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各地歷史悠久的古村落逐漸成為旅遊人群關注的焦點,如以古洞為特色的新安縣土古洞村,旅遊人次逐年上漲,「火爆」已是大勢所趨,隨之而起的則是一批又一批的古村落評選。據相關數據顯示,僅河南省傳統村落已經連續評選五批,總數量達到811個。
火熱的背後,不僅是因為傳統古村落的歷史氣息與價值是無法複製且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更多的是城市化到了一定階段後,長期住在鋼筋水泥城市中的人們對於外面環境的探索與好奇,而古村落自身具備的特色以及它所營造的氛圍恰好滿足了人們的這種需求。
話雖如此,但實際上,真正運營地比較成功的古村落寥寥無幾,截至目前,河南眾多古村落中真正能夠獲得遊客高度認可的更是屈指可數。究其根本,諸多擁有百年甚至千年歷史的古村落並沒有找到發展的核心在哪兒,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在探索。
不久前,筆者在河南新安縣國家級傳統古村落土古洞村採風,剛進門本以為又是一個「打著古村落旗幟,做著現代化」生意的景區,但是真正進到裡面之後,才發現這個村落別有洞天。
首先,回歸「古」村落本身。古村落,核心在於一個「古」字,從古建築到古樸的風土人情,從古老的物件到古舊的氣息,都是古村落本身應有的氣質。但是,在實地考察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古村落反而將現代化設施作為學習標杆,本身的古老反倒逐漸被消磨掉了。
而新安縣土古洞村的運營者則儘可能地將這種「古」保留了下來,從衛生間的設計上就足以看出。衛生間在古代叫「茅房」,為了還原,運營者不僅保留了古建築常用的坡屋頂,頂上還蓋了一層「茅草」,將其打造成名副其實的「茅房」。
從圖中可以看出,就連洗手池的設計,運營人員也站在古村落的角度上進行了整體考慮與設計。與一般景區所採用的家用瓷洗手池不同,新安縣土古洞村的洗手池利用了以前農村專門用來餵牛的牛槽。這種牛槽在城市中很少見,但是在農村卻隨處可見,進村路上,就散落著眾多。就地取材、適當創新不僅可以充分體現出古村落的特色,還能夠給遊客帶來更加新奇、好玩的體驗感,這也是傳統古村落發展旅遊的價值所在。
其次,古村落特色展示。中國地大物博,環境、土壤、水質等不同造就了各地區的農作物也不盡相同,也正是因此,幾乎每個古村落都有特產。而打響特產的知名度與美譽度,也是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但是,提高特產的曝光率、擴大知名度對於很多地區來說都是難題,現在推廣渠道雖多,成本、效果卻難以把控。
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古村落開始把特產打造成特色,將自身作為宣傳展示的舞臺,新安縣土古洞村也是其中之一。在「文旅興縣」的整體戰略下,新安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也開始探索與鼓勵各景區運營者嘗試新的發展思路,土古洞村的運營者也開始重視當地特色,將眾多農村之前用來盛水的水缸陳列在路邊,水缸上面放著當地的一些特產,如木瓜、柿子、葫蘆、玉米、山楂等,遠遠望去,一片五穀豐登的跡象。
而每天來往的遊客總是會忍不住前去看看、摸摸這是什麼,甚至還不忘跟一同前來的遊客探討一下,木瓜能不能吃,香味兒能持續多久,能不能帶走一顆放到衣櫃裡,等等。它不僅增強了遊客的體驗感,還將古村落打造成為一個流量入口,向每一位前來的遊客進行展示,如果一年新安縣土古洞村接待遊客數量為20萬的話,那麼每年的有效宣傳與曝光頻次就可以達到20萬,且受眾不重複,成本低、效果好。
不管是當地的特產還是一些老物件,在挖掘它的深層含義時,運營者一定要找到它的雙重性。就以新安縣土古洞村的玉米來說,村落對於它而言,是一個宣傳平臺,畢竟每年有很大的客流量。與此同時,玉米也能夠起到美化的作用,只有村落的整體形象提升了,具有美感了,遊客才願意觀賞、了解這些特產,特產的知名度才會逐漸提升。
事實也的確如此,新安縣土古洞村利用當地特產搭建成的房子、玉米牆等因為造型獨特而引起眾多遊客圍觀、拍照,宣傳效果立即凸顯。在整個過程中,這些農產品不僅起到了修飾作用,也是當地農民辛勤勞作精神的一種外在體現,對孩子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設計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地運營人員正在探索古村落該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發展,它的核心究竟是什麼?對於古村落,我們要做的不是改變成另一個景區,而是適當改造,利用當地資源,放大當地旅遊亮點。
不過,在尋找古村落可持續發展核心的前提下,一定要保障它的基本要素。因為,從本質上來說,古村落首先是一個景區,它必須具備能夠讓遊客觀賞、遊玩,同時提供餐飲、住宿、交通等一系列功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吃、住、行、遊、購、娛。
在此基礎上,運營人員不斷探尋村落的特色,然後以此為核心,通過利用當地各種各樣的產品,真正營造出一個能夠讓遊客沉浸其中的環境,從進門開始,目之所及、手之所觸,在保證便利性的同時,處處凸顯村落特色,傳遞出古村落的文化氣息,這也是拉近城市與農村之間距離的一大舉措,因為還有很多人不了解農村。
最近就看到一個熱搜,河南新鄉某景區用56991根玉米,打造了一條長69米、高5.5米的豐收神龍,寓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在部分人紛紛叫好的時候,就有用戶評論說怎麼能這樣浪費糧食呢?不少遊客以為玉米用完就丟掉了,相信很多長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都有這樣的誤解。但實際上,玉米做成各種各樣的造型,不僅能起到美化的作用,還能夠在此過程中進行風乾,有利於後期的保存。
除此之外,從很多山水景觀身上,古村落也能夠窺探到很多發展趨勢。今年夏天去新安縣青要山的時候,從山頂一路走下來,需要三個多小時,即便再美的景色,連續看上一個小時,也會產生視覺疲勞。而一個建在水裡的鞦韆則引起了眾多人的圍觀,不少人躍躍欲試地想要從剛露出水面的石頭上走到鞦韆那邊,一不小心就掉進水裡,但他們樂此不疲。
這也給傳統古村落發展提供了思路——該如何增強遊客的體驗感?古村落旅遊的歷史氣息通常較為厚重,如果沒有足夠的體驗項目作為支撐,整個古村落就像是一座博物館,深沉卻散發不出魅力。所以,運營者需要通過當地的一些特色產品,與遊客產生互動,拉近遊客與古村落的距離,讓他們有一種新奇感、親切感、歸屬感。
與此同時,在深度挖掘景區特色的同時,也要充分了解周邊遊客去往古村落的目的是什麼?不是所有人外出旅遊都是想要享受的,還有很多人想要體驗一下農村生活究竟是什麼樣的。譬如,怎麼種地、怎麼餵牛、怎麼掰玉米、怎麼割麥子,等等,這些是農村獨有的。
如果一個村落可利用的資源沒有那麼多,那麼就要適度調動周邊資源,甚至可以把當地有的一些特色,做成一個系列,例如從耕地到播種、從澆水到收割,從曬乾到碾成麵粉,囊括到每一個季節。
在注重內部發展的同時,也應該多關注遊客的年齡段、常住地等信息,他們對飲食有什麼樣的要求,對住宿有什麼樣的期待,然後與當地民俗、文化等相結合,打造景區獨有的「吃、住、行、遊、購、娛」模式。
從一個瓷的洗手池到一個牛槽的利用,再到利用農產品擺出不同的造型,很多景區的運營者已經意識到遊客需要一些有特色、不一樣的東西了,這個特色沒有固定的形態,但它一定是依託於本地資源打造而成,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在未來的文旅融合方面,不僅僅是新安縣,我們相信會有更多的縣、市從多方面探索古村落發展的核心,引領更多運營者真正從意識上改變發展思路,助力越來越多的古村落重新煥發光彩,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