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小科普:光年——天文學的距離測量單位

2020-12-11 天文在線

在天文學中,天體(如恆星和星系)之間的距離非常大。舉個例子,地球和它最近的衛星,月亮之間的距離約有385 000公裡。而太陽距離我們1.5億公裡,我們和最近的恆星比鄰星距離大約40萬億公裡。

圖解:比鄰星,又稱毗鄰星,Proxima Centauri 半人馬座α三合星的第三顆星

為了避免用太長的數字,科學家們必須使用一種可以和浩瀚的宇宙相符的距離單位來研究天文學。天文學中常用的距離單位是光年。光年是光在一年內所行走過的距離,即9,460,730,472,581公裡,約10萬億公裡。

這個距離單位不是一夜之間產生的。首先要測量出光的速度,才能確定它在一年所傳播的距離。

在1676年之前,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光會瞬間從一個點移動到另一個點。1676年,丹麥物理學家奧勒·羅默第一個證明,事實並非如此,光的速度是有限的。

圖解:奧勒·羅默,Ole Christensen Rmer,丹麥天文學家,1644-1710

奧勒從1671年開始觀測木星的衛星,並測量他們(特別是木衛一)消失在巨大行星後面並重新出現在另一側之間的時間。通過年復一年地積累數據,他發現,當地球靠近木星時,測量出的時間較短,而當地球遠離木星時,時間較長。1675年,法國天文學家讓·多米尼克·卡西尼(Jean-Dominique Cassini)提出,這種差異是由於光從木星到達地球需要一定時間造成的。然而,他很快改變了主意,放棄了這個假設。而奧勒從這個假設下手,並估計出光需要22分鐘來走過地心軌道的直徑(我們現在知道,準確的值是約16分40秒)。如果根據他自己的數據計算光速,他當時會獲得光速為135 000公裡/秒。不過那個時代測得的地心軌道直徑並不準確:如果用今天的準確數據測量,奧勒應該會得到214 000公裡/秒的結果,而如今的公認光速為299 792公裡/秒,已經很接近準確數字了。

圖解:讓-多米尼克·卡西尼,Jean-Dominique Cassini,奧勒曾任其助手

直到1729年,天文學界才承認光的速度是有限的。英國天文學家詹姆斯·布拉德利隨後發表了一項研究,顯示恆星位置的年變化與光速有關。他估算出光以每秒301 000公裡的速度傳播,非常接近目前的公認值。

1838年,德國天文學家弗裡德裡希·威廉·貝塞爾(而不是蘇格蘭天文學家託馬斯·亨德森)首次將光年作為天文學的測量單位。他測量了地球和天鵝座61雙星系統之間的距離,約為10.3光年。

圖解:歐洲南方天文臺觀測到的天鵝座61

圖解:貝塞爾(Bessel,Friedrich Wilhelm,1784~1846)德國天文學家,數學家,天體測量學的奠基人之一

光年作為測量單位的優點不僅在於它量化了距離,而且光年也側面體現了光到達我們所花的時間。我們可以說天鵝座61距離地球10.3光年(97,445,523,867,584公裡),也可以說,它發出的光花了10.3年才到達地球。因此,我們看到的是過去的星星。正因為光可以讓我們回到過去,望遠鏡在某種程度上才被稱為"時間機器"。

直至今日,距離我們100億到120億光年,非常遙遠的星系同樣適用於這個原理:在我們看來,它們的狀態還停留在100億到120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剛結束的時候。

光年小遊戲:這些行星、星雲或星系距離地球大概多少光年?

A.31-50 光年

B.4-20 光年

C.4100 光年

D.5-11 光年

E.6 光年

F.68-84光年

G.2-14光年

H.6300萬光年

相關知識

光年(英語:light-year)是長度單位之一,指光在真空中一年時間內傳播的距離,大約為9.46兆公裡(9.46×10^12公裡或5.88×10^12英裡)。

光年一般用於天文學中,是用來量長度很長的距離,如太陽系跟另一恆星的距離。天文學中另三個常用的單位是秒差距、天文單位與光秒,一秒差距等於3.26光年,一天文單位為149,597,870,700米(149,597,870.7公裡,約149.598京米),一光秒是光一秒所走的距離為299,792,458米(299,792.458公裡)。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astro-canada.ca- sphaigne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太空人不用常用的測量單位去測量距離呢?
    我知道當我們談論到宇宙中的距離時,我們不用費力解釋到太陽的距離或是到一些最近的恆星的距離,我們知道日常的測量術語在這個環境下沒有什麼意義。我知道一個天文單位(AU)是指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即9300萬裡。我的筆記本電腦中有一款軟體可以讓我使用8" 米德 LX-200天文望遠鏡來窺探宇宙。
  • 光年是一種長度單位,那麼1光年有多遠?又是怎樣計算出來的?
    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的定義,光年是光在真空中1個儒略年(365.25天)傳播的距離。因為它包含了「年」這個詞,所以術語「光年」有時被誤解為是一種時間單位。光年最常用於表示與恆星的距離和在銀河系尺度上的其他距離,特別是在非專業和科普出版物中最為常見。
  • 一角秒很小,天文學家卻用它發明了最大的長度單位,比光年大幾倍
    那麼光年就是最大的天文長度單位了嗎,不是的,在天文學中還有一個長度單位比光年還大,它就是秒差距了。天文學家們將這種方法應用到了天文學中就可以計算出遙遠恆星的距離了,他們以地球公轉軌道的平均半徑(一個天文單位)為底邊,將所對應的三角形內角稱為視差,當這個角的大小為1秒(1角秒)時,這個三角形的一條邊的長度(地球到這個恆星的距離)就稱為1秒差距。
  • 一光年的距離是多少?光年之外有多遠,美國第1飛行器告訴你!
    光在每年的前進的距離用光年來表示,在這裡對光年進行一下解釋,光年是一個屬於長度的單位,但是是測量大距離的通常指在一些天文學上才會用到。而且光年是一個長度單位。光年說的就是光在經過一年之後的距離。那一光年究竟是多長呢?其實計算一下就可以得出是9.46萬億公裡。在美國有一艘名為太空旅行者1號的飛行器。
  • 一光年是多少年?它並非時間、速度、能量的描述
    「光年」根本就不是一個時間單位,而是一個長度單位,所以「一光年是幾年」這個問題更是無從談起了。在1838年弗裡德裡希·貝塞爾(Friedrich Bessel)於1838年首次成功測量了與太陽以外的恆星的距離後,光年這個單位出現了。
  • 天文學:天文學起源及天文年表
    天文學在天文學起源於對自然現象的人的困惑和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時間和導航測量。因此,幾個世紀以來,天文觀測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和改進。一旦與佔星術聯繫起來,天文學已經成為一門嚴謹的科學學科,可以讓人們了解天體的組成,結構和位移。
  • 常說的一個天文單位是什麼意思?
    經常聽說天文單位,但可能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天文單位是幹什麼用的!其實這是一個長度單位,表示的是日地之間的平均距離1.5億千米!當然在地球上,我們最熟悉的距離單位是千米,比如到某地多少千米,汽車速度多少千米,但在天文學上這個千米距離儘管也能描述,但是在有些搞腦子了!太陽系各天體的與太陽之間的距離,如果沒有後面的天文單位的話,您數那個零是不是得數半天?
  • 光年是時間單位還是距離單位或者是智商單位?
    顧名思義光年就是光在真空中走過一年的距離,大概是299792458*(60*60*24*365)=9,454,254,955,488,000m。這是一個9開頭的16位數字,非常大的一個數,很多人認為光年是時間單位的原因就是因為多數情況下用到年都是用來描述時間。
  • 科普:天文學中使用經典牛頓力學對黑洞質量的測量
    但實際上經典的牛頓力學在天文學的研究中仍然有著很大的應用範圍,比如在本篇科普小短文中即將討論的黑洞質量的估算(或者測量)。如果將上面的場景放到星系中心的大質量黑洞周圍,假定有一個質量為M1(Mc=M1)的物體繞著中心質量為Mbh(M2=MBH)的黑洞繞轉,將上面兩個經典的牛頓力學公式合併,就得到了經典的測量黑洞質量的公式,如下:MBH=V^2*R/G,所以只需要找到黑洞周圍一個合適的物體,測量出它的繞轉速度和距離中心黑洞的距離,那麼我們就可以根據這個公式計算出中心黑洞的質量。
  • 天文知識三問:太陽系有多大?什麼是天文單位?奧爾特雲是什麼?
    科學家們不得不想出一個新的測量單位,以便掌握太陽系的大小。天文單位(AU)以地球至太陽的平均距離為基礎,大約為9300萬英裡。比如,與太陽最近的行星——水星距離太陽有0.39個天文單位(AU)。而那個最遠的行星呢?目前,官方來說,科學家們認為海王星為最遙遠的行星,但矮行星冥王星依然在太陽系中。冥王星距離太陽有39.2個天文單位,大約為36.7億英裡。
  • 盤點這些特殊的長度單位,小的令人髮指,大的也令人髮指!
    這些稀奇古怪的長度單位真的超出了我們的想像,從上面可以看出,1米=1000*1000*1000*1000*1000飛米,也就是等於1萬萬億飛米。此次測量的質子的半徑為0.833飛米,細細想來真的太恐怖了,真的沒想到世界上還有這麼小的東西。
  • 科學家發現:地球公轉速度加快7千米,距離黑洞只有25000光年
    最近天文學家發現地球的速度加快了7千米/秒,距離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僅有約25800光年,額,莫恐慌哦,不是說你即將升仙了啊,是基於新觀測數據建立的更好銀河系模型的結果,這些數據裡面包括一些日本射電天文學項目Vera的天體目錄。
  • 天文學就是看星星?那是門艱深又浪漫的學科
    3月13日,來自歐洲南方天文臺的一張照片顯示,隱藏在獵戶座星座最黑暗的角落之一的「宇宙蝙蝠」,穿越兩千光年的星際空間在歐洲南方天文臺的超大望遠鏡前展示出它朦朧的翅膀。  天文學就是看星星? 那是門艱深又浪漫的學科  本報記者 張蓋倫  前不久,清華大學官方微博宣布其正式成立天文系,納入理學院。
  • 1光年究竟有多遠?步行1光年要多久?
    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的長度單位,例如,釐米、米、千米,但這些長度單位太小了,用於表示天體的距離很不方便,需要用到天文學中的長度單位。宇宙裡的各個天體的距離看似「親密」,但實際上它們之間的距離則是非常遙遠,所以天體的距離就要運用到更大的單位來計算,例如,天文單位。
  • 天文學家是如何確定恆星的大小和距離的?
    目前,有多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丈量恆星間的距離,而最基礎的方法就是幾何視差法。在6個月的時間內,拍攝在地球軌道上點1和點2的同一顆恆星,當R = 1天文單位時,恆星相對於較遠背景恆星的位移相當於1秒弧長(3.26光年)、2秒弧長1/2秒、10秒弧長1/10秒等。
  • 一光年到底是多遠?人走完一光年需要多久?大數據告訴你答案
    說起長度單位,大家心裏面想到最多的就是米,千米或者英裡等常見的長度單位。而我們平時所用到的時間單位,通常也是日,小時,分鐘等,很少會用到年的概念。而在某個領域,這些單位都顯得極為渺小。如果我們還是用米,千米等單位描述它們的距離,那麼單位前面的數值通常是以億起步了,這對於人類的計算和使用都十分地不方便。這個領域就是天文學。
  • 類星體宇宙學距離:光學幹涉測量
    距離測量是天文學研究中的一項基本但十分艱難的工作,特別是對宇宙學距離的測量直接決定了對宇宙幾何和膨脹歷史的測量。以直接的三角視差方法測量銀河系內天體距離為基礎,天文學家利用天體物理性質發明了多種測量方法。涉及不同距離尺度時,測距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同時精度各異。
  • 天體測量和天文坐標
    天體測量和天文坐標天體測量是天文學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建立一個空間和時間的坐標系,以促進宇宙的科學描述。它也被稱為位置天文學或球形天文學。大多數天文測量是根據數學分支建立的標準進行的,稱為球面三角學。該學科允許通過在不確定半徑的球形表面上投射這些值來替換天體之間的實際距離。可以通過使用球面坐標來確定恆星的位置。
  • 天文愛好者捕捉新中國成立時發出的星光
    圖片由《天文愛好者》雜誌提供  新華社北京9月29日電(記者張丹)一顆距離我們70光年的恆星——天龍座θ星發出的星光,穿越70年時空,將在祖國「生日」當天抵達地球。  屆時,天文愛好者可在晴朗夜晚用肉眼觀測到這顆位於北半球天龍座、別有意義的「生日星球」。
  • 為什麼天文學家們不用常用單位來表示距離?
    我是喬治亞州的一個業餘天文愛好者,這個愛好已經持續幾年了。我知道當我們談到宇宙中的距離時,就算是到太陽或者幾顆最近的恆星,普通的單位量度也太小了。我知道一個AU是一個天文單位,是指太陽到地球的距離,大約930萬英裡。我希望我理解的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