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灘涂地長出了「新寶貝」 海水稻讓「農業荒漠」變「良田」

2020-12-21 江門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陳日勝教授對海水稻結子情況進行分類,並做好記錄。

  

   在臺山市海宴鎮南豐村,今年早造新種下的海水稻煥發出勃勃生機。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 陳敏銳

5月26日,海水稻發現者、「海稻86」的持有者陳日勝教授如往常一樣來到臺山市海宴鎮南豐村,查看今年早造新種下的海水稻。高高矮矮的稻苗一片綠色,煥發出勃勃生機。

去年,海宴鎮政府與陳日勝在海宴華僑農場建立了海水稻研究院,承包了700多畝由鹽鹼地墾造出來的水田試種海水稻,主要開展海水稻的選育、試驗與示範等工作,晚造畝產超過450公斤。今年早造,海水稻研究院已經實現種植面積5800畝。

試種海水稻的成功,為過去的「農業荒漠」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也為世界上更多飽受糧食短缺困擾的人們帶來了「江門思路與經驗」,更打開了一個巨大的新農業革命的想像空間。

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實現統一

不在海邊灘涂地區(鹽鹼地區)生活的人們,很難切身體會海邊灘涂地區(鹽鹼地區)農民的痛苦。眾所周知,土壤中的鹽分對農作物傷害很大。一般來說,含鹽量超過0.3%的土地為「重鹽鹼地」,產量低至正常土地農作物產量的兩成。全球各地海水的平均含鹽量為3%—5%,基本是陸生植物的禁區。

沿海灘涂地區由於海水滲透導致鹽分過高,不能像平原地區一樣大規模種植糧食作物,因此一直被人們視為「農業荒漠」。

「普通農作物很難在鹽鹼地裡生長,但海水稻是個例外。」陳日勝解釋說:「其實,海水稻除了『海稻86』之外,其他新品種並非是長在海水中的水稻,而是一種不懼海水短期浸泡,能在海邊灘涂地和鹽鹼地生長的水稻品種。為區別於普通水稻,人們稱之為『海水稻』,又稱『海稻』。目前,我們研發的海水稻已能在含鹽量6%以上的鹽鹼地中長出稻米。」

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變化,對稻米的消費需求已經趨向追求營養價值、保健功效等。「海稻86」稱為海米,米身呈赤紅色,含有天然可溶性紅色素,營養豐富。

「海稻86」海米不僅含澱粉量低,富有膳食纖維、胺基酸、高蛋白、鈣,更含有硒、鋅、鎂、銅、鐵、鉬、錳等微量元素,而且富含獨特的活性有機化合物IP6等,具有增強人體免疫力的作用,通過加工可作為糖尿病人的代用食品。

此外,海水稻整個生長過程,無需施灑農藥、化肥,在沿海的灘涂種植海水稻,可促淤造陸,減緩海水對海岸土地侵蝕。它對調節海洋氣候和保護海岸生態環境起著重要作用,譬如防風消浪、促淤保灘、固岸護堤、淨化海水和空氣、減緩溫室效應等。此外,其發達的根系能有效地滯留陸地來沙,減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而且增加土壤有機質。

種種優勢疊加,讓海水稻的種植了實現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統一。

為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提供嶄新思路

通過推廣種植海水稻,讓「農業荒漠」變「良田」,一直是陳日勝的一大願望。陳日勝與海水稻的緣分,要追溯到1986年。當年,畢業於湛江農業專科學校林果專業的陳日勝和老師羅文列教授一起,到湛江當地沿海調查紅樹林資源時,看到一株比人還高、看似蘆葦卻結穗的植物,穗呈青白色,裡面果實剝開一看,竟是紅色的像米又像麥的顆粒。

之後,畢業於林果專業的陳日勝,開始了「跨界」進行海水稻育種。陳日勝發現,最開始海水稻的同一批種子不會同時抽穗,於是得年復一年地進行選種,通過繁育選擇優良株系進行種子提純和繁殖。如此選種到1991年,陳日勝才定型品系,在10個株系中收穫種子3.8公斤,因為在1986年被發現,於是命名為「海稻86」。

資料顯示,我國鹽鹼地總面積約為15億畝。在這些地方,普通農作物產量極低,甚至難以生長。陳日勝在測試出海水稻具有耐鹽耐鹼的特殊功能後,便自掏腰包跑到全國各地去考察鹽鹼地。2014年9月1日,「海稻86」通過原農業部頒布的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公報。

30多年孜孜不倦地進行海水稻育種,經歷過資金緊缺、家人的不理解,常年在田地裡彎腰工作還導致腰肌勞損,但陳日勝沒覺得苦,反而樂在其中。「我一直記得老師羅文列說過,中國乃至全球的鹽鹼地那麼多,海水稻研究成功了,這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情。」陳日勝說。

除陳日勝外,袁隆平院士也一直致力於海水稻的研究與應用,他曾表示,如果能推廣種植1億畝「海水稻」,只要平均產量達到300公斤,一年內就可增產300億公斤糧食,多養活8000萬人口。

海水稻的成功,為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思路。

將推行稻魚、稻蟹、稻蝦共生方式

江門是農業大市、海洋大市,全市海岸線長,沿海灘涂面積20多萬畝,發展農業生產特別是種植海水稻,擴大糧食生產面積,資源優勢明顯,條件優越,具有很大發展空間。據初步調查,全市海洋灘涂可墾復水田種植海水稻近5萬畝。

但略微遺憾的是,2019年以前,我市海水稻種植一直未有成行的規模和傳統。在臺山等沿海地區,部分農民有在鹽鹼地上種植水稻的歷史,但是由於品種等原因限制,產量不高。

為解決海水稻種植難題,2019年,市農業農村局在臺山市都斛鎮下莘村開展海水稻與青蟹混養項目實施,建立面積100畝的稻蟹混養種植基地,在全市範圍內探索海水鹽鹼地種植水稻與養殖青蟹的新模式。

同年,海宴鎮政府與陳日勝在海宴華僑農場建立了海水稻研究院,試種海水稻。據陳日勝介紹,海水稻研究院將在未來幾年內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預計可達3萬畝以上。此外,廣東菰稻科技有限公司(原江門市種業有限公司)也於2019年在臺山市北陡鎮建立了海水稻選育與試驗基地,面積60畝。

2019年10月29日,江門市農科所對陳日勝開辦的江門市日勝農業有限公司2019年晚造種植的海水稻育種材料進行測產評估,其中育種材料HR86401平均產量為485.4公斤/畝,育種材料HBY865801平均產量為413.4公斤/畝。

試種的成功,為過去的「農業荒漠」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對於江門來說,海水稻在海宴鎮試種成功只是做好了種子培育,這是所有工作的開始。如今,在海宴鎮試種的海水稻平均畝產達到450公斤以上,這讓陳日勝及我市都看到了海水稻大範圍種植的希望。

「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科學做好海水稻調查規劃,充分利用海洋灘涂資源,發展種植海水稻,穩定糧食生產面積。同時,依靠科研院校提供技術支持,選擇適合我市地理條件的適生品種,穩定產量。」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鳳團介紹,我市還將大力推行稻魚、稻蟹、稻蝦共生方式,充分利用地理空間,種養結合,增加經濟效益,保護生態環境。

   

   


相關焦點

  • 海水稻讓「農業荒漠」變「良田」
    試種海水稻的成功,為過去的「農業荒漠」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也為世界上更多飽受糧食短缺困擾的人們帶來了「江門思路與經驗」,更打開了一個巨大的新農業革命的想像空間。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實現統一不在海邊灘涂地區(鹽鹼地區)生活的人們,很難切身體會海邊灘涂地區(鹽鹼地區)農民的痛苦。眾所周知,土壤中的鹽分對農作物傷害很大。一般來說,含鹽量超過0.3%的土地為「重鹽鹼地」,產量低至正常土地農作物產量的兩成。
  • 灘涂變身良田!平湖首次試種的海水稻迎來大豐收
    9月4日,平湖首次試種的海水稻迎來了首批收割測產。經測算,此次收割的「玉香油佔」品種海水稻畝產380公斤,達到預期試驗目標。「海水稻」是不是生長在海水裡? 其實,「海水稻」並非是長在海水中的水稻,而是一種不懼海水短期浸泡,能在海邊灘涂地和鹽鹼地生長的水稻品種。為區別於普通水稻,人們稱之為「海水稻」,又稱「海稻」。有人會問,鹽鹼地裡長出來的稻米,會不會吃起來口感不好?
  • 袁隆平團隊沙漠海水稻畝產超千斤 荒漠變糧倉!
    袁隆平團隊沙漠海水稻畝產超千斤 荒漠變糧倉!時間:2020-10-13 21:5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袁隆平團隊沙漠海水稻畝產超千斤 荒漠變糧倉! 經過袁隆平院士科研團隊連續三年的試驗種植,這兩天,位於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西緣的300畝海水稻完成收割,再獲豐收。
  • 大疆植保無人機播種「海水稻」:1分鐘1畝地,每畝節省數百元
    青島城陽、山東濰坊、青海格爾木、浙江溫州等四地同期啟動插秧,連同近期陸續插秧的內蒙古杭錦旗、新疆阿克陶、新疆嶽普湖、陝西延安南泥灣、山東東營、黑龍江鐵力、大慶等地,覆蓋了我國主要鹽鹼地類型。其中,溫州瑞安鹽鹼地稻作改良示範基地也成為了大疆農業鹼地稻無人機播撒解決方案的新試點。瑞安鹽鹼地稻作改良示範基地,面積1500 畝。
  • 新紀錄!袁隆平團隊又幹了件大事|袁隆平|海水稻|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10月14日由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和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合作試驗種植的耐鹽水稻在江蘇如東栟茶方凌墾區進行測產袁隆平「超優千號」創鹽鹼地水稻平均畝產量802.9公斤專家表示創下鹽鹼地水稻高產新紀錄可以多養活一億人口」「海水稻」是指能夠在一定濃度鹽鹼地中生長的水稻品種2016年10月12日由袁隆平領銜的「海水稻」研發中心正式落戶青島籤約儀式上袁隆平院士表示,將在三年內打造出畝產300公斤的「海水稻」成立於2016年的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
  • "海水稻"不在海水裡長:瞄準沿海灘涂和內陸鹽鹼地
    (原標題:「海水稻」不在海水裡長(新知))
  • 海水稻是怎樣的水稻,吃起來會很鹹嗎?它又有哪些優點
    荒地變良田一直是我們農業科研人員的一項重要課題。近年來人們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改良更加適合在貧瘠土地上適合栽種的新品種,其中之一就是 「海水稻」,研製培育除新的水稻品種能夠在鹽鹼地上生長發育,不僅能夠將荒地變為良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而且在解決糧食問題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對於我們這個地少人多的中國來說。那麼海水稻到底是怎樣繁育出來的呢?
  • 塔克拉瑪幹沙漠種海水稻,這波神操作真能把沙漠變綠洲嗎?
    而我國總耕地面積是120萬平方公裡,如果能將沙漠變良田,能多養活多少中國人啊!然而,防沙治沙是世界難題,多少年來,全球各路科學家為此而犯愁。為了把沙漠變成綠洲這個夢想,無數人為之艱苦奮鬥、不懈追求。這項神奇的科技就是海水稻。
  • 象山灘涂種地、海水灌溉衝破農業「禁區」
    象山就找到了灘涂種莊稼的路子,發展海水鹽土農業,以灘涂代替耕地,以海水代替淡水,變廢為寶,化害為寶,一改灘涂地等於荒地的局面。▲象山道人山圍墾工程效果圖。100多天後,這裡將呈現一片新的模樣,稻浪滾滾,帶來海水糧食的收穫。
  • 沙漠邊緣長出300畝海水稻 畝產546.74公斤,為山東援疆引入項目
    10月24日,由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團隊研發的耐鹽鹼水稻(海水稻)公開測產,最終理論結果為546.74公斤/畝。在鹽分高達15‰的土地裡種糧,這聽上去像天方夜譚。但在重度鹽鹼地、在被視為「農業的荒漠」的新疆嶽普湖縣,向鹽鹼地要糧這一神話已經變為現實。
  • 瑞安袁隆平海水稻請來「能手」:1臺無人機1分鐘播種1畝地
    當天,「中華拓荒人海水稻『十百千工程』——東南沿海鹽鹼地稻作改良播種儀式」啟動,主會場設在山東青島,我市作為分會場之一,與山東濰坊、青海格爾木舉行「三省四地」海水稻同步播種插秧活動。該活動由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發起,瑞安分會場由浙江瑞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辦。
  • 袁隆平與神奇的「海水稻」
    如何把面積驚人的鹽鹼地利用起來,改造成良田,成為袁隆平的又一個夢想。  何為「海水稻」?袁隆平解釋道,並不是浸泡在海水裡生長的水稻,因為海水太鹹,根本種不了水稻。通常說的「海水稻」,是指在鹽鹼地上也能生長、能夠耐鹽鹼地的水稻即「耐鹽鹼水稻」。按照袁隆平的說法,「海水稻」能「化灘涂為良田,讓寸草不生的鹽鹼地稻花飄香」,這也正是「海水稻」的神奇所在。
  • 柴達木盆地核心區成功種出「海水稻」
    王海防 攝中新網西寧5月9日電 (孫睿 王海防 趙倩)記者9日從青海省海西州格爾木市官方獲悉,地處柴達木盆地核心區的格爾木市成功種出「海水稻」,長勢喜人。海水稻又稱高寒耐鹽鹼水稻,是一種介於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間的普遍生長在海邊灘涂地區,具有耐鹽鹼的水稻,還抗澇、抗病蟲害、抗倒伏、等特點。
  • 廣東海水稻用海水灌溉 稻穀會有營養嗎?
    觀察者網了解到,廣東海水稻是用海邊灘涂內的野生水稻繁育而成,生產時用海水灌溉,海水稻也比一般水稻長勢要高。那麼,用海水灌溉出來得海水稻味道和營養成分十分關鍵,對此,媒體均沒有報導。1986年陳日勝在湛江農業專科學校羅文烈教授帶領下,普查湛江紅樹林資源時,在家鄉遂溪縣城月鎮燕巢村海邊發現一株比人還高、看似蘆葦但結著穗的野生水稻。這到底是哪類植物呢?羅教授仔細察看後,斷定它就是水稻,一種生長在海灘涂鹽鹼地裡的野生水稻。當時羅教授叮囑他收下522粒種子進行繁育,將海水稻種子延續至今。陳日勝說,多年種植和反覆的科學實驗,海水稻子抗鹽鹼、抗病蟲害、不需施肥鋤草,還抗旱、抗澇。
  • 江蘇海水稻創高產新紀錄
    袁隆平「超優千號」創鹽鹼地水稻平均畝產量802.9公斤,創下鹽鹼地水稻高產新紀錄。前不久,第二屆中國海水稻發展論壇在廣東湛江開幕,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為論壇發來祝賀視頻,並給參加作物學研究生論壇和第二屆中國海水稻發展論壇的農業青年科技工作者回信,高度讚賞江蘇試驗示範種植基地取得的豐碩成果。
  • 「海水稻」長在海裡嗎?鹹嗎?——「海水稻」的這些事你不一定知道
    新華社青島9月28日電題:「海水稻」長在海裡嗎?鹹嗎?——「海水稻」的這些事你不一定知道新華社記者袁軍寶、潘林青、王子辰最高畝產620.95公斤!28日,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白泥地實驗基地首批耐鹽鹼水稻收割測評,試種的「海水稻」在產量上取得重大突破。「海水稻」是長在海裡的嗎?「海水稻」鹹嗎,口感如何?
  • 袁隆平團隊海水稻再獲豐收,為什麼要花大精力在鹽鹼地種水稻?
    近日,袁隆平團隊在新疆嶽普湖縣重度鹽鹼地試種的海水稻再獲豐收,畝產達548.53公斤。消息一出,立馬吸引了網友們的關注。花費大量研發成本在鹽鹼地種植海水稻,有何意義?一起來看看吧!嶽普湖縣試種海水稻再獲豐收還記得在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試種的300畝海水稻嗎?如今已經長成啦!
  • 青海這裡長出「海水稻」
    格爾木試種的「海水稻」長勢喜人!5月7日,記者在格爾木高科園試驗大棚內看到,「海水稻」已經長出嫩綠的秧苗,一棚秧苗如綠色的地毯般鋪展開來,長勢喜人。記者從格爾木市農牧和扶貧開發局獲悉,開展前期鹽鹼地改良及高寒耐鹽鹼水稻(以下簡稱「海水稻」)高產技術研究項目,目前部分品種長勢良好。
  • 科技日報:浮誇之風吹歪了海水稻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白泥地實驗基地,工作人員正在起秧,為插秧做準備。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 圖「網紅」海水稻最近遇上了麻煩。海水稻是袁隆平院士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的一種耐鹽鹼水稻,研發主陣地在青島。今年,它已經開始了全國大範圍試種。
  • 沿海灘涂重鹽鹼地上種出「頭年噸良田」
    鹽城師範學院江蘇省鹽土生物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和江蘇灘涂生物農業協同創新中心,經過多年在江蘇沿海灘涂艱苦地探索,在沿海灘涂重鹽鹼地上種出了「頭年噸良田」。這一成果被江蘇科技廳12月10日在《江蘇省重點實驗室又出一批原創技術》中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