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運動雖然是反洋教鬥爭的高潮,但是它的範圍和意義已遠遠超出於反教會鬥爭之上,因為它是甲午戰爭後中國被帝國主義瓜分危機的直接反映,民族危機迫使反洋教鬥爭迅速升華,九十年代的反洋教鬥爭中,各地群眾已有會黨來進行組織,這使得鬥爭向著不是過於分散而是較為有組織的方向發展,並且與反封建鬥爭相結合,尤其在冀魯地區,義和團和白蓮教系統在這裡有廣泛的社會基礎,這為義和團興起提供了重要條件。
從義和拳到義和團。「義和拳」早已出現於北方,遠在1778 年(清乾隆四十三年),見於官方文書。當時,它分布在山東、直隸、河南、江蘇一帶,有的屬於白蓮教中八卦教的一支派,有的是從大刀會轉來,有的則是民間自衛身家而建立的。參加義和拳的,以農民、手工業者為多,他們平時從事各自的生產活動,在勞動之餘-起練習拳棒、武術。它沒有統一的組織,在需要聯合行動時,就以較有勢力的村子出面,發出貼子,邀約鄰村的義和拳。用這種方法一直進行一些零星的打富濟貧鬥爭。
自清末以來,討論義和團源流,主要有三種說法:
一、義和團衍生於八卦教之一的離卦教,而八卦教出自白蓮教,因此「義和拳- 門,乃白蓮教之支流。」此說最早見於勞乃宣所著《義和拳教門源流考》。
二、義和團由團練組織變化而來。國外持此說者尤多。
三、義和團起於論拳習武的民間秘密會社。
從上述義和團源流的複雜性,可以看出義和團成分的複雜性,義和團實際上是「多源同流」的社會組織,近代中國,人口的壓力和時勢的動蕩造就了分布於南北的種種秘密組織。這是下層社會的一種特色,義和團以大刀會(金鐘罩)、紅拳、梅花拳、神拳為前身,其成員多系貧苦農民、傭工、赤貧無產者、黃河一帶拉船為生者、渡口撐船者、挑水為生者、趕腳驢者、木匠、修傘者、廚役、賣燒餅者、賣饃者、販賣筆墨者、賣竹筷者、賣紅煙者、賣水煙者、習染坊生意者、開鐵鋪者、開客店者、已革糧書、營勇、文生教讀者,還有眾多饑民。因此,它不會不帶有秘密會社的印記和色彩。)
鴉片戰爭以後,他們又自發地投入反洋教等鬥爭活動。因缺乏統一的組織,一直未能形成大規模的運動,直到甲午戰爭後才發生重大變化。鴉片戰爭後,外國教會進行種種侵害中國的活動,而清政府一味庇教抑民,激起廣大人民對洋教和傳教士的極大仇恨。在資本主義列強對華加強經濟侵略過程中,又造成廣大人民的貧困破產和各種災難。當時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認識還正處於感性階段,只是感到自己的貧困和災難,是由于洋人在華輸入各種洋貨、洋物,是由於(洋人)修鐵路,開礦山等,把「龍脈」掘斷,把地藏「寶氣」洩露,以及由於傳教設教堂汙濁祖先神靈等所造成的下層群眾不認識帝國主義,但他們懂得一切痛苦的根源來自洋教洋人、洋貨。因此,認為只有把一切洋人趕走,一切洋貨物取消,人民大眾才有出頭之日。在這種情況下,分布各地並經常與人民直接接觸的外國教會和傳教士,就自然成為各地群眾痛恨的直接目標。
在甲午戰爭失敗後帝國主義瘋狂瓜分中國之際,廣大人民奮起救亡圖存,更切齒痛恨外國侵略者和一切洋事洋物,正因為這樣,1898 年,義和拳首先在山東興起大規模的反洋教活動,並很快演變成為義和團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