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民
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持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中,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判斷、新戰略,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經濟思想,極大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第一,明確新方位,把舵我國經濟發展正確航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特徵,就是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並從供給、需求、投入產出、分配、宏觀經濟循環等五個方面深入闡述。對此,我們要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著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在質的大幅提升中實現經濟量的合理增長,保障我國經濟建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第二,聚焦新矛盾,彰顯我國經濟發展價值立場。發展為了人民,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習近平總書記鏗鏘誓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我將無我,不負人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但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更加突出,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這就要求我們部署經濟工作、制定經濟政策都要立足破解這一主要矛盾,真正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價值追求,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逐步滿足人民對「幼有好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強扶」的新期待,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三,確立新目標,擘畫我國經濟發展宏偉藍圖。目標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引領行動。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作出了戰略安排,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今年,我國「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其中經濟發展目標包括: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等。根據我們測算,到2025年我國人均GDP可達到1.4萬美元左右,有望成為高收入國家;到2035年我國人均GDP可達到2萬美元左右(比2020年翻一番,年均增長4.73%),有望成為中等發達國家和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宏偉藍圖勢將極大激發全國人民的奮鬥熱情和激情,加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第四,建設新體系,強化我國經濟發展戰略支撐。新的經濟發展方位和目標需要新的經濟體系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要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經濟工作中,要堅持新發展理念和系統思維,促進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煥發新活力、邁上新臺階。
第五,探索新治理,保障我國經濟發展行穩致遠。經濟工作是黨的中心工作,必須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黨中央對經濟工作負總責、實施全面領導。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中央財經委員會,加強對重大經濟問題的研究謀劃、部署推動,發揮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完善科學領導和決策、有效管理和執行的體制機制。多年來,我們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作為基本經濟制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此基礎上,把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確立為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重大的理論創新和突破。這三項基本經濟制度相互聯繫、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猶如三個支點共同支撐起社會主義經濟的主體框架,勢將對我國經濟治理產生重大影響。
第六,部署新戰略,激活我國經濟發展潛力動能。黨的十九大以來,黨和國家針對關係全局、事關長遠的問題制定實施一系列重大戰略,充分發揮重大戰略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牽引帶動作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戰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增設自貿試驗區、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帶動我國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增強我國配置全球資源能力。這些新戰略觸動深層次改革、推動高水平開放、帶動全方位創新,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挖潛、助力、賦能。
第七,應對新挑戰,化解我國經濟發展風險困難。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變化,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世界經濟增長失速、經濟結構失衡、產業鏈條失序、經貿規則失靈等諸多矛盾問題交織,「西方之亂」同西方疫情大流行疊加,今後一個時期,我們要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要發揚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和不犯顛覆性錯誤的底線,確保國家經濟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凡事從最壞處著眼、向最好處努力,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統籌好發展和安全,著力增強自身競爭能力、開放監管能力、風險防控能力,煉就金剛不壞之身。習近平總書記這些深邃思想為我們增強鬥爭本領、破解發展難題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增加了我們有效應對挑戰、贏得鬥爭勝利的能力和底氣。
第八,構建新格局,優化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布局。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大國經濟發展必須主要依靠內需體系、內部循環、內生動能,這樣才能牢牢把握髮展主動權。近年來,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而我國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要順勢而為,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努力塑造各國發展創新、增長聯動、利益融合的世界經濟,堅定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在雙循環中,我們既要深化改革,提升國內循環的完整性、主導權、競爭力,強化國內循環的主體、根基、主導地位,又要擴大開放,提升國際循環的開放性、包容度、融合力,發揮國際循環的連結、補充、支持作用,不斷提升我國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競爭力、影響力、帶動力。
由上可見,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胸懷兩個大局,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銳判斷力、理論創造力、戰略謀劃力,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習近平經濟思想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時代特徵、創新特質、實踐特點,實現了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價值邏輯的高度統一。一是時代特徵鮮明,直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辯證思維看待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進一步回答了新時代中國經濟怎麼看和經濟工作怎麼幹等重大問題。二是創新品質突出,在理論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開創性、引領性、戰略性的新觀點新論斷,在實踐中部署了一系列基礎性、關鍵性、全局性的新戰略新平臺,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互動中進一步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三是邏輯體系嚴密,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發展新方位和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系統部署經濟發展的新體系、新治理、新戰略,有效應對新挑戰,推動實現發展新目標、形成發展新格局,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和21世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四是人民立場堅定,時時反映人民的切身利益和根本需要,處處體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和幸福的追求,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推動各項經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閃爍著「一切為了人民」的價值光芒。五是實踐偉力巨大,我國經濟持續增長,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佔全球經濟比重達16%,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0%左右。今年我國經濟更是經受住了疫情考驗,在全球率先實現復甦。經濟結構持續優化、三大攻堅戰成效顯著、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開放型經濟新格局加快構建,關鍵時刻充分彰顯了理論對實踐的巨大指導力。六是世界影響深遠,倡導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深刻揭示了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科學回答了如何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等重大問題,為促進世界經濟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可以預計,隨著時間推移和實踐展開,習近平經濟思想必將更加充分展現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芒和實踐偉力!(作者系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研究局副局長)
本文轉載自《學習與研究》雜誌202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