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與花的邂逅-新水墨-花開見佛

2020-12-15 香花芳草

誰說佛無情,誰說佛不懂情,花開見佛,得永生,那一剎那的美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佛教與花也有很深的因緣。佛教的十供養,尤以香和花最為普遍】

【因花悟道 見性成佛】

花與禪,一直有著天然的、神秘的聯繫。花一直在無聲之間傳承講述著禪的諸多秘密。

比如,花開見佛。

比如,花的美,可以看得見;禪的美,可以體驗到。

比如,禪師說:鬱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

比如,花開短暫,花開花落中,警示人們生命無常,一切都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

比如,花袒露自己於眾生眼際,不管看它的人是美是醜、是富是貧、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總依然故我,無寵無辱,從不肯做出媚眼或者使出冷臉來。

對禪來說,也是一樣的眾生平等。……禪是什麼?禪是一枝花。一天,在靈鷲山的法會上,有人把一枝金色優波羅花敬獻給佛陀,請他說法。佛陀用兩指拈起花來,遍示大眾,從容不迫,意態安詳,一言未發。僧眾都不能領會佛陀的意思,面面相覷。此時,迦葉尊者會心微笑。佛陀將花交給迦葉,說:「吾有正法眼藏,涅粱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之旨,以心印心之法傳給你。」

人的誕生,總會伴著痛苦不堪、惴惴不安、哭聲震天。拈花微笑,禪的誕生,卻是如此悠雅,寂靜,寧靜,祥和。

佛陀拈花示眾是傳授,迦葉以微笑回應是接受。沒有語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兩人在默然中完成了心靈的傳承。

佛陀與迦葉之間的傳承,藉由一枝花完成。迦葉睹花而笑,成為人類文明史上對禪與花這個秘密的第一次成功破譯。在場的其他僧眾默然,是因為難以領悟這一場景中的奧秘。

佛陀說的話,記錄下來的,是經典。佛陀拈花,沒有說出來的,是禪。

一朵花,開啟了一個嶄新的世界。

相關焦點

  • 花開見佛悟無生,是什麼意思?
    因為「念佛」只靠口念是不夠的,必須用GUANYIN法門開我們的智慧 眼,見佛以後才可以「悟無生」,所謂「花開見佛悟無生」,沒 有見佛不可能變成不生不死。見佛是見這個無量光,用頓悟的法 門很快就可以見到無量光,觀音法門就是「頓悟的法門」,拜佛、 念佛是「漸悟的法門」,慢慢地學,這種漸悟法門是神秀教的, 而六祖惠能則是教「頓悟法門」,教人如何馬上「見性成佛」。
  • 「三花聚頂」「花開見佛」是什麼意思
    在宗教修行中,道家丹道總依三花聚頂為上乘功夫,而佛家講的花開見佛,開頂為功夫上升驗證。雖講法不同但意思基本相同。但佛家不明講,把這些功法藏在儀規裡面,其目的是修心入靜,一念代萬念,比如修淨土,禪定,達到真定真靜時真氣自然上升聚頂,等頭頂跳動時叫開頂,花開等等。只是後來達到這種功力的和尚也不是很多,開不了頂用香籤點戒巴,火燒傷巴位痛時如跳動感去達到開頂的目的。這純是個人感受理解,不代表他人意思,感恩相互指點!
  • 揭開佛國五臺山,羅睺寺「花開見佛」的秘密
    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掉進了文殊菩薩設計的「陷阱」,另一個是「花開見佛」,尤其是花開見佛。像吸鐵石一樣,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相傳,有一年蒙古境內「鬧鬼」,嚇的人們心驚肉跳,忐忑不安,特別是婦女兒童,惶惶不可終日。後來被五臺山文殊菩薩知道了,不知用的什麼法術,把鬼跑了,人們才安居樂業。
  • 羅睺寺的「花開見佛」為什麼是五臺山一絕?
    佛壇的中間是一個大蓮華須彌座,裡面雕刻著方形佛龕,各佛菩薩分坐其中,並設有轉軸可以旋轉,旋轉時蓮花盛開,即可看見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等,在蓮花中若隱若現,非常壯觀,所以稱為「花開見佛」。這個「花開見佛」可謂是古代佛教藝術品中的精品,製作工藝非常精湛,堪稱五臺山一絕。
  • 【悠遊南嶽】方廣寺:盛開之蓮,花開見佛
    尋覓方廣寺,如同等待蓮花的盛開,花開見佛。花開見佛之時,即開悟之際。
  • 到濟南這地感受荷色荷韻,泰然中花開見佛
    荷葉碧碧如蓋,舒展婉韻;荷花盈盈如貝,嬌娜芳娉;水鳥在葉花飛行,翅尖劃落了晶瑩剔透的水珠,如珠玉撒落,美輪美奐。賞荷,讓人想到禪語中的「花開見佛」。泰然,想必是「花開見佛」的心境吧?
  • 花開見佛,心如蓮花,念如菩提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每一朵盛開的蓮花裡都藏著一尊佛,帶給你安寧祥和、智慧和啟迪。用一朵蓮,來商量我們的前世今生,於是紅塵萬丈,再無羈絆,可以困住我們的心。用一朵蓮,來感知我們的情深義重,於是人海蒼茫,再無時空,可以阻隔我們的情。
  • 工作室新品《花開見佛》,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尺寸】:高51.3mm 寬29.6mm 厚15.1mm【品名】:冰飄花翡翠掛件——花開見佛。
  • 在南京博物院遇「花開見佛」,窺看陳之佛的藝術世界
    不久前,「花開見佛——陳之佛的藝術世界」紀念展覽在南京博物院藝術館開展,百餘幅作品回顧了陳之佛先生在工筆花鳥畫領域的探索歷程,從他早期的工筆花鳥畫風格,到民國時期雅潔清幽的「冷逸格調」,再到新時期歡娛明快的「熱烈氣氛」,反映了他對社會、人生的感悟與看法。
  • 念「阿彌陀佛」時,牢記這2個字,能獲無量福報,花開見佛!
    如果一個人,對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有了嚮往之心,只需要一個簡單的方法,就可以花開見佛,那就是淨土法門一直推崇的念佛。大勢至菩薩也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也就是說,只要你念佛,最後就能見佛。可是,為什麼有很多人念佛一生,也未曾見過阿彌陀佛呢?甚至連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也沒有見過呢?這是因為,你念的方法不對。
  •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曾聽老人們說,一年之日,晝最長夏至,夜最長冬至。從昨天起,隨著夏至的到來,我們的夜開始逐漸增長了。(長按此圖片,識別二維碼,可保存本文中所用高清無水印圖片。其中圖片,全是我們學院新種植的荷花攝影集一共十二張,可以做壁紙哦~取景源自我們學校,攝影者還是我們學校的,絕對好看,不信你點看咯~允許小和尚自誇一下~)
  • 禪師寫禪詩,花開即見佛
    比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花非花》: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李翱性急,見了不以為然,說:「真是見面不如聞名啊。」拂袖就出。這時惟儼禪師回過頭來說:「太守何得貴耳賤目?」——耳朵和眼睛難道有什麼貴賤之分嗎?李翱心中一震,立即謝過,並請教大道。禪師一言不發,卻用手上下一指問:「會麼?」李翱茫然不懂。禪師說:「雲在青天水在瓶。」悟性不凡的李翱當下「欣然」,於是就題贈了這兩首禪詩。
  • 普陀講堂|佛前供花有怎樣的功德?
    佛經中更是記載了各種關於佛門中人與花的故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花開見佛」、「拈花一笑」、「天女散花」 另外,鮮花固然美麗,但其香味終會飄散,花瓣也終會凋零,花與人生一樣充滿了無常的流轉和變化。因此,當我們以花供佛時,也要藉此明白「花開花落,世事無常」的道理,提醒自己好好修行。
  • 株型奇特花似珊瑚的佛肚樹
    佛肚樹(Jatropha podagrica)別名佛肚花、珊瑚花、玉樹珊瑚、珊瑚油桐等,是大戟科麻風樹屬直立肉質灌木,不分枝或少分枝,高0.3-
  • 佛前供花,這4條「禁忌」,千萬要注意!
    佛前的香案上,經常花團錦簇,諸佛菩薩宛如在花叢中微笑,顯得極為清淨、莊嚴。那麼,是不是佛菩薩跟凡夫一樣,也貪戀嬌豔美麗的花朵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佛菩薩是出世間的聖人,以慈悲心平等加持世間一切眾生,並不會因為誰上供鮮花,就對誰格外偏愛。其實,這樣的想法,更多的是自己心中的妄想顛倒。佛前供花,下面四條「禁忌」,千萬要注意。
  • 「見廟就進,見佛就拜」是對佛法的誤解,真正的佛從不教人迷信!
    那就是「見廟就進,見佛就拜」,而且在佛前所求,多數是自私自利的願望,比如求佛保佑自己發財,求佛讓「仇人」倒黴等等,這是現代人對佛法最大的誤解。既然我們想學佛,就應該知道何為「佛」。古印度梵語「Buddha」的音譯即佛陀,兩千多年前,佛法傳入漢地,在不斷與傳統文化交融的過程中,我們將佛陀簡稱為「佛」。
  • 書法定製,行書橫幅《煙雲供養,見賢思齊,松風煮茗,花開見佛,博雅達觀
    書法定製,行書橫幅《煙雲供養,見賢思齊,松風煮茗,花開見佛,博雅達觀,博思捷達,家和萬事興,誠信若愚》,來自shufadingzhi.cn
  • 佛教:佛前供花,功德與意義
    在佛教中,在佛前供奉殊勝、美妙、莊嚴的物品,比如鮮花、水果、香、燈等,會有無量的功德。但許多初學佛的人,對佛前供花、供果的意義比較疑惑,佛前供花、供果的因緣和意義。佛前供花,植物結果前必先開花,所以花是因,果實叫做果。是將鮮花用器皿供於佛前,為佛門儀式之一。
  • 佛前供花,這3條「禁忌」,千萬要注意!
    前世佛前供花人。佛教與花有很深的因緣,佛陀當年講經說法時,常以花作比喻,許多禪師也是因「花」而開悟。佛門也稱「花」為「華」,比如佛教經典《妙法蓮華經》用的就是這個「華」字。佛經裡有許多與「花」有關的典故、偈語和譬喻,比如佛陀當年在靈山法會說法時有名的「世尊拈花、迦葉微笑」、佛門回向偈裡的「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以及形容一個人妙語連珠的「舌燦蓮花」,等等。
  • 佛教:佛前供花的方法和功德
    「今生貌美為何因,前世佛前供花人」,佛教歷來與花有著甚深的淵源,許多佛菩薩的法器或者坐檯就是蓮花,蓮花被譽為佛門「聖花」。蓮花又叫「蓮華」,佛教經典《妙法蓮華經》就是此義。比如我們熟悉的觀世音菩薩,就常常是端坐蓮花臺,手持淨瓶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