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進程加快,讓孩子們越來越遠離田野。近年來,婺城區各小學創新探索勞動教育模式,積極開設勞動課等體驗課程,倡導學生在勞動中收穫知識和美好。春天播種,秋天收穫,不僅成為勞動教育的最佳實踐,也成為孩子們學習自然課程的鮮活課堂。
一堂勞動課的快樂體驗
挽起褲腿,赤著腳丫,在田野上奔跑……近日,雅畈二村旱稻種植基地裡洋溢著歡聲笑語,來自雅畈小學的徐文凱臉頰上沾上了星星點點的泥點,但是他毫不在意,反而用手塗開泥點,將臉塗成了個「大花貓」。
體驗種下稻子的過程,是雅畈小學組織的一堂特殊「必修課」。五(4)班的40多名學生全體出動,在雅畈二村旱稻種植基地裡好好體驗了一把。雅畈二村旱稻種植基地有100來畝,以前是種果樹的山坡,去年改造成適合旱稻生長的坡地,上上下下都有渠可以引水灌溉。這些天,村民正在這裡忙碌,計劃將把稻種都播下去。
「我們今天種的是滬優2號旱稻,適合在山地上生長。旱稻種植比較特別,是用手直接甩在地裡就行。種之前,要先把稻种放水裡泡過,清洗乾淨後瀝乾,用塑膠薄膜包起來催芽,然後用藥物外面染一下,防止老鼠、麻雀等來吃種子。對稻田的要求比較簡單:先平整土地,引水浸泡,鋪肥,再把多餘的水放掉,就可以撒甩稻種了。當然,撒的時候也有技巧……」面對躍躍欲試的孩子們,村幹部王順林首先進行了一番講解。
王順林剛一講完,40多個學生就急不可耐地脫鞋、卷褲腿,一個個下到淺水的地裡幹活了。有的拿著鋤頭在平整,有的拿了鏟子在挖引水溝,有的乾脆用手挖泥巴……地平整過了,水也放得差不多了,就可以拿稻種來「胡撒」了?老農民還是先跟他們講了要領:抓一把,不是一把一起撒出去,而是一部分一部分,用力要均勻,邊往前邊撒,這樣就不會有的地方太少,有的地方太多……邊講邊示範,學生們也學得挺快。「一畝旱地,標準的播種量是2.5公斤,我們就播個3公斤,防止有少數可能被鳥蟲等吃掉。」
「等到稻穀成熟了,我要把爸爸媽媽帶過來,讓他們看看『我種的稻穀』!」播撒完種子後,孩子們紛紛說。據了解,待到五個月後的秋天,當稻子成熟一片金黃時,學生們又會來到這裡,體驗收割勞作。
三畝「農藝園」的生動實踐
事實上,雅畈小學探索勞動教育實踐已有六年的時間。自2014年起,雅畈小學就利用學校圍牆外的空地開闢了一個佔地三畝的「農藝園」,學校對農藝園實踐基地採取承包責任制,每個班級承包一塊責任實踐田,每個班級的實踐田根據中國的傳統二十四節氣命名,有「寒露」田,也有「處暑」、「秋分」田,在班級田裡,孩子們根據時令種植適宜的蔬菜種類。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地,農藝園的設施也越來越完善。「原來農藝園裡是沒有水電的,現在水電都配備了,今年更是在園裡設立了實踐大棚,方便孩子們在大棚裡體驗種番薯。」雅畈小學副校長鍾陽飛介紹道。
硬體設施完善後,為讓孩子們真正地從「農耕文化」中得到教育,雅畈小學採用了「家校結合」的方式。每個學期,各班的老師都會在農藝園中固定組織活動,全班的同學共同種下種子或收穫成果,農藝園儼然成為了歡樂班會的現場。
活動之外,責任田該如何養護呢?家庭成為了有力的支援。學校特地聘請了有農業勞作經驗的學生家長輪流作為勞動輔導員,在空餘時間來到校園,為學生們講解種植蔬菜的技能和每一種蔬菜的養護注意事項,不僅做到了言傳身教,更能延長父母和孩子間的親子時間。不少家長笑稱,自從當了勞動輔導員,在孩子面前「露一手」過後,家庭關係變得更融洽了。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學校還計劃食堂回購蔬菜,讓學生們平時能夠吃到自己種的蔬菜,培養孩子們珍惜勞動果實的好習慣,形成勞動教育的有機閉環。
「每周三或周五的作業整理課,如果適逢天晴,我們就輪流去菜地澆水、拔草、捉蟲,然後各自採摘一碗愛吃的蔬菜回家,我們在收穫的同時更明白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在一篇日記中,六(1)班張翰這麼寫道。而這,也正是勞動教育的目的。「農耕文化教育,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真正感受到農民勞作的艱辛,真正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鍾陽飛說。
不僅如此,作為全國第六批鄉村少年宮學校,學校還開設了拓展課程,主要分體藝、非遺、農耕等幾大類、30多個拓展項目,將農耕文化與語文、數學、科學、美術、音樂等課程結合,挖掘民俗風情,開發校本課程,讓教學「活」起來,進一步觸發教師們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意識,讓「勞動不止於勞動」。「作為一所農村學校校長,我更希望通過勞動教育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根在哪裡,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傳承作用。同時,勞動教育中也包含著創新教育,讓學生在勞動中體驗到農業科技的發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雅畈小學的校長汪詠梅如是說。
多所中小學的積極探索
雅畈小學僅僅是婺城區探索勞動教育的縮影。近年來,婺城不少中小學積極探索勞動教育模式,營造出濃厚的德育教育氛圍。
在婺城,勞動教育並不僅限於農村小學。作為一所位於城區的小學,站前小學因地制宜,在校園內開闢農業試驗基地,學校先後種植了油菜、番薯、小麥、玉米、高粱等近二十種農作物,在美化、綠化校園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學校不僅聘請農業專家指導孩子們做翻耕、播種、澆水、施肥、拔草等農活,讓孩子們親眼見證種子的發芽、長葉、開花、結果,還通過舉辦校園豐收節系列活動,把勞動教育和德育相結合,助推學生養成熱愛勞動的好品質。
不僅小學積極探索,勞動教育也是許多中學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課題。金華市實驗中學把「值星模式」列入學生的「必修課」,輪到值星的學生將負責一周的校園環境維持、禮儀禮貌、學生行為規範等事務,學校通過課程化運作,建立專門的師資體系、課程體系、教材資源、考核評價機制、社會服務機制,促進學生提升核心素養,讓學生增強自信、增強自我管控能力,強化學生的愛崗敬業、腳踏實地、吃苦耐勞精神。
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勞動教育能夠潛移默化地樹立學生的勞動精神,形成校園內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良好風尚,接下來,教育局還將不斷延伸勞動教育的觸角,推動婺城的勞動教育走深走實,讓勞動真正地在孩子心中紮根。
責任編輯:施川