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光年外或存在另一個地球;CNN 識別大熊貓準確率 95%;小鼠胚胎...

2020-12-19 雷鋒網

300 光年外或存在另一個地球

近日,天文學家新發現一顆行星克卜勒 -1649c,距地球 300 光年,一顆約為太陽四分之一大小的恆星圍繞著其運行。該行星的大小和地球幾乎相同,軌道位於恆星的宜居帶,溫度接近地球,這意味著這顆行星的表面可能存在著液態水,可以維持生命。美國宇航局(NASA)認為,它有成為外星生命家園的基礎條件。

我國科學家首次證明小鼠胚胎可在太空發育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段恩奎團隊首次證明小鼠胚胎可以在太空發育,同時研究團隊發現胚胎中的細胞含有嚴重的 DNA 損傷,而在太空中發育的胚泡的基因組則通過一組獨特的差異甲基化區域(DMR)整體被低甲基化。這項工作提高了對空間胚胎發育的理解,並揭示了長期極低劑量輻射是哺乳動物繁殖的危險因素。

論文地址:https://academic.oup.com/ns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sr/nwaa062/5819033?searchresult=1#

AI 液體活檢可檢測癌症

癌症液體活檢突破,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科學家首次在大規模樣本中證實,利用人工智慧分析血液微生物 DNA,可以檢測癌症。研究人員使用機器學習分析了癌症基因組圖譜(TCGA)中來自微生物的基因片段,僅通過這些微生物基因,便可區分出不同的癌種。

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31-019-0404-7#Sec000310

高鹽飲食竟能抑制腫瘤生長

過度攝入食鹽作為一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與慢性炎症、心血管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很強的相關性。但南京大學研究表明,高鹽飲食通過調節骨髓來源的抑制性細胞(MDSCs)的活性來激活抗腫瘤免疫監測,可實現對小鼠腫瘤生長的抑制。

論文地址: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5524-1

中微子打破了宇宙的對稱性

近日,日本、美國、俄羅斯等 12 國的 T2K 團隊經過十年研究發現,中微子打破了宇宙的對稱性,且宇宙終極的不對稱性可能就藏在中微子的不對稱中,這一發現或有望成就下一個諾獎。據悉,T2K 實驗採用的探測器是日本超級神岡探測器(Super-K),該探測器在物理學界大名鼎鼎,日本物理學家曾因該探測器進行的相關研究分別於 2002、2015 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177-0

人臉識別技術還能實別大熊貓

不久前,西華師範大學大熊貓研究曾將人臉識別技術運用到了大熊貓身上。該團隊採用深度學習技術,以一種基於 CNN 的人臉識別模型識別大熊貓,成功建立了大熊貓面部識別網絡,熊貓臉識別率高達 95%。

論文地址: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0632071931609X

離婚影響孩子成績,母親學歷高影響會更大

挪威卑爾根大學研究團隊通過對近 1 萬名青少年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父母離異會導致孩子的平均成績下降。如果母親獲得過碩士或博士學位,那麼這種負面影響會更強。

論文地址: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229183

流浪狗或是新冠疫情大流行源頭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夏旭華(多個知名期刊審稿人)及其團隊提出,流浪狗可能是當前人類新冠疫情大流行的源頭。該團隊假設,蝙蝠身上攜帶的冠狀病毒,先是感染了犬科動物的腸道,並在犬科動物身上發生了快速變異進化,然後首次感染了人類。

論文地址: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a094

5 年前的地球磁場研究成果被顛覆

2015 年,羅徹斯特大學研究團隊在年代測定為 42 億年前的鋯石中發現了磁性材料。這成了首個表明地球磁場可能在 35 億年之前就已經存在的證據。但最新研究表明,2015年的那項研究並沒有確定他們所檢測到的磁性物質是在那些鋯石晶體形成期間就形成了的,還是是在鋯石晶體形成之後才形成。這項研究表明,一直以來被科學家視為記錄了地球磁場歷史的鋯石顆粒是不值得信賴的。

論文地址: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15/eaav9634

世界上最長的動物竟有 45 米

施密特海洋研究所科學家在澳大利亞南部海域發現了世界上最長的動物——Apolemia 屬的管水母。嚴格來講,它並非一個生命體,更接近於一種群居生物,由髓狀和多形體的遊動孢子連接組合在一起,聚集成的一個有功能的新生命個體。

論文地址:https://anatomy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dvdy.20483

1.3 萬年前,象鼻蟲就學會偽裝自己了

一項研究分析了約 1.3 萬年前的象鼻蟲翅膀的化石,在其上發現了排列與鑽石相似的晶體結構呈藍色和綠色,這說明當時象鼻蟲已受自然選擇演化出了保護色。據悉,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二塊保存有納米級結構的化石。

論文地址: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bl.2020.0063

約會前,狐猴會噴點自製香水

實際上,雄性環尾狐猴手腕上有發達的氣味腺。近日研究人員更是發現,在繁殖季,它們會用手腕的分泌腺摩擦自己的尾巴,吸引雌性注意。這種香氣由 3 種醛類化合物混合而成,這也是首次科學家在靈長類動物身上發現信息素。

論文地址: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20)30407-3

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相關焦點

  • 直視小鼠胚胎發育-學者開發研究小鼠胚胎發育活體成像方法
    該研究是世界胚胎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為研究胚胎發育打開了一扇「窗」。 該研究介紹了一種研究胚胎發育的活體成像技術,通過不同發育階段的「腹窗」,實現了高分辨成像觀察小鼠胚胎第9.5天至出生的連續發育過程。
  • 科學家稱發現另一個地球可能存在
    (原標題:科學家稱發現另一個地球可能存在)
  • ...高紹榮/鞠振宇/樂融融合作揭示Dcaf11調控小鼠胚胎發育端粒延伸...
    該研究在小鼠胚胎幹細胞中進行了ALT相關因子的篩選,發現了Dcaf11在小鼠早期胚胎和胚胎幹細胞ALT介導的端粒延伸和維持中發揮重要作用。Dcaf11缺失會導致小鼠端粒縮短,進而引發Dcaf11敲除小鼠骨髓造血幹細胞功能異常及應激狀態下的損傷修復能力顯著下降。隨後,研究人員研究了Dcaf11的互作蛋白,發現Dcaf11可促進Kap1的泛素化降解,進而激活ALT相關基因Zscan4的表達。
  • 距離地球六光年外發現「超級地球」?真的有地外生命存在嗎?
    2016年,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與地球大小相似,同樣圍繞著恆星運轉的行星,並把它命名為Proxima Centarui b。這顆行星距離地球僅僅4光年,雖然還無法確定上面是否存在智慧生命,但很多科學家仍然確信這顆星球非常適合生命存在。
  • 小鼠胚胎幹細胞能夠自組織成象鼻狀結構
    小鼠胚胎幹細胞能夠自組織成象鼻狀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20:54:33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學研究所Bernhard G.
  • 旅行者一號,正在飛往6光年外的「超級地球」
    目前正以17千米每秒的速度向太陽系外飛去,雖然旅行者一號是如今人類飛的最遠的人造飛行器,但並非是最快的。最快的而是,2018年發射的帕克號太陽探測器,飛行速度超過每秒95千米,最高的時候可達200千米每秒,儘管他只能保持很短的時間。但仍然是人類迄今為止太空飛行器速度的巔峰,那麼如果以如此高的速度,飛到6光年外的超級地球將需要多久呢?
  • 距離地球95光年 有一顆 「最孤獨」的行星
    距離地球95光年 有一顆 「最孤獨」的行星[圖]  目前,研究人員發現一顆「最孤獨的行星」,它是一顆年輕行星,流浪在太空之中,它被命名為2MASS J11191137,大約已有1000萬年歷史,但在星系時間標度裡僅是「嬰兒行星」。
  • 300光年外!人類史上發現的第一顆變星馬上光臨地球上空!
    300光年外!人類史上發現的第一顆變星馬上光臨地球上空!據科學家表示,這顆變星是人類歷史上發現的第一顆變星。1596年8月,德國牧師、業餘天文學家大衛·法布裡修斯在鯨魚座發現了一顆三級星。幾周後,這顆恆星的亮度增加了整整一個星等。但是在接下來的幾天或幾周內,這顆恆星的亮度逐漸消失,最終在10月完全從視野中消失。
  • 另一個地球在宇宙的什麼地方?另一個地球會在宇宙哪裡?
    20多年前,一位美國天文學權威曾推算,僅銀河系就可能有300顆星球上存在智慧生命,並且有朝一日能與地球取得聯繫。我們尚沒有先進的科技,使人類信步於宇宙天外,隨意發現地球外的生命,或者與比地球更高度文明的智慧星球通訊聯繫。但是,地球上的人類是多麼盼望探索出宇宙間生命的奧秘啊!那麼,什麼樣的星球上能夠誕生生命?
  • 百度OCR通用中英文字符識別準確率達95%以上
    來源:格隆匯格隆匯11月1日丨百度大腦開放日OCR文字識別專場昨日在上海召開,百度AI技術生態部產品經理為開發者們詳細介紹了百度大腦最新的開放能力,百度視覺技術部韓鈞宇深入分享了百度大腦OCR文字識別方向的最新技術與趨勢,並邀請華夏保險上海分公司
  • 三體人真的存在嗎?距地球22.7光年,出現一個巨型「三體世界」
    在這部科幻小說中,人們了解了離地球4光年的三體文明,以及三體世界是什麼樣的。其實,除了小說中的三體世界,現實宇宙中也有三體世界。這顆三體恆星距離地球23光年,質量是地球的8倍。這是什麼樣的世界?根據小說《三體》,在離地球4光年的地方有一個由三顆恆星組成的三體系統。
  • 西安交大二附院《小鼠胚胎活體成像》研究成果在《科學》雜誌發表...
    作者:西安交大二附院 買秋霞西安交大二附院青年科技工作者黃強《小鼠胚胎活體成像》研究成果在《科學》雜誌發表哺乳動物胚胎發育是一個動態複雜的過程,既往研究方法包括組織染色近幾年來,研究者通過對體內發育環境的研究,開發出了胚胎完全培養基,可以體外培養胚胎24-48小時,將細胞水平研究胚胎發育的動態過程擴展到器官形成早期。然而,隨著胎盤的形成,臍帶成為供應胚胎發育的唯一營養來源,通過血液循環提供營養支持胚胎發育,目前尚沒有模擬臍帶提供營養的研究方法,因此,從臍帶形成至出生在細胞水平直接觀察胚胎發育的動態過程仍屬空白。
  • 100光年外又發現一顆地球2.0!不過這次有些不太一樣
    100光年外又發現一顆地球2.0!不過這次有些不太一樣當NASA再次探索到一顆與地球相像的行星時,也就是100光年外的地球2.0版系外行星Toi700d,隨後,NASA也向全世界宣布他們的推算成果,即該行星表面很可能存在液態水,種種跡象表明,在廣闊無垠的宇宙中,這顆星球很有可能成為人類的下一個「地球」,成為人類未來的備選退路之一,由於Toi700d行星位於人類宜居帶
  • 中國天眼收到規律的信號,來自17光年外的超級地球,疑似外星人!
    中國天眼收到規律的信號,來自17光年外的超級地球,疑似外星人!中國天眼收到規律的信號,來自17光年外的超級地球,疑似外星人!自從2016年中國天眼建成之後,發現了44顆脈衝星,這些脈衝星都會非常有規律的發出脈衝信號。當然這是非常規律,也是非常正常的,但是近日中國天眼卻收到了不一樣的信號,和以往比起來有著非常明顯的不同。
  • 肉眼可見最遠的天體,距離地球多少光年?
    太陽系外的恆星在地球上的整個天空中,肉眼可見的星星大約有7000顆,其中超過99%都是恆星,它們正如太陽一樣通過核聚變反應來產生光和熱。在這些肉眼可見的恆星中,絕大部分的質量、尺寸和亮度都要超過太陽。但它們遠離太陽系,距離我們至少也有4光年,所以它們看起來只是微小的星星。
  • 六光年外的超級地球一萬年後登陸正是時候,但前提是我們仍然活著
    馬普所的最新消息稱,在距離地球大約6光年外的巴納德星發現了所謂的系外消息,由MPIA開發的CARMENES光譜儀觀測結果顯示,這顆系外消息質量大約在3.2倍質量,比地球大一小圈,而且軌道周期也不錯,公轉一圈為223個地球日
  • 撞向地球的黑洞!來自6000光年外的威脅!
    大多數星系的中心都有一個能量巨大,破壞性極強的引力源。而這樣的引力源一般就是巨型黑洞。根據科學家的觀測結果,幾乎所有螺旋星系的中央位置都存在巨型黑洞,甚至有些星系的中央存在不止一個巨型黑洞。銀河系的中央便存在著巨型黑洞!它的引力幾乎是整個銀河系運轉的動力。然而作為直徑16萬光年,擁有幾千億顆恆星的銀河系,除了銀河系中心的巨型黑洞,還存在著一些小型黑洞,而GRO J1655-40黑洞便是其中之一。
  • 天文學家與阿里合作尋找「第二地球」,39光年外或有生命條件
    近日,有耶魯天文學家透露,正在與阿里工程師合作對39.13光年外的一個恆星系統進行研究,這裡或許將發現適宜生命居住的「第二地球」。(網絡資料圖)據了解,雙方合作研究的是這個恆星系統中的7顆行星,其中有5顆大小與地球類似,並有3顆具備液態水和孕育生命的可能性。科學家正在與工程師對7顆行星進行數據分析,尋找生命存在的跡象。
  • 哈勃發布最新照片:7億光年外,一個可怕的「鬼臉」正注視著地球
    然而,對於那些擁有超級觀測工具的天文學家來說,這個萬聖節,卻讓他們發現了令人驚悚的一幕:7億光年外,一個可怕的「鬼臉」正對著我們的地球,怒目而視,看上去有些毛骨悚然。 北京時間10月29日晚間,美國宇航局發布了一張由哈勃望遠鏡拍攝的最新照片,照片顯示,在遙遠的宇宙空間,有一個巨大的「鬼臉」正對著地球,怒目而視。
  • 「人雞胚胎」破解生命起源奧秘,首次證實「組織者」存在於人體
    他們在 5 月 23 日的《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名為《Self-organization of a human organizer by combined Wnt and Nodal signalling》的論文,使用「人雞胚胎」首次驗證了組織者(Organizer)——一種幫助組織並引導胚胎發育的細胞群在人體組織中存在的事實,使研究人類早期胚胎階段的發展邁上了一個新的平臺,並可能就此針對各種疾病開發一系列新的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