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兒子在做一件光榮的事!」丨白衣戰士抗疫日記

2020-12-24 科技日報

在沒有硝煙的疫情戰場上,這群身穿白衣的戰士們勇往直前,直面躲在暗處的病毒;在生活中,脫下白衣的他們,是父親母親,是丈夫妻子,是兒子女兒,家人也惦記著他們的安危。可他們卻說,「我們在一線保護病人,你們在身後保護我們!」

2月1日 武漢 陰轉晴

感受到武漢人民的熱情

講述人: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醫院急診科護士長凌傳仁

援助醫院: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今天的班是凌晨4點至早上8點。交班後和隊友先巡視了一遍隔離病區內的病人。大部分患者睡得比較安穩,這是我們最想看到的,說明患者的不適感有所好轉。

早上六點半,我們便開始忙碌起來:協助患者翻身、量體溫、抽血、輸液等。2床是一位40多歲的阿叔,發病11天了,幫他抽血時,他對我說:「今天感覺好多了。」我微笑著回應他:「好好休息,積極配合,一定會很快好起來的!」

上午快9點時,我才走出隔離病區,飯堂送來的早餐已經冷了。突然很想吃碗熱乾麵,便快步走到飯堂門前。一進門,一位阿姨立馬問:是不是來吃早餐的?我很不好意思地回答:「我剛下班,來晚了。抱歉!」阿姨連忙說:「沒事,我知道你們忙,這鍋特意給你們留的。」

阿姨熱情地回應讓我十分感動。邊吃邊和阿姨聊天,這才知道,這個春節她們也是加班加點,起早貪黑幹活,為一線醫護人員做好夥食保障。

來武漢的幾天,我們能感受到武漢人民的熱情。無論是去小賣部買東西,還是一行人在路上走著,都會有人問:「你們是不是來援助我們的醫療隊?」等確定身份後,他們會立馬雙手合掌,不斷地感謝我們。這些舉動給我們增添了許多力量,同時也激勵著我們要更加做好抗擊疫情的工作,為武漢人民早日帶來春天的暖陽!

回到酒店洗漱完畢,拿起手機,看到妻子發來的信息:父親昨天與你視頻通話後,偷偷走到陽臺哭了。來武漢之前,我已打電話告訴父親,請他不要太擔心。他簡短回覆:「好,你要小心點,注意身體。」這幾天,或許看到電視上的報導,父親了解了武漢目前的形勢,他心疼、擔心,但又不善言辭,只能一個人默默流淚。

平日裡,我與父親聊天不多,也很少說心裡話,唯有在這裡告訴他——老爸,兒子正在做一件光榮的事!被社會需要,說明兒子沒有讓您和老媽失望。小時候,你們常常叮囑我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如今,我做到了。請你們放心,我一定會好好保護自己,平安健康歸來。

我們在一線保護病人,你們在身後保護我們!

講述者: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師朱戀

支援地點:武漢金銀潭醫院臨時ICU病房

昨天,我在朋友圈發了一個朋友圈。我說:「這是我的最後一個蘋果了。我在想是今天把它吃了還是吃一半留一半?不要笑話我,水果在我這裡真的是非常奢侈的貴重物品。所以,我決定:吸一口香氣,再考慮三天!」

結果,這個朋友圈動態,像是一夜間突然「火」了。家人、朋友、同事、院領導們,都不約而同的表示了關心。所以,真的很不好意思,今天,我們都吃上新鮮水果啦!

其實,不僅僅是這次的"蘋果",每次大家得知我們在武漢缺少用品的時候,同事和領導們總能在第一時間幫我們反饋,而缺少的物資,總以「光速」出現在我們眼前。

要知道,在這樣一個物流不能通行,全城高度戒嚴的情況下,大家背後需付出多少精力、走動多少「人脈」,才能在第一時間盡力保障我們的需求,哪怕只是為了我們的一口吃的。

我們在疫情一線,但我們真的不用怕,因為我們身後有強大的後盾:家人,同學,朋友,同事領導,他們能為我們無後顧之憂的工作默默付出很多。

感恩一直體諒支持我們的家人朋友,感恩一直鼓勵關心我們的同事,感恩為了我們的後勤安全保障一直在默默付出的領導,感恩金銀潭同事對我們的關照,感恩那些社會愛心人士免費資助的食物,以及免費接送我們上下班的人們。感恩那些身患重症飽受病痛折磨的病人為我們豎起的大拇指。這些是我們能堅持戰鬥的勇氣。

我們在一線保護病人,你們在身後保護我們!

「再難,也不能把困難留給戰友」

講述者: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ICU護士李靜

援助醫院: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

今天的一天是曲折的,因為看著一名患者病情逐步轉為危重,但是這時我們不是束手無策,而是積極應對。一個簡單的操作比如監測血糖,對於帶著兩層手套,戴著滿是霧氣的護目鏡的我們來說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而我們沒有因為困難而退縮,而是快速建立靜脈通路,配合各種搶救。

組裡的醫生雖然覺得患者的病情需要轉往ICU使用呼吸機治療,但是大家依然覺得即使要轉,也不能把困難留給戰友們,一定要把該處理的環節處理好。首要的任務是深靜脈置管,而在置管的同時其它搶救也沒有停息,導尿、監測血糖、快速補液等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同時病人的呼吸也逐漸平穩,我們的前期處理降低了轉運風險,希望患者能夠儘快轉危為安。我們的團隊就是這樣一個團結、技術過得硬的團隊,秦湧主任為了緩解我們的工作壓力,總在閒暇之餘逗逗樂子。有你們真好,你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1月31日晚,又一次被武漢人民感動,酒店人員挨個敲門,為我們送來了湯圓,一共六個,是希望大家順利吧,不喜歡吃湯圓而且這個點吃這麼甜的東西,有點罪過,但是不管了,幹了這碗盛著滿滿的愛的湯圓!

「疫情依然嚴峻,但我們無所畏懼!

講述人: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東院重症醫學科主管護師劉素貞

援助醫院:武漢市第三醫院

今天,我作為第二批上海援鄂醫療隊護理隊員正式進入11樓監護病房。當班時間從20點到24點,包括組長在內共計8人。下班時,我看了看時間,已是2月1日凌晨1點多,因為在重症監護病區,一直有突發的搶救工作在進行。

到達醫院後,正當我們進入工作電梯時,一位武漢三院的護士問是否是上海來的醫療隊?聽到肯定的回答後,她紅著眼眶說:「謝謝,太感謝你們了!」 並不停叮囑我們一定要小心,保護好自己。

疫情面前真情彌足珍貴。

我與組長共同清點了每個人的防護用品,將缺少的物資名稱和數量記錄下來,並與武漢三院的物資申領部門進行了溝通。其實他們的物資也不多,但還是第一時間滿足我們的防護需求。

今晚我們班的領隊是欲姐(防護服上寫著欲姐),是原來武漢三院ICU的護士長,非常能幹,我也尊稱她為欲姐,她還有些不好意思。

因為大家戴了護目鏡,不用多長時間,眼睛就會出現一層霧。有經驗的老師說,要把N95的口罩拉緊後就不會或者會少一點霧氣,所以我在穿戴的時候特別拉緊了點,果然比其他小夥伴的霧氣要少,但脫下口罩後臉上勒痕非常明顯,右邊臉頰甚至出現了破皮。「這才剛剛5個多小時啊!不知道那些堅持了12小時的戰友們是怎麼熬過來的……」

有一位51歲的男患者,戴著面罩給氧,有些焦慮不安,每隔5分鐘就喊我們一次。我和來自仁濟南院的李盼盼盡力安撫他,指導他自主呼吸,很快他的指脈氧就從85%上升到90%以上,並一直維持在91%左右。期間他由於動作太大,一個留置針外滲了,我幫他重新穿刺了一個留置針,說:「打好了,你的手就不要再亂動啦!」他點了點頭,對我豎起來大拇指,並且叫出了我的名字(我猜他是看到了我隔離服上面的名字)。他詢問我是哪裡來的,得知我們從上海來,他說:「你們太了不起了。」李盼盼被誇得有點不好意思,笑著說:「我們都來了,你更加要好好加油了!」

我若走了,不放哀樂,吹曲《回家》送我丨白衣戰士抗疫日記

疫情拉近了兩地醫務者的距離丨白衣戰士抗疫日記

「 說心裡不緊張是假的」丨白衣戰士抗疫日記

武漢,這座城市很溫暖丨白衣戰士抗疫日記

她們的日記,我們一起來看丨白衣戰士抗疫日記

第一次面對疫情,就像戰士上戰場丨白衣戰士抗疫日記

為奔赴一線,我剪掉留了15年的長髮丨白衣戰士抗疫日記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

編輯:李俊霞

審核:王小龍

終審:冷文生

相關焦點

  • 往義大利疫情最嚴重的地方去丨白衣戰士抗疫日記
    3月17日、18日,首批中國紅十字會赴義大利抗疫專家組繼續在當地開展工作。其中華西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梁宗安、重症醫學科小兒ICU護士長唐夢琳作為專家同行,拜訪義大利衛生部官員、交流新冠病毒診療方案、北上趕赴義大利疫情最嚴重中的帕多瓦……唐夢琳護士長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他們在義大利的工作和生活。
  • 武漢,我們都想「讓」著你丨白衣戰士抗疫日記
    每一位白衣戰士,都在竭盡全力的「讓」著對方。,白衣戰士迅速搭建臨時ICU,竭盡全力讓他們多一分生的希望。很快,她做了一個「OK」動作,我心裡的石頭終於落地,第一關插管成功!接下來醫護們各司其職,沉穩有序,婆婆在藥物作用下安靜休息,人機無對抗,呼吸機正常運轉,婆婆的臉色由紫色轉為紅潤,氧飽和度升至95%,病情明顯改善。搶救第一步成功,真心高興!「臨時ICU」的建立,收治第一個插管上機病人,算是我們醫療隊的一件大事。
  •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的「抗疫日記」
    偶然間記者發現他在寫工作日記,於是約定,「我一直在線,想到什麼、得空兒就發給我幾句」,太忙、太累,就把自己的「抗疫日記」發過來。  自1月23日閉館,湖北省博物館便建立了「臨期戰時機制」微信群,由館長和在館內執守的負責人組成。「館所領導正常。辦公室正常。史前考古部一切正常。社教部一切安好……」每天上午,23個部門在微信群接龍匯報各自情況,報平安。看到全部都安好,方勤才踏實一些。
  • 抗疫英雄 河北驕傲|際華三五零二職業裝:為白衣戰士鑄鎧甲
    新興際華集團際華三五零二職業裝有限公司為白衣戰士鑄鎧甲站在新起點,我們將繼續弘揚偉大的抗疫精神,並融入無私奉獻、攻堅克難、忠誠擔當的軍工精神,加快推進科技裝備、應急醫療等產業發展,為奪取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作出新的貢獻。——新興際華集團際華三五零二職業裝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周長勝9月11日早8時許,新興際華集團際華三五零二職業裝有限公司三分廠車間內,機器轟鳴,工人們正在趕製服裝。
  • 抗疫日記:這次經歷讓我終身難忘
    在社區、核酸檢測現場,不斷有人前來支持防疫抗疫,社區的大學生或送水致謝,或加入志願者隊伍,為抗疫貢獻自己的力量。現在,讓我們看看他們的「抗疫日記」,看看他們記錄的身邊感動。這次經歷讓我終身難忘2021年1月6日 星期三 天氣 晴今天氣溫-16℃至-4℃,是今年入冬以來最低溫,冷!風力5至6級,凜冽的狂風呼嘯嘶鳴,寒!
  • 知樂日記:迎接能量的最重要功課,專心做一件喜歡的事
    專心做一件喜歡的事 文:知樂 圖:網絡 音樂歌單: 每次要迎接能量的最重要功課,就是專心做一件喜歡的事,這件事具有很強大的力量,這件事可以拿回我埋藏在記憶深處的寶藏。
  • 撰寫「抗疫日記」走紅,江漢大學義大利籍副教授薩拉:「大家可以...
    6月3日午後,武漢經濟開發區某小區,薩拉一邊煮咖啡一邊寫日記,房間裡時不時傳來她12歲兒子利瑪竇和朋友視頻聊天的爽朗笑聲。「即使在疫情期間,我們也能天天喝上咖啡。」作為一名動物行為學研究專家,薩拉還參與了COVID-19相關學術研究,與人獸共患病國際權威平臺建立合作,開展國際抗疫項目等在內的一系列抗疫工作,在4月被提名中國政府友誼獎候選者。「我感到自己就是中國全民抗疫中的一員。」薩拉說,留在武漢是正確的決定,兒子利瑪竇在疫情中成長了。
  • 際華三五零二:為白衣戰士鑄鎧甲
    新興際華集團際華三五零二職業裝有限公司 為白衣戰士鑄鎧甲 站在新起點,我們將繼續弘揚偉大的抗疫精神,並融入無私奉獻、攻堅克難、忠誠擔當的軍工精神,加快推進科技裝備、應急醫療等產業發展,為奪取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作出新的貢獻。
  • 呂雉做了3了件事被後世唾罵千年,一件讓劉邦吐血,一件氣死兒子
    呂雉做了3了件事被後世唾罵千年,一件讓劉邦吐血,一件氣死兒子眾所周知,在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家有賢妻良母,勝似國有賢臣良相」,寥寥數語道出了家國天下之間的微妙聯繫,讓人不禁感嘆平凡既是偉大。然而,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一位極具爭議性的皇后,她堪稱絕世美女卻心如蛇蠍,一輩子就做了三件大事,一件足以讓劉邦吐血,一件活生生氣死了自己的兒子,最後一件導致了呂雉被後世唾罵了數千年。第一件:大封諸呂。據史料記載,劉邦在和項羽對抗的過程中,為了能夠贏得天下,不得已而分封了很多的異姓王,後來這些諸侯王同劉邦離心離德先後叛亂。
  • 致敬「白衣戰士」|肯德基向重慶抗疫醫護人員贈送1700張大神卡
    現在,重慶肯德基與重慶市渝中區商務委聯合發起致敬活動,面向全重慶的抗疫醫護人員贈送1700張「大神卡」,向「白衣戰士」表達最誠摯的感謝和敬意。從4月1日起至5月31日,重慶抗疫醫護人員可通過兩種方式免費領取肯德基「大神卡」,共計1700份領完即止:方式一:線上申請關注「川渝黔滇肯德基」微信公眾號,並在對話框中評論文字
  • 陪老爸晨練,帶老爸玩,做老爸愛吃的飯……在朋友圈裡「曬」老爸
    王繼軍在朋友圈中「曬」的是父親,同時也記錄了一個兒子對父親的陪伴。「老爸愛鍛鍊身體,每天早上4點半,就要把我喊醒」王繼軍就職於中國農業銀行滄州分行,性格開朗,愛交朋友,應酬也多。但每個月的下半月,朋友、同學小聚,就很難再發現他的身影。
  • 超重老爸為兒子一句話下定決心改變自己:「老爸,你會死嗎」
    超重老爸為兒子一句話下定決心改變自己:「老爸,你會死嗎」都說父愛如山,這話一點也不假,幾乎所有父親都愛著自己的孩子,可以為了孩子做任何的事情。美國就有一位父親因為自己兒子的一句話從一個兩百斤的胖子變成現在一個脫衣顯肉穿衣顯瘦的帥氣爸爸。父親的孩子叫哈裡森,某天他在學校聽了一堂「健康飲食」的課之後,想到了自己胖胖的爸爸,不禁開始為父親感到擔心,等他憂心忡忡地回到家之後,他十分認真問爸爸:「老爸,你會死嗎?」「爸爸為什麼會死?」
  • 公益圖書《武漢抗疫日記》在江城首發
    本報訊(記者丁楊)今年中國醫師節(8月19日)當天,公益圖書《武漢抗疫日記》新書發布會在武漢卓爾書店舉行。湖北省文聯第十屆主席團主席劉醒龍、卓爾公益基金會創始人閻志、新浪讀書董事長呂廷斌、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常務副總編輯劉凱等文化、出版、公益人士與部分親歷武漢抗疫的醫務工作者、志願者、患者出席發布會。    《武漢抗疫日記》是由新浪微博、新浪讀書與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共同推出的公益圖書,讀者掃描該書首頁二維碼即可領取線上公益證書,完成公益捐贈。
  • 從武漢給孩子帶「特產」的抗疫老爸走紅,網友:真是用心良苦
    隨著現在疫情大部分得到控制,很多從各地前往武漢支援抗疫的醫護人員也都得以回家,他們為這次疫情做出了最突出的貢獻,值得每一個人尊敬,所以當這些英雄們回去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自發前往送別。杜先生的兒子,現在正在讀中學,學習壓力很大的時候,而且父親前線的抗宮室他的兒子學習機會,所以孩子的學業的訓練一樣,他可以是專門的一次性中學最密卷也買的是,希望孩子們的學習有所幫助杜先生帶了兒子黃岡密卷,很多同事也一起買的要知道現在很多學校還沒有決定最後的開學日期,孩子的學習肯定會讓家長擔心
  • 這些抗疫前線日記,刷爆了朋友圈,也留住了從記憶中消逝的昨天
    翻開日記,就是翻開記憶。人們能在日記中讀到到時的感想,當時的情緒。日記是一份關於不同個體經驗的收藏,又是最真實的歷史,它記錄著正在從人們記憶中消逝的昨天。一組刷爆朋友圈的抗疫日記,未來或將成為「廣東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展」的展品。這是來自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馳援湖北的一線抗疫人員撰寫的抗疫日記。
  • 兩名醫務人員走進抗疫展,講述「天使白」背後的故事:「白衣戰袍...
    董芳觀看自己在疫情期間手寫的戰「疫」日記。(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蔡俊 攝)面對突如其來的嚴重疫情,無數醫務人員逆行出徵,「天使白」照亮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疫情期間,54萬名湖北省和武漢市醫務人員同病毒短兵相接;346支醫療隊、4萬多名醫務人員毅然馳援湖北……10月20日,湖北兩位抗疫一線的白衣戰士走進抗疫展,講述自己的抗疫故事。不負「白衣戰士」之名「聽朋友說我的日記被展出了,一直想來看看。」
  • @武漢·接龍⑲|20萬字的封城日記,是我為兒子寫下的記錄
    《@武漢——抗疫故事接龍》是澎湃新聞與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聯合推出的特別策劃,以新聞人物報導接龍的方式,記錄正在武漢與疫情搏鬥的人們,呈現出相互聯繫的他們在疫情之中的經歷、心情與感悟,以及面對生命考驗的自我重建。程翔於2月17日在家拍攝的綠地中心,這是武漢一座超高層地標建築物,他每天拍一張照片作為日記封面,稱之為「武漢塔」。
  • 紀實:20歲的兒子被判死刑,遺書中勸老爸領養一名女孩
    當年,我們一起從蘇北老家到浙江那邊發展,他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他的獨生子高洋,我也見過多次,看上去是一個比較懂禮貌略顯文氣的男孩子。但未曾想,卻犯下了殺人的重罪,在母親的資助下畏罪潛逃,失去了自首的機會。
  • 「黃道益」「兒子」要告「老爸」侵權
    父子再度「互掐」 經銷商不敢輕易進貨  「黃道益」「兒子」要告「老爸」侵權  羊城晚報訊 記者陸志霖、實習生崔倩報導:香港老字號「黃道益活絡油」上個月宣布即將重返內地市場後,使得作為「兒子」的WONG』S活絡油在內地的銷售信心遭到嚴重打擊。
  • 《堅定——一個外國人的武漢日記》:向世界講述中國抗疫故事
    《堅定——一個外國人的武漢日記》:向世界講述中國抗疫故事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王俊 2020-12-09 17:27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