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以工業遺存為代表的老工礦是時代留給人們的財富。它們分布在眾多老工業城市中,提示著人們記住城市文明的曾經輝煌。然而,隨著經濟的轉型、城市的發展,大片、大面積的工礦廠區亟待完成華麗轉身,應對時代之變。
老工礦的嬗變,不僅呼應經濟轉型、產業創新,更關乎城市發展路徑、發展方式。走內涵式發展之路,要求城市不應將其一棄了之,而是重新考量工業遺存對接城市新功能的種種可能性。隨著一些老工礦化身為創意產業園區、文化博覽園區、旅遊生態園區等,它們在創意設計、公共服務、休閒娛樂、生態保護等方面實現功能再造,為城市風景增添別樣亮色。
當下,如何讓有豐厚底蘊的工業遺存以另類形態更好「活著」,發揮其在經濟轉型、產業創新、城市發展等方面的潛力?針對此,半月談記者分赴工業遺存富集地,探求新發展理念下各地老工礦轉型發展的新實踐。
5月13日,媒體記者在由存放鐵礦石的筒倉改建而成的北京冬奧組委辦公地點參觀
謀變:閱覽老工礦的新城市故事
——老工業遺存的新變身(一)
半月談記者 李榮 劉巍巍 吳鍾昊 段續
工業遺存是一座城市的精神特質、文化記憶和歷史精華。當下,工業遺存紛紛變身、轉型、升級,煥發生機,在刷新產業業態、改善百姓生活、推動城市發展等方面,彰顯出其特殊價值和獨特魅力。
閱讀城市,請先觸摸工業遺存地標
上海楊浦濱江是我國近代工業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這裡誕生了中國第一家自來水廠、第一家發電廠、第一家煤氣廠。隨著浦東開發,上海全面促進產業轉型,這裡的廠區關停、建築荒廢、場地空置,但人們並沒有忘記這片記錄著城市人文、精神氣質形成的地帶。
楊浦區委書記李躍旗說,目前開展的楊浦工業遺存轉化利用工作,希望既把工業歷史保護好,又使得現實與傳統交相輝映,讓每一個來到楊浦濱江的人,都能夠閱讀這座城市的建築,感受這座城市的肌理,感悟這座城市特有的歷史文化風貌。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築系教授常青的團隊受楊浦濱江委託,走訪了這裡的每一幢廠房,對建築物的年代、用料、功能等進行評估,梳理出這一帶有價值的建築物、構築物和綠化,並列出一張「保護清單」。
位於上海船廠的一幢不起眼的四層抹灰廠房建築,是建於1920年的東方紗廠倉庫,是楊浦濱江現存最早的無梁樓蓋倉庫。常青團隊建議對其整體保留再利用,並向上海市文物局推薦為文物保護單位或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每一次現場踏勘,寬闊的碼頭上工業時代留下的遺蹟、被陽光曬得熾熱的粗骨料地坪、黃浦江水拍打堤岸的聲音和江面上船隻低沉的鳴笛,總會讓規劃師們聯想到老工業時代的繁忙。保存歷史「特徵物」,才能體現歷史神韻。楊浦保留了近300米防汛牆,斑駁的牆面提示著往昔工業碼頭的記憶。和防汛牆一同被保留下來的,還有大小不一的鋼質栓船樁和混凝土系纜樁。
對於工業遺存,最好的保護就是再利用。文化歷史的沉澱,留存於建築,同時也體現於生活。在楊浦,歷史感、智慧型、生態型、生活化的融合圖景開始呈現。長陽創谷結合中國紡織機械廠原廠房的特點,凸顯「綠、光、鏽、合」的生活理念。「綠」是綠意,「光」是老廠房內部陽光與空氣的引入,「鏽」指的是工業記憶的保留,「合」則側重於生活氣息和溝通交流,各類活動的可達和順暢。
「在楊浦的血脈中,有著百年工業積澱下來的嚴謹、樸實和勤勞。」當地人說,隨著未來楊浦濱江由封閉的生產岸線變成開放共享的生活岸線,閱讀上海,請先從楊浦開始。
產業「蝶變」,城市湧動新活力
城市發展迅速,城市功能重新定位,讓傳統工業逐步退出城區。加快以二產為主向三產為主的轉型、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的升級,成為不少城區中老工業區的主要發展任務。
有著深厚工業底蘊的江西南昌市洪都老工業區位於青雲譜區核心區域。青雲譜區委書記孫毅說,受城區發展空間的限制,目前支撐全區經濟的工業企業都在加速外遷,產業發展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
對於如同青雲譜的城區而言,這種「轉型」往往是斷層式的、也是被動的。如何變被動為主動?舊工業建築群雖然老舊衰敗,但許多具有工業遺產價值的東西都還在,如今要做的,是整飭和適應性再生,植入合適的功能或業態。如今青雲譜區正加速工業遺存的轉型升級和功能再造。
創意東八區、1865創意產業園、創意中央科技文化產業園……這些江蘇南京人耳熟能詳的創意產業園區,其實都是由老舊工業企業「關停並轉」、搬離主城留下的老廠房、舊建築改造而成的。如今,一塊塊「鏽帶」重新崛起為產業高地。
南京定淮門12號原來是破產多年的莫愁洗衣機廠廠址。2003年,4萬平方米的老廠區改造變身為世界之窗軟體園,融現代建築與古典園林於一體,很快匯集了多家高科技企業,一時間經濟價值凸顯。
同時,工業遺存變成各種新空間、新產品,城市產業獲得轉型契機,為城市功能注入新活力。
蘇州二葉製藥有限公司前身是蘇州第二製藥廠,始建於1946年,是國內最早生產青黴素的企業之一。2011年,蘇州二葉製藥有限公司外遷。當地保留蘇州二葉製藥廠內煙囪廣場、鋼罐塔樓等文化元素,重新配套電纜、消防、智能等系統,再結合環古城河風貌帶分設功能區,老廠區由此轉身成為充滿懷舊氣息和時尚元素的文化產業園區。
在吉林省吉林市豐滿發電廠,攔江大壩、豐滿水電博物館等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有機結合,成為吸引遊客的重要資源。與傳統旅遊相比,到這裡,不僅可觀光休閒,而且能夠滿足遊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工業旅遊讓當地的名氣越來越大。
對接城市發展新理念
當下,工業遺存謀變的新路,讓綠色發展、循環發展理念在城市發展中有了更多的路徑選擇。在南京市棲霞區馬群街道,原屬於南京煤礦機械廠的「灰頭土臉」舊廠房如今升級為企業總部基地。這裡的綠色資源為園區的招商帶來獨特優勢。負責運營管理的南京商業經營管理有限公司招商部主管張琛說:「園區保留了幾十年的梧桐、水杉,這是歷史留下的財富。」
空間緊張是我國城市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普遍問題。工業企業被不斷擴展的城區包圍在內,客觀上對城市整體功能的劃分形成阻礙。同時,由於一些企業為重化工企業,對城市安全和居民生活環境也造成潛在威脅。老工業企業的搬遷、老廠址的改造成為城市發展的必然。
南京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一所副所長宋嘉認為,一些老工礦的廠房、建築位於主城區黃金地段。如果推倒新建,便與普通商務樓沒有區別,也沒有任何招商優勢。在原本的基礎上改建老工礦,不僅成本較低,且對環境產生的影響較小,這是最靈活有效的土地利用方式。
如今在老工礦的轉化利用過程中,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讓升級版的老工礦充滿親和力。改造後的長春電影製片廠老廠區免費向公眾開放,人氣十足,形成文化地標,帶動周邊形成一個電影文化聚集區。
位於長春東盛大街的萬科藍山住宅項目,是原吉林柴油機廠所在地。萬科藍山社區中保留和修復了部分工業舊址建築,紅磚牆、鏽鋼板等老工業材質與現代建築彼此映襯融合。臨街一片俄式風格的老廠房建築群,記錄著上世紀50年代的紅色歲月。據介紹,為將社區建成融合工業歷史底蘊與現代城市時尚之地,藍山項目要求建築要避讓樹,保留有代表性的老廠房;同時建立了工業博物館,把這裡的歷史保存下來。
2016年5月13日拍攝的北京冬奧組委辦公區料倉辦公樓外景。當日,位於新首鋼高端產業綜合服務區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組織委員會辦公地點首次向媒體開放
挖潛:工業遺存怎樣「活在當下」
——老工業遺存的新變身(二)
半月談記者 閆祥嶺 劉良恆 付昊蘇 劉巍巍
無法迴避的是,當前工業遺存的保護利用仍存在一些亂象,還有不少難題需要解決,亟待綜合施策,讓工業遺存真正「活在當下」。
不能只是地產開發,或一拆了之
城鎮化進程中,越來越多完成使命的工業設施退出歷史舞臺,而退出的方式,往往是拆除。不少人認為這些老舊廠房、陳舊設備早應一拆了之:一些企業認為「拆光廠子賣完地就萬事大吉了」,一些居民希望拆遷以改善居住環境,多分幾套新房。
專家認為,工業遺產要真正融入城市建設,不能簡單粗暴開發,或一拆了之。
清華同衡詳細規劃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剛認為,不少工業遺存位於城市的核心地段,土地的潛在價值很高,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對土地產出的期望值很高,這使得政府對於工業遺存的保護缺乏動力。
專家呼籲,地方政府應採取措施,嚴格限制對工業遺存粗暴拆除行為,盡力科學合理開發保護。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阮儀三指出,首要的任務就是在全國範圍內摸清家底。
中國建築學會工業建築遺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伯英坦言,我國工業遺存眾多,所有的都保護,既不現實也不科學。當務之急是要在摸底的基礎上,分類分級考慮,集中精力辦大事。
專家認為,可以對相關設施以對中國工業化的貢獻、是否具有典型的歷史意義、再利用價值高低等標準實施分級管理,有針對性地進行騰出區功能升級。
當作負擔心態、象徵性保護須警惕
專家表示,最令他們心痛的是縱然振臂高呼,一些地方政府也始終沒有培養起保護和合理利用工業遺產的意識,對其歷史文化價值更是缺乏認識。有的企業即使有二次開發的想法,也往往因缺乏足夠財力、人力和政策支持作罷。
半月談記者採訪中發現,說起工業遺存保護,許多地方政府和企業負責人都表示知情,但不少將其視為負擔。各方對於工業遺存保護利用的認知不統一,涉及經費投入,難免互相推託。
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存在把工業遺存當作負擔的心態,對工礦遺存保護利用動力不足,往往採取象徵性保護,如僅留下一棟樓、建上一座陳列館等。
防止不當、過度開發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地方的工業遺存被一窩蜂改造成文創園項目,命名方式極其雷同,改造後的功能屬性也驚人一致:創意產業+辦公。
在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胡小武看來,打造產業園區最忌「千人一面」。他建議,首要解決特色不鮮明問題,園區之間要形成錯位發展,努力培育出各個園區的拳頭品牌和特色產業。
不少園區定位不準、特色不彰、層級不高的背後是一些單位缺乏對工業遺存文化內涵、歷史內涵的深入挖掘,僅將內外空間簡單整治一下就對外招租。經濟效益成為追求的第一目標,文化和社會價值被冷落一旁。
在一些工業遺存再利用項目中,過度開發傾向則令人擔憂。在黑龍江哈爾濱頗具歷史的一家機械廠,老廠房被「精裝修」了一遍,地面全部使用大理石鋪裝,完全看不出當初的影子,工業的意象僅僅靠弄一些鋼管雕塑來提示一下。
相關專家表示,對於未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工業遺存,目前國內還沒有專門機構來規範其改造利用。不同類型、不同年代、不同歷史背景的建築物、構築物,適合進行何種開發再利用,這些都需要予以明確。
活化工業遺存,用好「兩隻手」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地方政府在工業遺存改造項目中定位不當,有的越位「大包大攬」,斥巨資開發卻因缺乏總體規劃協調,後期配套服務不到位等,效果欠佳;有的缺位「不作為」,不注重引導和扶持社會資本,使有意參與開發的企業只能「單打獨鬥」,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採訪中,專家和企業人士均表示,工業遺存再利用的核心是「活化」,單純由政府主導不可行也沒必要,政府應充分發揮「牽線搭橋」的作用,重在引導,在政策和資金方面予以支持,在保護和開發中嚴格監督,同時做好配套服務。
重慶市南岸區「N18 LOFT小院」項目開發企業負責人吳穎紅曾用「九九八十一難」來形容企業在工業遺存保護利用中遭遇的困境。舊工業區人員轉型、未來預期不明晰等難點問題都曾讓吳穎紅頭疼不已。
專家表示,企盼政府和企業良性互動,共同激活工業遺存生命力。「保護利用工業遺存不能是權宜之計。」重慶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所長張鳳琦認為,保護利用工業遺存,政府要做好規劃,使之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6月2日,一場以「麵包的童話」為主題的創意麵包時裝秀在北京798藝術區舉行,模特身著由麵包造型飾品點綴的禮服亮相秀場,為觀眾帶來一場時尚盛宴
異彩:那些老遺存的新活法
——老工業遺存的新變身(三)
一些大城市、中小城市、鄉鎮工業遺存經保護、升級改造,創新要素、產業要素融入其中,重獲新生。這些藉助各方力量,科學規劃設計,各具特色的保護改造,值得借鑑。
記憶甦醒於798
半月談記者 孫琪
漫步在798藝術區,佩斯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蝸牛咖啡……在這座建築森林裡,藝術像是森林裡的花朵,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綻放著自己的魅力,環境、建築、人交融共生。
走在798藝術區搖曳的樹影下,值得拍照的藝術作品在這裡俯拾皆是。無論是搞怪滑稽的塑像,還是「小清新」的畫作,抑或是寄給未來的、和快遞相反的「慢遞」郵局,都在不經意之間透露著小小的藝術感。人們在這裡拍照留念,留下生活的片刻,抓住當下,「存儲」記憶。
十幾年前,大概不會有人預料到,半個世紀前「根正苗紅」的軍工廠會變身成為今天遊人如織的藝術聚集地。1996年,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製作盧溝橋大型紀念群雕,先後租用798廠兩個大工業倉庫進行創作,開創了利用舊廠房進行藝術創作的先河。
2001年,中央美院臨時搬遷至798廠附近。舊工廠廠房高大、房租低廉、偏遠僻靜,是作為藝術家工作室的理想選擇。於是,從2002年開始,中央美院的一些老師陸續在這片被廢棄的「孤島」上建起了工作室。消息不脛而走,一些國內外藝術家紛紛在這裡建立了工作室或展示空間,798藝術區逐漸形成規模。
在世界著名建築設計師伯納德·屈米眼裡,「在798藝術區,藝術家和工人一起工作」是令人激動的。從2003年開始,在屈米的「妙手」之下,這座工業遺存逐漸「甦醒」。798已然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一張名片。法國前總統薩科奇、國際奧委會終身名譽主席薩馬蘭奇等幾十位政要都先後來過這裡。
逐漸高漲的人氣漸漸演化成一年一度的「狂歡」。紅磚廠房、鏽跡斑斑的排水管道和電音燈光、擁擠的人群從未顯得「違和」。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祁述裕認為,798藝術區的成功,得益於它準入門檻低、展示空間大、運營成本低、配套設施齊全等優勢。「798藝術區休閒、餐飲一應俱全,能滿足遊客的各種要求。798藝術區既是商業性的藝術展示空間,也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公共藝術展示的功能,在培育藝術家、提高公眾藝術素養方面,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工業遺存洛陽拖拉機廠
東方紅工業遊:洛陽歸去不看花
半月談記者 付昊蘇
提到洛陽,千年古都、龍門石窟、牡丹花會等印象會瞬間跳入腦海。但洛陽的內涵還不止這些。
洛陽澗西工業區,是「一五」時期我國最集中的工業區之一,其中有6個蘇聯援建的「156項目」,是最具典型性的工業建築群。澗西工業區講究對稱布局、突出中軸線,雄偉壯觀,線條流暢豐滿,洋溢著崇高感和自豪感,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
在洛陽地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狹長的城市西北部,三橫四縱的筆直街道,自北向南將澗西工業區的生產區、生活區、科研區劃分得條理清晰、功能齊備。洛陽礦山機器廠、第一拖拉機廠、軸承廠、銅加工廠一字排開,四大廠前廣場被延綿5.6公裡長的建設路一脈貫通,氣勢磅礴。四大廣場向南延伸,龐大的蘇式建築群是當時約11萬產業工人的生活住所。紅磚紅瓦、簷角屋頂的4層小樓,整齊劃一。主幹道縱貫其中,工廠區、街坊區沿線規律分布,形成統一有序、層次分明的現代工業區格局和風貌。
從小在此長大的中國工業建築遺產學術委員會委員楊晉毅表示,這樣的規劃設計科學價值極高,直到現在都不過時。
2012年,廠前廣場西側建起東方紅農耕博物館,參觀線路開闢了包括參觀東方紅履帶拖拉機總裝線、東方紅大輪拖總裝線等內容的工業旅遊項目,東方紅工業遊正式形成。從唐代曲轅犁,到建國後引進的老式拖拉機,到新中國第一代東方紅拖拉機,再到如今多種多樣的大馬力巨型拖拉機,遊客不僅能走進生產車間,體驗真實的生產操作,還能在農耕主題博物館,見證世界農耕的發展歷程,感受中國農業機械的發展。
目前,東方紅工業遊景區已發展出觀光體驗遊、研學體驗遊、文化體驗遊、交流學習遊、農機選購遊等一系列旅遊品類,澗西工業區也成為許多遊客在龍門、關林、白馬寺等「老三篇」之外,進一步了解洛陽必去的景點。
牡丹的「賞花季」已過,東方紅工業旅遊熱度卻依然不減,一輛輛大巴車仍穿行於古都洛陽,在澗西工業區來來往往。
陶溪川之味:從「紅色官窯」到「景漂」舞臺
半月談記者 吳鍾昊
作為景德鎮「紅色官窯」之一的宇宙瓷廠,其興衰是景德鎮人最深刻的城市記憶之一:廠房紅牆上的宣傳口號,某個角落仿佛下一個整點就會響起廣播,上班自行車湧進大門……
一個時代結束了,但那個時代創造和留下的是綿延千年陶瓷歷史的重要一頁。這裡有最早採用煤燃料的老窯房;鐫刻著工業化印記的機械設備和陶瓷產品的標準器型;十大瓷廠成立的批文、公信箋和生活用券……
為了保護好這些近現代陶瓷工業發展的歷史見證,2011年,江西省從老工廠、工礦遺存保護利用入手,打造景德鎮陶溪川國際陶瓷文化產業園,並以宇宙瓷廠作為核心區。
城市特色是景德鎮的核心競爭力。在陶溪川項目之前,景德鎮已有過工業遺存改造的嘗試,結果並不十分理想。改造與保護模式與其他城市大同小異,改造後的工業遺址缺乏與周邊環境的互融,只注重原有廠房建築的保留,但與城市精神內核脫節。
「陶溪川是世界級的!」新加坡著名國際城市規劃大師劉太格評價道。陶溪川在對舊瓷廠的改造與再利用中,將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相契合,「新」與「舊」合理過渡,從整體園區規劃到建築室內外環境都充分體現了對原有場地的尊重,詮釋了後工業景觀改造過程中如何進行取捨,又如何實現多元化發展,從而創造了一個宜人的、具有陶瓷工業文明特徵的景觀空間。
中國國際貿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嘉浩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洪敬南說:「景德鎮不要發展成為紐約,也不要發展成廣州。景德鎮就應該不斷地挖掘和發展陶瓷歷史文化內涵。」
2015年,瀋陽大學陶藝雕塑系畢業生陳彥佟來到景德鎮,因為作品出色,陳彥佟被周圍的同伴們推選出來,免租金進入到陶溪川邑空間創意商城創業。2016年,又代表陶溪川前往深圳文博會和義大利法恩扎市進行文化交流。
「我們的作品比較現代,脫離景德鎮傳統的青花瓷印象,比較適合現代年輕人的審美。」陳彥佟說,他將插畫形象的貓和兔子等繪在碗、盤、咖啡杯等生活用品上,讓人感到「萌萌噠」。
在60萬人的景德鎮,有兩三萬像陳彥佟一樣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專業大學生,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景漂」。他們把創意和設計融入陶瓷,讓大家看到一個新的景德鎮。
「我們不是要把陶溪川打造成一個旅遊景點,而是要打造成一個能夠讓年輕人創業,能夠靠從事陶瓷生存發展的平臺。」景德鎮陶文旅集團董事長劉子力說。
陶溪川為年輕人搭建了與世界接軌的學術交流平臺。落戶於此的中央美院陶瓷藝術研究院將為研究交流、藝術創意、人才實訓等提供一流服務;10餘家國際工作室、國外陶瓷藝術設計機構邀請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協會眾多藝術名家和知名設計師流動創作、辦展與授課,為年輕人帶來新思想。
對於景德鎮普通市民來說,陶溪川是一個親切、精緻、浪漫的公共空間。建設之初,陶溪川就確立了「陶瓷+」文化業態。無論是穿梭在鋸齒狀「包浩斯」風格的廠房間,仰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保留至今的煙囪,撫摸大工業生產時期的窯爐設備,還是散步於新建的廣場感受異域風情,又或者品一杯咖啡、體驗一次手工,陶溪川都是一個有味道又有趣的地方。
祝甸磚窯文化館外景
千年磚火,祝甸「變奏」
半月談記者 劉巍巍
走近江蘇省崑山市錦溪鎮祝甸村,高聳入雲的紅磚煙囪映入眼帘。再前行,便是已改頭換面的磚窯廠——祝甸磚窯文化館……這裡,厚重的磚窯文化與靈動的水鄉古鎮相映成趣。
「三十六頂橋,七十二座窯」
水鄉錦溪,人傑地靈,古韻悠長。當地一直流傳著「三十六頂橋,七十二座窯」的說法,小橋流水與紅磚窯廠成為許多錦溪人的童年記憶。
錦溪窯業大都集中在蒼茫一色的長白蕩西側,一座三面環水、景色秀麗的濱水村落——祝甸村。現存於此的明清古磚窯十餘座,為江蘇境內分布密度最高的一組古窯址群。每座歷經世事變遷的古窯都由一根煙囪、一個小土山似的主窯體和一個窯房組成,窯房直對著長白蕩,遠遠望去,古窯猶如帆舟,在水一方。
「這裡曾經遍布製作金磚的窯廠,金磚文化和古窯文化成為錦溪歷史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錦溪鎮黨委書記王文說。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磚窯廠慢慢退出歷史舞臺,留下了大大小小的遺址。周邊村民告訴半月談記者,村口的磚窯廠是1981年建成的,後來廢棄了,原本打算拆掉。
「留下鄉愁應是鄉村演變的底線。」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是祝甸磚窯文化館項目的設計者。在他看來,把這塊「不合時宜」的舊址保護下來,恰是對歷史最好的尊重和報答。
古窯重生,今天寫給歷史的情書
如今,熱火朝天的燒磚場景已不復存在,錦溪卻因對古窯文化的特殊情感,建成祝甸古窯文化園,使江南古窯的原貌獲得一份美好的收藏。
園中坐落著由村口廢棄舊磚廠改造而來的祝甸磚窯文化館,用以紀念和傳承祝甸的歷史。文化館一層主要用作小型主題課堂和文創市集、書屋、窯燒咖啡等公共開放空間,徜徉其間的遊客,常常被雅致精巧的磚木工藝品吸引駐足。二層為磚文化展示區、大型會議區以及相關功能配套區。「在此間創造輕鬆自在的室內環境,可讓人慢慢回味鄉村風韻。」遊客楊瓊說。
在不改變原有結構和風貌前提下,祝甸古窯文化園對磚瓦廠進行加固處理和創意改造,植入眾創空間、培訓教育、餐飲休閒等功能,旨在打造集青年創業、旅遊創新、文創引進、非遺展示等於一體的江南水鄉文化創意產業園。
同時,祝甸古窯文化園還在磚瓦廠集體建設用地上新建10棟與周邊村莊民居風格一致的民宿,帶動村民對自有建築進行自發保護與更新,展現鄉村旅遊新風貌。
「這樣的保護性改造,目的是使具有濱水生態和磚窯文化雙重優勢的村落重煥生機。」崔愷說,這裡將變身為磚窯文化體驗休閒綜合體,將實現KAB青年創業孵化(崑山)中心、磚窯文化體驗、特色民俗、農事互動結合於一體,實現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重拾鄉情,搭建文化發展的橋梁
一座磚窯的改造,喚醒當地人的鄉情記憶,成為文化發展路上拔地而起的橋梁。以祝甸古窯文化園為起點,在這個江南小村,以保護為前提的改造開始了探索和嘗試。
2016年11月8日,錦溪祝甸古窯文化園開園當天,即籤約旅遊項目14個,投資總額達21.65億元。同時,落戶在園內的鄉伴創客學院總部基地和鄉創WAKA學院正式揭牌。「這些新項目、新載體為當地旅遊業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並成為崑山鄉村旅遊新的亮點和品牌,助力崑山打造具有江南水鄉特質的國際文化旅遊休閒度假勝地。」崑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許玉連說。
江蘇省住建廳廳長周嵐說,雖然一座磚窯的改造是從物質環境切入的,但對鄉村而言,這是一個觸媒,客觀上促進了社會資源向鄉村流動。
透過熄滅的嫋嫋磚火,回望舊磚廠的「穿越」之變,如今,一條江南古村的改造重生之路逐漸清晰。
連結:法國與德國老工業區如何改造利用
——老工業遺存的新變身(四)
半月談記者 韓冰 沈忠浩
作為上一個工業時代留給人們的禮物,工業遺存在世界範圍內也非常普遍,不少國家的工礦生產雖然已漸成歷史,但工業遺存卻在新的時代實現了華麗轉身,令人驚嘆。半月談記者日前走進了位於法國和德國的老工業區。
法國洛林:因地制宜打造休閒小城
記者在法國傳統老工業區洛林地區走訪發現,儘管「去工業化」之後,當地復甦之路仍在探索中,但個別市鎮利用當地自然稟賦,向打造旅遊休閒小城轉型,已取得明顯成效。位於洛林地區摩澤爾省的昂內維爾鎮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走進昂內維爾鎮,記者首先從刷新的房屋、乾淨的街道、正在營業的商店中感受到一種充滿活力的精氣神。
和當地人簡單交談後記者發現,他們雖然很懷念以前工業時代的繁華,但是對未來也同樣充滿憧憬,這種憧憬在很大程度上來自當地政府。「去工業化」後,洛林開啟了由傳統的單一經濟結構發展模式向多元化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轉變的經濟轉型,為了確保轉型順利進行,法國政府和洛林地區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昂內維爾鎮,政府則主導打造大型休閒旅遊基地。
走進山林掩映中的昂內維爾大型休閒旅遊基地,入口左手處是一個小型自然公園,裡面不少小型休閒設施,往裡走,可以看到一個利用當地地熱資源修建的溫泉浴場,價格適中,環境幽靜,很適合人們休息放鬆。
令記者吃驚的是,基地中還有一個大型室內滑雪場,雪道長達500米。工作人員自豪地說,這是整個歐洲最長的室內滑雪道。記者看到,幾位老師帶著一群孩子前來體驗滑雪之樂,歡聲笑語響徹滑雪場。基地中還有特色餐廳、中高檔賓館等配套設施,一個大型高爾夫球場還在修建中。
據工作人員介紹,基地經營數年來,經濟效益很好,特別是給當地創造了不少就業崗位,讓人們看到了希望。
作為老工業區,昂內維爾鎮的成功轉型讓人們認識到兩點:第一,轉型意識要提前樹立,決心要堅定。當地政府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就意識到轉型的必要性,並開始動用公共財政修建這一基地;第二,轉型定位要明確,應因地制宜。昂內維爾鎮修建的休閒基地讓摩澤爾省大型旅遊休閒場所更豐富,因此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具備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德國魯爾:煤礦區改造傳承工業文化
德國境內的石煤礦絕大部分位於北威州的魯爾工業區,德國政府2007年決定,到2018年關閉境內所有石煤礦,這意味德國源自中世紀的煤礦開採即將成為歷史。
為了莊重地告別曾經支撐德國工業並給其帶來無上榮光的「鋼筋鐵骨」,位於魯爾區的RAG煤礦集團、RAG基金會、贏創工業集團和德國礦業、化工和能源工會2015年共同發起倡議,計劃在魯爾煤礦區實施一批文化、藝術、教育和體育項目。其中,斥資1500萬歐元對德國礦業博物館進行修繕和改造是主要內容之一。
位于波鴻市的德國礦業博物館在世界礦業博物館中負有盛名,每年接待參觀者約40萬,擁有地上約 1.3萬平方米的展區和地下2.5公裡長的礦道網。
從波鴻市中心向北驅車約10分鐘,一座高聳的綠色人字形提升井架映入眼帘,井架四周是褐紅色的現代建築,這裡就是礦業博物館。
這座博物館是基於上世紀30年代開挖的一座礦井建設的,遊客沿著礦道可進入井下25米的作業面,儘管不見繁忙的採煤景象,但這裡安放的大型採煤機仍在靜靜訴說德國的採礦故事。
登上高聳的提升井架,波鴻市景盡收眼底。井架挺拔的身姿、鋼鐵的質感是整座博物館最搶眼的標誌,許多遊客將其作為一個觀景平臺,登上井架似有登上艾菲爾鐵塔俯瞰巴黎之感。
魯爾區4000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曾有百餘座煤礦,生活著60萬礦工。在德國人看來,煤礦的關閉、礦區的改造,不能抹去他們的記憶,相反,礦區遺產作為魯爾區獨有的寶貴財富,應得到充分尊重,進而合理利用。如今,整個魯爾區已成為德國工業文化的中心,無論是將原來的礦井改造成博物館、城市景觀,還是改造成文化創意社區,工業文化始終貫穿其中。
(專題策劃、編輯:許中科 趙一鴻 姜磊)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