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拍攝紀錄片再現當年抗日空軍

2020-12-15 西部網

  國際先驅導報12月23日報導12月11日起在臺灣院線上映的紀錄片《沖天》,被臺灣媒體稱為「為抗戰70周年紀念劃下完美的句點」。此言不虛,這部耗時一年半製作、橫跨兩岸三地拍攝的影片,無論是從切入角度和形式上,都非常新穎。

  在2015年眾多紀念抗戰的紀錄片中,講述抗日戰場上中國空軍飛行員故事的《沖天》,從細微處切入,從人性本身入手,以個人的情感、家庭的生離死別為依託,將乾巴巴的史實資料講述得饒有趣味。

  影片展示當年的精英抱著救國理想而獻身的故事。片中穿插著明星空軍飛行員劉粹剛與大家閨秀許希麟女士的愛情故事,以及林徽因一家跟飛行員的交往故事,這位民國才女悼念飛行員弟弟林恆寫下詩歌《哭三弟恆》,那句「萬千國人,像已忘記,你死是為了誰?」在張艾嘉低沉婉轉的配音下,令人潸然淚下。而影片結尾處「臺灣文學教母」齊邦媛關於勝利夜的描寫,更是引人深思……

  近日,本報獨家專訪了《沖天》導演張釗維,他從這部紀錄片的緣起,談到對這些英年早逝的飛行員的情感,以及他對戰爭本質的思考。

  太太們眼裡的抗日空軍

  《國際先驅導報》:很多紀念抗戰的紀錄片中,容易讓觀眾看到的是一段歷史,好像跟當下的自己沒什麼關係。你在拍《沖天》時,怎樣讓影片跟今天的年輕觀眾產生共鳴?

  張釗維:選擇角度跟我個人的背景有關,也跟十幾年來逐漸走向人性化的戰爭電影敘事有關。一二十年來,國外有很多歷史方面的學者,從個人切入來書寫歷史,比如,從明朝的一個縣太爺的生活角度去切入,讓人看到明朝社會的樣貌。當時我們看史料選角度的時候,就想到要從人的角度去切入。如何能夠找到恰當的人物故事,這是很重要的。我們一開始並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多人去關注它,只是想著它是對於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的一個紀念吧,也希望讓年輕人看。但是我自己想兩者兼顧,一方面從人的角度切入,另一方面,也讓年輕人對這八年抗戰的整體過程有一個基本的概念,例如用戰爭的三個階段來推進影片發展。

  此外,我並不想談空軍建軍史,如果從國民政府的角度來拍這部片,那麼一開始就會提宋美齡、蔣介石,但我沒有採取這種敘述策略,我要談的是在這場戰爭裡,這個機構裡的個人,以及他們身邊的人是怎麼面對這些事。

  Q:在呈現中國第一批飛行員的群像時,能找到的資料特別少吧?

  A:當然是大海撈針。像前幾年在臺灣可能也已經出版了一些相關書籍。許希麟回憶她和丈夫的故事,叫《劉粹剛傳》,知道的人挺少的,我們也是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知道了這本書。

  片子也比較多地呈現了女性的角度,我一些長輩是空軍的朋友,提醒我空軍飛行員的太太們是很特殊的一群人,是很不容易的。看了劉粹剛與許希麟的情書,我想尋找的是一種在戰爭這種極端環境裡人的情感張力。比如親眼看見自己的丈夫在空中與敵人纏鬥的這種經歷,應該不是很多女人都有過的吧。這群年輕人的特殊性,其實也有一種普遍性,如果把現在的我們放在一種極端的情況下,也許會有類似的反應。我就在尋找這些例子,飛行員陳懷民的妹妹陳難的信也是如此。我那時也沒有料想到能訪問到她的兒子。她們的故事都散落在各處,網絡上都有,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些故事放回到歷史脈絡中去,然後讓它和歷史產生更緊密的連接。

  打開被採訪對象心扉並不容易

  Q:你們很難得地採訪到了一些在世的飛行員以及過世飛行員的親屬,大陸讀者在這些故事中比較熟悉的就是林徽因那一段,你是如何成功說服她的女兒梁再冰接受採訪?

  A:其實梁再冰阿姨身體不太好,一般不太見客,她也很不喜歡跟媒體接觸,我們通過一些渠道,一開始是透過朋友找到梁從誡的兒子,跟他聊過之後才幫我們去跟他的表妹,也就是梁再冰的女兒說這件事,梁阿姨的女兒會很有心地幫我們安排。然後也是因為七十周年這個時機,因為梁再冰阿姨和林徽因、梁思成當年與那些飛行員是有故事的,我們只是給她一個把自己心裡話說出來的機會吧。

  我們事先也跟梁再冰的女兒說好,不要大張旗鼓地拿出攝影機來,要儘量輕便,因為梁再冰的防衛心還是很重。於是我們做了一些準備,把航校七期學生的照片帶過去。然後一進門,梁再冰就說:「我最怕你們記者,你們要跟我談什麼?」我就拿出照片給她看,只問了她一個問題,就開始噼裡啪啦地講了四十分鐘,不間斷的,從一開始到最後的經歷。她講了一句話,沒有剪在影片裡面,但是讓我很受震動。她說:「他們都是一些無名英雄,過去我們沒有好好地認識他們,現在我們應該補這一課。」

  Q:片子結尾非常打動人,齊邦媛老師寫道:「我受不了這樣的狂歡,在昏天暗地的慟哭中,我度過了勝利夜。」你是怎麼想到用這個反高潮的結尾?

  A:犧牲了這麼多年輕飛行員,就算戰勝了,很多人也高興不起來,我覺得其實應該要讓現在的觀眾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就是戰爭對於戰勝國和戰敗國都是一種傷害。所以有時候勝利後你會放鬆,但也就是那一刻吧,之後你還是要重新收拾舊山河,還有那些破碎的家園。你看齊邦媛老師現在已經九十多歲了,陪伴她一輩子的,並不是八年戰爭勝利那一刻大家的歡欣鼓舞,我一點都不想用這樣的結尾。這場戰爭的過程,中國完全是被動的,無論從個人的命運還是國家的角度來講,戰爭勝利之後還是有很多的痛苦。

  感謝張艾嘉等知名藝人為本片配音

  Q:紀錄片需要依託真實的資料,但你們採用了比較多的動畫。

  A:其實只有三分之一的動畫,大概三十分鐘吧。因為我們要講人物故事,很快就排除了用演員重演的手段了。原因是我擔心現在年輕的演員沒有辦法表現出當時年輕人的那種味道和氣質,我們也沒有半年到一年的時間來培訓他們。第二,重演再現對服裝道具場景細節的要求非常高,我們沒有那個時間和成本去做。使用動畫是唯一可以走的路,在國外其實已經有不少這樣的探索,因為時間和經費的關係,我們只能做三分之一的動畫。

  Q:在形式上,你們下了很大工夫,除了動畫還有強大的音效團隊——金士傑擔任旁白,臺灣藝人蔡燦得、張艾嘉和賈靜雯獻聲,金馬獎得主王希文配樂。

  A:非常感謝他們的支持,因為他們都很忙,但都抽空幫忙。賈靜雯當時已經懷孕,她把所有的通告都推掉了,在家裡待著,在生產之前做的唯一一件和生產無關的事情就是參與我們的片子。

  我們一開始就想好了要找比較知名的人去配音。每個人有不同的特色。像金士傑,我是在去年七月這個項目啟動不久,去訪問他的父親——飛行員金英後,就差不多決定主要旁白就是他了,沒有第二人選。張艾嘉,我們之前就認識,她很適合來配林徽因的聲音。賈靜雯是影片裡出現的第一個女性聲音,比較重要,一方面她的情緒氣質的張力非常棒,另一方面她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有教養沉穩的女孩子,這都是我們需要的。

  Q:在小人物和大敘事之間怎麼平衡上,網友的評論兩極化,你的想法是?

  A:這是影片的特色,也是局限。因為我們其實想做全動畫,那樣就會是百分之七十的人物故事,百分之三十的大敘事。可現在不是,差不多剛好倒過來——百分之四十的人物敘事,百分之六十的大敘事。我們的主要出資方想要一個大敘事多於人物故事的影片,我提出一個人物敘事比大敘事要豐富的方式,他們也接受了,所以這也是一個相互討論的過程。

  中國人對日本認識仍不及格

  Q:你在兩岸都待過,怎樣評價臺灣和大陸的抗戰片?

  A:大陸的影視劇看過一點點。臺灣那邊關於抗戰的片子,這三年很少,除了陳君天的《一寸山河一寸血》,還有《蘆葦之歌》《灣生回家》《阿罩霧風雲》等,今年有兩個臺灣電視臺也做了抗戰的專題片,如《飛虎傳奇》。相比大陸這邊的熱,臺灣那邊其實還是比較冷的。

  Q:那你在臺灣做紀錄片《沖天》時是不是感到挺孤獨?

  A:應該是那些老兵比較孤獨吧,他們都已經孤獨了七十年了。我們做紀錄片的人就這樣子了,重點就是把片子做出來。

  因為起步太晚,本身做歷史紀錄片就不多,大陸因為在政策上有支持去做,臺灣的工作者就沒有。其實歷史紀錄片本來做得就少,不是說沒有,只是比起大陸要少很多。

  Q:做好歷史題材的紀錄片,很關鍵的一個東西就是歷史觀。你也說過你對於二戰這段歷史,尤其是戰爭的本質,你自己也沒有思考清楚,《沖天》就是要引發大家去思考更多。

  A:我們需要認識為什麼那場戰爭會發生,發動戰爭的對手,他們為什麼會是那個樣子。

  我們對於那場戰爭的淵源的探索,可能不能只是停留在軍國主義上面——當然軍國主義也是——但是我們必須要了解軍國主義的淵源。而我認為現在的中國人(包括臺灣人),對於軍國主義的認識遠遠不夠,只是在責怪日本軍國主義,卻不知道日本為什麼會發生軍國主義,不知道和我們一水之隔的日本,到底是什麼樣的文化體。必須要非常嚴厲地指出,中國人對於日本的文化認識是很不及格的。

  今天中國採取和平崛起的方法,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在這個思想的基礎上面去理解一百年過程的話,我們和日本的對話會永遠糾纏在那種責任歸屬上面,這就是我說的對一場戰爭性質的根本思考。

  【簡介】張釗維出生於臺灣臺南市,60後,泉州移民第七代,武廟旁邊長大。身兼評論作家與紀錄片工作者二職,現擔任CNEX基金會製作總監、陽光衛視紀錄片工作室製作總監。他在臺灣出版過《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臺灣現代民歌運動史》(2003年)及《穿梭米蘭昆》(2004年)兩本書,探討臺灣以及大陸的通俗音樂與社會文化現象。近日由他執導的以抗戰時期中國空軍為題材的紀錄片《沖天》在臺灣院線上映。

相關焦點

  • 歷史紀錄片《香港大淪陷》 真實再現二戰時期日本侵佔香港歷史
    歷史紀錄片《香港大淪陷》(Hong Kong:War and Peace)新聞發布會5月31日在北京舉行,這部紀錄片全景再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法西斯侵佔香港的歷史8月被日軍佔領期間所經歷的地獄般磨難,再現了日軍在3年零8個月裡犯下的種種禽獸暴行,講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英勇抗日的事跡。
  • 紀錄片《臺灣•1945》:還原最真實的歷史世界
    東南網10月28日訊(本網記者 陳楠)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及臺灣光復70周年,福建電視臺綜合頻道、海峽衛視聯手央視紀錄頻道及臺灣相關紀錄片同仁共同拍攝的六集大型文獻紀錄片《臺灣1945》已於近日在央視9套播出。東南網記者獨家採訪了該紀錄片的總撰稿與執行總導演之一的周偉亮,為廣大網友獻上拍攝團隊最鮮活的臺前幕後故事。
  • 臺灣亞洲旅遊衛視拍攝三清山紀錄片
    日前,臺灣亞洲旅遊電視臺「中國世界遺產」欄目組一行,來到世界自然遺產地三清山,拍攝相關的風光紀錄片。    在為期六天的採訪拍攝行程中,三清山奇險秀絕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悠久的道教文化都給欄目組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表示,三清山的遺產價值在世界範圍內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將精心製作好此次專題紀錄片,在海內外華人中進一步推介三清山、宣傳三清山,同時也藉此契機,積極推動兩岸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 何日章紀錄片拍攝小組到安陽採訪拍攝
    在中國文字博物館採訪拍攝在殷墟採訪拍攝  12月1日至2日,由臺灣中時媒體集團旺報資深顧問何善溪帶領的何日章紀錄片拍攝小組一行2人到安陽中國文字博物館和殷墟採訪拍攝甲骨文考古發掘相關情況。  在安期間,講解員向何善溪詳細介紹了當年何日章參加挖掘甲骨文片的有關情況和中國文字的發展歷程,並不時駐足交流、拍攝,為製作何日章紀錄片收集了第一手素材,此次採訪拍攝進一步推動了豫臺交流交往,宣傳了豫臺淵源,展現了豫臺親情,共同傳承和弘揚了根親文化,促進了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 大型紀錄片《劉銘傳在臺灣》10月26日安徽衛視首播
    大型紀錄片《劉銘傳在臺灣》《劉銘傳在臺灣》,正是描繪了晚清安徽人「有大勳勞於國家者」劉銘傳抗法保臺、建設臺灣的英雄故事,再現那段>的第一手資料,創作團隊的足跡遍布了中國大陸及臺灣地區、法國、越南、日本,不僅用現代化的攝製手法實地拍攝下了
  • 臺灣空軍官校校友參訪筧橋中央航校舊址
    訪問團一行漫步在綠樹如蔭的航校舊址   攝影:丁衛衛     海峽之聲網9月12日杭州訊(記者丁衛衛、特約記者王永旭)近日,臺灣空軍官校第41期校友一行21人來到杭州筧橋原國民政府中央航校舊址參觀訪問
  • 臺灣老將軍向南京抗日航空紀念館捐贈文物
    新華網南京4月13日電(記者 石永紅)由臺灣退役將軍徐華江捐贈的15件抗日戰爭珍貴歷史文物和資料,日前被南京抗日航空紀念館收藏。   徐華江曾在抗日戰爭中擊落過6架日本侵略者飛機。他捐贈的這批文物中包括1943年11月喀拉蚩空軍基地美國空軍戰鬥隊飛行員指導手冊一份(絕密),封面有「作戰計劃室主任徐華江」印章一枚;中美混合聯隊空軍飛行員軍用絲巾一條(印有南亞多國地圖);蘭州空戰勝利紀念銀杯一座(刻有「功蓋戚俞」隸書四字及「中國農民銀行、中央銀行、中國銀行、平市官錢局贈」字樣);飛機識別盤1個(記錄當時各種飛機的型號和數據)。
  • 大型電視紀錄片《劉銘傳在臺灣》10月26日開播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由安徽廣播電視臺、合肥市委宣傳部聯合攝製,安徽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協拍,再現晚清安徽人「有大勳勞於國家者」劉銘傳人生巔峰的紀錄片《劉銘傳在臺灣》將於26日和27日在安徽衛視每晚兩集連播。
  • 吳宇森拍《飛虎群英》 靚湯或成「抗日英雄」
    劇本還在修改推敲中,故事以中美飛行員連手抗日的友情為主軸;因資金將會涉及內地港臺及好萊塢,須避開敏感政治議題。  全片以陳納德為中心,講述中、美飛行員連手抗日,從誤解到欣賞,最後成為朋友的過程。吳宇森曾說:「我想表達的還是不同國籍人民間的友情,這也是我電影一貫的特色。」   為了真實重現當年的戰爭場面,吳宇森已到昆明勘景,尋找當年飛虎隊的司令部舊址,而為了解半個世紀前的昆明,他看了不少紀錄片,也曾來臺收集資料。
  • 臺灣電視臺來南澳拍攝的紀錄片,你看過嗎?
    臺灣電視臺來南澳拍攝的紀錄片,你看過嗎? 前言:《回憶南澳 · 老視頻》系列專題文章 ——魅力東方 · 汕頭南澳紀錄片
  • 兩岸攜手打造歷史人文紀錄片《過臺灣》
    4月29日,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這是兩岸媒體攜手傾力打造的又一「海峽」題材力作,閩臺電視媒體攜手再現「唐山過臺灣」勝景。據介紹,《過臺灣》計劃製作十二集,每集一個小時。大型人文紀錄片《過臺灣》由福建省海外聯誼會、福建廣播影視集團海峽電視臺、臺灣中天電視臺、福建東宇影視有限公司組成攝製組具體承制。攝製組以臺灣全島和福建閩南一帶為拍攝重點,涉及河南、陝西、廣東、安微等省份。
  • 從《看見臺灣》談濫情的臺灣主流紀錄片
    熱映一個半月仍持續發燒、票房已破1.6億臺幣的《看見臺灣》,在周末夜得讓我連跑三家戲院,才能買到一張票;而於2004年以《生命》的3000萬臺幣刷新當時紀錄片票房的吳乙峰,今日為基督教社會福利機構拍攝的《秋香》,則竟而一上映即場次稀疏,門可羅雀。
  • 看見臺灣:臺灣新紀錄片展映
    正月初四,我收到了來自臺灣電影資料館劭甄寄來的「臺灣電影工具箱」2016年的影碟,無限感恩。在這套工具箱裡,除了劇情片外,還包含了6部近年臺灣拍攝的紀錄片,如《阿罩霧風雲》《麵包情人》等。幾天後,我又收到了一個來自臺灣的包裹,裡頭是去年金馬獎期間我在臺灣採購的影碟與書籍。
  • 【最精油】紀錄片《芳香臺灣》候選拍攝地先睹為快!
    ‍大型紀錄片《芳香臺灣》籌拍中寶島臺灣的芳療教育、SPA以及芳香植物的觀光與種植產業一直都對大陸有著深遠的影響
  • 臺灣首部「慰安婦」紀錄片將重新整理修復
    新華社臺北12月10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拍攝於1998年的臺灣首部「慰安婦」紀錄片《阿媽的秘密》原始膠片10日由臺北婦女救援基金會捐贈給公共機構臺灣電影中心,尋求更專業的存儲、修復和進一步推廣。
  • 臺海一旦有事,臺灣空軍是否會一觸即潰,專家稱未必
    很多網友都說,臺灣空軍和大陸相比完全是不堪一擊,只要大陸動手,臺灣空軍瞬間就會被擊潰。事實真是這樣嗎?其實早有相關軍事專家對此進行過分析。專家認為臺灣空軍有較強的韌性,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對手,我們絕不可輕敵。
  • 珠海市民歷時2年自費40萬拍攝日軍大屠殺紀錄片(圖)
    哪些老人是當年三灶大屠殺的倖存者?如今他們何在?還保有當年的回憶嗎?  劉昌言後來找到他曾經的學生、海澄社工站站長何日燕。海澄村是三灶日據時期日軍奴化統治的核心區域、日軍機場所在地,倖存者較多,而由於工作關係,何日燕掌握幾乎所有老人的信息。
  • 臺灣民間最新製作抗戰紀錄片臺北首映
    臺灣民間最新製作抗戰紀錄片臺北首映 2015-08-10 19:14:0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臺北8月10日電 (記者 邢利宇 石龍洪)一部由臺灣中正文教基金會籌備、歷時3年完成的「抗戰:和平榮耀·勝利70年」紀錄片10日在臺北舉行首映式。
  • 紀錄片《河西走廊之夢幻涼州》攝製組來我市拍攝取景
    近日,紀錄片《河西走廊之夢幻涼州》攝製組一行來我市,分別在鳩摩羅什寺、北關市場等地拍攝取景。據了解,紀錄片《河西走廊之夢幻涼州》共六集,主要創作目的是為了呈現一個富有歷史厚重感、時代感的全新涼州形象。在內容方面,從幾千年的歷史中提煉出6個重要的人物和故事,從張軌開始寫到今天;在拍攝方法方面,該片每一集分三個段落,分別為古代、近現代、當代,古代部分採用中國畫的形式再現,近現代部分大量採用歷史資料和圖片,當代部分為實景拍攝。  該紀錄片為全視角展示武威人文歷史題材的紀錄片,是大型紀錄片《河西走廊》的續集作品,是一部與《河西走廊》一脈相承又深度延伸的全新創作。
  • 《宿北大戰》紀錄片開機
    中國江蘇網12月1日宿遷訊 12月1日上午,在宿豫區廣播電視臺五樓演播大廳,舉行了全國首部以宿北大戰為主題的紀錄片開機儀式。宿豫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慧敏在開機儀式上致辭;製作方中央電視臺農影融媒體中心主任趙永勤簡要介紹《宿北大戰》紀錄片拍攝製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