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每一個外地來京的朋友有兩個必去的地方,一個是天安門,另一個就是南鑼鼓巷,這兩處都在市區,交通便捷,不像長城在市郊,乘坐公共運輸要大半天。
昨天,一個朋友上午逛完天安門故宮,說你下午來陪我逛南鑼吧。我說好。
從地鐵6號線南鑼鼓巷站出來,天空有種雨後的清爽,恰好適合遊覽這樣有歷史文化韻味的古街古巷。
掃了健康碼和預約碼,隨人流走進這條元大都時期即形成的街巷,或許是暑期結束或者疫情期間的原因,與之前相比,現在這裡的人流量明顯少了很多;去年到訪過幾次,每次都是人流湧動,人聲鼎沸,如今,這種景象或許在慢慢恢復中。
秋天的舒爽在小巷的微風中格外真切,也平添了幾多古韻,這裡是北京城最古老的街區之一,經歷了元、明、清三個朝代,在主街南鑼兩邊,各種胡同密布,而且名字怪異,頗為有趣,比如蓑衣胡同、景陽胡同、雨兒胡同、黑芝麻胡同、帽兒胡同、沙井胡同、炒豆胡同、板廠胡同、福祥胡同等等,據說這些胡同的名字都是明朝以後逐漸演變而來,並且保留至今。
多麼遙遠的光陰,這些名字背後一定都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吧,只是這樣民間的小街想必也無從追溯其名字的由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名稱或許與當時的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歷史上,這片街區聚居了眾多達官顯貴,各種王府豪宅散落在周邊各個巷子,如今這些皇家府邸有的已湮滅在是的塵埃,有的還完好地保存在原處空置,而有的則成為民居。
據說在清朝時期,這裡叫羅鍋巷,當然不是說這裡有很多駝背腿腳不便的人,而是說這裡的小徑高高低低起伏不平。古代沒有如今這些水泥、瀝青,或者花費很大財力用青磚鋪就,而是用純粹的泥土,哪裡不平整就往哪裡墊土,結果有些路段就被墊高,而有些路段就變低了,遠遠望去就像駝背的人,所以人們就戲稱這裡叫「羅鍋巷」。
愛新覺羅·弘曆有一次聽說了這個街巷的名字後,覺得不雅,就讓人把這個街巷改個名字,就這樣「羅鍋巷」變成了「鑼鼓巷」。乾隆15年(也就是1750年)繪製的《京城全圖》標稱為「南鑼鼓巷」。原因是,距離此地不遠處的安定門內大街西側也有一條鑼鼓巷,為了便於人們區分,將這裡稱為「南鑼鼓巷」。自此,「南鑼鼓巷」一直沿用至今。
有史料記載,《京城全圖》把當時每一個王府、院落、房間都繪製的清清楚楚,是當時世界上繪畫最完整一個京城全圖。無法想像沒有科技手段的年代,那些繪製地圖的人是怎樣詳細了解這些散落各處的建築準確方位的,是每天步行測繪麼?
在帽兒胡同,有一處朱紅大門緊閉的宅院,外牆一塊牌匾寫著「達貝子府」,一看這名字就知道是一位王爺府邸。牌匾內容顯示,這裡是乾隆三女兒和敬公主後人達賚貝子的故居。貝子是第四等皇親(清代皇親宗族共分12等級),列親王、郡王、貝勒之後。
光陰無情,千百年的歲月不動聲色地斑駁這歷史,也風化著這裡的建築,外表看起來依舊挺立的牆壁,說不定裡面都已經千瘡百孔了吧。
在主街南鑼上有一個至今只剩下一個名字和外牆的建築「萬慶」,這是清朝年間著名的典當行,也就是當鋪,繁體字的門頭依稀映照出千百年光陰,也向人們述說著這裡曾經的故事。
「萬慶」當鋪是清末時期最知名的當鋪之一,位於南鑼最核心地段,當年服務這周邊的皇親貴族和黎民百姓。如今當然被封存在歷史的光陰裡,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僅僅是一個封閉起來的門洞和門頭「萬慶」兩字。據說萬慶當鋪這一溜牆壁有三個門洞,整個建築保存比較完好,但不知道為啥從來沒見過這裡開放,也不知道目前的入口在哪裡。
如果「萬慶」是當時最知名的當鋪之一,那就說明南鑼這裡在當時是一個繁華之地,每天經過這裡的權貴便是富商。當然在周邊居住的人也有一定的地位,否則不可能進入這片街區。
有人說,南鑼鼓巷地區集中著最能反映老北京城的四合院建築形式和建築歷史遺存,如果你留意,就會發現,在如今已成為民居或者某個緊閉的朱門前,還留有拱門磚雕、照壁、影壁、門墩等古老的建築樣式。這些遺蹟無一不說明這裡的人文薈萃,名流雲集。比如,後圓恩寺胡同7號是清代慶親王次子載旉的府邸,帽兒胡同的可園是末代皇后婉容的娘家,炒豆胡同的僧王府(清代僧格林沁的王府)等等。
隨著歷史的更迭,這裡的繁華也在民國以後逐步衰落,很多權貴府邸逐漸被拍賣到民間,成為民居。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鑼鼓巷拐進雨兒胡同,走到盡頭,還有一條美麗的河流「玉河」,古稱「御河」,為皇家御用之河水,距今已有近八百年的歷史,明代時候,這條河用來行走糧船進入皇城,是一處難得的鬧中取靜之所在,兩岸綠樹成蔭,河水潺潺,綿延數裡,或許當年這裡也是達官顯貴夏季消暑地方罷。
時至今日,南鑼鼓巷已成為來京人們必打卡地之一,似乎不來這裡轉一轉,京城之行就會有遺憾,儘管這裡已被部分人戲稱「商業一條街」「小吃一條街」,但是這裡的建築和胡同文化,依舊是最能代表北京韻味的地區之一。倘若你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完全可以背著包,帶著相機,逐個胡同走一遍,你會發現,這裡有皇城最初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