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邊灘涂地長出了「新寶貝」 海水稻讓「農業荒漠」變「良田」
試種海水稻的成功,為過去的「農業荒漠」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也為世界上更多飽受糧食短缺困擾的人們帶來了「江門思路與經驗」,更打開了一個巨大的新農業革命的想像空間。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實現統一不在海邊灘涂地區(鹽鹼地區)生活的人們,很難切身體會海邊灘涂地區(鹽鹼地區)農民的痛苦。眾所周知,土壤中的鹽分對農作物傷害很大。
-
...農光互補光伏發電基地喜迎豐收 鹽鹼地不僅能發電還成了千畝良田
蔡寬元 攝4500畝灘涂鹽鹼地成灘涂農光互補光伏發電基地。 胡志欽 攝 溫州網訊 昨天上午,樂清城東街道正泰農光互補150兆瓦光伏發電基地上,收割機正對基地裡300畝早稻進行收割。看著金黃的稻穗豐收的景象,親手種下水稻的汪學堯激動不已——3年來的風吹日曬終於換來了成果,而付出的代價是他從一個白面書生曬成了黝黑的莊稼漢。
-
灘涂變身良田!平湖首次試種的海水稻迎來大豐收
其實,「海水稻」並非是長在海水中的水稻,而是一種不懼海水短期浸泡,能在海邊灘涂地和鹽鹼地生長的水稻品種。為區別於普通水稻,人們稱之為「海水稻」,又稱「海稻」。有人會問,鹽鹼地裡長出來的稻米,會不會吃起來口感不好?事實上,「海水稻」所生長的灘涂地和鹽鹼地中礦物多,因此所產稻米的微量元素含量比普通稻米豐富。
-
"海水稻"不在海水裡長:瞄準沿海灘涂和內陸鹽鹼地
袁軍寶 潘林青 王子辰《人民日報》(2018年06月29日 20版)最高畝產620.95公斤!這是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首批試種的「海水稻」產量。「海水稻」是長在海水裡的嗎?據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技術處處長王克響介紹,耐鹽鹼水稻可以在海邊灘涂生長,是在「海水經過之地而非海水裡」,但「海水稻」生長的地方不懼海水的短期浸泡。雖然「海水稻」暫時還不能生長在海水裡,但我國有大量的海灘和內陸鹽鹼地,這裡將是「海水稻」的用武之地。據了解,我國目前有3500多萬畝沿海灘涂、15億畝內陸鹽鹼地。
-
「吃鹽植物」 讓鹽鹼地變良田成現實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田長彥介紹說,幾年前,這兩塊地都是鹽鹼地,都是什麼也不長。出現這種情況,是他們經過20多年的研究,發現了多種「吃鹽植物」。通過種植「吃鹽植物」,將土地裡的鹽分吸收出來,從而達到鹽鹼地變良田的現實。 鹽鹼地可以變良田?
-
海水稻讓「農業荒漠」變「良田」
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實現統一不在海邊灘涂地區(鹽鹼地區)生活的人們,很難切身體會海邊灘涂地區(鹽鹼地區)農民的痛苦。眾所周知,土壤中的鹽分對農作物傷害很大。一般來說,含鹽量超過0.3%的土地為「重鹽鹼地」,產量低至正常土地農作物產量的兩成。
-
探秘上海農場 70年如何鹽鹼變良田
當時的農場還是一片灘涂荒地,墾荒者們圍海造田,開墾了20萬畝土地。由於是鹽鹼地,一開始只能種植棉花,其他農作物無法生長。一年又一年,把鹽水排出去,把淨水引進來,鹽鹼地漸漸變了樣。1956年,試種水稻成功。
-
鹽城大豐沿海林場鹽鹼地上造萬畝生態林
「再過幾天,我們就能完成今年2000畝造林任務,在鹽城沿海各板塊率先完成萬畝新林場建設目標。」 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3月9日,林場場部門前的金絲垂柳已經吐綠,條條垂枝上布滿了嫩芽。林地下,麥子也是碧油油的一片。 還記得2013年12月,區委、區政府將沿海新林場的建設重任交給了區沿海開發集團。
-
上海市園科院開展崇明島圍墾灘涂鹽鹼地野外調查
灘涂圍墾區是受海陸交互影響的半人工半自然生態系統,是我國重要的後備土地資源,在緩解人口壓力、保持耕地動態平衡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崇明島位於長江入海口處,是中國的第三大島。近50年來,由於灘涂圍墾,崇明島土地面積增加一倍有餘。
-
江蘇東臺灘涂農業開發亮點紛呈
我市境內海岸線全長85公裡,連陸灘涂156萬畝,其中潮上帶39萬畝,潮間帶117萬畝,此外,還有東沙、蔣家沙、毛竹沙等岸外輻射沙洲100萬畝,灘涂面積佔江蘇的五分之一,鹽城市的四分之一,並以每年150米左右的速度向東延伸,年新增土地近萬畝,廣袤的灘涂土地是全市最大的土地後備資源庫。
-
青阜萬畝鹽鹼地變為生態綠洲
這片沿海的鹽鹼地即將迎來豐收。 在青阜農業公社負責人孫德東辦公室的牆上,掛著一塊牌匾,上面寫著:江北水鄉,天下糧倉,青鳥圖騰,正道滄桑。 讓青阜的鹽鹼地變為良田,讓當地的老百姓變得富足,是孫德東的願望。
-
從淡水田到鹽鹼地,從北到南 「海水稻」走出了一條個性十足的道路
從淡水田到鹽鹼地,從北方到南方,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海水稻」走出了一條個性十足的道路。從北到南 我國多地開展「海水稻」研究海水稻,顧名思義,是與海水有關的水稻。但是從科學的角度去認識,「海水稻」並不是能夠直接在海水裡生長的水稻,而是耐鹽鹼水稻,一般是指能夠在鹽分濃度為0.3%以上的土壤正常生長的水稻,可以生長在沿海灘涂和鹽鹼地。
-
新疆:種植「吃鹽植物」 變鹽鹼荒漠為良田
如今,科研人員通過種植「吃鹽」能力極強的植物,變鹽鹼荒漠為良田,使得昔日的不毛之地種出了高產棉花。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了解到,科研人員10多年來堅持對新疆鹽生植物的物種多樣性、鹽生植物種子及耐鹽性開展了大量研究。最終證明,在鹽鹼地上種植鹽地鹼蓬、鹽角草、野榆錢菠菜等,每年可以從土壤中帶走大量鹽分,連續3年左右即可大幅「淡化」土地,達到耕種標準。
-
鹽鹼地正在創造越來越多奇蹟 渤海萊州灣鹽鹼地上的「生命綠洲」
而經過多年努力,這片不毛之地創造了奇蹟,曾經的鹽鹼灘涂變成了一片「生命綠洲」, 變身林海博覽園,變身4A景區。進入7月份林海景區內「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千畝荷塘迎來盛開季,蔚為壯觀,百種荷花爭奇鬥豔。鹽鹼地上開出千畝荷花,這在幾十年前是想也不敢想的嘗試。
-
重度鹽鹼地也能種植蔬菜嗎?秘訣在此!
黃棒菜圖片 鹽鹼地,一直是農業人的心頭刺。 曾經的良田,由於長期過量使用化學肥料,使土壤中的硝酸鹽不斷積累。 輕則影響種子發芽出苗,重則造成植物生理乾旱,鹽害,死亡。
-
鹽鹼地上種出大棚菜
眼前的這6個現代化高溫蔬菜大棚看似普通,卻是陳官鎮歷史上首批的現代化高溫蔬菜大棚,開創了全鎮現代農業發展史的先河。多年來,受制於水源少、土壤鹽鹼的問題,陳官鎮發展現代高效生態農業一直難以突破瓶頸,高溫蔬菜大棚更是百姓想也不敢想的事兒。難題要解,土地要變。陳官鎮踏上了與鹽鹼化「爭鬥」的道路。
-
中國人帶頭在非洲土地上種植農作物,大豐收後,黑人認為是神跡!
事實上的確如此,非洲大陸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貧窮的陸地,人們吃不飽飯,常常被餓死的新聞屢屢被刊登。所以很多人會認以為非洲的土地十分貧瘠,導致當地的農作物產量極低。但事實上真的是這個樣子嗎?實際上非洲的土壤十分肥沃,雨量充足的地方甚至可以讓蔬菜比在其他地區都要生長的出色。當然非洲也有部分鹽鹼地。這種土地的確不能種出好的農作物,但是經過改造後依然能讓糧食高產。
-
灘涂為什麼被稱為海岸邊的「隱形天堂」?
灘涂,指沿海大潮高潮位與低潮位之間的潮浸地帶。除此之外,許多灘涂蟹類生活在灘涂的泥巴中,它們的打洞行為可以幫助疏通深層的泥巴,讓新鮮的空氣或水到達這裡,而這對於生長在灘涂上的植物(比如紅樹林等)至關重要。
-
《濱海鹽鹼地高耐鹽經濟植物篩選與規模化繁育》出版發行
長期以來,高鹽環境下的農業、生態建設和城市綠化因缺少高耐鹽植物品種及其配套技術而難以實現,尤其是北方沿海高鹽灘涂受淡水資源短缺制約更難以開發利用,迫切需要能用於高鹽灘涂生態和景觀美化的高耐鹽植物種源、苗木及栽培技術與相關農業利用模式和產業模式。
-
鹽鹼地上種水稻?海水稻首次紮根青藏高原,讓高原鹽鹼地變糧倉!
鹽鹼地的利用一直是農業的大難題,畢竟植物難以生長,浪費又可惜。對於我國,有100萬平方公裡的鹽鹼地,要是按面積算,這幾乎相當於是一個衣索比亞的大小。不過,經過科學家的不懈努力,現在在鹽鹼地上也能種水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