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下午16:30,@武漢·2019 「《藝術》谷文達回顧展」在合美術館一樓中庭正式開幕。眾多知名藝術家、 批評家以及媒體機構齊聚合美術館,見證了本次展覽的開幕。
▲開幕式現場
谷文達,1955年生於上海,生活和工作在紐約和上海兩地。1981年穀文達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研究生班,獲文學碩士學位;1981年至1987年,任教於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1987年,獲加拿大國家外國訪問藝術家獎,並移居紐約; 1999年3月,憑藉作品《聯合國》成為首次登上《美國藝術》(Art in America)雜誌封面的華人;2015年在新加坡獲得Prudential亞洲藝術家終身成就獎。
本次展覽是藝術家谷文達的第四個回顧展,由美國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館長Brian Kennedy及合美術館執行館長魯虹聯合策劃,以《藝術的故事》文獻資料的線索為引導,將藝術家32年在中國、32年在紐約和西方的生活經歷,融匯為數個主題概括了藝術家40年在40國的藝術旅程。
▲合美術館副館長姚華主持展覽開幕式
▲合美術館館長黃立平致辭
▲策展人Brian Kennedy致辭
▲藝術家谷文達致辭
▲「@武漢·2019」輪值主席傅中望宣布展覽開幕
40年前中國改革開放,大部分藝術家用自己的藝術語言來尋找最好的可能性,谷文達也不例外。在「85美術新潮」,面對中國畫窮途末路的說法,谷文達認為可以有更多思考。於是,他以漏字、偽字、錯字開闢了國內觀念水墨的先端,並完成了國內首場水墨行為(《無聲演講》)與水墨裝置(《靜則生靈》)。這開啟了谷文達的第一個藝術故事,「奠基與建立當代水墨藝術和書寫藝術」。
▲【靜則生靈】水墨與編織裝置藝術
墨,宣紙,絲綢,棉,竹,漆等
500cm x 800cm x 80cm
1985年由浙江美術學院贊助在萬曼工作室完成
▲【偽篆書臨摹本式】破墨書畫裝置藝術
宣紙,墨,紙本裝裱
每幅 70cm x 91.4cm
1983-1986於中國杭州浙江美術學院谷文達工作室
水墨一直是谷文達藝術的基因。即使1987年赴美深造,谷文達在創作中將中國古典唐詩翻譯成英文,鐫刻在50塊大石碑上的《碑林-唐詩後著》。自90年代起,谷文達開始創作規模較大的「詞典」式作品《簡詞典》。而以文字暗喻文化,便是谷文達講述的第二個藝術故事:「語言和翻譯-從碑林到《簡詞典》」。
▲【聯合國-千禧年的巴比倫塔】裝置藝術
18個國家的350家理髮店收集來的人發編織有偽漢英語合併體
偽漢語,英語,印度語和阿拉伯語的發牆構成
1998-1999年創作於美國紐約
▲【聯合國-人間】裝置藝術
25個國家混合人種人發 ,白乳膠,細麻繩
為韓國2000年光洲雙年展創作於紐約谷文達工作室
▲【聯合國-血肉長城】裝置藝術
1500塊中國人發磚、發簾構造的人的長城烽火臺
2001年設計於美國紐約谷文達工作室
製作於中國上海谷文達工作室
1987年,赴美為谷文達提供了另一發展平臺。從1988年開始,谷文達將藝術重點轉移到人類身體及其基本物質上,而這時期「參與性」是其作品重要的方法之一。同一時期,谷文達的《聯合國》系列也開始向全世界徵集頭髮,26年裡全球共有不同國家和人種的500餘萬人參與,《聯合國》也成為了谷文達在西方美術史和教科書裡出現最多的作品。直到千禧年之際,大家猜測未來將是一個生物時代,谷文達的藝術實驗也得到了印證。這一段經歷是谷文達的第三個藝術故事:「生物時代之謎-【生之謎】到【聯合國】」。
▲【碑林肆系-唐詩後著】 50塊墨玉石石碑
每塊尺寸為110cm x 190cm x 20cm 重1.3噸
設計於美國紐約 製作於西安 1993-2005
▲【谷氏中國簡詞農曆貳拾肆節氣】破墨書畫
墨 , 絲網印刷 , 宣紙 , 白梗絹傳統裝裱
59.2cm x 96.5cm
2014 年作於美國哈德遜河谷藝莊水墨工作室
最後一個藝術故事,是谷文達與企業合作的「大眾當代藝術日」。谷文達認為,一件作品創作其實只完成了前半部分,後半段是通過展示,與所有人群以及社會產生結果。展覽現場以文獻的形式,對大型裝置「天堂紅燈」到第二屆「大眾當代藝術日『青綠山水畫的故事』」進行呈現。
▲大眾當代藝術日系列-【天堂紅燈上的籤語未來】
2016年,上海兩萬學齡兒童在燈籠上籤語一個自己的願望
▲大眾當代藝術日系列-【基因與蛻變】
2014年5月11日母親節,廣東佛山嶺南天地
1000平米紅綢,1060位小學生書寫《孝經》全文
▲大眾當代藝術日系列-【青綠山水畫的故事】
2016年,廣東深圳
1500名小學生以藍藻水在1500平米的宣紙上潑畫青山綠水
正像是《紐約時報》當代藝術首席專欄作家蘿伯特·絲蜜斯在談到谷文達時所說的﹕「谷文達已加入有爭議的藝術家的行列。其藝術被廣泛地責問是否仍然是藝術但卻得到了藝術界的支持。」
合美術館館長黃立平認為,東西方文化在全球化時代的碰撞和交融恰好成就了像谷文達這樣的思想者和探險者。在這場將「信仰、執著、超越、挑戰」作為精神內涵的回顧展中,我們可以看到當代藝術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存在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滿足藝術史追尋「陌生化語言」的願望。似乎在當代藝術史的每一個關鍵路口都設有讓人腦洞大開的「迎新站」,等待著未曾謀面的年輕朋友匆匆由此經過時給予示意,引導其沿著正確的方向走向更遠處。
▲開幕式嘉賓合影
來源 / 集團宣傳部
責編 / 洪 鎂
視覺 / 衛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