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鋼悟禪:禪詩是中國詩詞文化瑰寶中獨有的璀璨明珠。佛教源於古印度,卻在中國發揚光大。自從佛教在漢晉之際從印度傳入,禪與詩發生了奇妙的化學變化,禪詩便應運而生。不但許多僧人寫,許多崇佛的人,包括許多文人墨客政客也寫。讀這些詩中的禪、禪中的詩,既是文學的享受,又是禪理的感悟。
在當下,很多人信仰缺失,道德滑落,爾虞我詐,浮躁紛繁烏煙瘴氣,而佛教及禪詩就是一股清流,讓人們在悟佛理,讀禪詩、染禪心、知禪理中,雖然做不到讀禪詩「立地成佛」,但一定是「開卷有益」,讀禪詩而感悟體味濃濃的東方禪韻。比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花非花》: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大詩人白居易也受佛教影響頗深,特別是到晚年,身心都專注於學佛修行,佛學已經成為他難以釋懷的精神支柱和寄託。
詩句頗含機鋒。卻有飽含詩人濃鬱纏綿的落寞與傷感,和對短暫美好事物的追憶和嘆惋
又比如唐朝李翱《贈藥山高僧惟儼》其一:
煉得身形似鶴形,
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
雲在青天水在瓶。
其二
選得幽居愜野情,
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
月下披雲嘯一聲。
這首詩說的是,有一位高僧惟儼——藥山禪師,即曹洞宗的始祖。當時治地澧州太守李翶召他出山,老禪師沒有理他,不得已,太守親自上山拜訪。哪知到了藥山,老禪師在認真地讀經,根本就不理他。侍者就告訴禪師說,太守大人來了。但他還是不顧。李翱性急,見了不以為然,說:「真是見面不如聞名啊。」拂袖就出。這時惟儼禪師回過頭來說:「太守何得貴耳賤目?」——耳朵和眼睛難道有什麼貴賤之分嗎?李翱心中一震,立即謝過,並請教大道。禪師一言不發,卻用手上下一指問:「會麼?」李翱茫然不懂。禪師說:「雲在青天水在瓶。」悟性不凡的李翱當下「欣然」,於是就題贈了這兩首禪詩。
在佛看來,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因此,你要問什麼是佛,什麼是道,什麼是禪?便落入了下乘。真正的佛理,不由文字,似青天之雲,若瓶中之水,有時在孤峰之頂,有時是月下長嘯。這個世界所有的一切都自有它的安排,你找準位置,便是禪。近世李鴻章有副對聯所云:水流花開,得大自在;風清月朗,是上乘禪。所以,對於禪師寫禪詩,不僅僅需要讀禪詩的人有佛性慧根,更需要踐行合一,為利眾生多做善事。
作者:張鐵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