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的竹筍,怎麼種植呢,學習一下吧
竹子一般生長在我國的南方地區,溫度比較高的地方生長,根系比較發達生長能力很強。竹筍即竹子的幼苗,有很長的種植歷史,是兼具食用和藥用的蔬菜,深受人們喜歡。入藥則有化痰開胃、祛熱養氣的功效。熱量、多纖維的竹筍,味道清香、鮮美,單獨食之略微苦澀,用來炒肉、做湯味道都特別的好。常食能促進腸胃,加速消化,可以預防腸胃疾病。那麼竹筍到底是怎麼種植的呢,我帶領大家一起來學習一下。
大地回春的時候,春雨之後竹林的中間就會生長出密密麻麻的小竹筍來。如果要選擇大規模種植竹筍,一定要選擇土地鬆軟的地方,如果能有土壤肥沃、土質鬆軟,土壤PH值小於6土壤中最好,能大幅提高竹筍的產量。這種植之前一定要適當整理一下選好的地塊兒,為了方便種植和管理,一般把地塊整成一個一個坑,坑穴的尺寸為50cm×50cm×60cm,每個坑裡施撒適量的農家肥,再覆蓋上一層表層土,踩實。
因為竹子的種類分支繁多,也就造成了竹筍的品種也很多。為了增加竹筍的產量,選擇竹筍的品種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選擇高產量的母株。在這裡我推薦大家選擇,竹葉形狀窄小,竹節比較光滑,竹節順平的竹子。這種竹子的生筍的時間比較早,竹筍在生長緩慢。這樣就意味著竹筍的採摘期比較長,而且這種竹筍的肉質肥厚,吃起來十分清脆,產量也比較高。
選取幼苗的一般是選取1到2年期的母株,生長期在三年以上的就不適合了。因為這種珠子發芽的節點已經比較少了,也就意味產量也比較少。在移栽的時候,成活率也比較低。母株幼苗移栽的時候修剪竹節的時候預留2到3節的活枝條,以此來保證母株幼苗移栽之後的成活率。栽種時候,一畝地控制母株栽種株數在3000到5000株左右最為合理。
母株育苗等到種苗繁育成功之後就可以進行移栽種植,移栽的時候要注意移栽的時間和移栽的方法。時間一般在每年春季回暖的二三月之後,這個時候的溫度和氣候最適合竹子的生長,所以這時移栽也能充分的保證竹子的成活率。另外,由於竹子的根系比較發達,如果挖出幼苗之後,不及時的進行移栽,可能會導致根系死亡過多,影響移栽之後的成活率,所以移栽的時候一般不要進行長途運輸,選擇就近育苗以方便種植。如果確實需要長途運輸的話,在根系裹上一層溼潤的土壤來保證根系的成活,時間上一般不要超過一百個小時左右,儘量保證能在48小時之內種植完成。
種植完成的時候一定要把母株預留的兩節主枝,切開一條縫隙。栽種的時候還要記得,把母株幼苗側向種植,朝向向山坡的下方和地面形成一個45度的夾角。預留下1到2個的活節要露在土壤外面,可以減少光照直射對母株的水分蒸發,提高竹子幼苗的成活率。還有就是栽種的時候適當的控制一下種植的密度,以免影響光照,導致光合作用不充分,減少了產量。
為了提高竹筍的發芽率,在後期施肥澆水上一定是必不可少的步驟。只有保證竹筍的發芽率,提供竹筍生長所需要的肥料和水分,才能保才能獲得高質量和高產量。南方降水多,最主要的還是施肥。每年竹子的生長的時候要,進行適時的施肥每年3~5次。第一次的時候在移栽後三個月左右,然後之後每隔三個月進行一次施肥。因為南方的降雨天氣比較多,一定要做好排水措施,防止形成窪地積水,形成洪澇而導致足的爛根。如果在高溫天氣的時候,降水比較少,也要及時的進行澆水防止竹筍因為乾旱發芽率低,而影響產量。
上面就是我為大家總結的竹筍的種植技術,如果大家有種植竹筍的想法,可以參考上面的幾條。當然在這裡我再給大家強調一些小注意事項,在竹子種植的時候,選擇地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在保證優良種植條件的情況下,也要考慮運輸是不是方便,以免將來運輸的成本過大。另外就是在採摘竹筍的時候一定要選擇根據市場需求選擇好採摘的時間,不然如果採摘時間選擇不好,可能價格略低,就達不到預期的收益了。可能總結的還不是很全面,如果大家有更好的想法,可以留言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