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位於邢臺市東南部,威字源於宋代天威軍曾駐紮此地,寓意「威武」,威縣是元朝威州州治所在地。威縣歷史悠久,相傳大禹之父鯀曾在此築堤防洪、拯救眾生,現存有「鯀堤」遺址。義和團發源地舊址與義和團運動紀念館是威縣的主要旅遊景點。
威縣義和團舊址史跡景點主要有:義和拳議事廳、趙三多舊居、梨園屯教案遺址、蔣莊馬場起義遺址。義和拳議事廳和趙三多舊居在威縣縣城東15千米的沙柳寨村,是趙三多等義和拳首領當年議事的場所。該廳為一典型北方傳統民居,院內有北房五間,現室內有介紹趙三多和他領導的義和團當年鬥爭的展覽。在西側展廳內,正中為趙三多戎裝畫像,他手提大刀,英武剛毅,正氣凜然。展廳內還陳列有部分義和團文物。趙三多舊居距義和拳議事廳60米,亦為一典型普通民居,院內有北屋三間,西屋三間,北屋內為趙三多一家所用日常舊式家具和兵器,西屋內陳列著舊式織布機、紡車、炊具、農具等,院內有練武用的梅花樁。梨園屯教案遺址距縣城15千米,位於梨園屯鎮所在地的梨園屯村中央;威縣固獻鄉蔣家莊(又名蔣莊)村東馬場為蔣莊馬場起義遺址,現已變為農田。當年,此地為一高臺,比周圍高出約3米,高臺佔地約2畝,其上有榆樹,高臺上有五間小房,一口井。
義和團紀念館。位於威縣縣城的義和廣場南端,佔地40畝,建築面積5447平方米,陳列面積2000平方米,共有三個展廳。序廳迎面為「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巨幅油畫,第一展廳陳列內容為「列強侵略,國門洞開」、「民教衝突,教案迭起」等,第二展廳陳列有「京都血淚,華夏狼煙」、「喪權辱國,中華蒙難」等內容。目前館內珍藏圖片500餘張,文物260餘件。其中「重修張家莊保繕寨碑」為國家二級文物,「萬寶符衣」為國家三級文物。
義和團紀念館現為全國最完整、最系統、最具有權威的展示義和團運動的紀念性場館。
義和團,是晚清時期的民間團體組織,由山東、直隸一帶的義和拳、民間秘密結社和練拳習武的組織發展而來,其組織大致分為:
壇、總壇、門或團。壇是義和團的基層單位,又稱壇口,也有廠、爐、團、公所等稱呼。首領一般稱大師兄。總壇,設天津「坎」字總壇。為壇的上一級單位。門或團,為總壇的上一級單位。義和團按照八卦方位分為八門(團),如「乾字門(團)」、「巽字門(團)」等。此外,義和團還有「紅燈照」(少女組成)、「藍燈照」(婦女組成)、「黑燈照」(寡婦組成)、花燈照(妓女組成)等婦女組織。
義和團內部又可分為官團,私團與假團。官團受清廷的招撫,領取糧餉;私團系團民自發組織,帶有很大的獨立性。自行設壇或從事「滅洋」鬥爭;假團情況很複雜,一般說來,有很多義和團組織被清政府以「偽團」,「假團」的名義鎮壓。
義和團運動,又稱「庚子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