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梁現瑞 寧寧 徐莉莎 李強
從杭州出發,沿長深高速向北40多公裡,就進入了湖州境內,繼續往西北走十來公裡,就一頭扎進了安徽和浙江交界的連綿大山。
浙江安吉縣天荒坪鎮餘村,正好位於山地和平原的交界點上,背靠大山,面向平原。8月12日上午10點,記者到達村子的時候,正碰上一臺瀝青車鋪路,為即將到來的一場全國性研討會做最後的準備。
餘村航拍
15年前的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考察這裡,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15年來,當地人不僅把這句話刻在村口的大石頭上,也將之刻寫在大地上:歷史上曾經被幾個水泥廠和礦山搞得烏煙瘴氣的村莊,如今山清水秀,鮮花盛開。
水稻田-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推動餘村轉變的力量何在?在過去15年中,這裡的人們做了什麼?
往日餘村 餘村供圖
餘村現狀。2015年3月拍攝,餘村供圖
綠色發展 青山如何變金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時提出的科學論斷。
8月12日,四川日報全媒體特別報導組來到安吉縣餘村,在「兩山」理念首提地探尋「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秘訣;行走長三角,觀察「兩山」理念如何在別處落地生根。
往日餘村 餘村供圖
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提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大力推進區域內生態廊道建設,打造川渝森林城市群,深化跨區域跨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合作,開展協同立法和聯合執法,讓兩地人民共享巴山蜀水的秀美風光。
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保護好生態環境是長三角和成渝地區共同面對的時代課題。東問長三角,我們想探尋的是,有哪些經驗可以複製,讓生態建設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各環節,讓綠色成為發展中最動人的色彩。
餘村現狀。2015年8月拍攝,餘村供圖
丟得下的勇氣
從一無所有到開礦開廠,
再到關礦關廠、收入銳減
從村委會所在地下車,向西走不到200米,就是鮑新民的家——一幢四層的小洋樓顯得非常醒目。今年64歲的鮑新民從2005年開始擔任村支部書記。2011年退下來後,又在鎮上工作了一段時間。
2016年,鮑新民回到村裡,建起了「鮑新民工作室」,主要任務是給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講解「兩山」理念。12日上午,他恰好有點空,就著一杯安吉白茶,給我們講起了往事。
往日餘村 餘村供圖
鮑新民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在他印象中,位於浙西北的餘村自然條件比較差,人均只有幾分耕地,以前吃飽肚子都難。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77年,還沒有等改革開放拉開大幕,村裡的石灰礦就開張了。隨後,沐浴著改革開放春風,餘村的集體企業規模越來越大,幾個水泥廠、石灰礦相繼開張。村民和集體的荷包隨之鼓了起來。當時幾乎所有的村民都在水泥廠和礦山打工,月收入幾百元,村集體的年收入最高達到300萬元,餘村遂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金山銀山有了,綠水青山卻沒了。礦山讓村裡的山變成了「禿子」。整個村莊汙水橫流,炮聲隆隆,更影響了當地人的身體健康。
2003年前後,村上打算關掉礦山。但很多人跳起來反對:沒有了礦山,生計怎麼辦?鮑新民親眼看到過,有人指著村幹部鼻子罵:「不顧老百姓死活!」
不僅老百姓難,村集體更難,因為集體收入從幾百萬元一下子銳減到20萬元。「錢是人的膽子。」沒有錢,啥事幹不了,腰都挺不直。最困難的時候,有人曾想把礦山恢復起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來自決策者的一番話,讓當地重樹信心。「騰籠換鳥」的轉型之路隨之在探索中起步:一方面,新建工業園,引進竹筷、涼蓆等家具企業;一方面,發展旅遊業,建農家樂、搞民宿……
辦得成的能力
綠色轉型搞旅遊,破解面臨的各種問題
一個浙西北搞礦山的小山村,要轉變為搞旅遊,轉型之路沒那麼容易,好在事在人為——缺觀念,就組織一次次學習,到外邊去考察參觀,尤其是到杭州周邊那些旅遊搞得好的村子去學習。
往日餘村 餘村供圖
缺技能,就組織到外邊學習,或者把老師請到村裡來,手把手地教,教大家做菜,教大家整理房間。最近幾年,又教大家發抖音,搞宣傳。
缺資金,就找銀行貸,找朋友借,找社會籌,多管齊下,幾條腿走路。
缺品牌,餘村長在深山不為人知,農家樂開起來了,但遊客沒來。為了破解這個問題,當地開始找各種途徑擴大宣傳……
缺內涵,遊客來了,僅停留在吃吃飯喝喝茶看看山,沒有別的內容。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最近幾年,當地又在原來單一的吃喝住的基礎上,增加了漂流等新體驗。
餘村現狀。2015年7月拍攝,餘村供圖
最近兩年,他們又和當地黨校合作,開設研學遊,接待全國各地的參觀考察團隊。
「創新也很重要,光有綠色本底還不夠,必須不斷推陳出新。」鮑新民介紹,為打造當地的旅遊特色,他們和浙江農科院合作,將村子裡的稻田改種成彩色稻,稻穀不僅能吃,還能觀賞。此外,還引種了矮種的向日葵,一到七八月份,村子變成向日葵花海,成為很多遊客的打卡點。
餘村的五彩田園
聚得攏的活力
從分散經營到統一規劃、統一使用,
再到與城市工商資本合作
當下,彩色稻田和向日葵花海是餘村的兩大拳頭產品,每天都吸引很多人來觀賞。不過,其推進過程並非一帆風順。
最大的障礙是土地。餘村地域狹小,面積不到5平方公裡,耕地只有幾百畝,200多戶村民各有各的打算。有的想種水稻,有的想種玉米,有的想種蔬菜,但發展旅遊,必須統一規劃、統一使用。
往日餘村。餘村供圖
怎麼統?靠強制不行,只有靠改革體制機制。之前集體把土地承包給村民,為了實現土地的統一規劃,這一次,集體又準備把土地反租回來。過程中,最大的難點在於價格。開始談的是每畝每年800斤黃谷,村民不願意,只有加碼,在800斤黃谷的基礎上,村委會又承諾,集體收入再按一定比例分配給村民。這樣一來,村民即便什麼都不幹,一家人一年也有幾千元收入。在利益面前,村民同意了。
土地問題只是推進中碰到的若干問題中的一個。2019年,餘村遊客接待量突破100萬人次,而同期村民只有1000人左右,相當於遊客量是村民的1000倍。這麼大的接待量,如果還要繼續擴大規模,必須提升檔次,分散經營怎麼確保接待品質?另一大問題是,發展這麼多年,村集體經濟依然進展緩慢,很難做大做強。
餘村現狀。2009年4月拍攝。餘村供圖
就在今年,終於又有了破題之舉:當地引進一家大型投資集團,開始與城市工商資本的首次合作。經多輪談判,最終確定了一個讓大家都比較滿意的結果:餘村以村集體資產,包括耕地和山林入股,盛世集團以現金入股,收益按42%∶58%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