山的穿越朝佛之旅!
    雪中五臺山五臺山朝佛之旅,冬季的雪中五臺山人很少,氣溫零下12攝氏度。太行山脈的這幾天一路陰天到這邊一片湛藍。第二天凌晨四點起來沐浴更衣連頭髮都洗了,然後到羅睺寺上早課(聽眾僧人佛堂誦經),眾僧人念經文,盤坐後面能感受到龐大的能量氣場,聽說僧人念經文發音頻率能接上宇宙頻率,光聽念經文三年都有功德。
  • 禮佛五臺山
    進入東漢王朝後門,天竺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從洛陽來到五臺山,並為佛道之爭進行了激烈的辯論,雙方劍拔弩張,激戰三日,巧舌如簧。這次辯論的意義重大,不僅關係著五臺山的宗教歸屬,也深刻影響著佛道的未來。兩位高僧終究憑藉高超縝密的思辨為佛教和五臺山帶來千年香火。攢動的人群穿梭於顯通寺中,而顯通寺即兩位高僧主持修建,原名大孚靈鷲寺,獨尊五臺山。
  • 觀光君帶你去旅行:品讀《五臺山和韻》,雲旅遊山西忻州五臺山
    佛教傳入五臺山,普遍的說法始於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迦葉摩騰、竺法蘭來到了五臺山(當時叫清涼山)。由於山裡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臺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二人在此建寺。臺內山多地廣,河流縱橫,選址建寺很重要。《清涼山志》載:「在大塔左側,有釋迦牟尼佛所遺足跡,其長一尺六寸,廣六寸,千幅輪相,十指皆現」。
  • 山西五臺山「跳鬼」儀式吸引上千人參觀(圖)
    焦瑾琦 攝  中新網五臺山7月18日電 (範麗芳 焦瑾琦)7月18日,山西省五臺山羅睺寺開花現佛殿院內佛號連連,舞影翩翩。當天,該寺院舉行的傳統奉旨道場法會進入高潮。上千信眾和遊客現場欣賞了一場原本只在藏地上演的、與五臺山藏傳佛教音樂柔和在一起的金剛舞,俗稱「跳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