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睺寺,過去為五臺山青、黃廟中最大禪林之一,與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菩薩頂合稱為五臺山五大禪處。創建於唐代,據清涼山志載:唐、張天覺在此見燈有而建寺。相傳,文殊菩薩經常在這裡講經說法,門徒數千人。
另據「大方廣佛華經第四十五卷」中記載:「……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由於文殊菩薩在此講過經說過法,故寺院落成後,以落佛寺為寺名。
明弘治五年重修,寺內有重修碑記。明萬曆年同李娘娘重建,相傳,明朝時,老主駕崩,少主年幼,娘娘李彥妃欲把江山讓與皇親李良。楊波、徐彥昭,捨命苦口相勸,李彥妃對這良言忠告,置之不理。皇親李良接了江山,野心勃勃,立即封鎖昭陽院,使內外隔絕,將李彥妃和少主打入冷宮,斷其水火,欲絕明裔。這時的李妃才始悟其奸,獨居悔嘆,憂慮萬分。因而在佛前許下重願,請佛保佑,少主將來能登基坐殿,我重建落佛寺。後來,少主由揚波、徐彥昭等人的竭力扶持當了萬曆皇帝,李娘娘便用巨款重建此寺,以還舊願。
清康熙年間,由青廟改為黃廟。清乾隆年間(公元1792),由姓羅的和姓睺的兩位藏族合修此寺,(羅睺寺之名有四說,筆者認為此說較為靠譜)竣工後,為了揚名於世,易名羅睺寺。從懸有「羅睺寺」匾額的木門進入後,兩旁是數丈高紅土圍牆,遮天擋日,顯得森嚴幽古。眼前是一條寬約二米、長約百公尺半圓形小徑,有坡度,徑面上鋪著鴨蛋形石子,行在其上,步步登高,給人一種朝聖之感。
進羅睺寺第二道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石獅一對,雕工精巧,姿態雄偉,系唐代遺物。其次是高丈餘的藏式磚塔一座。相傳,此處原有一大樹,正殿內的文殊善薩雕像就是用此樹塑成的,故在原樹址建此以示祭樹。
當我們環視獵奇時,發現身背後,門的兩側有兩二層的建築。這是招十方(佛教用語,指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人的客堂。據說,在民國期間這裡煙火極盛,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別看有這麼多的客堂,也遠遠滿足不了長途跋涉而來的蒙族人。
這座寺院為何能招來那麼多的蒙古人呢?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掉進了文殊菩薩設計的「陷阱」,另一個是「花開見佛」,尤其是花開見佛。像吸鐵石一樣,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
相傳,有一年蒙古境內「鬧鬼」,嚇的人們心驚肉跳,忐忑不安,特別是婦女兒童,惶惶不可終日。後來被五臺山文殊菩薩知道了,不知用的什麼法術,把鬼跑了,人們才安居樂業。有人說,文殊菩薩佛法無邊,能呼風喚雨,撒豆成兵;還有人說,降魔伏鬼、驅邪捉妖,是文殊菩薩的拿手好戲。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把文殊菩薩說得神乎其神。因此,在蒙族人心目中的文殊善薩是了不起的佛爺。
文殊菩薩未成佛前,為了普度眾生,樹立更高的威望。一次來到蒙族境內,見農奴主打農奴。他心裡說「要把這些野蠻人渡化成善人,我的威望就立起來了。」並揚言:我要是不把蒙族人渡化成善人,我就不成佛。決心有了,手段呢?
據佛教傳說,山西五臺山的文殊善薩,智慧第一;四川峨眉山的普賢菩薩,苦行第一;浙江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慈悲第一安徽九華山的地藏王菩薩,志願第一。素有智慧之稱的文殊菩薩,經過三天二夜的嘔心瀝血,決定採取「恐嚇」手段。並邀請觀世音菩薩前來和他配合。
在一個閃電雷鳴的夜晚,文殊菩薩化妝成魔鬼,在蒙族境內出現了,專做恐嚇人的表情。於是,蒙族境內謠言四起,頃刻間變成了恐怖世界。正當人們走投無路,無計可施之際,觀世音菩薩來了,告訴人們只有五臺山的文殊菩薩可以管制他,並說當魔鬼出現時,不要害怕,閉上眼睛,兩手合在胸前,口念文殊菩薩保佑,連念三遍,魔鬼便立即退避三舍,消失不見。後來牧民一試驗,果然靈驗。當然了此傳說並非醜化佛教,而是更加體現了文殊菩薩為普度眾生的用心良苦。
那麼什麼是「花開見佛」?在在正殿的地中央,有一朵木製的八瓣蓮花,在每個花瓣上雕刻坐佛一尊,坐佛塗黃色,花瓣是紅色,顯著異常鮮豔。在八瓣蓮花的中間,有背對背、面朝外四尊釋迦牟尼佛。這朵蓮花按在一個轉盤上,有轉軸從地下通過轉盤直貫花心,機關左右旋轉,花瓣即由此開合,花瓣展開時,釋迦尼佛便顯露出來,故名開花見佛。氣勢雄偉,結構精巧,不愧為傑作。
民國期間,蒙古人進香時,都以見佛為榮,為了達到「見佛」這個目的,要上布施。上的多一些自然就見到了。在六十年代,蓮花曾被砸毀,現今所見為八十年代後人仿製。
「花開見佛」的設計正是羅、睺二人。據臺懷鎮當地老人講,該寺到了乾隆末年,急需修繕。由於該寺住持常年臥病不起,無人主管。羅、睺二人得知消息後,便長途跋涉前來修葺。後來住持去世,二人理所當然成為衣缽傳人,為了解決修葺的經費以及擴大寺院規模,便立即著手新建了花開見佛。
相傳,北京雍和宮在乾隆九年(1744)改為喇嘛廟以後,在配殿裡安裝一些機關和埋伏,只要不慎,碰上機關或埋伏,各種姿態的小鬼會向你撲來,嚇你一跳。因此,這個配殿俗稱閻羅殿。羅、喉二人在北京雍和宮參觀了閻羅殿,受到了啟發和啟示,因而構成建造開花見佛的打算。
自從有了「花開見佛」後,寺院財路大增,擴大規模建設了下屬寺院「廣仁寺」。廣仁寺,仁愛慈善、以廣流傳。由於建造廣仁寺的目的是,為了招待外來的喇嘛和遠道而來的蒙古香客,故而俗稱十方堂。以至於十方堂叫開後,很少有人知道它的真名了。
這座清代建築的十方堂,除客堂外僅有兩個大殿。其中的三寶佛殿,內供宗喀巴大銅像,東西兩壁有五寸高的宗喀巴小銅像一千尊。文殊殿內供文殊菩薩銅像二百餘尊,兩壁彩色玻璃經架內保存明清藏經數千卷,包括道光版藏文經-甘珠爾經,一百零八卷,西方文大藏經一部,清藏六三百四十九卷,明藏九本八百八十六卷,華嚴經一百五十五卷,華嚴疏抄六百七十卷。其中的甘珠爾經為珍貴文物。
這座小小的十方堂,別看只有兩個殿,但所有佛像儘是銅質,無泥塑和木雕,為羅睺寺最大的特色。當然了,也足見羅睺寺財力之雄厚,大概和「花開見佛」有很大的關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