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日勝教授對海水稻結子情況進行分類,並做好記錄。
在臺山市海宴鎮南豐村,今年早造新種下的海水稻煥發出勃勃生機。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 陳敏銳
5月26日,海水稻發現者、「海稻86」的持有者陳日勝教授如往常一樣來到臺山市海宴鎮南豐村,查看今年早造新種下的海水稻。高高矮矮的稻苗一片綠色,煥發出勃勃生機。
去年,海宴鎮政府與陳日勝在海宴華僑農場建立了海水稻研究院,承包了700多畝由鹽鹼地墾造出來的水田試種海水稻,主要開展海水稻的選育、試驗與示範等工作,晚造畝產超過450公斤。今年早造,海水稻研究院已經實現種植面積5800畝。
試種海水稻的成功,為過去的「農業荒漠」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也為世界上更多飽受糧食短缺困擾的人們帶來了「江門思路與經驗」,更打開了一個巨大的新農業革命的想像空間。
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實現統一
不在海邊灘涂地區(鹽鹼地區)生活的人們,很難切身體會海邊灘涂地區(鹽鹼地區)農民的痛苦。眾所周知,土壤中的鹽分對農作物傷害很大。一般來說,含鹽量超過0.3%的土地為「重鹽鹼地」,產量低至正常土地農作物產量的兩成。全球各地海水的平均含鹽量為3%—5%,基本是陸生植物的禁區。
沿海灘涂地區由於海水滲透導致鹽分過高,不能像平原地區一樣大規模種植糧食作物,因此一直被人們視為「農業荒漠」。
「普通農作物很難在鹽鹼地裡生長,但海水稻是個例外。」陳日勝解釋說:「其實,海水稻除了『海稻86』之外,其他新品種並非是長在海水中的水稻,而是一種不懼海水短期浸泡,能在海邊灘涂地和鹽鹼地生長的水稻品種。為區別於普通水稻,人們稱之為『海水稻』,又稱『海稻』。目前,我們研發的海水稻已能在含鹽量6%以上的鹽鹼地中長出稻米。」
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變化,對稻米的消費需求已經趨向追求營養價值、保健功效等。「海稻86」稱為海米,米身呈赤紅色,含有天然可溶性紅色素,營養豐富。
「海稻86」海米不僅含澱粉量低,富有膳食纖維、胺基酸、高蛋白、鈣,更含有硒、鋅、鎂、銅、鐵、鉬、錳等微量元素,而且富含獨特的活性有機化合物IP6等,具有增強人體免疫力的作用,通過加工可作為糖尿病人的代用食品。
此外,海水稻整個生長過程,無需施灑農藥、化肥,在沿海的灘涂種植海水稻,可促淤造陸,減緩海水對海岸土地侵蝕。它對調節海洋氣候和保護海岸生態環境起著重要作用,譬如防風消浪、促淤保灘、固岸護堤、淨化海水和空氣、減緩溫室效應等。此外,其發達的根系能有效地滯留陸地來沙,減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而且增加土壤有機質。
種種優勢疊加,讓海水稻的種植了實現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統一。
為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提供嶄新思路
通過推廣種植海水稻,讓「農業荒漠」變「良田」,一直是陳日勝的一大願望。陳日勝與海水稻的緣分,要追溯到1986年。當年,畢業於湛江農業專科學校林果專業的陳日勝和老師羅文列教授一起,到湛江當地沿海調查紅樹林資源時,看到一株比人還高、看似蘆葦卻結穗的植物,穗呈青白色,裡面果實剝開一看,竟是紅色的像米又像麥的顆粒。
之後,畢業於林果專業的陳日勝,開始了「跨界」進行海水稻育種。陳日勝發現,最開始海水稻的同一批種子不會同時抽穗,於是得年復一年地進行選種,通過繁育選擇優良株系進行種子提純和繁殖。如此選種到1991年,陳日勝才定型品系,在10個株系中收穫種子3.8公斤,因為在1986年被發現,於是命名為「海稻86」。
資料顯示,我國鹽鹼地總面積約為15億畝。在這些地方,普通農作物產量極低,甚至難以生長。陳日勝在測試出海水稻具有耐鹽耐鹼的特殊功能後,便自掏腰包跑到全國各地去考察鹽鹼地。2014年9月1日,「海稻86」通過原農業部頒布的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公報。
30多年孜孜不倦地進行海水稻育種,經歷過資金緊缺、家人的不理解,常年在田地裡彎腰工作還導致腰肌勞損,但陳日勝沒覺得苦,反而樂在其中。「我一直記得老師羅文列說過,中國乃至全球的鹽鹼地那麼多,海水稻研究成功了,這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情。」陳日勝說。
除陳日勝外,袁隆平院士也一直致力於海水稻的研究與應用,他曾表示,如果能推廣種植1億畝「海水稻」,只要平均產量達到300公斤,一年內就可增產300億公斤糧食,多養活8000萬人口。
海水稻的成功,為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思路。
將推行稻魚、稻蟹、稻蝦共生方式
江門是農業大市、海洋大市,全市海岸線長,沿海灘涂面積20多萬畝,發展農業生產特別是種植海水稻,擴大糧食生產面積,資源優勢明顯,條件優越,具有很大發展空間。據初步調查,全市海洋灘涂可墾復水田種植海水稻近5萬畝。
但略微遺憾的是,2019年以前,我市海水稻種植一直未有成行的規模和傳統。在臺山等沿海地區,部分農民有在鹽鹼地上種植水稻的歷史,但是由於品種等原因限制,產量不高。
為解決海水稻種植難題,2019年,市農業農村局在臺山市都斛鎮下莘村開展海水稻與青蟹混養項目實施,建立面積100畝的稻蟹混養種植基地,在全市範圍內探索海水鹽鹼地種植水稻與養殖青蟹的新模式。
同年,海宴鎮政府與陳日勝在海宴華僑農場建立了海水稻研究院,試種海水稻。據陳日勝介紹,海水稻研究院將在未來幾年內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預計可達3萬畝以上。此外,廣東菰稻科技有限公司(原江門市種業有限公司)也於2019年在臺山市北陡鎮建立了海水稻選育與試驗基地,面積60畝。
2019年10月29日,江門市農科所對陳日勝開辦的江門市日勝農業有限公司2019年晚造種植的海水稻育種材料進行測產評估,其中育種材料HR86401平均產量為485.4公斤/畝,育種材料HBY865801平均產量為413.4公斤/畝。
試種的成功,為過去的「農業荒漠」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對於江門來說,海水稻在海宴鎮試種成功只是做好了種子培育,這是所有工作的開始。如今,在海宴鎮試種的海水稻平均畝產達到450公斤以上,這讓陳日勝及我市都看到了海水稻大範圍種植的希望。
「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科學做好海水稻調查規劃,充分利用海洋灘涂資源,發展種植海水稻,穩定糧食生產面積。同時,依靠科研院校提供技術支持,選擇適合我市地理條件的適生品種,穩定產量。」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鳳團介紹,我市還將大力推行稻魚、稻蟹、稻蝦共生方式,充分利用地理空間,種養結合,增加經濟效益,保護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