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本科學校普普通通,我就去美國讀了個研,回國以後面對國內職場一頭霧水。錯過秋招,海投簡歷後也是0回復,最後好不容易得到一個面試機會,去了之後發現,面試官是我本科畢業就出來工作的同學……
「本科同學都混出頭了,我還在原地」
不著急找工作的人,現在都怎麼樣了?
Betty是我高中同桌,去年在美國剛畢業,畢業後也沒急著找工作,先去加拿大玩了一圈,去年11月份才回國。
回來之後才傻眼了,因為國內的秋招已經結束了。
更倒黴的是,還趕上了網際網路、金融、地產裁員縮招,投的大廠全沒有回音。
等到春招時,又碰上疫情,很多公司乾脆取消招聘,有些公司甚至已經裁員倒閉了。
Betty在那段時間總是愁得睡不著覺,大把大把掉頭髮。半夜還發朋友圈說:「實在不行,我就去飯店端盤子吧!」
於是她降低目標開始海投中小型企業。每到面試,HR都會問她待業期間在幹啥,她也答不上來……
直到有一天,她在一家小型企業的面試中,抬起頭,發現面試官是自己國內普本畢業就去工作的同班同學……
場面一度十分尷尬。
被輕易忽略的應屆生身份,究竟是啥?
可能你也有類似想法,覺得找工作不用太著急,先玩夠了再說。這其實是個重大誤區:等回國後再找工作,你就完蛋了。
對於國內院校畢業的學子來說,應屆生概念非常清晰,2020年的校園招聘,面向的人群就是2020年6月畢業的學生。
可是海歸的畢業時間各不相同,糾結的點就來了:我是不是應屆生?我能參加今年秋招嗎?
很多企業招聘的頁面其實都有清楚寫明對於投遞者的畢業時間要求,比如:2019屆畢業生,通常指的是:畢業時間為 2018年9月 - 2019年8月。
當然,每一家企業的情況可能有所不同,但往往畢業一年還可以算做應屆生。
教育部留學中心明確規定:留學回國人員不分應屆往屆,一律沒有三方協議,是否為應屆生,由用人單位界定。
也就是說決定你能否參加某個公司的校招,還是以這個公司對畢業時間的要求為準。
錯過應屆生身份的你,將會面臨……
校招沒資格,社招沒經驗
首先,對於應屆生來說,通過校招拿到offer的機會比社招大得多。
下面就通過阿里巴巴-產品經理崗來說:
同樣都是產品經理崗,同樣都是本科及以上學歷要求:
社招的崗位細分到某一個方向,校招只有「產品經理」這個範圍;社招的要求是要有3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校招僅對專業有要求;社招崗要熟悉工作流程,校招崗你熱愛這個行業……如果你想在今年拿到阿里巴巴產品經理崗的offer,就只能走校招通道了。
對於其他名企來說也是一樣的,社招崗位都有經驗要求,一般情況下,沒經驗的同學在簡歷篩選階段就會被pass了。
另外,想進國企央企,例如:國家電網、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等,應屆生基本是你唯一能進去的機會。
不是應屆生的話進去相當困難。所以要提前做好規劃,等你明白的時候,很多好工作的大門都對你關閉了。
落戶難度直線上升
很多城市為了吸引人才,都有留學生可直接落戶的優惠政策。
個別一線城市要求會更加嚴格,比如北京,落戶要看就職單位是否有落戶名額;比如上海,對你的本科院校和研究生院校排名會有一定要求。
但等到社招,要落戶就會比剛畢業時麻煩得多。
首先要面對兩個問題:社保繳納年限是否達標?落戶幾份是否足夠?如果這兩個條件沒達到,那不好意思,您暫時不用考慮落戶了。
失去公考、事業單位考試資格?
這些年也有部分留學生選擇回國考公務員、考事業單位。一般來說,事業單位和公務員考試名額會向應屆生傾斜。
一旦錯過了這個機會,想要進入事業單位將會非常困難。
事業單位的社招不僅有學歷要求,還有職稱要求等,而且崗位數量也大大下降。
海歸碩士就業的正確姿勢
國內秋招啥時候開
秋招是一年之中最大規模、招聘職位最多的招聘季度,因此,把握好秋招的求職機會十分重要。
對於秋招的稱呼,一般是 「年份秋招」如,2021 秋招,這個年份指的是招聘的應屆生畢業學年,而非哪一年發生。
所以,「2021 秋招」,發生在 2020年秋天,招聘的是2021年 9 月入職的員工。
名企一般統一校招應屆生入職時間,也是為了方便統一培訓。
什麼時候投遞簡歷?
很多人認為,我是海歸,回國應該能很快找到好工作,現實卻是啪啪打臉。
根據2019年中國海歸就業創業問卷調查數據,海歸如果回國之前沒有做任何的就業準備,回國後找工作需要花費少則3個月,多則半年。
企業支付的薪資比期望薪酬低2倍,80%的海歸收入都達不到預期水準。
很多留學生會在校招接近尾聲時回國,失去應屆生身份,校招投遞不了,簡直心態爆炸……
相較於國內的應屆生,留學生在求職技巧、求職信息的獲取上比較薄弱,即使有著不錯的學歷和實習經歷,在國內的求職競爭中也不佔優勢。
所以,對於想要回國求職的留學生來說,你得儘早回國,比國內應屆生多做好幾倍的準備,才有可能快速提高求職競爭力,拿到名企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