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師寫禪詩,花開即見佛

2020-12-11 鐵鋼雜談

鐵鋼悟禪:禪詩是中國詩詞文化瑰寶中獨有的璀璨明珠。佛教源於古印度,卻在中國發揚光大。自從佛教在漢晉之際從印度傳入,禪與詩發生了奇妙的化學變化,禪詩便應運而生。不但許多僧人寫,許多崇佛的人,包括許多文人墨客政客也寫。讀這些詩中的禪、禪中的詩,既是文學的享受,又是禪理的感悟。

在當下,很多人信仰缺失,道德滑落,爾虞我詐,浮躁紛繁烏煙瘴氣,而佛教及禪詩就是一股清流,讓人們在悟佛理,讀禪詩、染禪心、知禪理中,雖然做不到讀禪詩「立地成佛」,但一定是「開卷有益」,讀禪詩而感悟體味濃濃的東方禪韻。比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花非花》: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大詩人白居易也受佛教影響頗深,特別是到晚年,身心都專注於學佛修行,佛學已經成為他難以釋懷的精神支柱和寄託。

詩句頗含機鋒。卻有飽含詩人濃鬱纏綿的落寞與傷感,和對短暫美好事物的追憶和嘆惋

又比如唐朝李翱《贈藥山高僧惟儼》其一:

煉得身形似鶴形,

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

雲在青天水在瓶。

其二

選得幽居愜野情,

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

月下披雲嘯一聲。

這首詩說的是,有一位高僧惟儼——藥山禪師,即曹洞宗的始祖。當時治地澧州太守李翶召他出山,老禪師沒有理他,不得已,太守親自上山拜訪。哪知到了藥山,老禪師在認真地讀經,根本就不理他。侍者就告訴禪師說,太守大人來了。但他還是不顧。李翱性急,見了不以為然,說:「真是見面不如聞名啊。」拂袖就出。這時惟儼禪師回過頭來說:「太守何得貴耳賤目?」——耳朵和眼睛難道有什麼貴賤之分嗎?李翱心中一震,立即謝過,並請教大道。禪師一言不發,卻用手上下一指問:「會麼?」李翱茫然不懂。禪師說:「雲在青天水在瓶。」悟性不凡的李翱當下「欣然」,於是就題贈了這兩首禪詩。

在佛看來,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因此,你要問什麼是佛,什麼是道,什麼是禪?便落入了下乘。真正的佛理,不由文字,似青天之雲,若瓶中之水,有時在孤峰之頂,有時是月下長嘯。這個世界所有的一切都自有它的安排,你找準位置,便是禪。近世李鴻章有副對聯所云:水流花開,得大自在;風清月朗,是上乘禪。所以,對於禪師寫禪詩,不僅僅需要讀禪詩的人有佛性慧根,更需要踐行合一,為利眾生多做善事。

作者:張鐵鋼

相關焦點

  • 佛與花的邂逅-新水墨-花開見佛
    誰說佛無情,誰說佛不懂情,花開見佛,得永生,那一剎那的美【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佛教與花也有很深的因緣。佛教的十供養,尤以香和花最為普遍】【因花悟道 見性成佛】花與禪,一直有著天然的、神秘的聯繫。花一直在無聲之間傳承講述著禪的諸多秘密。比如,花開見佛。比如,花的美,可以看得見;禪的美,可以體驗到。
  • 佛教的精靈——禪詩,禪是詩家切玉刀
    此時,玄言詩開始與佛學相融,這為後來禪詩的興起打下了比較紮實的基礎,但當時有不少名士亦認為佛不如玄,有佛徒才思不濟的看法,這表現於對當時重要的佛教詩人、般若學學者支道林,名士們既有推崇,又有輕視、揶揄,這些人在《世說新話)裡多有記載禪詩包括抒禪趣、寫禪境、述禪理的詩作,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以禪入詩。在唐代有「詩佛」之稱的大詩人王維通過詩篇宣揚禪理。
  • 松陰石畔讀禪詩
    因其禪意表現方式不一,故有禪學(宗教)、禪詩(文學)、禪畫(藝術)等。    世人愛讀禪詩,一則放鬆繃緊的「俗身諸多塵網苦厄」,化解煩惱束縛;一則接受禪慧的啟迪,活躍創造性思維,忽覺「活潑坡地」聰明許多。人生不易,放鬆和聰明幾分,不啻透徹了幾分。如此修得慧燭長明,幸獲指點和陪伴,正可受用一生。    詩無禪意,不得謂禪詩。
  • 西遊真有趣:二十四,烏巢禪師的禪
    猛抬頭見一座高山。唐僧停鞭勒馬道:「悟空、悟能,前面山高,須索仔細,仔細。」八戒道:「沒事。這山喚做浮屠山,山中有一個烏巢禪師,在此修行,老豬也曾會他。」浮屠,《佛學大辭典》中的解釋是:浮屠,亦作浮圖,休屠。按浮屠浮圖,皆即佛陀之異譯。佛教為佛所創。古人因稱佛教徒為浮屠。佛教為浮屠道。後並稱佛塔為浮屠。
  • 禪詩:如何寫?10首原創,喜歡就拿走
    禪詩:如何寫?10首原創,喜歡就拿走文/淡然禪詩是一種比較特殊的詩,從內容上看,讓詩的內容具有一定的禪意或者禪理。從形式上看,禪意或禪理蘊藏在詩中,藉助于格律的形式,外在表現出來。真正的禪詩,不是帶有「禪」字的格律詩就可定性為禪詩。如何寫禪詩?一多讀一些經書。
  • 花開 只是為了在世人眼中說禪 花落 不過是為普度眾生和紅塵結緣
    破山禪師背之入蜀,落地生根今重慶梁平區,建禪院名「雙桂堂」,被尊為西南佛教禪宗祖庭。她的暮鼓晨鐘裡,我的故鄉,靜靜地美好,我靜靜地思念。從此,故鄉便是我永遠也走不出的如來掌心。她的春秋,是我的一枕山水;我的眼淚,是她的一條暗河!
  • 《無相念佛》|禪淨互通,禪淨雙修
    念佛人於此世界,修念佛法門而悟入佛性者是如此,帶業往生至極樂世界者,於花開見佛後,聞法而入無生忍(注二),亦復如此。是故一切修行法門皆當匯歸於禪定。  因此,廣義的說,八萬四千法門,包括淨土的各種法門在內,都屬於禪定的範圍,而八萬四千法門之修持,只要是有修有證者,多少證得唯心淨土。
  • 直達靈魂的詩意即療愈——胤然詩愈系
    詩愈系第1講:介紹詩歌療愈相關的中外歷史背景 詩愈系2:谷風鳴道,天雪落禪 詩愈系2視頻藝術文案: 無人山谷,有長風習習而來,習習而去,逍遙自在,蕩滌一切——其實一切原本都乾淨得無垢可滌蕩…… 秋去冬來,花盡雪埋,混沌天地間
  • 8首經典禪詩,獲得人生大自在,8位大德的禪機頓悟,你喜歡哪一首
    讀禪詩,能夠穩定心神,放空心海,感悟前人大德的智慧之言,也能照耀自己的前行之路。如果說禪是遙遠無際的藍天,禪詩就是通往內心幽靜之地的小徑;通過它可以尋找到真我,見眾生,見天地,見自我,達到內心的平和,了悟人生的奧秘。今天王和尚就通過8首禪詩,一起走進禪的境界,找尋人生徹悟的奧秘……
  •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的故事
    蘇東坡:「為何亦念觀世音菩薩?」  佛印禪師:「他比我們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3.八風吹不動——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    有一次,蘇東坡學禪有所領悟,覺得心智洞明,了無雜念,不覺喜從中來。遂按捺不住激情,鋪箋揮筆,寫了一首詩:「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
  • 禪與茶、佛與茶的千古因緣
    禪,意在明心見性,無關言語章句。禪的體證,就在萬緣應對處。   茶,天地潤育之靈物,非精行儉德之人無以嘗其至真之味。   禪茶的境界,如何與人說?   自徑山寺開山祖師法欽禪師於五峰之巔手植茶樹,用以供佛並祛除坐禪之昏寐,徑山茶與禪的因緣已有1200餘年。法欽禪師承襲牛頭法融之禪法,以「本寂心境,不為榮枯貴賤所迷」。
  • 即心即是佛,非心非是佛,一代宗祖「馬祖道一」
    直到很多年後,這年輕人的名字被寫進了中國禪史中,只因他單挑南嶽道脈,以「即心即佛」的理論大弘南宗宗旨,在南禪宗中一枝獨秀,正應了當年慧能的預言:「佛法向後從汝生,馬駒踏殺天下人。」他就是被人稱為「馬祖」的道一禪師。
  • 和尚在風雪中見一枝梅,大徹大悟寫下禪詩,結尾14字鼓勵世人千年
    有詩詞的時代是風情萬種的時代,那個時候每個階層都可以率性揮灑,用筆做閒雲野鶴,就連和尚也不例外,他們寫的詩叫禪詩,境界更高。所以在古時候的詩詞深處,藏著很多和尚的蹤影,在唐代,就有和尚在風雪中見一枝梅,大徹大悟寫下禪詩,結尾14字鼓勵世人千年,他就是黃檗禪師。
  • 8首著名的禪詩,以禪入詩,論詩如禪,一起妙悟精進!
    論詩如論禪,以禪論詩的真正核心在於妙悟。——《滄浪詩話》8首歷史上著名的禪詩,以禪入詩,論詩如禪,送給大家,望早日妙悟。鳥窠禪師出生的時候,「異香滿室,遂名『香光』」。《宋高僧傳·唐杭州秦望山圓修傳》中說:「釋圓修,姓潘氏,福州閩人也。生而岐嶷,長而俊邁。」鳥窠禪師9歲出家,14歲到河南嵩山會善寺學習佛經。他「儀表容與,日新厥德,研窮經論,俄約觀方。」21歲時到湖北荊州果願寺受戒。後又到陝西長安西明寺跟從復禮法師學習《華嚴經》、《起信論》。
  • 中國禪宗從「如來禪」到「祖師禪」的分化過程
    宗密禪師在《禪法諸詮集都序》中指出: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達摩門下,輾轉相傳者,是此禪也。
  • 懷讓禪師「磨磚說禪」,你怎麼看?是否與馬祖道一禪師相同呢?
    見道一愣在那裡,懷讓繼續話題道:「你是學禪,還是學佛?如果學禪,禪並不在於是坐還是臥;如果是學佛,佛也沒有一定的形狀。」道一全神貫注,聽得入味,似有所悟。懷讓又進一步開示:「如果你一味執著在座相上學佛,就等於扼殺了佛,一輩子也休想夢見大道。」打這以後,道一才真正心有所悟,於是在懷讓身邊一跟就是十年。後來道一辭別懷讓來到江西開堂,終於成為一代著名禪師,人稱馬祖。
  • 大安法師:何為有禪?無聞聰禪師開悟的過程
    01我們看很多的大禪師,他們開悟的過程那是非常地歷盡千辛萬苦啊。這裡舉一位禪師,談他開悟的過程。無聞聰禪師,他在開悟之後開堂接眾,在一個普說裡面談自己的修行過程。他說自己叫山僧,「山僧初見獨翁和尚」。獨翁和尚就令他參一個話頭: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 農曆二月初一 唐代高僧馬祖道一禪師圓寂日
    馬祖道一之於南嶽懷讓,正如石頭希遷之於青原行思,於禪法之弘揚,二者並稱,因馬祖於江西弘揚禪風,故稱江西禪、洪州禪,與石頭宗並為唐代禪宗兩大派系之一,終以「江西馬祖」聞名於世。 相關閱讀:馬祖道一大師開悟因緣
  • 佛日本空禪師,看起來是為日本禪師,其實讀作佛日,本空禪師
    本篇介紹的是杭州佛日禪師的故事,頂禮禪師,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杭州佛日本空禪師,雲居道膺禪師之法嗣。初遊天台山,曾公開宣稱:「如有人奪得我機者,即吾師矣。」後投江西雲居道膺禪師座下參學。佛日禪師被問得無言以對,於是便心悅誠服地留在雲居和尚身邊,朝夕入室請益。當時,佛日禪師才十三歲。四年後,佛日禪師辭別雲居和尚,往參夾山善會禪師。佛日禪師剛進門,便碰見寺院裡的維那師。維那一見佛日禪師,以為他是來掛單的,便道:「此間不著後生。」
  • 迷即佛眾生,悟即眾生佛
    薦福寺首聯和頸聯寫的是詩人自己的神態和意境。因為是詩人自己的感受,所以寫真切感人。能否成佛在於悟,「迷即佛眾生,悟即眾生佛」《壇經》。詩人認為通過煉丹,求長生不老的方術是虛妄。詩人通過自己人生的思考,終於覺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