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這三種人,千萬不可傷害,因果報應很重!

2020-12-25 明月天心

我們每一個眾生來到這世間,或多或少都不同程度地造過惡業,與眾生結過惡緣,比如我們無意當中傷害的小動物。我們之所以來到此人世間,是因為有共業和別業,每一個人的命運福禍也都是自身業力的顯現。善業得福報,惡業遭惡果,正所謂「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就是這個道理。佛門中講「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不論我們曾經傷害過誰,一定要記得常修懺悔心。

悔過,並且不再作惡,不再造惡業、結惡緣,是為吉祥。經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不種惡因,自然不會感召惡果,我們不去傷害別人,不與人結下惡緣惡債,自然「無緣不聚、無債不來」。「萬事到頭終有報,從來因果不用忙」,這三種人,千萬不要傷害,因果報應很重!

一、對你有恩的人

做人一定要厚道,不要做過河拆橋、卸磨殺驢的小人,世間自有公道,且看因果饒過誰?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小人」縱使得一時之便宜,卻不知已失去福分大貴。做人可以不富裕,一定要懂得知恩報恩,擁有一顆善良感恩的心,福報才會長久。人的心若壞了,再好的福德也沒有了。人要善於吃虧,吃虧是福,吃虧多了,總有厚報。

佛說人有四重恩難報,分別為:父母恩、老師(佛)恩、眾生恩、國土恩。父母是我們最親最近的佛菩薩,是世間最大的福田,對父母恭敬,就是對佛菩薩最好的供養。除此之外,我們要感恩一切給我們人生教誨的導師,感恩養育我們的國土,感恩一切曾經幫助過,甚至傷害過我們的一切有緣無緣眾生,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善待身邊的一切,自然福德無量。反之,若不知感恩,反而傷害他們,上天也定不輕饒。

二、陰德厚重的老實人

《了凡四訓》裡講到: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者,即為陰德。暗地裡做好事比那些公開行善的人更有功德福報,有句話叫「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陽善的人可得世人讚譽,而積陰德人卻有上天善神護持。陰德厚重的人,可以稱之為是世間積德行善的「活菩薩」,這樣的人,千萬不可欺負,否則就是與天道作對。

這世上其實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沒有絕對的善與惡,所謂的「善」都是人們內心的一種選擇。每個善良厚道的人心中都住著一尊「佛」,住著善良與慈悲,你若推倒了「佛」,就要做好面對「魔」的準備了。千萬不要欺負老實人,不要拿人當軟柿子捏,善良不是軟弱,而是心量的容忍與包容,若故意傷害這樣的人,就是自我折磨,自己損毀自己的陰德。

三、持清淨戒的修行人

不論我們是否信仰佛教,但請記住心中要有敬畏,要懂得恭敬和尊者,這是做人最基本的素質和德行。我們可以不信佛、不信三寶,但是一定不要故意去詆毀和迫害,否則業果就大了。故意去結惡緣,斷除自己的善根福德、法身慧命,實在是愚痴無知。

就拿佛教出家僧人來說,在佛教裡,今生能夠出家修行的人是要有很大福報的,沒有足夠福德,今生是無緣入佛門的。而且,出家人弘法利生、續佛慧命,選擇苦修,為眾生承擔痛苦,是我們最應該恭敬和感念的人,怎可惡意傷害他們呢?

那有人說了,他自己總是碰到假的僧人,這難道也不可傷害。確實,末法時代,魔子魔孫當道,冒充僧團、破壞佛法,這是不可避免之事,但是我們也應當反思,世上真正修行的人也有很多,為什麼偏偏自己碰不到,是不是自己業障也很重呢?所以,不要執著外境怎麼樣,真正應該觀照的是我們自己的心,自己心中有佛、有戒,那麼看一切人、一切事都是好事、善事。

別人待我是因果,我待別人是修行,「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人生自然吉祥順遂。感恩閱讀與分享,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說:這四種人,千萬別去傷害,因果報應很嚴重!
    但是,同樣是行惡或者是做善,這其中也是有大小之分的。在佛教當中認為,一個人若是傷害了這四種人,肯定就會種下無量惡因,獲得無法承受的惡果。所以,當大家一旦遇到這四種人,切記要萬不可去傷害。第一種人,修行人,僧人修行人大都是有德之人,常行的也是方便之事。
  • 百因必有果,傷害這三種人,輕者背因果,重者破財損運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話從來不虛,因果報應是個複雜的關係,它有時候不會立即報,甚至會經歷多生多劫,因緣一旦具足,果報立即現前。報應可能會遲到,但從來不會缺席。佛教中有句話: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 志怪小說中的「因果報應」,其中四種善報,三種惡報,你知道嗎?
    一、六朝志怪小說中的「善報」故事六朝志怪小說作者大多是佛教徒,內容多取材於佛經教義,或受佛教故事啟發,「因果報應」故事是其中主要類型之一。佛教徒利用小說這種通俗的形式宣揚佛法,同時也讓「因果報應」觀念植根人心。小說中的善報故事主要分為四種。第一,護生、救生得善報。
  • 佛學:如果你也信佛,遇到這3種人,千萬不要傷害,會有報應
    因果報應是佛學中常常提到的,因緣起,因緣滅,得到和失去都是因為因果報應。善事結善果,惡事結惡果,如果你也信佛,遇到這3種人時,千萬不要去傷害他們,會有報應的!第一種是窮兇極惡之人。在時間的長河中,人一生的幾十年,不過是滄海一粟罷了,但對於人來說,這幾十年也算是漫長的旅程了。
  • 佛教:如果你信佛,千萬不要傷害這4種人,果報很大!
    貴人不會憑空而降,是自己曾經與人為善、廣結善緣的善果;惡人不會無故出現,是自己曾經造業傷人、害人害己的惡果。我們如何對待別人,別人就會如何對待自己,所以,一切因緣都是自己因果的鏡子,照射的是自己。要想避免遭到傷害,就要首先自己做到善待別人。如果你信佛,千萬不要傷害這4種人,果報極大!
  • 佛教因果報應論及其文化內涵——朱詠
    佛教因果報應論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由因果關係支配,強調每個人的善惡行為必定會給自身的命運帶來影響,產生相應的善惡報應,由此引起人們在前世、現世和來世的輪迴。由於佛教因果報應論與中國傳統的天命論相融通與儒家理論相協調,因而更具中國特色,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佛教的因果報應思想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強調因果律的普遍性。
  • 佛教:「業障」重,會有4種表現,看看有你嗎?
    從字面意思來說,就是「業力的遮障」,其根本原理其實就是因果報應。我們常常說某個人業障重,又或是自己業障重,其實就是因為曾經我們種下的惡因,在因緣具足後,所感召的果報現前,種種障礙也就出現了。當一個人業障重時,就會擁有以下4種表現,看看有你嗎?一、愛發脾氣,嗔心重佛教講人有三毒「貪、嗔、痴」,這三種東西是影響我們開悟的主要因素,也是造成我們個人痛苦以及整個社會苦難的根本原因。而業障重的其中一種表現就是嗔心過重,經常發脾氣。
  • 佛說:「萬物有靈」,傷害這三種有靈性的動物,因果不饒人
    佛說:「萬物有靈」,傷害這三種有靈性的動物,因果不饒人。都說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即使無冤無仇何必殘害生靈呢?這三種動物很有靈性,尤其要善待。在佛教文化中,認為狗的忠誠是因為輪迴,狗可能是前世輪迴時捨不得離開你的親人,投胎為狗來陪伴你。如果傷害了狗就代表著你傷害了你前世的親人。三、龜提到龜便會想到長壽,而龜作為長壽的象徵在佛家看來是因為福報,因此它們的壽命是上天給予的。
  • 學佛之人 一定不可傷害這五種人
    心情隨緣不為境轉人生難免有磕磕碰碰,都免不了被人傷害,有時間也會有意無意的傷到別人,可是有幾種人你傷不起,一旦你傷害到下面這這五種人,輕者你可能會背上沉重的因果關係,早晚得到報應,重者你會得到現世報,讓你破財損運,遭遇災禍。
  • 慧遠的「因果報應」論新詮——郭淑新
    東晉佛學大師慧遠,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位系統地闡述因果報應論的高僧。由于慧遠將中國傳統的靈魂不死觀以及儒家的倫理思想,融進了佛教的果報論,從而加速了佛教的傳播,擴大了佛教的影響。東晉著名畫家和雕塑家戴逵,在其著作《釋疑論》、《與遠法師書》中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論提出了詰難:「是善有常門,惡有定族,後世修行,復何益哉?
  • 佛教與道教的因果報應有什麼不同?
    這和道教的「承負」有什麼區別?在道教,為什麼又在講「承負」呢?不論是佛教、道教的信士還是傳統文化愛好者,問起來很多人也都會說點,本人分享一些個人理解,歡迎道教之音網友、道友批評、指正。1、 什麼是因果?說起因果,最常聽到的便是「因果報應」。到底什麼是因果?佛教的《涅盤經?遺教品一》有「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的說法。
  • 佛教:因果報應12條,真實不虛!
    「若人深信因果報,同生西方極樂國;若人不信因果報,後世墮落無人身」,因果是這世間最公平的法則,無論是六道一切輪迴眾生,還是已經覺悟成佛的諸大佛菩薩,沒有誰能迴避因果報應。因果報應12條,真實不虛!一、喜歡付出,福報就越來越多!人們往往被貪慾利益迷失了心地,只想得到和擁有,卻從來不願意付出和吃虧。這樣的人,往往沒有多少福報。做事不要怕吃虧,不要怕付出多卻沒有報酬。
  • 這三種人,不用拜佛菩薩,福報自然來!
    這世間有三種人,無論他是否信佛,無論他去寺廟是否拜佛,佛都會保佑他,福報都會降臨在他的身上。看看這三種人當中有你嗎?第一種人:信因果的人。第二種人,敬父母的人。佛法不僅是師道,更是孝道。佛法一直都把孝順父母這件事放在第一位,就算你不去拜菩薩,也不會造下惡業,但如果你不敬父母,就算每天拜佛,也毫無用處,因為你拜的不是佛,只是一尊佛像,真正的佛,其實是你家中的父母雙親。
  • 如何理解佛教裡講的「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我非常喜歡佛教裡的一句話叫: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意思就是說我們做善事雖然沒有人知道,沒有人看到,但是自己造的善業會時刻跟隨著自己。自己修善,佛菩薩自然知道。當然,若人做惡事,即使沒有人看到,但佛菩薩會看到,因果會看到。莫疑積德天不見,百年頃刻回頭見。
  • 「嘴是福禍門」:這3種話,儘量別講,因果報應太重
    《楞嚴經》上註解:「人生喪家亡身,言語佔了八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這一生多劫難,多災禍,言語不慎,用詞不當是非常重要的禍根來源。關於口語危害,無論是世俗還是佛家,都有描述。譬如晉·傅玄所著的《口銘》中有曰:「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以及佛家常說的:「嘴是福禍門,舌是利害本」,這兩者雖然出處不同,卻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其用意無非就是在告誡人們,做人應該謹言慎行,要像聖賢佛陀一樣,做一個真語者,敬語者,知道什麼話當講不當講。佛教認為,只有深知因果報應,自古不虛,如此一來,才不會輕易造作口業,承受果報。
  • 佛教:人生無常,牢記四句話,掌控因果報應,趨吉避兇
    你能看到這篇文章,讀著這些文字,我相信絕非巧合。沒有任何一片雪花,會因為意外落在錯的地方。人生中很多事情看似偶然,其實都是理所當然。《佛說造塔功德經》云:「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的道理也很簡單,懂得「緣起性空」的道理就能明白佛教所講的「因緣果報」。
  • 佛教:到寺院燒香拜佛,這三種願,千萬不要許!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相信經常到寺院燒香拜佛的信眾,對這句都不會陌生。其實,除了一心向佛,精進修行的佛子,我們多數人到佛前燒香,多數是心中有求的。比如許願家人平安健康、兒女學業有成,如此種種,都是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 佛教:如果你信佛,請不要傷害這3種人,切記!
    很多人對於佛教其實是比較迷信和盲從的,並沒有建立一個正確的認知,根本沒有真正去了解,只是停留在心裡潛意識的印象,覺得它就是消極的、負面的,是人走投無路的選擇,這就大錯特錯了。佛教和迷信根本是兩回事,迷信是迷而信之,覺得世間存在另外一種神秘力量可以超越現實而解救眾生。
  • 因果不饒人,這2類靈氣動物,不要傷害,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每個人一生的吉兇禍福,都是自己的言行舉止所感召來的,所以想要人生事業順暢,家庭吉祥,積德向善就是最有效的方式,因為又因必有果,我們與人為善,將來所遇到的事也都是善的。行善的前提,先做到不去作惡,不然就像往有洞的桶裡注水一樣,一邊積福,一邊折福。行善就要做到佛教的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 陰氣重的地方,就在自己心裡
    比如知道了某人身體不舒服,即便是自己的家人,他用過的碗筷,自己也不會去用,而且剩的菜,也不去吃,生怕對方的唾液呼吸,會給自己造成傷害。但是人們何曾想過,很多生了病的動物,把他們做成美味,我們就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而且肉汁都捨不得倒掉,嘴裡還念念有詞,說味道如何好吃。這時候,完全都沒有考慮過講究衛生的觀念。哎!可能是動物比人更乾淨、更健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