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四川日報-川報觀察
川報觀察記者 徐莉莎 發自浙江嘉善
8月12日,從嘉興市嘉善縣城一路向北,近半小時後,記者駛出工業園,車窗外呈現一副盛夏田園景觀。河網交錯、湖蕩相連,沒有工業化侵蝕的痕跡,鄉村公路兩旁的行道樹筆挺,穿過樹蔭,目之所及是大片稻田形成碧綠的波浪,這是典型的長三角鄉村盛景。
此行的目的是探訪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的核心點,江蘇、浙江、上海兩省一市的交界點。
50分鐘後,抵達西塘鎮鍾葫村,汽車停在了與太浦河平行的公路邊。「到了」,同行的鐘菇村村民謝雪芳告訴我們。
走到河堤邊,橫亙在眼前的是太湖流域最大的人工河道之一——太浦河。50公裡長的太浦河,西起太湖,一路流經蘇州吳江、嘉興嘉善與上海青浦等地,最終東入黃浦江。落日餘暉映照在180米寬的水面,不時有運輸船舶經過,攪動一河的平靜。
在河堤邊的草叢裡,謝雪芳帶我們找到一個1米見方的深坑。坑裡安放的正是一塊立於2009年的界碑。
找到界碑,並不意味著找到了兩省一市的交界點。謝雪芳說,真正的交界點,在界碑對應的河中心。
在界碑對岸,一塊界牌清晰地指明方向:往西,是江蘇省黎裡鎮的偉明村,北邊則是上海市青浦區金澤鎮的新池村。
過去,省際交界的村莊大多是經濟發展的「神經末梢」。就以鍾葫村為例,在製造業高度發達的浙江,這裡是為數不多還保留了自然稟賦的村莊,村民大多靠種植柑橘、水稻,土地流轉,在附近企業打工為生。 儘管著名景區西塘古鎮離這裡僅10餘公裡,也沒有惠及鍾葫村。村裡的環村路燈去年才安上,此前一到晚上村道便黑黢黢的。
隨著2019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以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無人問津的鐘葫村一躍成了發展焦點。
按照規劃,這裡不僅是示範區先行啟動區,未來示範區還將在三地交界處建30-40平方公裡的「水鄉客廳」,面向全球徵集方案,將其打造成為體現示範區生態綠色理念的功能樣板。
鍾葫村支部書記王建強已在委託浙江理工大學專家謀劃,「未來,我們將在生態、綠色和健康上做文章。」藉助村落的生態資源,他計劃在村裡沿著河道建一條親水步道,配合生態公園,室內體育場館等等設施,在村裡發展鄉村休閒旅遊。
紙面上的規劃,對村民謝雪芳來說有點抽象。站在界碑旁,她回憶起小時候滔滔不絕。那時河上有渡船,村民們搭輪渡到河對岸的上海工廠打工;捕撈出的肥美魚蝦,也經由這裡賣到上海。「最怕來大船,船一經過,我們的渡船就搖搖晃晃。」這是她心中最樸素的「一體化」。
不知何時起,渡船停了。為了維護太浦河的寧靜秀美,河岸邊設置了護欄。謝雪芳覺得,這兩年新聞裡「一體化」的聲音很響,但是她希望多一些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煙火氣」,比如修橋鋪路直通上海,比如通過產業聯動,帶動鍾葫村村民增收。
實際上,在她看不到的地方,變化已經在悄然在發生。如今嘉善公交卡可以用來乘坐上海地鐵,上海名醫會定期跨區域來坐診……
8年前,鍾葫村村民顧峰的父親被查出患有重症疾病。那以後,顧峰每三個月就要帶父親去一趟上海中山醫院。去年12月,他發現上海醫院能刷嘉興醫保卡了,「異地就能結算報銷,省時省力。」
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贏,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深意所在。聯合治水的故事或許能見微知著。去年10月30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協同治水正式啟動,滬蘇浙推出聯合河長制度。聯合河長們的巡河範圍就不再只局限於自己轄區,大家還時不時交叉巡河,發現問題就在微信群拍照留言,互通有無。
今年疫情防控關鍵期,在連接鍾葫村和偉明村的汾安東路上,兩村發揮合力,在交界處設立聯合卡點,實行卡口值班輪崗,減少了一半人手。即使是疫情最嚴重時期,兩村也沒有發生流動產生的疫情風險。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繫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