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物,唐代詩人,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他的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韋詩以五古成就最高,風格衝淡閒遠,語言簡潔樸素,有「五言長城」之稱。白居易說他的五言詩「高雅閒淡,自成一家之體。」蘇東坡甚至說:「樂天(白居易)長短三千首,卻遜韋郎五字詩。」因此,韋應物在文學史上具有相當的地位。
滁州西澗
唐代: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詩詞鑑賞:作者任滁州剌史時,遊覽至滁州西澗,寫下了這首詩情濃鬱的小詩。描寫春遊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首二句寫春景、愛幽草而輕黃鸝,以喻樂守節,而嫉高媚;後二句寫帶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橫的景象,蘊含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憂傷。全詩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憂傷之情懷。
淮上喜會梁川故人
唐代:韋應物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
詩詞鑑賞:韋應物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該詩借景抒情,詩人在淮上(今江蘇淮陰一帶)遇見了十年前在梁州江漢一帶有過交往的故人,故有感而發此作。表達了詩人在淮水重逢久別十年的故人的喜悅心情,以及歲月流逝,年華易老的人生感喟。
簡盧陟
唐代:韋應物
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濱。
澗樹含朝雨,山鳥哢餘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
詩詞鑑賞:本詩從字面上來看好像是指行路的艱苦勞頓。但遠非如此,當時的唐朝安史之亂剛剛結束三年,社會仍然不安定,就在這一年,同華節度使周智光反叛國家,不僅殺了陝州監軍張志斌,還吃了他的肉,屢殺朝廷安撫使者,向朝廷叫板:「吾離長安百八十裡,夜眠不敢伸腳,恐踏破長安城;至於挾天子以令諸侯,唯我周智光能之。"唐代宗忍無可忍,密詔郭子儀伐周智光。好不容易消滅周智光,後蜀亂又起。早年當過唐玄宗的侍衛,可以說,作為一個心憂國家社稷的人,韋應物的詩不能僅從字面上去了解,風塵顯然也暗指國家戰亂、兵禍等。
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代:韋應物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詩詞鑑賞:《寄全椒山中道士》是唐代詩人抒寫秋風秋雨之夕,詩人懷念山中的一位道士,想攜酒去安慰老友又無從尋覓的惆悵之情,寄託了詩人深摯的情愫和淡遠的情趣。全詩語言簡潔,平淡無奇,然感情跳蕩反覆,形象鮮明自然,情味幽遠。此詩作於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或興元元年(784年)秋日。安史之亂後,唐玄宗奔蜀,韋應物立志讀書,進士及第,官至洛陽丞,後被迫辭職後又任滁州刺史。此詩創作正值作者在滁州刺史任上。
秋夜寄邱員外
唐代:韋應物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詩詞鑑賞:《秋夜寄邱員外》是一首懷人詩。韋應物任蘇州刺史時所作,丘丹隱居平山學道。此詩是一首懷人詩。詩人先寫自己因懷念友人丘丹,在秋夜裡詠詩寄情,徹夜不眠。再設想丘丹也因秋興而未能成眠,以實帶虛,寫出了彼此心意交融,感情默契。整首詩的境界清幽空靈,韻味雋永。
長安遇馮著
唐代:韋應物
客從東方來,衣上灞陵雨。
問客何為來,採山因買斧。
冥冥花正開,颺颺燕新乳。
昨別今已春,鬢絲生幾縷。
詩詞鑑賞:《長安遇馮著》是唐代詩人韋應物創作的一首詩。此詩通過描述作者與友人馮著在長安相遇時的所見所聞,來表達詩人對失意沉淪的馮著的理解、同情、體貼和慰勉之意。全詩筆調親切而略含詼諧,寫得情深意長,清新活潑,含蓄風趣,逗人喜愛。這首詩可能作於大曆四年(769年)或十二年(777年)。韋應物於大曆四年(769年)至十三年(778年)在長安,而馮著在大曆四年(769年)離長安赴廣州,約在大曆十二年(777年)再到長安。據韋詩所寫,馮著是一位有才有德而失志不遇的名士。他先在家鄉隱居,清貧守真,後來到長安謀仕,頗擅文名,但仕途失意。約在大曆四年(769年)應徵赴幕到廣州。十年過去,仍未獲官職。後又來到長安。韋應物對這樣一位朋友是深為同情的,故而創作這首詩。
夕次盱眙縣
唐代:韋應物
落帆逗淮鎮,停舫臨孤驛。
浩浩風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
獨夜憶秦關,聽鍾未眠客。
詩詞鑑賞:《夕次盱眙縣》是唐代詩人韋應物的作品。這是一首寫羈旅風波,泊岸停宿,客居不眠,頓生鄉思的詩。詩的前四句為第一段,是寫傍晚因路途風波,不得不停舫孤驛。後四句為第二段,是寫人雁歸宿、夜幕降臨,自夜到曉不能入眠而生鄉思客愁。全詩富有生活氣息,侃侃訴說,淡淡抒情,看是寫景,景中寓情,情由景生,景令情動。此詩當作於唐德宗建中三年(783年),時詩人出任滁州刺史。盱眙,縣名,韋應物自長安赴滁州經過此地。
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
唐代:韋應物
悽悽去親愛,泛泛入煙霧。
歸棹洛陽人,殘鍾廣陵樹。
今朝為此別,何處還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詩詞鑑賞:《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是唐代詩人韋應物的作品。首聯寫別離之「初發」;頷聯寫友人乘舟歸去;頸聯寫期望重逢;尾聯以舟行不定,喻世事之順逆翻復,難以自主。全詩借景抒情,寓情於景,詩人聯想到世事的難測,寫得很有情致,也吐露了自己被罷官以後的心情。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韋應物被任命為洛陽丞,在乘船離開廣陵赴任洛陽的途中,對元大(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校書非常懷念,於是寫了這首詩寄給他。
聞雁
唐代:韋應物
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詩詞鑑賞:《聞雁》是唐代詩人韋應物創作的一首五絕。這首詩是詩人韋應物在秋雨之夜、歸思正深之際,聽到自遠而近的雁叫聲,有感而作。此詩描寫了由遠飛的大雁引起遊子對故土的懷念,表達了詩人思鄉之情。全詩語言質樸自然,意境悽切古澹。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韋應物由尚書比部員外郎出任滁州(今安徽滁州市)刺史。首夏離京,秋天到任。這首《聞雁》大約就是他抵滁後不久寫的。
觀田家
唐代: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裡。
詩詞鑑賞:《觀田家》是唐代詩人韋應物所寫的一首描寫農家生活的五言律詩。該詩語言平實,絕少雕飾,是詩人站在同情人民疾苦的立場上對不合理的社會現實的揭露與抨擊,客觀真實地展示了田家生活的悽楚與悲哀。德宗興元元年(784年),詩人任滁州刺史期間,看到春耕時節田家辛勤勞苦的場景,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田園詩。
微信號搜索:中華詩文學習,或shiwen_xuexi
來稿請投:shiwenxuexi@163.com
歡迎讀者朋友以個人名義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用於商業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