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最後一座煤礦大臺煤礦退出,今年北京告別千年採煤史,但老礦區的轉型之路還在探索中。記者6日獲悉,京能集團下屬京煤集團聯合華北科技學院,利用礦區建築和井下巷道,正在打造國家級安全生產事故預控與應急處置技術實驗實訓和科普基地。目前基地正進行基礎設施改造,預計9月中旬亮相。
昔日門大運煤專線未來也將被激活,並將沿線四個礦區連線成網,在清山綠水間打造集文旅、康養與戶外運動於一體的生態文旅區。
牽手高校,煤礦遺存變身科研基地
京煤集團千軍臺礦區位於門頭溝區大臺街道,距北京城區60公裡,礦區總佔地面積超10萬平方米,井下保留有9千米巷道。2015年煤礦關停後,一直在摸索轉型。
機緣巧合的是,京煤集團與位於河北燕郊的華北科技學院一直保持技術交流往來,高校師生常常到礦上做科研課題。京西煤礦離華北科技學院比較近,高校希望能保留一部分巷道進行井下實訓。
於是,經原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批准,依託中央安全生產預防及應急專項資金,由京煤集團和華北科技學院聯合共建的項目——「國家級安全生產事故預控與應急處置技術實驗實訓和科普基地」最終落戶京西。基地總投資3億元,包括京西科研基地和京東實訓基地兩部分,其中京西科研基地選址就在千軍臺礦區。
「落實減量發展,基地不新建建築,總體上不改變礦區原有結構和環境。」京煤集團華科項目部負責人周彥軍介紹,將利用礦區關停後的1.9萬平方米地面建築和3000多米井下巷道,建成國家級礦山、城市地下空間和地鐵交通等防災減災救災科研實驗室和救災演練培訓、科普基地。地面上,將建調度展示中心、檢測檢驗中心、事故分析評鑑中心等17個實驗室;在井下,將搭建包括無人掘進、無人回採、礦山地質、通風測定等10個實驗模塊。
盤活存量,老礦區沉寂5年恢復新活力
相比這條山溝的其他煤礦,千軍臺煤礦最靠裡。2015年停產後,除保衛科留守看攤外,礦區幾乎再沒有外人進入。如今,200多名工人正在現場進行基礎設施改造。沉寂多年的礦區,正逐步恢復生機。
走近礦口,一股強勁的涼風迎面襲來,過去礦工就從這裡下井。往裡走一百多米,巷道內的小火車軌道、排水溝,牆上的管線、指示牌等清晰可見。工人們正在進行巷道加固、地面鋪磚。過段時間,一批採煤老設備將「回到」崗位,形成一個真實的採掘面,還原逼真的採煤場景。
周彥軍是一位老礦工,從1988年大學畢業後就來到礦上。在他眼裡,熟悉的老礦區正在巨變:過去礦區建築都是奔著安全生產建的,經過一番改造,漸漸有了文旅味兒。
礦區原來的小商店與二層食堂,加裝樓梯上下打通,將改為帶有茶吧的圖書室,還設有賞景露臺;辦公樓加裝保暖層後,將改為上下鋪床位的青年旅社,方便學生到此實習學習;一批實驗室、主題教室改造也即將收尾,過段時間實驗設備就將入駐;礦區一景——當年礦工們修建的「龍牆」,經過維修粉刷,光彩重現……
過去封閉管理的礦區,如今開始盼著人來。為此,礦工宿舍通過二間合一間,已改造成140間帶有獨立衛浴的客房;礦工食堂變身為滿足150至200人就餐的自助餐廳。部分礦區特色將被保留下來,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礦工文化廳、禮堂,將修舊如舊,打造「懷舊俱樂部」,未來遊人到此,將可直觀感受到昔日的礦區生活場景。
一線四礦,京西煤礦轉型生態文旅新業態
預計9月中旬,科研基地就將亮相。基地將主要面向全國安全監察幹部、在京地礦院校大學生等客群,在滿足科研實訓需求的基礎上,還將承接社會企業及單位各種會議、培訓、團建、拓展等活動。
周彥軍表示,未來基地將打造成集科普、培訓、體驗、親子互動、文化展示、遊玩、住宿、餐飲等功能於一體的文旅項目,形成「應急培訓+企業團建+研學旅行+親子教育+大眾休閒」5大服務。
煤礦退出後的轉型難題,並非千軍臺獨有。據了解,結合市裡要求,京煤集團將打造「一線四礦」京西煤礦工業遺存文旅區。「一線」就是門大線,是門頭溝到大臺的運煤鐵路。這條鐵路歷史悠久,是詹天佑京張鐵路的輔助鐵路。隨著煤礦退出,這條鐵路已閒置下來。「四礦」是指王平、木城澗、大臺和千軍臺煤礦。
一條鐵路線,串起四座煤礦遺存,這是盤活京西煤礦遺存的總體思路。在開發「一線四礦」,加快盤活京西煤礦遺存的同時,這也將帶動門頭溝農村的經濟發展,讓周邊老百姓能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