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評論家張義奇披露「P·K」曾是巴金最早筆名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文學評論家張義奇披露「P·K」曾是巴金最早筆名

2003年11月22日 20:48

  中新網11月22日電 日前,在成都市文聯舉辦的紀念巴金百歲華誕座談會上,著名文學評論家張義奇披露說,巴金早期在故鄉成都留下的詩歌約有40餘首,大都以「佩竿」和「P·K」的筆名發表。

  據華西都市報報導,張義奇說:「人們常記得巴金的處女作是1928年在法國創作的中篇小說《滅亡》,其實他在成都外專讀書時就正式開始文學創作了,他最早的作品就是詩歌。」據了解,巴金早期在故鄉成都留下的詩歌約有40餘首,大都以「佩竿」和「P·K」的筆名發表,而這兩個名字的含義頗令人費解,尤其是「P·K」這兩個英文字母更是表現出巴金當時的新派作風。巴金當時發表的詩歌均是當時流行的小詩,表達了青年巴金對黑暗專制社會的憤怒和青春的憂鬱。

  張義奇說,他在整理成都文學史料時有個重要發現:巴金的著作中除了《家》、《春》、《秋》、《隨想錄》等膾炙人口的作品外,還有大量鮮為人知的詩歌,而這些優秀的詩歌有很多湮沒在茫茫的文卷當中,不為人知,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張義奇介紹,巴金後來的長篇小說《家》中出現的「梅」的意象,如:「一株被花匠扎過的梅花,在盆裡死了。」這個意象其實在巴金的早期詩作裡已露出端倪,1923年,他在《婦女》雜誌上發表的《寂寞》一詩裡寫道:「一株被扎過的梅花在盆裡死了,她的一生原是這樣的寂寞呵!」這個「梅」的意象,禁不住要讓人想起「梅表姐」悲慘的命運。由此可見,「梅」在青年巴金的心中曾烙下何等深刻的印象。

  張義奇說:「巴金早期的詩歌雖然沒有郭沫若的《女神》那狂飆突進般的激情,也不似冰心小詩的溫柔婉轉,卻是那個時代的記錄,是青年巴金真實情感的流露,而且形式上也體現了現代白話詩在初創時期的某些顯著特點。」張義奇認為,巴金已經是舉世公認的文學大師,回顧巴金早年的創作,無論對我們了解他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還是科學地、系統地研究他一生的文學創作都有不可忽視的意義。(楊帆)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相關焦點

  • 巴金與臺灣文學的半世情緣
    文學巨匠巴金先生在晚年的一篇回憶文章中,這樣寫他1947年8月離開臺灣時的情景。那是巴金平生唯一一次訪問臺灣,只呆了半個多月,但這個美麗的小島和熱情的臺灣朋友,給他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70年後的今年6月17日,由上海巴金故居與臺灣《文訊》雜誌、臺北紀州庵文學森林聯合主辦的「巴金和他的朋友們」圖片文獻展在臺北開幕。巴金對臺灣朋友和臺灣文學的深厚感情,終於重新展現於臺灣觀眾眼前。
  • 這些大作家取筆名這麼隨意,除了老舍,還有一個更「難」聽的
    謝婉瑩小的時候家境還算不錯,她得以很早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古典文學,懵懂的年紀她就已經熟讀唐詩了。他最喜歡的一個詩人就是王昌齡,後來她在取筆名的時候,就用了王昌齡詩句「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冰心」作為筆名,之後她的筆名火遍大江南北,都好像忘記了她的本名。
  • 有深意和意境的筆名,文學巨匠的最愛
    在如今這個多元文化交融的年代,很多人會用一個不同的身份混跡到不同的圈子中,其中混跡於文學圈的,大多會有一個筆名。而一個人的筆名,往往暗含著一個人的品性,折射著一個人的內涵。所以起一個有深意和意境的筆名,是通往文學巨匠的第一步,那麼希望此篇文章能給大家帶來靈感!
  • 中國近現代著名作家,他們是中國近代文學的奠基人
    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的基石,後與《阿Q正傳》、《藥》、《故鄉》等小說名篇一同收入小說集《吶喊》。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評論家、作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中華民族精神的發揚人。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
  • 近現代文學大師|巴金書法作品選欣賞
    巴金(1904.11.25—2005.10.17巴金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同時也被譽為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是20世紀中國傑出的文學大師、中國當代文壇的巨匠。1921年肄業於成都外語專門學校,1927年至1929年赴法國留學,1929年回國後,從事文學創作。曾任第三屆、四屆、五屆、六屆中國作協主席,第六屆、七屆、八屆、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 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有158個「奇葩」筆名,偏偏這個「火了」
    筆名對於一個文人來講,它代表著創作方向或者創作思想,當然古今中外的文學創作者之所以另起筆名,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不希望出名或者不讓身邊的人和自己受外界影響等等。所以這每一個筆名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都有著作家獨特的深意。
  • 文學世界裡那些有趣的筆名
    熱愛文學的人,大多會給自己一個別號,或曰筆名。這些筆名要麼悅耳動聽,要麼含義深刻,或二者兼有。因此一個人的筆名,往往暗含著他的品性,折射著他的內涵。瀟湘妃子這一筆名,是不是就暗示了林黛玉像娥皇女英一樣有著非常真摯透明的情感。因此,人們不應為她的眼淚感到厭煩,更不能指責,而應當深深地理解她內心的那份真情,對他人的真心。能給黛玉這一筆名,當是作者對她的讚美。薛寶釵別號蘅蕪君,我們看其中又蘊含怎樣的義理。
  • 公務員考試小知識:你知道中國有哪些現代文學作家嗎?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魯迅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擅長短篇、散文。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就是他的《狂人日記》,散文詩集《野草》,充滿了意象、矛盾、自省,得見其思想之深邃,靈魂之痛苦,為不可超越之巔峰。
  • 「溫暖的友情——巴金與友朋往來手札展」啟幕
    2005年10月17日,一代文學巨擘巴金先生逝世。梁飛介紹,中國現代文學館正是在巴金倡議下建立的,文學館正逐漸從資料中心升級構建公共精神空間,滿足公眾公共文化需求,提高公眾文學素養。張新穎則談到了沈從文和巴金的友情。性格、文風截然不同的兩人曾公開就文章吵架,卻不影響他們在漫長的時光裡保持堅定友誼。沈從文結婚時給巴金寄去請柬,巴金便去了還住在他們婚房裡。
  • 張義的羊肉湯鍋
    原標題:張義的羊肉湯鍋  張義最早是張掖所在地。霍去病奪取河西走廊後,漢政府在此設立了張掖縣,後來才遷移到了甘州的黑水國一帶,升格為郡。為了區分,人們將此地稱為張義。張義盆地地勢平坦,水草豐美,是發展農牧生產的理想之地。  這件青銅器底外部表面有明顯的煙燻痕跡,內部有殘留油脂,顯然是遊牧民族的匈奴人所使用。《漢書 ·匈奴傳》記載:「胡地秋冬甚寒,春夏甚風,多齎鬴鍑薪炭,重不可勝。」
  • 評論家、導演黃海碧和文學談了一次戀愛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叢博實習生李曉星    文藝評論家寫小說的越來越多了,文化批評家朱大可創作了神話題材長篇小說,出版多部隨筆集的文學評論家李敬澤以「新銳作家」自稱。如今,有著文藝評論家、導演雙重身份的黃海碧也攜最新出版的長篇小說《巢鴨五丁目》來了。
  • 內地及港澳作家、評論家共議粵港澳大灣區文學
    內地及港澳作家、評論家共議粵港澳大灣區文學 2019-10-16花城供圖   中新網深圳10月16日電 (記者 索有為)10月16日,2019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筆會在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舉辦題為「大灣區文學的特質、增量和新可能」的座談,內地及港澳作家、評論家圍繞大灣區文學的話題進行了討論。座談會現場。
  • 關於蘇雪林的三個筆名
    周作人在《〈現代作家筆名錄〉序》曾將現代作家使用筆名的原因歸納為四點——「怕招怨」「求變化」「不求聞達」「化裝」。可以說,幾乎所有現代作家都使用過筆名,蘇雪林也不例外。
  • 巴金為何寫給黛莉7封信
    以巴金的七封舊信 破解一個個謎團 趙瑜是我國極具影響力的報告文學作家,他的《馬家軍調查》曾引起極大轟動。此外,《太行山斷裂》、《野人山淘金記》等作品,也影響非常廣泛。作為我國紀實文學代表作家之一,趙瑜的作品涉及了社會的方方面面。 而這次,趙瑜卻從巴金的七封舊信寫起。
  • 長江商報:中國文學期刊十強出爐 郭敬明打敗巴金
    專題:中國出版機構10強·中國文學刊物10強本報訊(記者 盧歡)昨日,由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所、《懷堯訪談錄》聯合本報發起的「2008-2009年度中國出版機構暨文學刊物10強」評選結果出爐,郭敬明主編的《最小說》以6835票高登榜首,而由一代文學大師巴金所創辦的《收穫》僅以459票名列第六。
  • 趣談筆名與藝名,它們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作者:譚汝為(一)古人有沒有筆名的說法?古代沒有筆名的說法,但古人略去真名,而使用室名(齋名)或別號的性質,就相當於今天的筆名。如宋代蘇軾的《東坡樂府》、辛棄疾的《稼軒長短句》、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等,東坡、稼軒、白石等別號就相當於詞人的筆名;近代詩人黃遵憲的《人境廬詩草》、梁啓超的《飲冰室文集》等,人境廬、飲冰室等室名,就相當於這些文人的筆名。
  • 巴金三訪泉州後遠赴橫濱 與「文都」情緣首次公開
    昨日,黎明大學舉辦《巴金與東亞文化之都》展覽與講座,首次公開學校圖書館館藏資料,揭開巴金與中日兩座文都城市的不解情緣。黎明大學圖書館戴蓮治老師介紹,大約兩年前,她在整理巴金捐贈給黎明大學的圖書中,無意中看到個別書名頁上有「黎瑞德印」的紅色印章。戴老師覺得,如果是筆名,恐怕不會如此講究。
  • 中國文學期刊十強揭曉 《最小說》奪冠
    郭敬明「擊敗」巴金?  -新快報記者陳煜堃  巴金輸給了郭敬明?日前,由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所聯合《懷堯訪談錄》發起的「2008—2009年度中國出版機構暨文學刊物十強」的評選結果終於出爐,以6835票穩坐榜首位置的正是郭敬明主編的《最小說》,而由一代文學大師巴金所創辦的《收穫》僅以459票名列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